译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叫英鞮(dī)山。山顶上生长很多漆树,山脚下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中的鸟兽都是白色的。涴(wǎn)水这座山流出后向北流入陵羊泽。涴水中有许多冉遗鱼,这种鱼身似鱼,但头似蛇,而且还长有六只脚,眼睛的形状如同马耳朵。吃了这种鱼的人可以消除眼眯症,还可以防止凶灾。
中曲山
原文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櫰木,食之多力。
译文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山,名叫中曲山。山南坡有很多碧玉,山北坡有很多雄黄石、白玉及金矿。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似马,全身白色,尾巴黑色,长着独角,牙似虎牙,爪似虎爪,吼叫声如击鼓声。这种野兽名叫,以吃虎豹为生,可以抵御兵灾。这里还生长有一种树木,形状似棠树,但树叶是圆的,结的果实是红色的,果实大小恰似木瓜。这种树叫櫰树。人吃了树上的果实会力气过人。
邽山
原文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濛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译文
再往西二百六十里有座邽山。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似牛,全身长着刺猬毛。这种野兽名叫穷奇,吼叫声似狗叫,是吃人野兽。濛水从这座山流出后便向南流入洋水。濛水中生长有很多黄贝和蠃鱼。蠃鱼身形是鱼,却长着一对鸟的翅膀,不时发出鸳鸯似的鸣叫声。这种鱼出现在哪里,那里将会发生严重水灾。
鸟鼠同穴山
原文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鳋鱼,其状如鳣鱼,动则其邑有大兵。滥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多之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鱼尾,音如磐石之声,是生珠玉。
译文
再往西二百二十里,有座山叫鸟鼠同穴山。山上有很多白虎,还有白玉。渭水发源于此流出山涧后就向东流入黄河。渭水中有很多鳋(sāo)鱼,这种鱼形状似鳣鱼,它一游动起来,便意味着这座城邑将会遭受兵灾之苦。滥水发源于鸟鼠同穴山,流出山涧后向西流入汉水。滥水中有很多(rú)(pí)鱼,这种鱼的形状似底朝天的铫子,脑袋似鸟头,但翅膀和尾巴都还像鱼。它不时发出如敲击磬石的叫声,这是专门生珠玉的鱼类。
崦嵫山
原文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楮,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励。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
右西经之山,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译文
鸟鼠同穴山西南崦嵫山,相距大抵是三百六十里。山上有很多丹树。这种树的叶子似构树的叶,果实像瓜一样大小,花萼是红色的,纹理是黑色的。可用这种树的果实医治黄疸症,还可以用这种树防御火灾。崦嵫山的南坡有很多龟,山的北坡有很多玉。苕水发源于这座山,流出山涧后向西流入西海。苕水中有很多可以用来磨刀的石头。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似马,但长着一对鸟的翅膀,面孔似人,尾巴似蛇,特别喜欢把人举起来,它叫孰湖。崦嵫山上还有一种鸟,看上去有点像鸮鸟,面孔似人,身似猕猴,尾巴似狗。这种鸟的名字就是它的叫声。哪个地方的人见到它,哪个地方就将发生严重旱灾。
纵观西山第四列山系,东南自阴山,西北至崦嵫山,总计有十九座山,绵延三千六百八十里。祭礼这些山的山神时,都要用一只白色的鸡作为祭品祈祷,祭祀的精米用稻米,放置在用白菅编织成的席垫上。
上面所述西山经,总共七十七座山,长达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活学活用
如果比较一下《五藏山经》,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北山经》是一片蛮荒之地(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东山经》和《南山经》则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绵延数千里,有草木的山都不多),《中山经》则可称为鱼米之乡(富庶得不得了),最奇怪的就是《西山经》了,我只能用一种顶礼膜拜的心情来形容它,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西山经》并非三言两语可以描述的,我们还是从最神奇的一座山开始说吧,这就是昆仑山。对昆仑山的探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梦想,从汉武帝开始,到近代的学者如苏雪林等等,都对昆仑山下过无数的功夫。汉武帝是为了成仙,正赶上张骞出塞,就让张骞按照古图溯源,希望能找到昆仑山。张骞比较老实,说没找到,太史公就一阵冷笑:“《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避为光明者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张骞之使大夏也,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乎?”汉武帝不甘心,又派人去找,结果还是无功而返,最后随便指了个山(于阗)当做昆仑山。太史公此处是怀疑《禹本纪》、《山海经》的可信性,他认为《尚书》更可信一点,这无可厚非。昆仑山在哪?我不知道,不过可以找一些能有点线索的山来看看。
“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这是《五藏山经》中唯一记载的有高度的山。“五千仞”,按照汉制来估算在6000米以上。
疑点很多:一、为什么五藏山经中只有这座山才记载了高度?二、这个“五千仞”是垂直高度(海拔高度)还是斜坡长度?三、为什么鸟兽莫居的地方却有六足四翼的昆虫?
如果太华山的高度是估测的,随口胡说的,那么其他的山为什么没有估测高度,这不可理解。如果太华山的高度是精确测量的,那么其他的小山为什么不可以精确测量?都不可能,古人没有能力精确测量,但是古人也没有信口开河的估测所有的山,他们相当老实。
那么,他们怎么莫名其妙地知道了太华山的高度?有一个最简单的解释,那就是传说或者别人告诉他们的。谁告诉他们的?就是禹那样有知识的人。假设你去非洲领导土著,土著们普查地理的时候,发现了一座非常高的高山,很惊讶,你可能就会告诉他们那座山的高度。至于其他的小山的高度,我想你的记忆力不至于那么好。
至于那种高山上的昆虫,我们还是来找一个牵强的例子,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方,昆虫能够生存的确是个奇迹,在青海省囊谦县,距离县城20公里的尕布罗亚果山海拔5214米,终年积雪不化,那里有一种闻名世界的特产——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比较复杂,我这方面知识比较欠缺,只能简略地说说。冬虫夏草简称虫草,全世界目前已报道发现由虫草属真菌Cordyceps寄生于昆虫、蜘蛛和其他生物长出子实体的虫草种类达400多种;我国已有记录的是68种。在国内外学人的概念中,把凡是由虫草属真菌寄生并能产生子实体的菌物结合体都通称为冬虫夏草。冬虫夏草属于菌藻类生物。
这段比较复杂,通俗地来说,就是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虫上,冬天还是条虫子,夏天就死了变成了草。这种肥是不是冬虫夏草?可以不必太关心,但山经的作者说五千仞的高山上鸟兽莫居、有昆虫,却一点没有说错,如此确凿的谎话即便是汉朝人也编不出,唯一的可能就是当时人曾亲身观察过!
《山海经》被人诟病的地方很多集中在西山经,主要原因就是西山经出现了大量的韵文,如“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柑,食之不劳。”诸如此类的韵文不胜枚举,他们的韵文用得比诗经的作者还要好。所以有人根据这来指责山经是伪作,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要记住,这些韵文集中地出现在西次三经之中,也就是昆仑山脉之中。帝、西王母、诸神集中地出现在这里,无数神奇的物种、神鸟怪鸟、神兽怪兽出现在这一地带,“多怪鸟兽”、“万物无不有焉”这类的感叹层出不穷。
这样神奇的地界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可能是后人补缀的,当然最可笑的是,在西王母所居的玉山,向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也就是说西王母住的地方并不是骄傲得不得了,而是和不毛之地紧挨着。也可以这样说,西山经的作者在竭尽全力描述西次三经神奇的世界的同时,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实话实说。如果我来伪作西山经,我一定会把西王母附近的地方也描写成人间仙境,以彰显西王母的尊贵,但山经的作者没有这么做。同样,《山海经》的作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记载,在轩辕丘西三百里,便是“万物无不有焉”的积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