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选
——诸葛亮
一个拥有战略眼光的人必定是一个有全局观念的人,只有对全局有所了解,才能在处理具体事情时,从全局出发,取得胜利。
曹操听说刘备整顿军马,收拾器械,要夺取西川时,非常吃惊,害怕刘备收取西川后势力更加强大,将没法控制,便听从手下陈长文的计策:命令上将带兵和合淝的军队一起攻打江南,这样一来孙权在曹军大兵压境之际,一定会向刘备求救,而刘备要攻打西川,一定不会有心思援救孙权,孙权得不到刘备的救援就会力乏兵衰;江东之地,曹操就唾手可得。要是曹操得到江东,就可一鼓作气继续进攻荆州,得到荆州后,再回兵攻打西川的刘备,天下就都是曹操的了。
按照既定方针,曹操立刻起兵30万直接奔向江南。当孙权听说曹军来犯后,立刻派鲁肃到刘备处求援,面对曹操大兵压江东之境,诸葛亮不慌不忙,简单地给鲁肃写了封信,教他“高枕无忧,若但有北兵侵犯,皇叔自有退兵之策”。诸葛亮之所以如此镇定自若,只简单修书一封而不行调兵遣将之事并不是他将孙权安危视如儿戏,而是因为他早已胸有成竹:“也不消动江南之兵,也不必动荆州之兵,自使曹操不敢正觑东南”。为什么他有如此之自信呢?因为孔明早已纵观天下全局,退曹之策业已形成:曹操平生所害怕的人就是西凉之兵。当时正值曹操杀死西凉马腾之际,马腾的儿子马超现在统帅西凉兵将,切齿仇恨曹操。如刘备此时给马超写一封信,让马超兴兵入关伐曹,这样的话曹操就自顾不暇,还哪能兴师南下呢?
果不其然,刘备给马超写信尽数曹操罪行,提议马超率西凉之兵,从西面攻打曹操,刘备举荆襄之众从东面攻打曹操,左右合击,剿灭曹操。马超听其安排,率军二十万直奔曹操的老巢长安杀来,一路取长安、夺潼关,最后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好不狼狈!自顾不暇之际,哪还有心思进军江东。这样一来,诸葛亮就轻松化解了危机。
诸葛亮从全局出发,把每一个有利的、有害的条件都考虑进去才做决策,所以他才能处变不惊,不费一兵一卒,不但使曹操图谋江南及至荆襄的想法落空,甚至自己的性命险些不能保全。
以全局眼光审视世界,必会避免井底之蛙之举。有这样一则故事,不妨认真读来。某著名企业招聘总经理助理。很多人都来应聘,层层筛选之后,最后有50人参加笔试。
考卷发下来之后,题目是这样写的:
综合测试题(限时3分钟)
1.请把试卷认真读完
2.请在试卷左上角写上您的姓名
3.在你的姓名下写上汉语拼音
4.请写下五种动物名称
5.请写下五种植物名称
6.请写下你的家庭住址
7.请写出五个中国城市名
8.请写出五个外国城市名
9.请写出五本中国古典名著
……
不少考生匆匆拂了拂试卷,马上拿起笔,在试卷上开始答题。3分钟时间很快到了,只有两三个人在3分钟内交卷,其他人还在忙着答卷。当考官宣布考试结束,未按时交的试卷一律作废时,考场上乱成一团,未交卷的考生纷纷抱怨,“时间太少”、“题太多”。
只见考官面带微笑,说:“很遗憾!虽然各位不能进入我公司下一轮考试,但不妨都把自己手上的试卷带走,做个纪念。再认真看看,或许会对你们今后有所帮助。”
听完考官的话,不少人拿起试卷继续往下看,只见最后面的题目是:20.如果你已经看完题目,请只做第二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落选的人虽然做事认真(拿起考卷一道题一道题认真地做),但却少了一个基本的东西:通览全局的能力。
反过来想一想,假如诸葛亮没有将马超纳入自己考虑问题的视野,而只是就事论事,当曹操发兵之际,忙于或从荆州调兵,或叫孙权动用江南之兵,那么恐怕他只会忙得一塌糊涂,把自己累得够戗。而且在用自己的军队同曹操作战时难免损兵折将,使西蜀力量减弱,而诸葛亮之招高就高在他能统筹全局,知道马超会报杀父之仇,所以自己可以借马超之力抵御曹操,使曹操没有机会进犯孙刘。从全局出发,总揽全局,不但是一个军事指挥家应有的战略素质,而且也是一个欲有所为者必备之才,只有这样,才可以视野宽阔,避免鼠目寸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