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曰:“请以令召城阳大夫而请之。”(语出《管子·轻重丁》)请下令召见城阳大夫并对他进行谴责。
所谓“杀鸡儆猴”,是指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其他人。
杀鸡儆猴
桓公曰:“大夫多并其财而不出,腐朽五谷而不散。”管子对曰:“请以令召城阳大夫而请之。”
——语出《管子·轻重丁》
有一天,齐桓公对管仲说:“许多大夫都隐藏他们的财物而不肯提供出来,粮食烂了也不肯给贫民。”
管仲回答说:“请下令召见城阳大夫并对他进行谴责。”
齐桓公问:“怎样对他进行谴责呢?”
管仲回答说:“这样讲:‘城阳大夫,你姬妾穿着高贵的衣服,鹅鸭有吃不完的剩食,鸣钟击鼓,吹笙奏箎,同姓进不了你的家门,伯叔父母远近兄弟也都寒不得衣,饥不得食。你这样还能尽忠于我吗?你再也不要来见我了。’然后免掉他的爵位,封禁门户不准他外出。”
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如此一来,大臣们都争着拿出积蓄,救济远近兄弟。这还感到不够,又收养国内的贫、病、孤、独、老等不能自给的人,使之得有生计。齐国因此而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其实,在此管仲运用的是一种“杀鸡儆猴”的策略。
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出,猴子一见,便全身软了,任由其捕捉。
所谓“杀鸡儆猴”,即是“杀一儆百”,有威胁恫吓之意,这是权术,是驭众手段。在众说纷纭、工作受到许多阻挠的时候,为使步骤一致,法令得以贯彻执行,非以严厉手段对付不可。
“治乱世,用重典;治乱军,用严刑。”孔子诛少正卯,虽然不合情理,却因这一刀而使权臣畏惧,市井安然;孔明于挥泪斩马谡之时说:“昔孙武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纷争,兵交方始。若废法何以讨贼,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这就是平乱与治乱的权术,是“杀鸡儆猴”的妙用。
现实生活中,领导者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管理的下属,在经过挽救后,其仍然我行我素,那就不防运用“杀鸡儆猴”的策略,对出现了违规行为的“鸡”加以惩罚,意欲违规的“猴”会从中深刻地意识到组织规定的存在,从而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当然,领导者必须注意,管理下属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能挽救和值得挽救的下属应给予改正的机会,切忌因“杀鸡”而失去人心。
吃古通今
姜太公灭了商纣,周朝建立之后,要网罗一批人才为国家效力。
在齐国有一个贤人狂橘,很为地方上人士推崇。姜太公慕名,想请他出来做事,拜访了三次,都吃了闭门羹。
有一天,姜太公忽然把他杀了,周公旦想救也来不及,问姜太公:“狂橘是一位贤人,不求富贵显达,自己掘井而饮,耕田而食,正所谓隐者无累于世,为什么把他杀了呢?”
姜太公说:“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天下大定之时,人人应为国家出力。只有两个立场,不是拥护就是反对,绝不容有犹豫或中立思想存在,以狂橘这种不合作态度,如果人人学他样,那还有什么可用之民、可纳之饷呢?所以把他杀了,目的在于以儆效尤!”
果然经此一杀,其他想隐士的贤人都不敢再自命清高、隐居下去了。
老夫子点评:
领导者要知道,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要达到预定的目标。在拉丁文字里,“惩罚”的意义就是“教导”。惩罚的轻重完全视领导者想“教导”对方的程度而定。
链接共享
城阳大夫,嬖宠被,鹅鹜含余粖。齐钟鼓之声,吹笙箎,同姓不入,伯叔父母远近兄弟皆寒而不得衣,饥而不得食。子欲尽忠于寡人能乎,故子毋复见寡人。
——《管子·轻重丁》
城阳大夫,你姬妾穿着高贵的衣服,鹅鸭有吃不完的剩食,鸣钟击鼓,吹笙奏箎,同姓进不了你的家门,伯叔父母远近兄弟也都寒不得衣,饥不得食。你这样还能尽忠于我吗?你再也不要来见我了。
功臣之家,皆争发其积藏,出其资财,以予其远近兄弟。以为未足,又收国中之贫病孤独老不能自食之萌,皆与得焉。故桓公推仁立义,功臣之家兄弟相戚,骨肉相亲,国无饥民。此之谓缪数。
——《管子·轻重丁》
如此一来,大臣们都争着拿出积蓄,救济远近兄弟。这还感到不够,又收养国内的贫、病、孤、独、老等不能自给的人,使之得有生计。所以,齐桓公推仁行义,功臣世家也就兄弟关心,骨肉亲爱,国内没有饥饿的人民了。
管子与鲍叔牙讨论如何治国
管子与鲍叔牙很小就认识,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管子家贫,鲍叔牙家比较富有,但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子与鲍叔牙早年曾合伙经商,管子的本钱少,分红的时候却拿得多。鲍叔牙从不计较,他知道管子的家庭负担大,还经常问管子钱够不够用。也正是由于鲍叔牙竭力推荐,管子才能免于一死,被齐桓公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