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夫子品评鬼谷子
3608800000032

第32章 拒绝别人的学问

鬼谷子曰:“若欲去之,因危与之。”(语出《鬼谷子·内揵》)要想拒绝对方,就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

拒绝,也是一门学问,应该体现出个人品德和修养,使别人在你的拒绝中,一样能感觉到你是真诚的、善意的、可信的。

鬼谷子曰:“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语出《鬼谷子·谋篇》

鬼谷子认为,每个人都无法做到“有求必应”,必须学会拒绝。

鬼谷子曰:“若欲去之,因危与之。”

意思是说,要想拒绝对方,就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

鬼谷子并非叫我们耍诈,而是要我们注意拒绝别人的方式、方法。

概括而言,拒绝别人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说出真实情况

在拒绝的过程中,若想和对方保持良好关系,就要采取换位的思想、同情的语调来处理。有的人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因为不好意思而不敢实话实说,采用闪烁其辞的方式,这样反而让对方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其实,拒绝本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别人向你求助的时候,也多少会有这个思想准备。只要处理得当,因为拒绝而损害人际关系的并不多;倒是拒绝的时候吞吞吐吐、模棱两可,反而让人迷惑反感,而更容易影响人际关系。

(2)选择好拒绝的时间、地点和时机

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这些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及早拒绝,以免耽误了对方的计划、伤害对方。要据事实向对方表明你的态度,好让对方有所准备。在婉言拒绝的时候,一定要让对方觉察到你的态度,不要绕了半天连自己都不知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更别说对方能不能理解了。一定要让对方明白:这次拒绝,并不代表永远拒绝。从场合来看,在小的场合更容易拒绝对方,也更容易被对方接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和对方正对着脸的时候,拒绝最难以让人接受。

(3)给对方留条退路

当拒绝那些总喜欢坚持自己的意见、自以为是的人时,要好好考虑。这种人的自尊心很强,直接拒绝的方式无疑会使他们下不了台。所以,你首先就要把对方的话从始至终地再听一遍。当你仔细听完对方的话后,心里再决定怎样去拒绝和说服对方。最好能引用对方的话来“不肯定”他的要求的方式,给他留下足够的面子。这类人都是聪明人,你的“不肯定”,他也就心领神会了。

(4)用友情来说服对方

要让自己拒绝的意见不引起对方的反感,最好让他明白:你是他忠实的朋友;自己并不强迫他接受反对的意见;你是最关心他的人,是从他的长远利益来考虑的。

吃古通今

北宋中期,苏轼与兄弟苏辙均在朝中做官,前来“走后门”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二人不胜其烦。

一次,苏辙的一个朋友来到苏府,想让苏辙帮他谋个差事。苏辙躲着不见,这个人便向苏轼求助。

苏轼没有办法,就让他进了屋子。苏轼不提找差事的问题,却给他讲起了故事:“传说有一个穷得一无所有的人去盗墓。挖开第一个墓,只见里面躺着一个光着身子的古人,嘴里还念念有词,‘你没听说过汉朝杨王子孙轻财傲世,下葬时连衣服都不穿吗?我自己都光着身子,还能拿什么接济你呢?’”

求职者听得津津有味,于是苏轼继续讲下去:“穷汉又凿开第二个墓,墓中是个帝王,他很和气地说,‘我是汉文帝,早已立下遗诏,墓中不入金玉之物,你还是到别处去吧!’”苏轼讲到这里哈哈大笑,求职者似乎明白了苏轼讲这个故事的用意,脸上不觉有些发烧。

苏轼又讲了起来:“穷汉气得没办法,又去找墓。他发现有两座连在一起的墓,便首先凿开右边的墓,只见一个羸弱的身影走了过来,对他说,‘我是伯夷,早年饿死在首阳山下,我怎么能满足你的要求呢?’穷汉只得去挖右边的墓,伯夷劝道,‘那里住着我的兄弟叔齐,他状况和我差不多,我看你是白费力气。”

听到这里,求职者彻底明白了苏轼的用意,以有急事为由匆匆地离开了苏府。

老夫子点评:

苏轼通过借题发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间接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拒绝了别人。生活中,该拒绝别人的时候,就应该拒绝,千万不要为了面子而盲目地答应别人,否则,因此而丢失了信用,对人对己都是巨大的损失。

链接共享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鬼谷子·内揵》

要想拒绝对方,就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树立进退的基本原则。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鬼谷子·谋篇》

智慧是用在众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众人所看不见的地方。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鬼谷子·谋篇》

对于一个人来说,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研究实情。根据研究来确定“三仪”。“三仪”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渗透,就可谋划出奇计,而奇计是所向无敌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之所以带上指南针,是为了不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