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夫子品评韩非子
3608700000005

第5章 用人不避亲仇

韩非子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推举外人的时候不去避开仇人,举荐亲人的时候不去避开自己的儿子。

领导者用人必须至公,惟才是举,不避亲仇。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韩非子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韩非子认为,用人必须以才能作为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而心存偏见;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亲人,而怕人非议。

在《外储说左下》中,韩非子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中牟县没有县令,晋平公问赵武说:“中牟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地方,就像邯郸的肩臂和大腿一样,我想找一个优秀的县令,派谁去可以呢?”

赵武说:“派邢伯子去可以。”

晋平公说:“他不是你的仇人吗?”

赵武说:“私人的怨仇不带进公事中来。”

晋平公说:“管理内府的官员,选派谁可以呢?”

赵武说:“我的儿子可以。”

故事的结尾,韩非子总结道:“推荐外人的时候不去避开仇人,举荐亲人的时候不去避开自己的儿子。”

在韩非子看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是领导者用人的重要准则之一。

事实上,要做到这两点并非易事。对仇人,人们往往是欲除之而后快,又何谈去选用他呢;对亲人,毕竟“血浓于水”,能帮一把是一把,有机会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是这样,或许有点符合常情,人嘛,总是有些自私的。但反其道而行之呢,这不正说明了人格的高尚?!择人任人主要是看其才能,这才是最关键的。

对仇人的任用难以做到,这需要领导者有大量,不计前嫌,一心为公。同样,对亲人的任用也非易事,这需要领导者对亲人严格要求,而不落个任人惟亲的骂名。

韩非子告诉我们,选贤用能而不为亲仇所束缚,真的很难,但正是因为不易,才使得领导者的形象更加光辉,才能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吃古通今

春秋霸主齐桓公不计前仇而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业。

起初由于襄公乱政,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逃到国外,分别由鲍叔牙和管仲辅佐。襄公被杀,两位公子所逃至的莒鲁两国分别派兵护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回国争位。管仲率兵埋伏于小白从莒国回来的途中,见到小白,张弓射之,小白倒地。管仲以为小白被射死,便派人急报公子纠,叫护送公子纠的鲁兵不必急于赶路,六日后才到齐。这时,先到的小白已被立为齐君,是为齐桓公。原来管仲只射中小白束腰皮带上的金属钩,小白佯死倒地,等管仲率兵撤走,便迅速兼程返齐,故提前得立。

事后,齐桓公欲杀死管仲,鲍叔牙说:“臣幸得以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活齐,即高溪与叔牙是也;君且欲霸王,非管仲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齐桓公就从鲁国要回管仲,封之为大夫。

老夫子点评:

管仲能被识被用,一方面得力于鲍叔牙知贤识贤且与管仲从小亲近,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齐桓公能以大业为重,不计前仇,予以重用。假若齐桓公是气量极小之人,这世间人才就又少了一个,而后世也绝少有人知道齐桓公。

链接共享

中牟无令。晋平公问赵武曰:“中牟,三国之股肱,邯郸之肩髀,寡人欲得其良令也,谁使而可?”武曰:“邢伯子可。”公曰:“非子之仇也?”曰:“私仇不入公门。”公又问曰:“中府之令,谁使而可?”曰:“臣子可。”故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赵武所荐四十六人于其君,及武死,各就宾位,其无私德若此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中牟县没有县令,晋平公问赵武说:“中牟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地方,就像邯郸的肩臂和大腿一样,我想找一个优秀的县令,派谁去可以呢?”赵武说:“派邢伯子去可以。”晋平公说:“他不是你的仇人吗?”赵武说:“私人的怨仇不带进公事中来。”晋平公说:“管理内府的官员,选派谁可以呢?”赵武说:“我的儿子可以。”所以说:“推荐外人的时候不去避开仇人,举荐亲人的时候不去避开自己的儿子。”赵武一生向国君推荐六十四人,等他去世的时候,都作为宾客前来吊唁,可见赵武是一个不对任何人私下亲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