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夫子品评韩非子
3608700000025

第25章 以德立身

韩非子曰:“德者,内也;得者,外也。”(语出《韩非子·解老》)道德,是人内部存在的东西;而得到,是人从外部得到的。

做人必须“以德立身”。一个人只有将道德置于自己的心中,才不会有自私、邪恶和不正当的意念。反之,一个人无德或只是表面上装作有德,终有一天,他会被自己的无德所害。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

——《韩非子·解老》

韩非子曰:“德者,内也;得者,外也。”

——语出《韩非子·解老》

韩非子曰:“德者,内也;得者,外也。”

意思是说,道德,是人内部存在的东西;而得到,是人从外部得到的。

因此,外取决于内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韩非子看来,道德是一个人必须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后必将导致失败。因此,做人必须“以德立身”。

“以德立身”贯穿于每个人人生的全过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道德对人的要求会有着不同的变化,每个人体验和经历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以德立身”的人生支柱是不变的,它对每个人人生大厦起着支撑作用的定律是不变的。

“德”是指一个人的品性、德行。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品行不端的人能结识真正的朋友,获得长久的事业成功。这样的人很难令人与之长期合作,因为这种人不是搞一锤子买卖,就是过河拆桥;他们甚至还可能受某种利益的驱使,铤而走险,落入法网……

韩非子提醒我们,德乃人生事业的基础,是个人才能的统帅和主心骨。反之,离开了道德的建树,事业也就失去了稳固的基础,如艳丽一时而不可长存的花朵;缺乏道德的约束,个人的卓越才能就有走向反面的可能。

那么,如何“以德立身”呢?

韩非子回答说,就是要解决好“德”与“得”的关系,做到不因“得”而丧“德”。换言之,就是舍利而取道。利,即利益;道,即道义。使自己在主观上无愧于自己的良知,在客观上昂扬了社会的正气。

在此,韩非子也提醒领导者,选贤用能必须坚持一个标准:德才兼备。并且德更为重要,因为德与才是统帅和被统帅的关系。

所以,领导者在用人时,一定要先看其德,再看其才。只有这样,才能选出真正适合的人。

吃古通今

有一天,西域来了一个商人将珠宝拿到集市上出售。这些珠宝琳琅满目,全都价格不菲。特别是其中有一颗名叫“珊”的宝珠更是引人注目。它的颜色纯正赤红,就像是朱红色的樱桃一般,直径有一寸,价格高达数十万,引来了许多人围观,大家都啧啧称奇,赞叹道:“这可真是宝贝啊!”

恰好龙门子这天也来逛集市,见了好多人围着什么议论纷纷,便也带着弟子挤进了人群。龙门子仔仔细细地瞧了瞧宝珠,开口问道:“珊可以拿来填饱肚子吗?”

商人回答说:“不能。”

龙门子又问:“那它可以治病吗?”

商人又回答说:“不能。”

龙门子接着问:“那能够驱除灾祸吗?”

商人还是回答:“不能。”

“那能使人孝悌吗?”

回答仍是“不能”。

龙门子说道:“真奇怪,这颗珠子什么用都没有,价钱却要数十万,这是为什么呢?”

商人告诉他:“这是因为它产在很远很远没有人烟的地方,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历经不少艰险,吃不少苦头,很不容易才能得到的,它是非常稀罕的宝贝啊!”

龙门子听了,只是笑了一笑,什么也没说便离开了。

龙门子的弟子郑渊对老师的问话很不解,不禁向他请教。龙门子便教导他说:“古人曾经说过,黄金虽然是贵重,但是人吞了它就会死,就是它的粉末掉进人的眼睛里也会致瞎。我已经很久不去追求这些宝贝了,但是我身上也有贵重的宝贝,它的价值绝不止值数十万,而且水不能淹没它,火也烧毁不了它,风吹日晒全都丝毫无法损坏它。用它可以使天下安定;不用它则可以使我自身舒适安然。人们对这样的至宝不知道朝夕去追求,却把寻求珠宝当作惟一要紧的事,这岂不是舍近求远吗?看来人心已死了很久了!”

龙门子所说的“至宝”,就是指人们自身的美德。

老夫子点评:

《左传》说“君子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在这三项不朽的事业中,立德居于首位。《菜根谭》中有:“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度兴;若以权力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即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的荣誉富贵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的,那么,一切就如山林中自然盛开之花,繁衍不息,是建立在功业或权力基础上的富贵名誉所不可企及的。

链接共享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得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韩非子·解老》

和氏璧不用五种颜色来修饰,宝珠也不用白银黄金作装饰。因为它们本身的质地已经好到了极点,不需要其他的东西作为辅助性的修饰。那些需要借外力才能发挥魅力的东西,它们的质地肯定是不好的。

儿说,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者。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故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儿说,是宋国一个善于辩论的人,他坚持“白马不是马”这个论点,使齐国稷下善于辩论的人都折服。有一次,儿说乘一匹白马过关口,收税的人看到白马之后,让他按马的标准缴纳税金。所以说,儿说凭借浮言虚辞,能够战胜一国之人,但是若按实际情况考察,他连一个守关口的人都瞒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