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夫子品评荀子
3608500000035

第35章 人贵有自知之明

荀子曰:“子曰:‘回,知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明。’”(语出《荀子·子道》)孔子问:“回啊!有智慧的人应该是怎样的?”颜渊回答说:“有智慧的人能认识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不自知,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自我膨胀,妄自尊大;一是自轻自贱,妄自菲薄。骄傲和自卑的根源都是对于自己的无知。

知者自明

荀子曰:“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

——语出《荀子·儒效》

在《荀子·子道》中荀子记载了一段孔子与其弟子的谈话。

子路进来,孔子问道:“由啊!有智慧的人应该怎样?讲仁德的人应该怎样?”

子路回答说:“有智慧的人让人了解自己,讲仁德的人让人爱自己。”

孔子说:“你可以称为儒士了。”

子贡进来,孔子问道:“赐啊!有智慧的人应该怎样?讲仁德的人应该怎样?”

子贡回答说:“有智慧的人了解别人,讲仁德的人爱别人。”

孔子说:“你可以称为儒士中的君子了。”

颜渊进来,孔子问:“回啊!有智慧的人应该怎样?讲仁德的人应该怎样?”

颜渊回答说:“有智慧的人能认识自己,讲仁德的人懂得自爱。”

孔子说:“你可以称为明达的君子了。”

荀子借用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告诉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

所谓自知,即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

人之所以不自知,正如庄子所说:“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之外的东西,却看不清自己的睫毛。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便是人不自知的原因。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自知呢?

(1)孤独地面对自己

许多人总是陷于无穷无尽的日常事务和人际关系中,这使他们根本无暇去了解自己。在纷繁复杂的高速运转中,你不妨给自己放个假,让自己隐退,孤独地只有自己,让内心的真我有一个展现的时间和机会。

(2)与自己良好对话

要真正了解自己,必须养成与自己“对话”的良好习惯。你需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留给自己。当你一个人独处时,你可以把自己那刻的感觉、感情、想法等在心中一一过滤,审视一下自己的心态是否平衡;了解自己真正在想些什么;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心安理得;出现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知道自己为人处世的缺陷等。

(3)通过别人了解自己

设法了解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你可以向亲人或较亲近的朋友询问自己在他们心中的印象,听听他们对自己各方面的看法。你可以通过身边的人对你的态度、评价,扪心自问:“我做错了什么?”“我做对了什么?”“我什么做得还不够?”……但需切记,对于别人合理、善意的批评,应该冷静地予以接受。

需要提醒的是,人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不但要知道自己多高、多重、多胖、多瘦、多美、多丑这些外在的东西。而且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合适干什么等,也就是说要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也更难清楚地认识。

吃古通今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

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邹忌如此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觉得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老夫子点评:

人都喜爱听好话和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和奉承话,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很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相反,有自知之明的人,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因几句奉承而迷失了方向。

链接共享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荀子·非十二子》

不知道的就问,不会的就学,虽然有才学但必能谦让,这样才算有道德。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荀子·天论》

最能干的人在于他不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最聪明的人在于他不去思考不该考虑的问题。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

——《荀子·儒效》

所有的事情和行为,有益于治理的就去做,无益于治理的就不做,这就叫做正确地处理事情。凡是知识和学问,有益于治理的就确立,无益于治理的就舍弃,这就叫正确地对待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