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的魅力:基于古典诗词曲之比较研究
3592500000007

第7章 词的风格与流派(1)

一、词多阴柔之美,词中刚柔高度结合的作品艺术性最高。

中国历代文论中,素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不同看法。阴阳、刚柔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殷周之际的《周易》。我国古代是用阴阳来解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易经》上说,天之气属阳,地之气属阴,天地交感,万物就变化发展。他们在以天为阳、以地为阴的同时,也把日月、火水、昼夜、暑寒、男女统统归于阴阳两大类型,表示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遂形成我国上古时代“观物取象”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观念。

战国时期,《易传》在解释《易经》时,就把阴阳与柔刚的概念联系起来。在《易传·文言》论及天道、地道时,就指出地道之美贵在阴与柔,天道之美贵在阳与刚,“一阴一阳之为道”;又云“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这说明《易传》的作者已经认识到了阴阳、刚柔、动静,以及“相推”、“相摩”的对立统一的概念:刚柔相荡,二气相感,而生天地万物。

到了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正式概括出“阴柔阳刚之美”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对重要审美范畴,被广泛地应用。用它来品评文艺作品,我们认为,阳刚与阴柔作为两种美学风格,在古代文学艺术中是客观存在的。钟嵘《诗品序》赞美刘琨有“清刚之气”,指的就是他的诗歌所表现的阳刚之美的特点。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列举诗的九品之后,将其概括为两大类型:一是优游不迫,一是沉着痛快。所谓“优游不迫”,即谓阴柔之美;而“沉着痛快”,即指阳刚之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列二十四品,其中雄浑、劲健、豪放可为阳刚一类美,而含蓄、纤靡、曲婉则为阴柔一类美。由此可见,姚鼐提出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正是对我国古代论艺术风格美的一个总结和发展。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是风格艺术美的两种基本类型,对于具体的作家作品来说,其表现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偏重阳刚之美,有的偏重阴柔之美。词作为一种诗体,一直被视为“艳科”、“诗余”,内容多写男女情爱和伤春伤别,艺术风格虽然多样化,但基本上以婉约为宗,故多属于“阴柔之美”。如晏殊词的温润秀洁,欧阳修词的疏隽深婉,秦观词的凄清含蓄,李清照词的轻灵清婉,周邦彦词的缜密典丽,吴文英词的绵丽幽邃等,都具有“柔性美”的特质。

当然,说词多阴柔之美,是就“主体风格”而言的。我们讨论阳刚和阴柔之美,不仅重在两者的区分,而且重在两者的统一,不可偏废。中国美学常常将这两者相联系。无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都不破坏和谐之美。刘熙载说:“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艺概》)“风骨”实际上是贯穿在阳刚与阴柔二者之中的。对于多数作家来说,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可以互相调剂,互相补充。有人说词中刚柔高度结合的作品艺术性最高,这是颇有见地的。“刚”与“柔”之间不仅可以并存,而且可以转化和交融。所谓“摧刚为柔”和“刚柔交融”,即指这两点而言。

先说“刚柔交融”。例如,苏轼一直被视为豪放派词家,但他的许多词作都体现了刚中有柔、刚柔结合的特点。即便是他的豪放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也于“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的壮丽图景中插入了“小乔初嫁了”的温情柔笔。晚清冯煦说苏轼的词“刚亦不吐,柔亦不茹”(《东坡乐府序》),这话是颇为精当的。苏轼的词确是既有豪放,又有婉约,豪放与婉约结合,刚与柔结合。其他如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陈与义的《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刘过的《唐多令》(芦叶满汀洲)等,都显出了“刚柔交融”的特色。另外,还有姜夔的“以硬笔写柔情”的词,同样具有这种特色。

以上说的是“刚柔交融”,下面再说“摧刚为柔”。

说到“摧刚为柔”,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词是他从湖北转运副使调到湖南转运副使时写的。梁启超说它“回肠荡气”、具“雄豪之气”而又有“花间莺语”,刚与柔结合得很好。当代词学家夏承焘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对这首词的评语,指的也是这种“摧刚为柔”、“绵里藏针”的艺术风格。

再如陆游和岳飞的词,下面各举一首: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前者于委婉凄清之中暗藏倔强刚劲之气,后者把“怒发冲冠”的激烈壮怀化为弦断无知音的幽怨,都不失为“摧刚为柔”的好词。

二、关于宋词流派的几种分法

1、两分法

所谓“两分法”,即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这是一种传统的分法,始于明人张《诗余图谱》。豪放与婉约的概念,从明代沿用至今,一直比较流行。

不过,豪放、婉约的不同词风,在柳永、苏轼等人的词中都早已存在。《说郛》引俞文豹《吹剑续录》云: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绰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从词的发展看,进入晚唐、五代以后,以婉约居多,至苏轼开始有意识地打破词婉约的传统,写了一些豪放词。至于苏轼是否另立豪放一派,这个问题现在还有争论。

2、分为六派

(1)北宋婉约词派。此派以柳永为代表,主要作家有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等人。“婉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语·吴语》:“夫固知君王之意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婉约的本意就是指女子言辞的卑顺宛转。

(2)北宋豪放词派。此派以苏轼为代表,主要作家有潘阆、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晁补之等。

(3)北宋大晟词派。此派以周邦彦为代表,主要作家有万俟咏、晁端礼、田为、晁冲之等。

(4)易安体。这是指李清照在所谓柳俗、苏豪、周律之外自成一派。

(5)南宋爱国词派。此派以辛弃疾为代表,主要作家有李纲、胡铨、岳飞、张元幹、张孝祥、陆游、陈亮、韩元吉、杨炎正、刘过、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

(6)南宋格律词派。此派以姜夔为代表,主要作家有史达祖、蒋捷、吴文英、高观国、王沂孙、周密、张炎等。

这种分法仍然设有摆脱两分法的束缚,只不过把豪放、婉约两派再细分一下而已。

3、四大派

(1)婉约派

这派中,按几个不同的作家群,又可分为以下五个词派:

1、西江派(婉雅派)。西江派,或称江西词派,是北宋前期承前启后的一个婉约词派,以江西人晏殊、欧阳修、晏几道为代表,谢绛、王琪、杜安世等都属此派。他们的词多写轻愁淡恨的情思意绪,风格柔美沉静,含蕴清隽,多用小令的体制。

2、市井派(俚俗派)。与同时的西江派雅词不同,这是柳永远承前代民间词的体格,近收市井新声的风格所开创的一个俚词派。除柳永外,这派词人还有沈唐、李甲、向滈、赵长卿等。

3、奇艳派。此派以张先、贺铸为代表,主要作家有宋祁、王观、李之仪、李廌等人。

4、正宗派(清婉派)。此派以被誉为“词家正宗”、“当行本色”的秦观与李清照为代表,此外还有陈师道、张耒、谢逸、李祁等。

5、大晟词派(精雅派)。此派以被后人誉为“集大成者”的周邦彦为代表,主要词人有万俟咏、晁端礼、田为、徐伸、晁冲之、江汉、姚公立等。

(2)豪放派

这派词人,按其不同的时代和个人风格,又可分出三派:

1、苏派(豪旷派)。此派以苏轼为代表,黄庭坚、晁补之、叶梦得、李光、陈与义等起而效之,形成一个流派。

2、中兴派(豪放派)。这一派主要指李纲、张元幹、王以宁、岳飞等南渡词人群体,他们的悲愤激越的英雄之词,为词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辛派(豪壮派)。这派词人阵容壮大,除著名词人辛弃疾外,还有陆游、陈亮等一大批词人,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雅正派

此派从风格上看,可分两派:

1、姜派(清空派)。姜夔开创,史达祖为羽翼,另有高观国、方岳、黄昇等,宋末周密、王沂孙、张炎也属之。

2、吴派(密丽派)。此派的代表人物是吴文英,追随者有尹焕、黄孝迈、冯去非、楼采、李彭老等。他们作词,善于烹炼句法,喜用代字,词藻秾丽。

(4)闲逸派

这一派中,随着时代氛围和个人气质、境遇的不同,可分为旷逸、雅逸两派:

1、旷逸派。宋初时有王禹偁、潘阆、林逋等人,以吟咏山水、自然清逸的小令为主。北宋中叶以后,出现了一群以闲逸、旷达为主要风格的词人,如僧仲殊、徐积、米芾、毛滂、朱敦儒、向子湮等。南宋有范成大、石孝友、汪莘等人。

2、雅逸派。此派词人主要有北宋中后期至南渡前后的徐俯、吕本中、王灼、赵以夫、陈允平、仇远等。他们的词以抒写闲情逸致为主,偏重典雅,与旷逸派的风格又有不同。

以上第2、3两种分法较传统的婉约、豪放两分法有很大的进步,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两分法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