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3558900000008

第8章 甘南的概况(4)

在很早的龙山文化时期.古代的羌族就产生了崇拜石头的习俗。在邻近甘南的临洮寺洼山考古发掘中,可以看到这种崇拜现象。“第一号、第二号墓葬中,都曾发现大块的砾石。裴文中氏在寺洼山所发掘的一墓,在人骨的旁边及下面,也都有排列的大砾石很多,裴氏以为‘或与墓葬有关’。”从考古资料看出,早期居住在洮河流域的古代羌族,普遍有用石头随葬的习俗。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别立寨的早期石棺葬中就发现有用白石来随葬的情况。尽管使用的白石大小、质地不同,但是用石头随葬却是相同的,从西北地区迁徙到四川西部的羌族仍然保持着用“石头”随葬的羌族宗教遗俗,由此可见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很难改变的。

羌族宗教观念的显著特点是把白石作为所有神灵的象征,白石主要是天神和祖先神的象征,同时也是所有神灵的象征。羌族的白石崇拜由来已久,尚白习俗与羌族最早是西北地区游牧民族有关,北方许多游牧民族都有崇尚白色的风俗。游牧民族祭祀时大多用白色牲畜,“关于用牲的颜色,在游牧民族中是以白色或淡色为主……匈奴之刑白马为盟.契丹之用白马祭天,满族之献二白马于神,以及拓跋氏和元人之用白羊,都属于一类”。这说明“尚白”习俗是北方游牧民族相当普遍的宗教习俗.羌族是从西北地区迁移到四川西北的游牧民族,所以至今仍然保留着这种古老的宗教习俗。不仅羌族有崇拜白石的原始宗教信仰习俗,凡操羌语支语言的民族,都把白石作为崇拜的偶像。他们崇拜白石,供奉白石,甚至创造了民间口头传说,将白石誉为羌族战胜外来侵略的武器,并加以神化。

(二)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人类为了驱除恐惧、求得行为自由、获得安全感等原因,他们从熟悉的事物中选出动物、植物或者无机物等作为图腾物,并幻想图腾物有巨大的力量保护崇拜它的人类.这样便产生了图腾崇拜。

在人类早期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图腾崇拜,而羌族中直到现在还残留着图腾崇拜的遗迹,这从侧面说明了图腾崇拜对羌族宗教信仰的巨大影响。羌族不同的氏族有自己特殊的图腾.比较普遍的是羊图腾,这与羌族最初从事的畜牧业相联系。在四川茂县北部和黑水一带的羌族,有崇拜白马的风俗,禁止吃马肉,传说白马有大恩于羌族人,这是白马图腾崇拜的遗迹。茂县东乡土门区的羌族,有吊白狗卜丰欠的习俗。茂县渭门、土门等乡至平武县一带,寺庙或寨门多雕石狗,其形状异于汉人刻的石狮。从茂县东北直至平武,唐代称此地羌人为“白狗羌”,这些也是白狗图腾崇拜的遗存。羌族宗教祭司“许”认为,金丝猴是其祖师的引路者和施行法术时不可或缺的帮助者,他们尊称猴为“老祖师”,作法时戴猴皮帽,供猴头神,这可能是猴图腾崇拜的遗迹。图腾崇拜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功能。

(三)多神崇拜

在羌族的宗教观念中,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崇拜的对象。史载:“俗无文字,但候草木荣落,以纪岁时,三年一聚会,杀牛羊以祭天。”这段史料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陇西的宕昌羌.简洁、真实地记录了古代羌族祭天的宗教活动。在羌族的宗教活动中,以祭天神最为常见,而以祭山神最为隆重。在羌族的自然崇拜中。天、地、山、水、树等与羌族日常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崇拜对象。这些神灵没有大小强弱之分,都是职能不同、地位平等的神。

多神崇拜是古代羌族原始宗教的遗留。反映了羌族由于生产力落后,物质生活贫乏,思维能力低下,把人自身的自我意识赋予自然界的一切,并把它们作为异己力量加以崇拜,力图通过这种崇拜活动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崇拜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整个氏族、部落的利益和命运,个人或家庭对神灵的崇拜要是不尽心尽力、有所怠慢,被认为会危害整个氏族、部落,这是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氏族性和全民性。

(四)火崇拜的反映——火葬

羌族的火葬习俗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党项羌继承了羌族的火葬习俗,“死则焚尸,名为火葬”。还有记述西夏党项羌人的焚尸习俗:“葬礼一般在城外举行,实行火葬……还有一种风俗,用某种树皮制作的纸,为死者绘制大批的男女、马匹、骆驼、钱币和衣服的图形,和尸体一起火化。他们以为死者在阴间将会享受纸片上所画的人物和器皿。在举行殡葬仪式的时候,所有乐器全部击响起,霎时间吵闹喧嚣,震耳欲聋。”由此可知,羌族的火葬习俗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并且延续了很长的年代。

尚火的原始宗教情结直接反映在羌族的丧葬过程中,这就是羌族实行火葬的原因。羌族通过举行一定原始宗教仪式的火葬,虔诚地认为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获得了新生,减轻了活人对死亡的一系列恐惧.将死亡变成了一种生的延续,从而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

羌族的原始宗教信仰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主要列举上面这四种形式。

二、吐谷浑的宗教信仰

吐谷浑是辽东的鲜卑慕容部从东北经过蒙古高原。跨越陕甘两省交界处的陇山,又由今甘肃西南的临夏和甘南地区进入青海的。后来经过南征北讨,疆域遍及青海全部、甘肃和四川的部分地区,《魏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遂徙上陇,止于袍罕暨甘松,南界昂城、龙涸,从洮水西南极白兰数千里中。”袍罕,即临夏,昂城,即四川西北的阿坝,龙涸是四川的松潘。

吐谷浑族是由鲜卑族与陕甘川等地的羌、氐等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吐谷浑前期的宗教信仰以鲜卑族奉行的萨满教为主,又部分地吸收了当地羌氐等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成分。在吐谷浑后期,佛教开始传播,逐渐取代萨满教而居于统治地位。

(一)吐谷浑前期的萨满教信仰

慕容鲜卑游牧辽东时萨满教信仰早已盛行,“敬鬼神,祠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先大人有健名者,亦同祠以牛羊,祠毕皆烧之”。来到西北地区后,吐谷浑继续信奉萨满教的原始巫术和占卜。吐谷浑族最初一直崇信萨满教,直到慕利延统治末期,才开始信仰佛教,但佛教与萨满教并存了很长一段时期。

吐谷浑的萨满教巫术与鲜卑其他各部基本上相同,吐谷浑对乙那楼说:“先公称卜筮之言……”这说明当时吐谷浑部落信仰的萨满教占卜很流行。萨满巫师法通神明,无论狩猎、治病、婚嫁、生殖,萨满巫师都要预做法事,用专用的法器作法祈祷,诸事才能顺利。萨满可以对国家要事提出建议,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建议会得到采纳。吐谷浑政权初期也盛行多神崇拜,对日、月、山、川等自然物经常祭拜,以求祈福避祸。《新唐书·吐谷浑传》就记载了吐谷浑宣王以“诈言祭山神”为借口,计划劫持吐谷浑王诺曷钵投降吐蕃,这样的大事可以用“祭山神”作为借口,从而可见祭祀山神在吐谷浑民族中的重要性。《晋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长子吐延被昂城(今四川阿坝)羌酋姜聪刺死后,其子叶延,“年十岁,缚草为人,号日姜聪,每旦辄射之,射中则喜,不中则号叫泣涕”。这种做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巫术,属于萨满教的诅咒法术。

萨满教对吐谷浑民族的宗教信仰影响很深,直到现在土族的信仰习俗中还残留着许多萨满教的遗俗。吐谷浑人的萨满教生殖崇拜习俗,至今在青海黄南州隆务地区的土族村庄中尚有遗踪可寻。在每年举行的庙会傩戏中,总有一位腰悬木雕男根的特殊角色,以夸张的表演动作形象地表达了古老的生殖崇拜。吐谷浑重视祭祀日月山川的习俗在现代土族中也有非常明显的反映。土族最崇拜上天,在正月初一送神迎神仪式中首先祷告的是“阗格儿”,即“火”,其次才是众神、祖神。土族群众认为万物都有生日,如太阳的生日在农历三月十九日,此日向太阳祭祀。

此外,在土族村庙中,还有从事萨满教活动的男性宗教职业者“斯古尔典”,又叫“法拉”。为了显示神威灵验,法拉还常以吞刀或剑刺自己的胸口来驱鬼镇邪。土族法拉进行宗教法事活动的装饰打扮以及跳神时的动作、过程和我国北方地区的萨满教非常相似,这可以说是他们的远古祖先吐谷浑宗教信仰的遗产。

二、吐谷浑后期的佛教信仰

吐谷浑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正值佛教在整个中国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的时期,它的周边政权无不深受佛教的影响和渗透。吐谷浑在南部边境就通过益州与笃信佛教的南朝政权发生联系.在北边和当时西域崇佛大国于阗、高昌接壤,东边的前秦、后秦、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以及北魏等政权都崇信佛教。由于西北地区割据政权对峙,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被阻断,因此吐谷浑所控制的地区成为东晋、南朝与西域交往的要道,西域和中原的使者、商人、僧侣往来其问。随着僧侣和信徒的经过,吐谷浑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

公元5世纪中期,吐谷浑的势力逐渐强大,统治的地域更加广阔。与此同时与外部的联系也随之加强,四周正在流传的佛教逐渐传人吐谷浑,最初只在统治阶层中传播。佛教传播最初是在吐谷浑可汗慕利延(436—452年在位)的末期,根据《高僧传》卷十一习禅《慧览传》的一段记载:“释慧览,姓成,酒泉人……路由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