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利他不仅为别人带去了利益,而且更为自己带来好处。好处既有看得见的物质、金钱,也有看不见的精神享受和德性积累。积德就是积福,积福才能享福,利他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投资。回报率超过任何一种投资,若能以无所求之心施福于人,那就叫功德无量!
佛家讲“修净业”什么叫净业?净业里头没有污染,换句话说,没有自私自利,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你的一切造作就叫做净业,纯粹是利他。
新加坡有一个一百零一岁的许居士,她身体像三、四十岁的人一样,一生没有生过病,仔细观察她只掉一个牙齿,耳目聪明,反应很快,跟年轻人一样。为什么她有这种效果?心清净。
她会告诉你,她一生没有发过脾气,没有怨恨一个人,她所看的世间,个个人都是好人。跟人家相处有不好的地方,她不会怪别人,她怪自己,“我自己做得不好,不能让别人欢喜”,从来没有责备过别人,所以人家健康长寿。
一百零一岁了,每天还出去奔波,为穷苦人作义工,她没有休息。你要去找她,要事先跟她约好,否则的话,你找不到她。帮助穷苦的人去了。她一天吃一餐,吃长素。穿的衣服是垃圾桶捡来的,从来没有去买一件衣服,人家问她为什么?她说穷人很多,我要跟穷人一样,我要做一件新衣服,跟他们就不一样了。没有我,没有私,没有我,没有私,完全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说着“卡尔,我的气力完尽了。”而死的马克思夫人——燕妮,恩格斯在她墓前演说里说:“她的最高的快乐是使别人幸福。”这句话是可以作一切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的注释的。忘掉自己,与别人的(更明确说是为大众的,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吧!比起人生,艺术是久远的;比起个人,人类是永恒的哩!只要把握住这个原则,那就放胆地去做吧。
心里装着别人的人,自己也就得到充实和提升。
第三种人: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自己。
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自己,这是一种极端自私的想法。这样的人做事往往利己损人,但结果只能是损己——一个人想要把日子过得舒服,光靠东捞一点、西占一点,靠算计别人是徒劳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他们处处要显得比别人更加神机妙算,更加投机取巧。他们总在算计着别人,以为别人都比他们傻,从而可以从中揩点油,占点便宜。好像他们这样做就会过得比别人好。这种人因为功利心太重,把功利当作人际关系的首要,所以他们生活过得很累,很紧张,很缺乏乐趣。
的确,过日子有时需要精打细算,才能把日子安排得既合理,又过得舒服。同样的收入,糊涂人过得就和过分聪明的人不一祥。因为,过于聪明,处处显得聪明,甚至在人际关系中也玩这一套,就显得失当了。这样的人,很难和人搞好关系,很难讨人喜欢。所以,即使他在物质上比人多享受点,但精神上付出的代价则更大,要是真聪明,就得算算这笔账。
其实,我们日子过得轻松喻快,很大程度上要靠真诚、信赖、友好,碰到难处互相帮助,有了好处大家分享。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必太“聪明”,不必担心自己会失掉些什么。大家相互谦让,相互奉献,相互让利,关系融洽和睦比什么都好。不太聪明的人容易和大家成为朋友,就因为大家可以正常相处,少有功利,多有温情,不必处处抱有戒心,有安全感。太精明的同事或朋友,总让人觉得不可靠。人们需要周围的人聪明、机智,但不要过分聪明。
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很多人为了争取在社会上的一席之地,不是凭个人能力,而是剑走偏锋,使各种邪门歪道,踩着他人的功绩为自己牟福利。到头来,把自己丢失在物欲的世界里,心只有积尘覆盖。
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自己的人的确过得很累。由于他们算计着别人,占别人的便宜,肯定也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即别人也可能在算计他,也可能要侵占他的利益,因此,他必须处处提防,时时警惕,小心翼翼过日子。别人很随意说的一句话,干的一件事,也许什么目的也没有,但过于聪明者就会在心里受到刺激,晚上回家,躺在床上也要细细琢磨,生怕别人有什么谋划会使他吃亏。这祥,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显得不诚实,不大方,甚至很造作。我们碰到的许多生活中的精明者,性情都不开朗,心理都相当虚假,神经都相当过敏,为人都相当委琐。这恐怕和他们常常过那种紧张日子有直接的关系。
第四种人:上半夜想别人,下半夜想自己。
一个美国老太太将三个系有小丝线的小球放在肚子大、口子小的瓶子里,请三位中国孩子提出来(瓶喻井,井涨水,球代表孩子,7秒钟内提出算逃掉了命)。5岁女孩子先拉出自己的球;7岁男孩子看了一眼比自己大的女孩子,也接着迅速提出了自己的球;最后,10岁女孩子从容又轻捷地拉出了自己的球,全部时间未超过5秒钟。
老太太问7岁男孩,为何不争先逃命?男孩子指着5岁女孩子说:“她最小,应当让她。”又问10岁女孩,女孩说:“三个里头我最大,我是姐姐,应最后离开。”老太太问:“你不怕淹死?”女孩说:“淹死我,也不能淹死弟弟妹妹。”
泪水刷地从美国老人的眼里涌了出来。她说,她到过许多国家试过这种游戏,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孩子能够这样完成它,他们争先恐后,互不相让。
三个孩子的行为告诉我们,“聪明不仅仅是智力发达,聪明更是一种爱、一种忘我、一种无畏的品格。”
人们从谈财色变的“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后,释放出无穷的聪明才智,许多人富了起来。于是,财富修养问题便成为一个普遍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当人们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时候,还能礼让三先。不知怎么,现在吃饱了,穿暖了,争利问题反而凸现出来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得要回到千百年来的古老话题上去: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2003年圣诞节,牛根生正在和一干人等讨论蒙牛上市的事情,会后他突然把律师叫到一边,告诉律师自己要把蒙牛的股份捐献出来,原则是“不能继承,下代人不能享用”,让律师去做一个方案出来。律师听后非常激动,说“这哪能,怎么能做这种事情?是在开玩笑吧。”
牛根生的妻子申淑香知道这个消息后,也和律师一样感到不可理解:“当时挺震惊的。以前穷,什么也没有,好不容易到现在了,却什么都不给孩子留,全捐出来了。”这个消息也很快在牛根生的周围扩散开来,儿女、同事、亲友、政府官员……
最终家人都同意放弃股份的继承,一家人分别在法律文书上签了字,同意捐献出牛根生持有的全部蒙牛股份。
对此牛根生给出的解释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决定我的收入。如果企业没有了,我不到10%的股份还有什么用?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散财既然能聚人,为什么不散呢?从无到有是很快乐的,但最大的快乐是从有到无。很多人不能从有到无,是因为他没有拥有财富。死在巨富的行列里是一件可耻的事,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是你散钱的时候。
此时的“老牛”俨然已经不是个企业家,而似乎变成了一个悟道的“老道”。老牛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也成为一句被众多中国CEO认为最有哲理的话。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最高的圣德便是为旁人着想。”因此,你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富与地位都不可能持久,除非它们建立在真理与正义之上,因此你决不要从事对别人不利的任何行为。你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吸引力,来争取别人的合作;你要以你自己乐于为别人服务的精神,来吸引其他人替你服务。你要以对人类的爱来消除憎恨、忌妒、自私和怀疑,因为你要知道对别人持排斥的态度决不能为你带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