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商道全书
3522400000043

第43章 敢于竞争,善于竞争(2)

从意大利回到长江塑胶厂后,他不动声色地把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了他的办公室,并把带回来的塑胶花样品一一展示给大家看。随后,李嘉诚满怀信心地向大家宣布,长江厂今后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使长江厂更上一层楼。李嘉诚一边进行市场调查,一边抓紧时间研制。

李嘉诚四处寻访,高薪聘请了一些塑胶专才。选定设计人员之后,李嘉诚便把样品交给他们研究,要求他们尽快开发出塑胶花新产品。他强调新产品应着眼于三点: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

李嘉诚知道,什么叫因时因地而变,他首先不能跟风于人家意大利的产品。塑胶花说白了就是植物花的复制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每个家庭、每个人喜爱的花卉品种都不尽相同。李嘉诚发现他带回来的样品,无论从品种,还是花色方面看都太意大利化了,不适合香港人的口味。他现在要面对的是广大的香港人,还有国际的大众人群,因此李嘉诚要求设计者顺应香港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口味和喜好,设计出一套全新的款式来,不必拘泥于植物花卉的原有形状和模式。

设计师们经过精心研制,终于做出了不同色泽款式的“蜡样”,这一点,李嘉诚已经保证了绝对不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另外,就是看市场需求了。虽然李嘉诚对设计师的作品很满意,但他依然不敢确信是否适合香港大众的口味,于是他便带着蜡花走访了不同消费层次的家庭,最后决定以其中的一批蜡花作为主打产品。此时,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把配方调色确定到最佳水准。又经过连续一个多月的昼夜奋战,终于研制出了第一批样品。

独家生产出产品之后,合理定价是李嘉诚的第二个高明之处。一个人只有走出自己的路,才能另开新局面。这是所谓“另辟蹊径”,这自然是李嘉诚的一大经商之法,况且李嘉诚精于此法,极其愿意走别人未发现之路。

做出样品之后,李嘉诚思索,怎么定价?李嘉诚在香港洞烛先机,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按理说,物以稀为贵,卖高价在情理之中。但是李嘉诚明察秋毫,他认为塑胶花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上市。本来,批量生产的塑胶花,成本也并不高。价格一高,问津者必少。其他厂家再一拥而上,长江厂的市场地位就难得稳定。因此,最好尽快在独家推出的第一时间内,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确定长江厂的领先地位。这样一来,当跟风者蜂拥而上时,长江厂的塑胶花早已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市场地位将难以撼动。

在长江塑胶厂批量生产即将大规模上市的前两天,意大利塑胶花进入了香港市场,由连卡佛百货集团公司经销。连卡佛是老牌英资洋行,走的是高档路线。意产塑胶花价格不菲。李嘉诚深知长江厂的塑胶花质量目前还比不上意产塑胶花,同走高档路线,不是对手。因此,李嘉诚更坚定了原来的思路。以低价打人,让消费者先认识长江塑胶花,就算赚不到钱,那也能树立形象。

定出价格方案之后,李嘉诚开始具体的实施了。实施方案还是按照先推出“独家”这一特性,以吸引客户,然后用低价格迅速打入市场。李嘉诚携带自产的塑胶花样品,像最初做推销员那样,一一走访经销商。当李嘉诚把样品展示给他们时,这些经销商被眼前这些小巧玲珑、惟妙惟肖的塑胶花弄得瞠目结舌、眼花缭乱。有些经销商是长江厂的老客户,正因为太了解长江厂了,他们才更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就凭长江厂那破旧不堪的厂房、老掉牙的设备,能生产出这么美丽的塑胶花?确实令人难以置信。

最开始还有一个客户怀疑这是意大利的产品,李嘉诚早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形。他心平气和地微笑道:“你们可以将两者比较,看看是港产的,还是意产的。”大家围着塑胶花仔细察看,这才发现李嘉诚带来的塑胶花,的确与印象中的意大利产品有所不同。在样品中,有好多种中国人喜爱的特色花卉品种。李嘉诚说:“欢迎各位去长江看看,长江虽然还是老厂房,可生产塑胶花的设备却是新的,研制塑胶花的都是新人,当然,现在的事业更是新的。”

李嘉诚眼看推销时机成熟,报出了塑胶花的价格,又一次使他们目瞪口呆。他们没想到,这么好的东西,竟然这么便宜,确实太意外了。物美价廉,当然不愁畅销。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了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甚至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

由于每家经销商的销售网络不尽相同,李嘉诚尽可能避免重叠。他根据消费者层次的不同,分别给予经销商不同的花色品种,以保证销售的均衡。由于李嘉诚正确而精到的决策,几乎在数周之内,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摆满了长江厂出品的塑胶花。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甚至汽车驾驶室,都能看到长江厂出品的塑胶花的倩影。对此,老一辈的香港人至今记忆犹新。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永远跑在别人的前面

李嘉诚慧眼独具,他能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商机,并先人一步,走在前面。在竞争中抢占商机,给他带来了巨额财富。1950年,他白手起家创办工厂,短短6年时间掘得人生第一桶金,成为百万富翁;1986年,首次登上香港年度财阀宝座;1988年,他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华人首富;2004年《福布斯》公布的世界亿万富豪排行榜显示,他排名第19位,净资产124亿美元。李嘉诚成为蜚声世界的亿万富豪。

1957年,当李嘉诚的塑胶厂生产的塑胶花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时,香港很快就冒出几十家塑胶加工厂,随后就像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花了。而以长江塑胶厂的实力来说,根本就无法保证它在同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因此,对李嘉诚来说,最迫切的任务是扩大工厂的规模,添置设备,扩充实力。但长江厂作为一家私人企业,势单力薄,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规模。李嘉诚把目光聚焦到股份制企业上,他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建合伙性质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钱能生钱,借别人的钱来发展自己,这是精明的商家会考虑的问题。

李嘉诚在香港市场成功抢滩以后,又把眼光瞄向了前景广阔的欧美市场。当时,要进入欧美市场,一般都要经过香港当地的洋行代理。不愿意让人牵着鼻子走的李嘉诚,很快就决定甩开中间商,直接与欧美的客户交易。他派出得力的营销干将远赴欧美,直接从欧美批发商手中拿订单。这样,价格上双方都能得到实惠,长江塑胶厂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市场上都占据先手,成为商场竞争中的大赢家。

李嘉诚昔时如金,永远走在时间前面。早在茶楼当跑堂时,他就养成了把手表拨快15分钟的习惯,至今仍然没有改变。这实际上等于他总是比别人早15分钟把握商机并采取行动。在机会稍纵即逝的现代社会,1分钟甚至都会使财富有亿万计的起落,15分钟的价值可想而知。

善于以变应变,才能出人意料

说起汇丰,港人无人不晓,所用的港纸(港币)几乎全是汇丰银行发行的。汇丰的中文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创设于1864年,由英、美、德、丹麦和犹太人的洋行出资组成,次年正式开业,后因各股东意见不合,相继退出,成为一间英资银行。现为一家公众持股的在港注册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东为19万人,约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权最分散的上市公司。汇丰一直奉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权一直操纵在英籍董事长手中。

当时的汇丰集团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为沈弼,李嘉诚寻求与汇丰合作发展华人行大厦,正是与沈弼接洽的,两人还由此建立了友谊。香港经济界的人常说:“谁结识了汇丰大班,就高攀了财神爷。”

汇丰是香港第一大银行,又是以香港为基地的庞大的国际性金融集团。1992年,收购了英国米特兰银行的汇丰集团,其资产总值达21000亿港元,跻身全球10大银行之列。1992年底在港发行股票总市值为1399亿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5%。该年度,集团总盈利为129亿港元。汇丰的声誉,还不仅仅限于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它在香港充当了准中央银行的角色,拥有港府特许的发钞权(另一间获此特权的是英资渣打银行)。在数次银行挤提危机中,汇丰不但未受波及,还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骑士”。

一个多世纪来,经汇丰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计其数。60年代起,刚入航运界不久的包玉刚,靠汇丰银行提供的无限额贷款,而成为闻名于世的一代船王;现在,李嘉诚取得汇丰银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极有可能在汇丰的鼎力资助下,成为香港地王。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发展旧华人行地盘,业界莫不惊奇李嘉诚“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实,熟悉李嘉诚的人都知道,言行较为拘谨的李嘉诚,绝不像一位谈锋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他像一位从书斋里走出来的中年学者,亦不像那种巧舌如簧、精明善变的商场老手。

李嘉诚靠的是一贯奉行的诚实,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誉,尤其是地铁车站上盖发展一役,使他名声大振,信誉猛增。所有这些,便是他与汇丰合作的基础。

旧华人行的拆卸工作始于1976年2月10日,谁都想与业主汇丰银行合作兴建新华人行。

华人行建于1924年,楼高九层。

1974年,汇丰银行购得华人行产权。因年代久远,建筑已十分陈旧;更因为华人行位于高楼林立的中环银行区,原来的华人行大楼,已日益变成小矮人。1976年,汇丰开始拆卸旧华人行,清出地盘,用于发展新的出租物业。

在地产高潮,位于黄金地段的物业,必寸楼寸金。所以,地产商莫不想参与合作,分一杯羹。

李嘉诚便是其中之一,他稳操胜券,果然如愿以偿。

是长实中标获取中区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才使得“高高在上”的汇丰大班沈弼关注起地产“新人”李嘉诚来。他仔细研究了李嘉诚的合作意向材料,拍板确定长实为合作伙伴——此时,与李嘉诚中标地铁上盖不满一个月。

长实与汇丰合组华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华人行综合商业大厦,大厦面积24万平方英尺,楼高22层。外墙用不锈钢和随天气变换深浅颜色的玻璃构成。室内气温、湿度、灯光,以及防火设施等,全由电脑控制。内装修豪华典雅,集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于一体。整个工程耗资25亿港元,写字楼与商业铺位全部租了出去。

1978年4月25日,华豪公司举行隆重的华人行正式启用典礼,汇丰银行大班沈弼出席典礼,剪彩并发表讲话:

“旧华人行拆卸后仅两年多一点时间便兴建新的华人行大厦。这样的建筑速度及效率不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称典范。

“本人参与汇丰银行正好30年,深感本港居民以从事工商业而闻名于世,不管是海外公司还是本港公司,均以快捷的工作效率、诚实的商业信用而受人称赞。我可以这样说:新华人行大厦不愧为代表本港水平的出色典范!”

长实与汇丰,都是本工程的开发商,故而沈弼不便“自我吹嘘”。他对港民和新华人行的赞誉,也就是对李嘉诚的赞誉。

先于正式启用的3月23日,长江集团总部迁入皇后大道中29号新华人行大厦。长江正式立足大银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环,地位更上一层楼。

新华人行被人们视为长江的招牌大厦。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的良好开端发展为未来的“蜜月”——汇丰力助长实收购英资洋行,并于1985年邀请李嘉诚担任汇丰的非执行董事。

曾有记者询问他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道:

“奥秘实在谈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则就没有朋友,我想经商的道理也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