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商道全书
3522400000042

第42章 敢于竞争,善于竞争(1)

把谋略渗透到商战中

经商离不开谋略,大谋略创造大赢利,小谋略带来小创收。对于智慧型的商人而言,不是以赢利和创收为先,而是以运筹经商的谋略为先,并由此而策动自己最有把握的商战。

李嘉诚是一个善于把谋略渗透到商战中的超一流大师,他能够用精明的判断,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商机,又巧妙地运用“投资术”,来做大自己的生意局面。另外,他屡次告诫自己:只有不惧怕失败,才能把经商谋略发挥到淋漓尽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经济渐渐恢复了生机。这时候的李嘉诚看准经济发展的趋势,便义无反顾地辞去推销总经理的职务,去创办自己的企业。在一条小溪边的几间破房子,李嘉诚正和几个穿破破烂烂的工人忙着跑进跑出。破旧的房子,昏暗的灯光,只有身后那块“长江塑胶厂”的牌子显得分外夺目。就这样,破房子和7000港元的启动资金抬出了新办的厂子——李嘉诚的事业从此开始了。

从此,李嘉诚开始走上了叱咤风云的创业道路。独立创业,白手起家,显示出李嘉诚的气魄和抱负。如果当时李嘉诚只满足于现状,或者只追求眼前利益的那种小康生活,那么,恐怕李嘉诚一辈子就只能是一个雇员,充其量也只不过做个高级职员而已,永远不可能进入超级富豪的行列,更不用说登上“香港首富”宝座了。

刚刚开创自己的工厂,李嘉诚保持的依旧是“行街仔”——推销员时的老作风: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相信吃苦耐劳是创业的重要资本。虽然身为老板,他仍是当初做推销员时的那种老作风,每天工作16个小时。

他最初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

李嘉诚每天一大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巴士,近的就双脚行走。他的性情,是那种温和沉稳,不急不躁之人,他行走起来却快步如风。如今李嘉诚年逾古稀,仍保持疾步的习惯。

中午时,李嘉诚急匆匆地赶回筲箕湾,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大家都是蹲在地上,或七零八落找地方坐。

当然,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太久,李嘉诚也明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当长江厂刚一盈利时,李嘉诚就抽出钱来,尽量改善伙食质量和就餐条件,让工人们轻松一下,以稳定员工队伍。

李嘉诚常说自己是个吝啬之人,他的部下却说他“悭己不悭人”。他一片真诚对待员工,使长江厂具备了稳固的凝聚力。初创时期的长江厂虽然条件异常艰苦,却基本没有工人跳槽。后来,长江厂遇到困难,工人们一样同心同德,共渡难关。员工是企业的根本,善待员工,是从小做大的一条基本原则。道理很简单,员工与老板相比,最大的赚家当然是老板。

当第一次看到产品从压塑机模型中取出来的时候,李嘉诚就像中年得子般兴奋异常。节俭的李嘉诚破例奢侈一次,带工人们一起到小酒家聚餐以庆贺。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与塑胶同行如是说。李嘉诚真心实意地对待自己的员工,使长江厂具备了坚固的凝聚力。初创时期的长江厂条件异常艰苦,但是基本上没有工人跳槽。

创业开始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充分挖掘资金、设备和人员的潜力,创造出更多更大的效益。创业初期的一天,李嘉诚阅读一份外国塑胶杂志时,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商机。他发现这份杂志上登载的一部制造塑胶瓶的机器,可以造出质量优良而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

李嘉诚立即着手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查,他发现全香港还没有这种机器。人无我有的意识立刻占据了李嘉诚的头脑,他决定以最快的速度与这个外国厂家联系购买。然而,这种机器需要预先订购,而向外国订购,不仅订货周期长,而且价钱十分昂贵。

可这种机器的潜在效益实在令李嘉诚欲罢不能。于是,他果断地决定自己动手研制这种机器。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研究,反复试制,李嘉诚竟然真的造出了这种机器,投入使用后,运行效果良好,很快便生产出了新产品。“造这部机器,在最短时间,令我至少赚了几万元。”李嘉诚日后回忆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嘉诚那种捕捉市场信息的敏锐目光和抢占市场的超前意识。

另外,李嘉诚这种敢于尝试的决心也值得钦佩。一点研制经验都没有的他,竟然造出了机器。这在常人看来简直是奇迹。其实,常人之所以觉得这也难,那也难,是因为没有去尝试,一旦投入地去尝试,也许发现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要简单得多。

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初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持。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尽管如此忙碌,李嘉诚依然不忘业余自学。李嘉诚的心中有危机感: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如果不尽快补充新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抛弃。

为节省时间,李嘉诚吃在厂里,住在厂里,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亲和弟妹。李嘉诚就这样事必躬亲,不仅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也使他对全厂每一个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管理十分细致。此外,做老板的这般拼命,也给全厂员工起到了榜样作用。

依靠对推销轻车熟路的技巧,李嘉诚把生产出来的第一批产品很顺利地卖了出去。接着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他手里捏着一把订单。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投产后会是如此的顺利。

要先掌握准确资料和最新资讯

做生意,就好比赛跑,一定要以最快的反应,紧紧追上机遇,这种快速式进攻之法,并非人人能够掌握,而是深谙趁热打铁者所为。要抓住时机,就要先掌握准确资料和最新资讯,并在适当的时候发力,走在竞争对手之前。

当年,在李嘉诚所经营的塑胶花行业日渐没落的时候,他立即意识到,香港是一个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社会,他判断出香港的地产业将成为商业发展中的重要的热点,因此,他抓住时机,果断地将公司转向房地产业投资,从而为自己日后事业的大发展打下了事业基础。李嘉诚说:“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最要紧的是要定出正确的方针,但是你制定出正确的方针之前一定要拿到最确实的资料,这是绝对正确的。”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李嘉诚就开始涉足海外的投资。当时,地球通讯卫星的问世,使得全球范围之内的人们能够在瞬息之间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有心的商人利用了这些信息,抓住了发展的机会,从而使生产和资本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到国际化的水平。而这种纵横发展的趋势,自然逃不过以目光敏锐、预测能力准确独到而着称的李嘉诚的眼光。他在全力发展香港规模庞大的投资的同时,把目光瞄准了加拿大温哥华,并购入了一批物业。1981年,李嘉诚在美国休斯敦投资两亿多港元,购买了数幢商业大厦,同年又扩资六亿多港元收购了加拿大多伦多的希尔顿港口酒店。

以上事例有力地说明了,李嘉诚征战商场半个世纪,每次投资都使其事业发生重大转折,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这都得益于李嘉诚能准备掌握最新资讯,以前瞻的目光运筹全局,运用其投资进退战略,在各个领域之间切入切出,游刃有余。在各个经营领域之间的平滑转移,使李嘉诚不仅避免了风险,而且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做生意,适时进行战略转移非常有必要,俗话说:“趁热打铁”,讲的是不能错过机会,要抓住机会,抓紧时间,立即行动,这样才能以点代面,获得全面的收获。在经商学中,有一句话叫“让机会跟着你跑”,非常巧妙地道出了做生意应当扑向机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机会总属于有心人,商人要做的就是:让机会跟着你跑,而不是你跟着机会跑。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商业环境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的速度快,谁就能抓住难得的商业机遇。现在商业社会中有这样一句商业规则:“快鱼吃慢鱼,慢鱼被淘汰”,公司要想在群“鱼”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应建立起快速的反应机制,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快速的应对和准确的把握,有的放矢地进行市场战略规划和部署,有选择地采取攻防战略,并快于竞争对手做出变化反应。

一个公司的反应速度越快,那么它的竞争力就会越强。生意人要善于抓住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就像猛兽下山、饿鹰扑食一样迅速采取行动。对生意人来说,对市场行情、信息了如指掌,市场预测也深思熟虑,再加上有利的组织决策,果断地进行战略决策,才能抓住商机,否则就会贻误商机,失去许多发展机会。

(1)发挥自身优势果断出击

“快鱼吃慢鱼”,其实就是“抢先战略”。现在商业社会中,竞争早已不局限于小范围的争夺。竞争的边界日渐打破,商场变成了商海。公司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果断出击、灵活经营、先人一步,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无人竞争”的差异化市场,取得令大公司骄傲的业绩。

(2)克服盲目膨胀的心理

对于商人来说,虽然“速度”是第一,但对于那些迅速成长的新型公司,一定要克服盲目膨胀的心理,避免无端增大运营成本、降低办公效率,走出“做大”的误区。生意人要做到适量的人力资源,恰到好处的公司规模,以保持公司长期高效的运营效率。

(3)不能老凭经验办事

商人的经验是干出来的,是总结出来的,这是做生意所必需的。但成功的商人绝不能仅凭经验办事,“跟着感觉走”。这样做是很危险的,生意人绝不能把昨天的智慧等同于今天的智慧。有些商人在创业初期,一旦发现了商机就抓住不放,大胆快速地决策,挖掘了公司发展的“第一桶金”。但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再沿用“拍脑袋”和“灵光一现”的决策方式,“跟着市场走”,凭经验决策,就会给公司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最新的商业资讯,是商人在进行决策前必须做的,否则,全凭经验决策,就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

(4)生意人绝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如果不懂得尊重市场变化规律,掌握消费动向,不能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去处理所面临的新问题,则难免会令企业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商人在带领团队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要力争走向前台,要努力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让自己强大起来。

独家推出,合理定价

李嘉诚说:“做生意有三种方式:一是创新,二是改进,三是跟风。创新吃的是‘一招鲜’,虽然不易,一旦使出来,却费力少而收获大;改进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虽不易造成轰动,后劲却很足;跟风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起来较容易,风险也较小,但跟吃别人的残羹冷饭差不多,收获有限。”

李嘉诚于1950年创办长江塑胶厂时,香港的塑胶厂已有三百多家,长江塑胶厂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分子,生产亦步亦趋,没有什么特色。天性不甘平庸的李嘉诚希望能够突破现状,使长江塑胶厂从众多的同行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嘉诚在英文版杂志《塑胶》上看到一则消息:“意大利某公司已经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成批生产,推向欧美市场。用塑胶花代替植物花卉装饰室内环境,美观大方,又省时省力,必然成为风行全球的大趋势。”

1957年春天,李嘉诚以最快的速度办好了赴意大利的旅游签证,前往意大利考察塑胶花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流程。李嘉诚以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的待遇被招聘进这家公司当勤杂工,他在清理废品废料的过程中,把整个塑胶花的生产流程看在眼里,每天收工后就把观察到的记录在本子里。他也有意识地接近某一工序的技术员,请他到中国餐馆吃饭,打听该工序的技术要领。当他离开意大利时,塑胶花已推向市场,他买了各种塑胶花做样品,满载而归地回到香港。不动声色地宣布,长江塑胶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主打产品,使长江塑胶厂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