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商道全书
3522400000032

第32章 在合作中壮大自己(5)

善于借钱生钱

在卫星电视出现之前,香港有两家电视台“无线台”和“亚视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有线电视的发展,香港政府计划设立第二电讯网络,并获批准。第二电讯网络将提供有线电视和其他非专利电讯服务如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等。

李嘉诚看中了有线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发展前景,他率和黄力夺第二电讯网的经营权。因有线电视采用的是收费制度,与免费的无线电视不冲突。

香港的电视收播实行许可证制度。谁要是想经营电视业,必须要得到香港政府颁发的电视许可证牌照才能经营。李嘉诚有志在这一行业内有所作为。他要通过安装碟形天线或者卫星碟形天线这种方式让千家万户接收卫星传播的电视。

李嘉诚说服香港政府,放宽香港有关限制卫星电视发展的条例。

新条例规定:使用碟形无线者收看卫星电视,只要是不涉及商业用途或者是再行转播——指向无线台、有线台有偿提供服务,便无须申请批准及领取牌照。条例又规定:只接驳一部电视机的独立卫星碟形天线可豁免领牌;但一座大厦共有卫星碟形天线及室内系统,则需要持牌公司进行安装和操作。在香港,符合无需牌照又可安装卫星标准天线的至少15万座大厦。这个市场空间很巨大。

市场上原有的九龙仓有线电视传播公司很恼火,因为他们的市场将被安装方便快捷、费用低廉、内容丰富多彩的卫星电视挤掉一部分。

于是,李氏家族的次子李泽楷与包氏家族的吴光正展开了-场商战。

李泽楷规定长实集团兴建的大型屋村禁止安装有线电视,而吴光正在他家族控制的楼盘内禁止安装碟形天线与室内系统。

他们两人的商战,刚刚开始就引人注目,这不仅仅因他们是财富新秀,更因为他们背后的家族背景。一个是李嘉诚的次子,另一个是船王包玉刚女婿。他们的背景引人注目,他们的表现也各有千秋。

李泽楷在拿到香港政府发放的卫星营业执照后,并未轻松。因为执照中有两个附加的条件,一是不能播放粤语节目,二是不得向用户收取费用。因为此时三家股东之一的李嘉诚投资的“亚洲卫星一号”的覆盖面已经从地中海延伸到了太平洋。卫视的收视对象主要是香港的华人,他们主要讲粤语,而不许播放粤语节目,又不准收费,等于电视是免费给人看也没有多少观众。

因此,李泽楷急了,他为此事差点踏破了港府的大门。他再三要求解禁,但是香港政府不为所动。

于是,李嘉诚父子轮番上阵,李嘉诚借助传媒,指责香港政府荒谬,一家香港注册的电视台竟然不准讲粤语,简直是不合情理。李泽楷则通过委托一家公关公司进行调查,结果百分之百的卫视用户都赞成播放粤语节目,李泽楷则将调查结果呈交港府广播事务管理局,作为参考。

双方的竞争,已经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

李氏父子竭力敦促香港政府解禁,因为香港注册的电视台竟然不准许播放本地话的节目,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李泽楷坚持要求电视节目市场化运作,要收取费用。

而吴光正则言:“香港弹丸之地,只能容纳一家收费电视。”李泽楷则针锋相对地说:“没有竞争,香港市民就无法欣赏到好节目。”对方则说:“一有竞争,就可能引起恶性竞争。”吴光正则委托九龙仓的董事长发表言论:“政府若是批准卫星电视播放广东话的节目,观众节目的选择将大增,对有线电视影响巨大,除非政府在其他方面给予补偿,否则九龙仓打退堂鼓的机会也大于一切。”

九龙仓以退出威胁,而李泽楷则不为所动,坚持立场。不久,香港政府的政策有所松动,说将要放宽粤语节目的限制,但是只维持一家收费电视。

李泽楷初涉商海,已经能够针锋相对,并且机智精明,善于抓住对方的弱项进攻,初步表现出了商海“小超人”的实力。李嘉诚有如此能干的儿子相助,在今后的商战中实力更强,按照李嘉诚的妻子庄月明的生前安排,大儿子李泽钜执掌长江实业,小儿子李泽楷执掌和记黄埔,他们兄弟各自独当一面,李嘉诚有了更强的左膀右臂。

李嘉诚的智慧在于财富的传承是靠言传身教,在他的教育下,李泽楷初入商海,表现不俗。

这场第二电讯网的争夺战中,李嘉诚的智慧在于他能够对消费市场细分,满足了收费的高端人群的需求,此外,他眼光超前,另辟蹊径,善于利用高科技的长江三号运载火箭服务大众,他智慧教子,为财富接力棒李泽楷初入商海铺就了一条道路。

与竞争对手合作

众所周知,李嘉诚有两个儿子,长子李泽钜是长江集团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次子李泽楷是电讯盈科主席。但是,2005年初,李嘉诚接受香港《亚洲周刊》杂志采访,说自己心中还有“第三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李嘉诚所说的“第三个儿子”是他在1980年创办的“李嘉诚基金会”。他对基金会不断投入、悉心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感情,就像对待儿子一样让它不断成长,目的是造福他人。

在李嘉诚看来,他着力培育“第三个儿子”——李嘉诚基金会,目的是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帮助更多的人。他还告诫所有人,李家的家族成员或基金会的任何其他成员不能在基金会获取任何利益。

在数十年商海沉浮中,李嘉诚始终坚持一条做人做事准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说:“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比拟的,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能够在世上帮助他人,对他人有贡献,是内心的财富,并且这种财富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反过来会让人获得心灵的安宁,不至于引起他人的攻击。

具体到商业活动中,李嘉诚也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这帮助他赢得了更多合作伙伴。

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许多人认为生意不好做,是因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没有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没有顾及对方现实、正当的利益。做生意的时候,先考虑对方的利益诉求,再考虑自己的利益,就容易找到双方利益的契合点,达成交易,与客户双赢。

作为商人,是以追求利益为终极目标的。正是因为许多人不善于替别人考虑,你只要顾及对方的利益,坚守诚信,就容易得到对方的信赖,从而赢得更多、更大的商业机会。李嘉诚认为,如果一项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

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让许多商人在早期商业活动中生存下来,获得了发展。后来,他们继承了这种商业伙伴合作模式,使他们赢得了更多客户,把生意做得格外大。

“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做生意,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才走到一起,即便是竞争对手,如果能够顾及对方的利益,也能赢得信任,实现合作。

从近几年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70%以上的跨国企业的合作是发生在直接的竞争对手之间。很显然,与竞争对手合作不是偶然的现象,追求最大利益、共同利益成为合作的基石。

(1)信任是合作成功的关键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同样适用于合作伙伴。在商战中,做合伙生意最主要的是双方要互相信任。任何一方,都要相信对方,如果不相信,后患就会无穷。在合作中,必须建立共同的财务、人事、工资、分红、业务分工制度,双方要严格执行,这样才能让经营有起色,让管理出效益,信任是合作的基础。

(2)善于与对手合作

从事商业活动,就是要与客户、消费者发生关系。与大家交朋友,照顾到对方的利益,才能赢得认同、信赖、支持,才能赚取利润。那种不善于与人合作、只考虑个人利益的做法,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只会让自己财源枯竭,山穷水尽。

(3)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

做合伙生意,是商业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但企业如果想“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那么这就相当于跟消费者和客户争利,他们就会不买我们的产品。所以,我们要付出多一点,贡献多一点,提高产品质量,而价格优惠,这样自然能得到消费者和客户的信赖。

(4)做生意要以和为贵,用制度规避风险

“和气生财”,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句话。合伙创业是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努力和互相依靠。只有与合伙人很好地相处,才能够使合伙生意合作长久,做强做大。

在与合作伙伴做生意的过程中,应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确立了这种公平、公正的商业合作模型,从而调动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做生意,难免没有失误。这就要求双方用制度规避风险,共同承担责任。从一开始,就要有准备及有责任为自己及团队成员的过错买单。

结交真正的朋友

李嘉诚深知,一个人本事再大、能力再强,如果身边没有提出中肯意见的朋友和生意伙伴,那么注定做不成大买卖,要想持续成功也是一种奢望。

早年,李嘉诚走南闯北,从事推销工作。期间,他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商业头脑,丰富了商业知识,还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此后,李嘉诚开始创业,办企业,生意一步步发展壮大,都离不开这些朋友的提醒与提携。

由于待人诚恳、热情,李嘉诚很有人缘,身边的朋友都主动帮助他。有时候,看到李嘉诚在商业上的错误决策,朋友们都会主动提出来,而李嘉诚也会虚心接受。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李嘉诚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要多一些诤友,敢于当面说出你的错误,指正你的不足,有了这种帮助,你才能进步。

俗话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任何一项事业的完成,绝对不可能是单独一个人的力量所造成的,即所谓众志成城。凡是参与这件成功事业的人,都是我们的伙伴和朋友,跟我们息息相关。可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失去了许多朋友。要知道,损失一个朋友像损失一条胳膊;时间可使创口的痛苦减除,但失去的永不能补偿,失去一位好友是相当遗憾的一件事。

“功夫用在平时”,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朋友”关系固然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如果彼此长时间不联络,恐怕再好的哥们也会生疏。所以,想要在关键时刻获得朋友的鼎立支持,一定要平时多“走动”。

朋友关系讲究无论天长地久、不管对方荣辱兴衰,彼此都心心相印、休戚相关;最忌讳的是,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热忱相待,不用的时候马放南山。所以,每个人都要谨记:不要等到需要获得别人帮助时才想到别人。与朋友保持日常联系并不难,也不会花费我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尝试着把这种联络作为一门日常功课,就能获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预期效果。

同时,我们应明白,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私下忠告我们、指出我们错误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爱你的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忠告,虽然当时感觉自己下不了台,但这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这些忠告有可能对我们的经商或多或少是有帮助的,有时候甚至是一个致命的教训。吸取了这条意见,有可能就会使这个买卖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