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商道全书
3522400000031

第31章 在合作中壮大自己(4)

冷夏、晓笛在《世界船王——包玉刚传》中记叙道:

经过简短的寒暄,李嘉诚即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的意思。

转让?包玉刚想,天上没有掉下来的好处。包玉刚低头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诚的精明。李嘉诚很清楚包玉刚的情况,知道他需要什么,于是,用包玉刚所需要的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这一“转让”,可真是一家便宜两家着数的好事。

从包玉刚之方面来说,他一下子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了九龙仓的1000万股票,再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从李嘉诚这一方面来说,他以10元到30元的市价买了九龙仓股票而以30多元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这真是只有李嘉诚这样的脑袋才想得出来的“绝桥”(主意)!包玉刚在心里不禁暗暗佩服这位比自己小但精明过人的地界新贵。

没有太多的解释,没有冗长的说明,更没有喋喋不休的讨价还价,两个同样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订下了一个同样精明的协议:

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

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一个决定两家英资企业命运的历史性协议,在华商两强低声密语中顺利达成。

最终结果,他们都如愿以偿坐上英资洋行大班的宝座。真可谓两人互借,两人得势!

有分有拆,形成规模化经营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暗渡陈仓”。这一计是根据历史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得来。意思是指在双方对峙的时候。故意暴露自己的行动,用以迷惑或麻痹敌方。暗地里却积极地进行另一个进攻计划,利用对方的固有之见,悄悄地迂回到另一处。从而乘虚而入,出奇制胜。在商战中,此计可引申为:故意暴露自己的行动意图。用以迷惑或麻痹竞争对手或以此吸引顾客,暗地里却准备另一个行动,以达到出其不意,战胜竞争对手或赢得顾客的目的。对于李嘉诚来说,“分拆集资,连锁包销”的经营策略实则就是“巧渡陈仓”之计。怎么讲呢?

1986年9月,长实通过其全资附属的长江实业财务有限公司签署一项发行港币10亿元浮动利率票据认购权证之合约,同时发行认购权证1000份,持证人可于1986年10月1日起9个月内认购另外港币5亿元之相反浮动利率之票据,均于1989年1月19日到期。目的是作为海外及香港拓展业务之用。该款由传统浮动利率票据、认购证及相反浮动利率票据组成的商业票据发行,标志着香港金融市场的一项新发展。长实将成为香港第一家商业机构以低于银行拆息的利率筹集资金而载入史册。

10月,李嘉诚宣布长江实业与香港电灯达成协议,港灯发行新股103亿,每股作价10元,集资103亿元,收购长江实业拥有的希尔顿酒店。这是长实系公司进行的一次资产大转移。长实在70年代初期购入希尔顿酒店,账面值25亿元,因此这次将希尔顿以103亿元出售将可获78亿元非经常性盈利。长实董事副总经理周年茂表示出售希尔顿酒店所套现的10亿元,长实将用在本港进行再投资。

11月,李嘉诚宣布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联合组成一家公司,委托银行团在欧洲发行总值港币78亿元的可兑换国泰航空公司股份债券。该等值券持有人可以每股约575元之价格换取和黄及长实现时手上持有的国泰的5%股权。该等价券每张面额为50万港元,5年期满,固定年息5厘,每半年付息一次,已于1987年1月发行并随即全部售罄,实际发行额为港币762亿元,扣除买入价51亿,和黄和长实这次变相批售国泰股份在短短半年内获利25亿多元。

长江实业通过发行巨额商业票据、批售可换国泰股份债券以及出售希尔顿酒店等不同途径,获得以10亿元计的资金回流。市场纷传长实坐拥巨资而有庞大的收购计划在酝酿,“地产业可能又掀起一场收购合并活动”。

李嘉诚在回答记者关于“长实是否有意收购置地股权,又或者是购买置地的土地储备”的提问时,回答说:“截至目前为止,长实并没收购置地股权的意图,而且长实有足够的土地储备发展,无须急于购买土地。何况,目前地产市价过高,并非买地的适当时机,所以在遇上合理的价钱时,才考虑买地。”

有人问:“长实会否趁着地产市场好的时候出售其楼盘或发展中的物业?”他坦率地说:“正是如此。最近我们与某公司达成协议,把出租的楼宇改为出让,如果有财团愿意以理想的价格洽购,我们也会考虑陆续出售楼盘或者发展中的物业。”

长实出售资产(例如希尔顿酒店)及配售股票(港灯发行1亿新股购入希尔顿酒店,同时将新股配售予海外基金,变相地高价出售)透现的行动,就是把握股价偏高而借机高价出售的生动例子。

1987年3月,香港电灯宣布该集团进行重组,一分为二。将原来集团之电力业务仍归香港电灯集团持有,而其余非电力业务分拆交由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嘉宏国际将于当年6月独立上市,市值达港币100亿元。消息传来,市场轰动。

根据重组协议,嘉宏未来的总发行股数约为2461亿余股,嘉宏将以每10股港灯股份换28股嘉宏股份的方式向和黄购入其持港灯的235%股权。而和黄在完成这次分拆建议后共持嘉宏约13亿余股,相当于嘉宏538%股权。连同其以一股换一股方式获配嘉宏股份,和黄未来将控制嘉宏股权529%至538%之间。余下嘉宏的462%股权则由原来港灯股东(不包括和黄在内)持有。分拆后,和黄将从原来直接控制港灯535%股权改变为不再直接控制港灯,而只是透过持嘉宏控制性股权持港灯同等股数。嘉宏则变为港灯集团之最大股东。

这次港灯集团趁股市大旺时机进行分拆,是个扩展业务、增强公司新的活力的好办法。一方面给予投资者选择不同业务投资的机会,港灯股东如不愿投资地产风险的便可出售嘉宏的股票,保留或转向港灯的投资;另方面将业务分拆后各自进行独立经营,组织更为科学,管理更为有效,发展更具弹性。

这样,无论是原来的港灯还是新成立的嘉宏将给股民以新的形象,分拆出的业务更具专业性,便于集资,可获注入新资金、新活力,提高集团股票市值,增强社会吸引力。正如该集团主席马世民在记者会上宣布该项建议时指出:由于电力及非电力业务各自所涉风险不同,将其业务分由两间上市公司经营,将可使股东按各自需要改变对公用事业及投资业务之投资组合,而分拆后亦令股东更易评估两类业务之优点。他否认这次重组建议跟日前立法局议员许贤发对港灯提出的咨询有关。

较早前当港灯宣布与和黄合资27亿投资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时,曾引起立法局议员许贤发在立法局公共事务小组上质疑。许氏认为港灯不应参与海外有巨大风险的投资计划,以免因一旦投资失败而影响港灯集团的专营发电业务。李嘉诚亦强调,整个重组建议是由港灯主动提出,并于不久前通知港府并取得支持,因此这次港灯分拆绝非受港府压力所致。他还说:“分拆以后,港灯的业务盈利将受到利润管制计划所保障,而拥有非电力业务的嘉宏国际在将来之盈利潜力得以无尽发挥,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7月,李嘉诚赴英国伦敦参加“奥斯特利(Oster1ey Park House)中国节”纪念活动。他在回答记者关于是否和黄有意向英国斥巨资的提问时表示:“除了香港之外,若我们见到别的国家有好的投资机会,只要能够赚到合理利润,对公司前景好,我们都会考虑。”有人问他“此行来英是否就是为了寻求投资的好机会”,李嘉诚坦然说:“是,根本就是。我们正在对一些投资项目进行接洽。但我一向认为我们的根基在香港。例如,去年我们对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的投资,到今天,几乎99%的人,都可以说该项投资是成功的,可见这是很简单的一回事。”

9月14日,李嘉诚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其控制下四家公司(长实及其名下三间公司和黄、嘉宏、港灯)集资103亿港元,其中29亿用于收购英国大东电报局49%股权。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集资行动,对市场影响极大,引起全港轰动。李嘉诚亲自向各报记者及证券界解释这次供股计划,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谈笑风生,妙语连珠,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李氏起先一律以粤语作答,然后才由公关做即时翻译。当谈到“103亿”时,翻译因数目过于庞大,以为听错而犹豫了一下,李嘉诚迫不及待地用英文讲出,反映其得意的心情,对事业充满信心。

这次庞大集资计划,长实承担金额约为一半,余下由包销商及股东负责。其办法是按当日市价二成折让,具体分配是:长实以十供一,每股供价104元的形式集资2078亿元;和黄以八供一,每股供价112元的形式集资3753亿元;嘉宏以五供一,每股供价43元的形式集资2778亿元;港灯以五供一,每股供价8元的形式集资2418亿元。四家公司的集资总额达10327亿元。这次供股计划的特点,采用“连锁包销”形式,即大股东或控股公司除了按所持股权接纳供股外,还会再多包销一部分新股,使得他们承担了其中一半的包销责任。

至于其余一半的新股,则由万国宝通国际、获多利、新鸿基、加拿大伯东融资及百利达亚洲负责包销。如所有股东接纳供股,长实系公司在市场所吸纳之资金为6506亿元,但当时市况逆转,长实系除需按所持股权承担本身供股责任外,再需履行其包销承诺金额,约为14亿元,其他包销商所负担的供股金额为5106亿元。

这个数字对于香港这五家包销商来说,理应不会构成什么困难。但由于适逢全球性股市大灾难,香港股市由牛转熊,每家公司所拟定的供股价都较市价高达三成以上,出现了大幅度不足额认购,四家公司接获股东认购只占总股数01%~04%,接近五成的股份均由五大包销商承担,供股总值达50余亿元。

值此市况不景之时,各信托基金的经营已十分艰苦,若要他们承担50多亿元的供股额,只会迫使他们按其股份抛售套现,对市场所构成的压力不可谓不大。因此,许多人认为长实系应该取消供股计划,以缓和甚至消除市场压力。为此,获多利曾与多间金融机构游说李嘉诚放弃供股集资计划。但没有成功。这是可以理解的。只要站在长实系的立场上,取消供股计划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无论是长实、和黄、嘉宏还是港灯,这四大公司都是香港举足轻重的财团,向来信誉卓着。一旦将集资计划取消,将会予人以话柄,认为长实系终于要受到市况逆转的冲击而低头。

再说,李嘉诚在公布供股计划前已对未来的发展大计做了部署,如果集资计划失败,数项大的发展计划将会胎死腹中,对于一向具有进取心的长实系集团来说,这并非是其所愿的。另外,该包销商都是香港鼎鼎有名的大银行和财务公司,宁愿艰苦地挨过这次的难关,也不愿意贸然开罪长期与之密切合作的老主顾——长实系集团。况且,除了公司与包销商签有协约之外,该等公司彼此之间也做了不可撤销的承诺,承购其所控公司供股权的50%。五包销商又与一百多个分包销商签订合同,彼此都有明文规定的条款所制约,造成取消集资计划难乎其难矣。

李嘉诚的特点是说到就做到,一承诺就兑现。他在回答记者关于“这次股市大跌,(百亿)集资计划是否会有改变或暂时取消”的提问时指出:“这次集资,其中50%是由我认购包销的,和其余包销商的正式合同尚未签署,如果要暂时取消在法律上是可以的。但我不想给人批评为不守信用,因为股价跌落就取消包销,以避免损失,所以我个人承担的责任一定照数兑现。我希望维持长实系的合理股价,老实说,原因之一,也是在求巩固长实系各公司的信誉。”

事实上,李嘉诚本人按协议规定包销长实一半的新股,共99888920股,现金103851亿元。仅是包销长实新股数,李嘉诚的账面损失达35亿元。他负责包销有关股票,也无收取分文包销佣金。

结果在李嘉诚的努力下,长实系四家公司百亿计划大功告成。除长实系的大股东或控股公司承担其供股责任之一半50亿元外,其余50多亿元由上述五家包销商及数百个分包销商承担。由于这次集资行动大大强固了这些公司的财政基础,从而保证了李氏家族在香港十大财团中仍然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1987年度长江实业除税后之综合纯利为港币1589亿元,较之1986年之12829亿增加了23%。所以,李嘉诚在1988年元旦聚餐会上自豪地说:“在过去两个月来,香港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经历了一次有史以来最大的波动,但我们公司和联营公司,整个集团都做得很好,以智慧和辛勤争取得来的业绩,比去年更为有利,更为稳定。1987年的纯利,有一个良好的数字,而集团的一切,前途都是非常美好的。”

这次李氏集团收购英国大东电报局49%股权,使香港“有线电视”之争,形势微妙。李嘉诚透露,在这次所购入英国大东电报局股份中,和黄占50%,长实占30%,嘉宏占20%。

鉴于目前香港对外通讯服务全由大东与电话公司所垄断,大东与电话公司的专利权分别至2005年和1997年才结束。而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通讯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有关利润亦不断上升。因此作为和黄主席的李嘉诚早就有意进军电讯市场,同时发展通讯卫星,以分享通讯市场不断上升的利润。和黄对有线电视的经营权也很有兴趣。若要发展通讯卫星,则必须在地面建立通讯网络,这就需要打破目前由大东垄断电讯服务的局面。

不久前和黄与英国电讯及香港有线电视公司合作,成立和记专线电视,目的就是争取有线电视经营权,借此建立通讯网络。由于有份参与收购大东的和黄亦是当时争夺开办“有线电视”的两大阵营之一的“和记专线电视”之股东(另一阵营为香港电话公司),因此李氏集团这次收购大东行动表明该集团有意染指广播事业。舆论一致赞扬李嘉诚深谋远虑,收购大东目的,是为了“建立电讯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