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中国南方长城沱江是凤凰的灵魂,而沱江之上、古老的拱桥则是通向灵魂的阶梯。荟萃了苗族、土家族、汉族桥梁工艺精华的“虹桥”,是凤凰古建筑中一座核心的标志性建筑。它自南往北飞跃于沱江之上,如彩虹一样倒影于清澈的江水之中。虹桥最早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一座气势恢弘的三拱两墩石桥。高高的石桥上建有宫殿般磅礴的风雨桥廊。两边和桥顶都是飞檐翘角,朱红墙、青灰瓦,层次分明,亘古中带着几分幽雅。虹桥是豪华的筑造,而沱江之上还有更平民的跨越——那就是石丁步。矴步也就几个憨厚的石墩,排列成一条横于水上的连线,既不阻隔水流,也非装点之物。无论是矴步,还是虹桥;无论是江边精美绝伦的遐昌阁,还是翘角悬铃的万名塔,都宛如娉婷少女,成为沱江水中若即若离的装点与颜色。点点灵动的小舟,岸边熙攘的人群,风动铃响,水声人沸,组成了流动的艺术,这就是沱江水的魅力。
凤凰古城一角
沱江边屹立着一群陈年的民居建筑,临水而建,对江开窗,这就是吊脚楼。它是凤凰古城最具苗族特色的古建筑,特别是回龙阁吊脚楼。城东南的回龙阁,前临古官道,后悬于绵绵沱江浩浩240米之上,是清朝所建的紧挨于一块的民居。吊脚楼分为上下两层,属于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随地而建的房屋,下层一般占地不多、不规则,也不作正式的房间。上层明显宽大得多,突出水面的那一截被一排排细脚伶仃的木柱支撑着。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窗,有股说不出的灵气与精致。推窗远眺的居家人,生活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成为凤凰的一道充满温馨情感的风景线,其中也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守望。
凤凰沿江古街
楼也好,江也罢,都在远处迷蒙的南华山的碧障映衬下显得无比生动。南华山像一位母亲半拥着整座山城。纵观奇峰,巍然耸立,直插云端;横看山林,黛绿千层,连绵横亘。这是一个绿色的巨大宝库,山中不仅有银杏、珙桐、水杉这类珍稀的植物,还有许多名贵药材也遍布于绿阴之中。松鼠、灵猴、长尾雉、野斑鸠在林中游窜,透出无限生机。如今的南华山已成为一座森林公园。园中景点密布,南华山半腰上便是凤凰县革命烈士纪念碑。20米高的纪念碑建成于1987年国庆,青石护拥着巍峨的石碑,让人想到了在湘西剿匪时,为争取人民幸福而牺牲的凤凰烈士。碑四面是今人对故人缅怀的题词。碑文曰:“再造山河倍险艰,献身为党效前贤。人民何处同瞻仰,立下丰碑垂万年。”碑右是:“边城河山秀,世代育英杰,更展先烈志,硕果献灵台。”碑左:“沱水含筋骨,南华抱忠骸,英烈瞑慧目,人民继遗业。”背面是:“血洒渭阳千家泪,魂归南华万木春,泽慧五竿人奋发,唤起凤凰上青云。”瞻仰纪念碑,山头紫云缭绕,山下大江长流,不禁给人肃穆庄严之感。南华山上就连蜿蜒的石板小路都表现出凝重纯朴之美。原始图案的石板路与一条回廊连接,回廊另一头便是一座六角小亭,那是黄永玉亲自题写匾额的“壹停亭”。也许正因为这幽静淡雅的景致,使凤凰景观远近闻名,而睿智的苗族人民才是这些美景真正的缔造者,每一处景致都在展示凤凰人民的精神与灵魂。
苗疆千载隐长城
自2000年中国湘黔边区发现轰动世界、令人称奇的南方占长城以来,凤凰便不仅仅是我们心中风景胜地,且成为一座举世瞩目充满神秘内蕴的历史古城。
凤凰古城北面、沱江以南,有一座名叫“照辉”的北门城楼。它始建于明朝,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土城被改为砖城,开设了四大门,
其上覆楼。到了清代,古城的军事地位日显重要。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将它加固为石楼,北门定名为“照辉门”,一直保存至今。城楼为两层红砂条石筑砌,重檐歇山顶。城上八孔炮台,每层四架,能控制防御城外1800米的范围。城下有木质城门,半月拱形,用铁皮包裹着。圆头大铁钉密铆其上,锈色斑斑。透过它,甚至可以看到《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中那荡气回肠的情景。这里的建筑不光精致独特,那种弥漫于城中浓郁的侠者气概是别处所不能比拟的。
令人神往心动的南方长城就在照辉城楼以西数千米。这处苗疆边墙南起贵州铜仁,北至湖南古丈保靖,绵延数百千米,绕山跨水,贯穿凤凰境内。城墙3米多高,底宽2米,顶宽1米,矗立于险峻的山脊之上。这处最早的南方长城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当年统治者为抵御“生苗”滋扰,筑起了这道屏障。明朝湘黔边境的苗人被划分为生苗和熟苗。生苗就是不服从朝廷政府管辖的少数民族,他们因不堪忍受政府苛捐杂税与民族欺压,经常揭竿而起。明朝为了安定边境,镇压反抗,出资4万两白银在生苗与熟苗之间修筑起了长城。南方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就是重要关隘全胜营。营址选在巍峨峻峭的全石山半坡上,所以又称为全石营。二层青瓦雕楼用青石砌成,顶部的人行道有l米多宽。如此雄伟的长城,让人不由产生思古柔情。长城上屹立着800多座哨台、炮台、碉卡,连接在墙与墙之间,细数着几百年前历史硝烟的伤痕。而后这道盘龙屏障渐渐在时光流逝中被遗忘,杂草堆中的边墙被风化得面目全非。
南方长城的发现是偶然的。2000年4月国家建筑部、国家文物局的专家考察凤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发现了远处群山上孤然耸立的残废碉堡,那正是人们一直寻找的南方长城遗迹。发现南方长城的消息一传播开来,整个世界部震惊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开发重建,廖家桥永兴坪那段长达1.7千米的新长城、8座碉堡、一座东门城楼便跃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惊叹于它的原始,正如人们所说的:“南方长城是沿山靠水,就地取材建筑而成的。如果有石头的话,就用石头来垒起,没有石头的话就用黄土夯制。尽管南方长城不那么高大,但他并不缺少作为长城的性质和军事防御工程所应该有的一切,而它的军事建筑,像哨卡、堡垒、关口等,比北方长城更为密集。”这些断壁残垣无声的诉说着几百年的风雨沧桑,虽然没有北方长城的高大,却别有一番气质。
南方长城隔断了南北两岸的厮杀,也隔断了西边的阿拉镇。而让阿拉镇闻名的是那座中国迄今保存得最完整、同时也是最大的屯兵古城——黄丝桥古城。追溯历史,黄丝桥古城距今已1300余年了。它始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经过宋、元、明、清各代不断修葺,才有如今这样雄伟壮观的石头城形貌。黄丝桥古城雄踞湘黔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东有七里冲咽喉之扼,南有亭子关之险,西有绵长闹古的边墙之塞,北有高山深谷之障。青石的城墙包围着这座孤城,城中有黄泥墙的居民。登上城埠,走在城墙坚固的青石块上,能清楚地看到城内民居流动的生活画卷,闻到干草牛粪的气息。鸟瞰百里之外,野道尽收眼底,四处是苍茫一片的纵横阡陌。
在黄丝桥石城,你可以发现两处与众不同的地方。只要在古城走上一圈便会发现,数米高的城墙浑然坚固,却只开有三大城门。东曰“和育门”,西曰“实成门”,北曰“日光门”,而惟独没有南门。其实这里原来是有南门的,但因连续三次意外大火而使南门屡建屡毁,人们事后也一直查不出原因。当地人请来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南门属火,即使修好,也会再次毁于一旦。于是人门就干脆封掉了南门。从此这里就只有三道门了。石城另一个不同之处,就是黄丝桥古城的城角。它并不如一般城堡在转弯处呈直角,而是向外凸出来一块。守城的士兵当年就是在这块凸处观察敌情,即使敌人进攻也可以在此击退敌人,显示了黄丝桥古城完美的军事防御性。这些石头垒成的城堡长城当年防御着外敌的入侵,厚厚的城墙也阻隔了两地的交流。
千载的古城、巍峨的长城,让人为之动容的是它顽强的抗御精神和固守家园的那份执着。虽然它们冷漠的坚守着,历过多少风雨冰霜,但它实际展露的是建造它们的苗族人民的风采。如今我们正处于四方升平、八方安定的局面中,雄伟的南方长城便成为一个历史的印记,让人们共同欣赏古代文明的壮丽。
寻着从文足迹上路
“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故乡家园永远是一个涵义丰富的魂牵梦绕的地方。沈从文15岁便离开了家乡凤凰,顺着湘西的水,走出了“边城”。但他的精神和情感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湘西。正如沈从文自己在文章中写道:“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故乡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拿起我这支笔来,想写点我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边疆小城赋予了他更野性、更自由、更无拘无束的生活。1998年,身处北京的86岁高龄的沈从文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家乡,希望离去后让自己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最终他的骨灰一部分被撒在了故乡的沱江,一部分被葬在江边的听涛山上。
听涛山,一座临江的清秀小山。山下江流水急,山上松涛呼啸。在一个山坳中,大师便叶落于此。几束斜阳从背着竹篓的乡民身边投射,熟悉的乡音里还流露着《边城》、《长河》中的丝丝洒脱。听涛山下的沈从文墓碑是一块从南华山采来的天然五彩玛瑙石,肃穆庄严。上面有刘唤章的篆刻,还有沈从文遗作《抽象的抒情》中的手书:“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识‘人’。”简陋的墓地前几枝干枯的野菊花,质朴得令人伤感。
寻着沈从文的足迹感悟湘西凤凰,当然不会错过沈从文故居。在城南的中营街,那有卖糖姜的小店,还有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这就是沈从文故居。它很古老,石板铺就的小天井,四周瓦木结构的石屋,幽雅宁静。正屋中堂挂着先生的素描画像,其余8间旧屋陈列着先生的文稿手迹、照片著作。临窗的书桌上,雕花的木窗外,净是湘西古朴的风情。
凤凰城中还林立着各式的手工艺作坊,如民间传统织布印染的蓝印花布作坊。这种蓝印花布最早是由我国西南瑶族地区生产的瑶斑布演化而来的,后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服饰生活用晶。蓝印花布先经过制版,用石灰和豆粉调成土靛涂在镂空板上,多次染色后把附着在染布上的石灰浆在水中飘洗后即成。蓝色的花布在凤凰城中穿梭,宛如当年翠翠的风采和那道挥不去的油彩。湘西人爱这一抹监,爱它单纯率性的质地,如同湘西人朴实的性格。
沱江边与听涛山对峙的夺翠楼,有黄永玉对古城那一道风景的描绘;跳傩的老司还在继续着凤凰最古老剧种——傩堂戏的神化;每年正月湘西人热闹的舞狮会总是对凤凰昔日情景的记忆……
四、江西景德镇
当国家领导人赠送精美的中国瓷器给外国来宾时,当上海APEC会议上的专用瓷器受到万人瞩目时,大家不会忘记,这是景德镇奉上的精美杰作。江西景德镇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中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其他的23城,还是另外的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广东佛山三大名镇,景德镇的独特在于它是中国惟一一座以手工业著称的城市,这不得不让人注目着这座具有2000多年制瓷历史的名镇。
江西省东北部,美丽的昌江碧波荡漾,蜿蜒迂回于景德镇的城市脚下。苍苍珠山矗立在城市的正中央,精致的龙珠阁耸立于珠山之巅,俯视着整座城市。南山、游山尖、马鞍山、九龙尖、八字脑这五座山峰层峦叠嶂,连绵伸张簇拥着凸起的城市,这便是依山临水的景德镇了。景德镇东南毗邻婺源,东北、西北与安徽交界,处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深受着徽州文化与婺源理学的传承。它雄踞于长江以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
瓷都史话
古老的中国,在9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就有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东方色彩的陶文化。人们在追寻丝绸之路上陶瓷的神韵时,不会忘记与陶瓷有着万世情缘的景德镇。景德镇与瓷器是分不开的,景德镇的历史即中国瓷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