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城之谜
3521300000026

第26章 征服世界的千年古城(4)

景德镇红塔景德镇新产艺术瓷这个中国的瓷都在汉代就有了关于制瓷的记载。景德镇古时被称为新平镇,“新平治陶,始于汉世”的记载证明了瓷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时景德镇就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了器表施釉的“青瓷器”到了距今1400余年的南朝陈武帝时,景德镇已有了专门的制瓷行业,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制瓷技艺的提高。唐代高祖武德年间,景德镇因在昌江以南而被叫做昌南镇。这时的昌南镇出了两位有名的制瓷人:陶玉、霍仲初。陶玉所烧瓷器色素质薄、莹缜如玉。从“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唐初瓷器的成就。瓷器的美妙绝伦使柳宗元留下了《进瓷器状》的赞美词。五代时南方开始大规模的烧制白瓷。从出土的白瓷吸火率、透光度来看,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令人对当时工艺水平的高超惊叹不已。

宋代对景德镇来说,是个极其重要的时代,从这时起“景德镇”的名称就正式产生了。宋真宗景德年间,皇帝派人到此开始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并在瓷器底部印上“景德年制”四字。光质纯腻的瓷器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航线行销海内外,被人们称为“景德瓷器”。于是景德镇便这样得名。后因战乱宋室南迁景德镇便成为集南北汝、官、钧、定、哥五大名窑技艺之大成的“业陶都会”,瓷业生产进入鼎盛时期。

元代的景德镇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期,它最大的成功就是创制了至今还享有盛誉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当时闻名遐迩的陶艺家“壶隐道人”吴十九制造出色明如朱砂、似晚霞飞渡的“流霞盏”,还有薄如蝉翼、莹白精致、仅半铢重(约1.1克)的“卵幕杯”,堪称世界顶峰之作。彩瓷的发明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时还在景德镇设置了全国惟一的皇室服务专用机构一一浮梁瓷局。明清历代皇帝都派人前往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并设立了御窑厂。岁月更替,世事变迁,当年“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将象征中国古代文明的瓷器传向世界各个角落,谁都不会忘记这个古镇所带来的辉煌。

瓷与窑

无论是唐代白瓷的光泽,还是宋朝影青的靓丽,不论元代青花的光彩,还是明清瓷风的娇媚,“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的瓷艺风格,赋予了景德镇“瓷器之国”的称号。这些令人迷醉的瓷器,成为中国的宝贵遗产。比如说“四大名瓷”: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彩色釉瓷,它们因为制作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位居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它的烧造历史最为悠久。元代时瓷工们就采用含有氧化钴的天然矿物质为着色剂,在泥坯上绘制图案,然后涂上透明釉,再经过1300℃高温烧制,才有了我们看到的人间瑰宝。这种被人们尊称为“瓷国明珠”的青花瓷,成为了元代制瓷工艺的代表。

青花玲珑瓷是我国10世纪镂空艺术的发展,是青花和玲珑工艺的结晶。瓷工们将雕镂艺术运用于泥坯上,镂出许多米粒状的花洞,然后上釉填平,入窑烧制,才有了玲珑剔透、晶莹素雅的珍品。玲珑眼洞也从米粒状发展到月牙状、流线状、圆珠状等多种形状,如同镶嵌玻璃的艺术品,素以“米通”蜚声中外。

粉彩瓷最先源于唐三彩,迄今有1300多年发展史了。它是以一种釉上彩为装饰,用钴土在釉上先勾勒图案线条,再用金属氧化物着色,用低温玻璃和保护层经过700多度的高温烧成的。粉润柔和、细腻圆熟、色彩丰富的独特风格,为它赢得了“东方艺术珍宝”的美称。

享有“人造宝石”美称的彩色釉瓷是用多种金属氧化物和天然矿石着色于泥胚之上,经过1300℃高温烧制而成。瓷器釉色丰富多彩,蕴涵厚重。不论是红釉的鲜艳华丽,还是青釉的素淡高洁,或是花釉的古雅斑驳,都让人眼前一亮,叹为观止。中间最富盛名的当数“祭红”和“三阳开泰”。

景德镇是一座瓷器之城、艺术之城,它不但有着久远的制瓷历史,而且还有着深厚底蕴的陶瓷文化。无论是瓷矿遗址、陶瓷博物馆,还是人文民居、古阁古塔,都赋予了景德镇耐人寻味的瓷艺魅力。

好的瓷器出自好的名窑。景德镇历史上就先后发现了30多处陶瓷遗址,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要算高岭、湖田古窑遗址。高岭位于市区东部40千米处,因为元代时成功地运用这里的黏土作为制瓷最重要的原料,而将这种黏土命名为国际通用的“高岭土”(Kaolin)。高岭土淘洗后的白色尾砂堆积干山坡,形成了甚为壮观的“青山浮白雪”的景色。在镇郊湖田村,有一处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民窑遗址——湖田古瓷窑址。它是我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窑场的典型代表,兴始于五代,经过宋元至明中叶结束,历时600多年。村东堆积有五代时的瓷器遗物,村南是宋、元遗物,而中心处堆积了无明时期厚达数十米的、保存完好的瓷器遗物。这也是世界陶瓷史上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窑场。

瓷与镇的熔炼

在醴陵瓷、佛山瓷、淄博瓷竞相绽放的中华大地,景德镇瓷器无疑是世界陶瓷业的麦加圣地。景德镇的大街上到处是摩肩接踵、一家挨着一家的瓷店、瓷窗、瓷摊,五彩斑斓,恍若流水席,你将感受到置身于陶瓷世界的如醉之美。如果你想看看具有古色古香的历史文物,在市区莲社路上的景德镇陶瓷馆,将满足你寻觅历史的需求。陶瓷馆的门楼上,抬头就能看到郭沫若的题词:“景德镇陶瓷馆”。陶瓷馆内你能体验时光的穿梭,从五代的青瓷、白瓷,元代的青花瓷、釉里红,到明代的五彩瓷颜色釉瓷……这些历代珍贵的陶瓷真实地反映了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全过程,展现了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聪明。而与景德镇陶瓷馆一河之隔的是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这是一座园林式的古建筑,分为清园、明闾两部分。清园是清代的古建筑群,气派的“玉华堂”和典雅的“大夫第”都是古代徽派建筑的典型。明闾是明代徽派建筑的表现,它中间的“苦菜公宅”是我国现存的惟一一座明代三层建筑民宅,每一位到过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陶瓷艺人清雅的民间生活气息。

昌江水静静地穿流于景德镇的土地上,在河水一侧是巍峨的珠山和簇拥于珠山下的五峰。珠山之巅,气势恢弘的龙珠阁屹立其上,成为景德古镇的标志和象征,目视着古镇的沧桑巨变。这座唐代便开始兴建的龙珠阁,几经兴毁,现在经过重修才显示出往日的风采。红墙黄瓦,重檐飞翘,三层高阁,广阔数丈。阁的大门和内殿梁柱都涂以朱漆,金碧辉煌。阁内前后殿的神龛设有白瓷观音、金彩神像,二楼供有三教创始人孔子仲尼、老子李耳、佛祖释迦牟尼的塑像。明清王朝时,这里就设立了御窑厂,由专门的督陶官坐镇此阁监制皇宫用瓷。如今龙珠阁陈列着明清官窑复原的模型和原官窑的相关资料,使这儿成为一个让游客饱览全城美景,同时又能了解御瓷历史的好地方。

离龙珠阁10千米处有一座古建筑,如同泛黄的线装书页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中国南方惟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县衙——浮梁古县衙。它坐落在一个古老的小村庄上,葱郁的田园,清澈的河流,尘土飞扬的土石小路,炊烟袅袅的屋舍,古老斑驳的树权,让人联想到1200余年前古村落的气息。从县衙大门进入,支撑“八字衙门”的石墩呈八字排开。几处残壁的青砖、鸣冤的大鼓、威武的石狮、拴马的石桩,隐约可见岁月沧桑的痕迹。仪门、衙院、大堂、二堂、三堂由南而北排列在中轴线上,错落有致。如今我们看到的浮梁古县衙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建筑,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地方官衙的建筑艺术和清王朝的政治体规。景德镇在古代一直隶属浮梁县管辖,浮梁早在唐朝武德年间就设立县制,官居五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里除了数额巨大的瓷税之外,还是唐初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之一,上缴的茶税占全国的八分之三。历史上景德镇便有“一瓷二茶”之称。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吟诵反映的正是这里的浮红名茶。如今的“得雨活茶”更是闻名国内外,并成为人民大会堂的国宴茶,使景德镇又成为瓷都之外的“名茶之乡”。

在古县衙所处的旧城西隅有一座高大雄伟的千年古塔,这就是古代“昌江八景”之一“红塔夕照”(又名“西塔夕照”)中的红塔。被称为江西第一塔的千年红塔始建于961年,塔高约40米,七层六面,每面开窗门,底层边长有5.2米,各层收建,到顶层边长剩3.7米,塔内有台阶通往顶部。塔身全部是用大块青砖砌成,红壤灰浆的砌筑经雨水长期侵蚀,呈现出红壤不断渗出染成红色塔身的现状,故有了“红塔”之名。登临这座具有江南建筑特色的宋代名塔,不由想起当年朱元璋作战藏身于此的典故。立于塔顶,眺望四野,俯瞰昌江,瓷都风光尽收眼底,的确美不胜收。

作为瓷器之都的景德镇四处洋溢着瓷艺的魅力,而作为千年古镇,这里同样有与古民居相同的朴实厚重。四大名镇之一的景德镇在明清之际便有从事手工艺工匠10万余众,曾被号称为“日耗千头猪万担米”的大都市,是个商业繁华的集散地。在市区昌江与西河交界处,有一座为纪念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而兴建的水运码头,三层青石码头可适应不同季节不同水位的运输情况,可见兴建时考虑之周全。当年商船云集,人声鼎沸,巧夺天工的景德镇瓷器便是从这里装船出发,运往世界各地。码头上数百块两米长的青石条堆砌成节节台阶,从昌江河面一直延伸到三闾庙明清街街口。

在三闾庙街街口,迎面可见一座光绪年间的砖砌拱形街门。门楣青石上镌刻的“三闾庙栅”四个大字,遒劲有力,如一位目睹瓷都兴衰的老人,风雨沧桑,多少年轮的转变,也磨灭不了质朴淳厚的民生气息。这条庙街是古代鄱、浔、都、徽诸州通往景德镇的必由之路,从五代开始,四川、河南、安徽人民便不断迁徙于此。从古街步行,一路两旁的明清屋舍建设便能说明景德镇古村落的民居风格。古街分为明街和清街,明街长80米,由明代中、晚期的建筑群组成;而230多米的清街两旁保存着清代的店铺、作坊、粮行、民居。行走在铺满石条的路面,细数着石板路上一条条车轮年复一年碾轧出的深深的印迹,无不让人深深体会这个古老名镇身后的城市史和建筑史的风味余韵。

当年景德镇人们从三闾庙街码头将称奇世界的“人间珍品”瓷器,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景德镇便成为一个标志,它是一个代表着中国陶瓷深厚文化精髓的圣地。不论是世代相传的手工制瓷技艺,还是具有徽州风格的明清古建、人文景观,都散发着“china”的自豪与骄傲。小小的瓷器端放在手上,晶莹剔透中显现着深邃的景德镇的光芒。

五、都江堰

都江堰是四川省省辖市,成都市代管。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结合部的岷江出山口,总面积1207平方公里,总人门57.8万。

都江堰青城山上清宫都江堰市宝瓶口离堆都江堰分水都江堰在新石器时代是古老16族活动地区。秦惠文王灭蜀归蜀郡,政区设置始于秦,称浦氐道,汉升为县。随后政区设置变化极大,有都安治、汶山郡治、郫县治、灌州治等等。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降灌州为灌县。清代、民国沿袭。1988年5月,灌县改为都江堰市。现辖12镇16乡。

都江堰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因堰而兴的城市。它是中国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水文化摇篮”。自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守李冰创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这里先后为道、郡、军、州、县所在地,并逐步发展成为成都平原西通藏卫、北达甘(肃)青(海)的交通枢纽,川西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明、清以后,人口发展;水陆交通便利,经济更加繁荣.享有“小成都”之美誉。市境内有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古堰、古城、古关隘、松茂古道与颇具特色的民居相映成趣,山、水、城、林、堰、桥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城中有水、水在城中“满城水色半城山”的特色。二千多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来此观光休憩,留下了众多的墨宝踪迹。市区西南以“天下幽”著称于世的青城山,山形如城郭,葱郁苍翠.自汉代张陵“结茅传道”后,名声大振,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教祖庭,有“神仙都会”和“第五洞天”之称。市区西北有“人间仙境”之称的都江堰同家森林公园,地貌构造形成于1.9亿年前的三迭纪后期,三叶虫、珊瑚虫及腕足动物的化石随处可见,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银鹊等“活化石”生机勃勃,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时常出没其间,誉称”自然博物馆”。二王庙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重殿宇,依山而建,层层跌落,工艺精巧。安澜索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1974年重建。城隍庙、南桥、忧龙观、灵岩寺、千佛塔、唐碑皆属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