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老板与孔子的对话
3515900000034

第34章 现代企业文化与孔子兴教育人(5)

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或文化现象,使民营企业的老板大多有信仰宗教和从事宗教迷信活动的经历。许多地方的民营企业的老板大修寺庙,大建活人坟墓,一时成为风气。

民营企业的老板一方面喜欢出没于灯红酒绿的世界,另一方面又热衷于封建迷信,这究竟是一种文化的进步还是文化的倒退?当外国的企业家们在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地创造高科技,利用高科技改善人们的生活,领略现代科技带来的时代魁力时,老板的一些民营企业家们在成功之后为什么就丧失了当初的创新进取精神了呢?

连西方人包括在西方的华人也感叹中国南方某些城市的腐朽堕落风气,这究竟是一些人的悲哀还是一代人的悲哀?

老板呼唤民营企业家的开拓创新精神永不泯灭,那样,老板的民族才有希望!老板的企业才能长久生存。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第二》

如果主要依靠行政、法律手段,民只求幸免于罪罚,而不以违令、犯法为耻;用德和礼来诱导和要求百姓,则能使他们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就能达到化民从善的目的。

现代的行为科学认为,既然人不是单纯的“经济人”,更不是一般动物,要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既不能靠暴力强制,也不能仅靠物质刺激和纪律约束,而应该强调“激发动机”,即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如上进心、自尊心、创造欲、自我实现的要求等等。孔子津津乐道之“得人心”与“得民心”,实际上也不脱“激发动机”的范畴。

人的素质是一种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相结合的人的身心特点的综合的、内在的、整体的体现。它包括先天遗传素质和经后天学习训练而逐渐内化而成的素质。孔子认为,人性是可塑的。他指出,“性相近,习相远也”。人与人禀受的天性之间的区别并不大,经过后天的习染后,人与人之间才渐渐地拉开了距离。孔子后学中,无论是主张“性善论”者的孟子,还是主张“性恶论”者的荀子,尽管他们在人性假设的起点上似乎针锋相对,但在人性塑造的终极目标上却殊途同归。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则认为“涂(途)之人可以禹”。他们都把管理当做塑造人性成仁成圣的过程。

在孔子的时代,各种管理手段大体都初具雏形了。如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等。但孔子更重视的还是教育手段。很显然,以德、礼来管理百姓就不能采取强制手段了,而只能依靠教育,而且在孔子看来,教育手段应该比行政、法律等强制性手段更有效。后来孟轲进一步阐发这种思想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道之以德”,强调的是以伦理道德价值为导向的内在管理,亦谓“治心”,即启动被老板的道德自觉,使其将老板的宗旨、目标、价值内化为自己的宗旨、目标和价值观念,并以此来管理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这一点,孟子曾经指出以力服人和以德服人的两种管理效果是迥然有别的: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坚决反对“不教而诛”的简单粗暴的做法,认为法制的实施特别是刑罚的施行要以道德的教化为前提。

“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

在孔子看来,道德教化是管理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关键。

“齐之以礼”指以孔子学主张的礼义、礼法制度为规范的外在管理手段,是“道之以德”的有效补充。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学》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礼不仅是人的内在本质的规定和道德理性的外在表现,而且又包含社会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内容,连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齐之以礼”就是要以制度、规范、礼节、仪式等规范、统一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老板的要求。

当然,孔子在管理工作中强调和重视教育手段,并不意味着它完全否定其他管理手段的作用,只是特别偏重于“教化”而已。

日本松下电器产业集团就特别重视员工的“教化”,松下幸之助有“爱说教的始下”的称呼。松下认为,企业是由人形成的,所以他特别强调发挥人的作用及潜能。他注意维系人心,采取精神的与物质的刺激办法,使员工万众一心,高效高质地为公司努力工作。松下公司是日本第一家有自己的公司歌和价值规范的公司,它尤其强调精神的作用。1933年,松下提出了“松下电器公司应遵循的精神”:“工业报国精神、光明正大精神、团结一致精神、奋斗向上精神、礼貌谦让精神、适应形势精神、感恩报德精神。”这就是著名的“松下七精神”。员工上班前后,都要全体肃立齐唱公司歌,齐声朗诵“七精神”,最后还有“训词”,看似繁文缛节,实则员工在这些活动增进了自豪感和责任心,使他们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促进了公司的发展。

松下公司非常重视“人才”,它认为“掌握了经济关键的人是企业的无价之宝”,强调“在出产品之前出人才”,“制造产品之前先养人”。松下公司为此还专门设有“教育推进部”,负责领导技术训练工作;其下设松下电器工学院和技术能力开发会,企业技术训练工作。1980年,松下还捐出了70亿日元作为培训基金,创办“松下政经塾”,旨在从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松下强调培养所谓“松下人”,既训练员工的基本技术也训练所谓“松下精神”,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会计或推销人员都要从基本做起,每个人开头都要做6个月的销售工作。新来的工作人员要听各种课程,包括经营观点与方针,以及松下幸之助的经营哲学和公司的各项制度等。松下公司还要求每个员工每隔1个月至少要在他所属的团体内进行10分钟的讲演,证明公司精神和公司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进行自我教育。公司还建立了“松下纪念馆”,将最早的简陋的生产条件和土气的设备、初期的老产品,到高度现代化的最新产品都做了一览无余的展示,生动地展现了公司数十年艰苦奋斗和迈向辉煌的轨迹,使员工抚今追昔,增加信心和力量,从而以公司为家,为公司发展而努力工作。

有了这样的一种精神训练,何愁不能激发员工的潜在动机?松下可以说是深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深义。管理中的任何规章制度,都必须建立在人们内心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现代西方管理学界也逐渐注意到了这一点。彼得斯和小沃特曼在总结美国最佳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时发现:最严格的纪律,其实是建立在共有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成功的企业家,他们都注意把这些价值观运用到自己的企业中去。纪律也就是老板和职员共同信奉的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框架,它使人们产生出信心,这种信心植根于人们对确有价值的东西所抱的坚定期望。毫无疑问,松下幸之助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以教兴化,用系列教育建设企业文化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听到了是不是马上行动呢?孔子回答道:“有父亲哥哥在,怎么能不请示他们就贸然行事呢?”过了些天,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向孔子提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听到了当然要马上行动!”

这两次谈话,孔子的学生公西华都听到了。他感到纳闷,为什么同一个问题孔子竟做了不同的回答。于是他问孔子:“先生,子路问您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说要征求父兄的意见;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您的回答前后不一致,我弄不明白!”孔子慢慢解释说:“冉有办事畏缩犹豫,所以我应该鼓励他办事果断些,叫他看准了马上就办;而子路好勇过人,性子急躁,所以我得约束他一下,叫他凡事三思而行,征求父兄的意见。”公西华听到孔子的回答,茅塞顿开。

孔子在育才实践中,不搞“一刀切”。孔门弟子的出身、地位、习惯、志向、性情、才智等各不相同。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唁”(《论语·先进》)。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辟,仲由鲁莽。这样,对他们培养时,决不能用一个模式,统一施教。孔子能针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以致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侧重。这就是“因才施教”。结果是造就出一批又一批不同类型的人才。比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引他们德行好;宰我、子贡,他们善于外交;冉有、子路,则善于政事;而子游、子夏,则善于文学;如此等等。孔子的“因才施教”,不仅是一般正规教育所必须坚持的,即使在员工培训、人才的再教育中,也必须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如:在企业员工培训中,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基础、面临的不同问题,培训内容、方式、时间就不能一样。决不能满足于把员工集中起来“归大堆”式的学习。那样的培训,收效甚微,反而会引起学习者的反感。在员工培训中,要像企业市场经营一样,坚持“适销对路”的指导思想。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都要以员工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培训才会有实效,才有利于人才迅速成长。

韩国火药集团自1963年开始公开招聘职员。新职员到公司后,首先由老职员同他们谈话,说明本公司的创业思想、经营传统和规章制度,使他们树立责任感和门第意识。接着,根据业务活动的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教育。

基本教育:是指从职员加入公司开始陆续进行的初、中、高级管理课程教育。

补充教育:每年进行一次,按照职务的不同,分别对班长级、女职员和中坚职员级、课长级、部长级、任员级的职员进行教育。

专业教育:按照职员所从事的业务,分别进行企划管理、财会管理、市场管理、资产管理、人事总务、贸易业务、国际经营、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专业方面的教育。

特别教育:分为公司内教育和公司外代培教育、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语言教育、公司教员培训、外部研究、教育负责人培养、海外驻在员教育、精神教育、特别课程、修养讲座、家庭教育、广播教育。

韩国火药集团在忠州设立文化院,对在职职员进行高强度教育。模拟搜索逃犯,进行35公里长途行军,锻炼职员的体力和意志。通过这些教育,使职员逐步具备老板的才能,成为集团的骨干。现在,第一、二期公聘职员已升至常务级,第三期公聘职员已升至理事级。

韩国火药集团由于用兵术比较高明,员工向其他公司流动的情况较少。

人才投资教育为本。韩国火药集团通过系列教育培养人才,涌现出一大批不图虚名,诚实可信,充满探索精神,有发展前途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