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可以先把自己知道的贤人选拔上来,委以重任,别的贤人知道了,自然会受到鼓舞,主动找上门来;已被重用的贤人,也会同气相求,推荐其他的贤人。这样,人才的来路就广多了。
荀子有一个观点很值得重视。《荀子·君道》说:
“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
举贤人才不能以亲疏为标准,对内不能偏袒自己的子弟,对外不可以埋没关系疏远的人。一个人即使与你关系再好,友谊再深,如不能胜任其职务,也应该毫不犹豫地撤换。公私需分明,私下怎么样帮他是你的事,但万万不能和公事相混淆,以至于误大事。
人才推荐上来了,怎样使用却是个难题。
首先是老板自身态度问题。如果态度不端正,人才也得不到正确使用。
荀子在《臣道》中说:
“明主尚贤使能而飨其盛,暗主妒贤畏能而灭其功。”
贤明的君主推崇品德高尚的人,任用才能卓越的人,而且奖励他们的才干;昏庸的君主嫉妒品德高能,不用才能卓越的人,而且埋没他们的成绩。所以“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人,而在乎不诚心用人”。
刘邦打败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其成功就在于:他能够用人,能够“容民有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邦比不上张良;镇守疆土,和抚百姓,刘邦比不上肖何;统率三军,战伐攻取,刘邦不如韩信,但三才皆为其用,其大功遂告成。而他的对手项羽呢?任人唯亲,关系疏远者“虽有奇土不能用”,本来还有个相当厉害的范增,可项羽不听贤言,又赶走了他,最后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秦相李斯给秦皇赢政上过《谏逐客书》,很值得一读。他说,泰山因为不排斥土石,才那么高大雄伟;河海却仅仅因为能够收纳百川细流,才有了它的深不可测,波涛汹涌。可见,成大事业者必先延揽人才,不分门第,不妒贤忌能,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荀子还主张任用人才时要“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主张要任用贤能之士,所谓“贤”与“能”亦即“德”与“才”兼备而已。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毫无瑕疵,只要“瑕不掩瑜”就行。孔子对此的处理原则是“无求备于一人”,只要在品德方面大节无亏,在工作能力上胜任所担当的职务,并且忠于职守,勤于任事,即使发现其有某些缺点,还是应该量才录用,加以任用。
人人都各有其特性专长,适其适所,也就是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去,用其所长弃其所短,方是用人要务。
《反经·量才》说:
“夫人才能参差,大小不同,犹升不可以盛斛,满则弃矣。非其人而使之,和得不殆乎?”
如果没把人用到该用的地方,就无异于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在人事管理过程中,尤其在职位分配上,老板应慎重行事,他不仅应对将要担任职务的人的责任和义务应有充分了解,更应对候选人的各方面的情况做周密的调查和了解,并尽可能听取各方意见,尽量做到“为事择人,人称其职”,求尽可能成为最佳组合。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上下级之间,也适用于同级不同部门或不同岗位的人员之间。只要老板能用人所长、因才施治,就能使自己事业在竞争中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历史上最有名的钢铁大王卡耐基,实际上是一个对冶金技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虽说他不懂冶金工业技术,但他都能找到冶金专家为他服务,当时最出色的炼钢工程专家之一比利.球斯·就终日在匹兹堡为卡耐基钢铁公司埋头苦干。类似的还有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希望集团刘氏四兄弟,他们各有所长,但因为老四刘永好的性格活泼,公关社交能力强,于是由他出任总裁,抛头露面的事儿一般由他包了,他成了希望集团的代名词,但实际上是四兄弟共同策划经营的结果。可见,只有将各种人才加以合理化的组合,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减少内耗,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
人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成功的企业要善于发现人才。提拔人才、重用人才,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与手段为企业寻求行业中最好的人才,为企业所用。同时,成功的企业也要懂得如何最有效的利用不同人才的优势,使不同的人才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工作才能,即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资源达到工作绩效的最大化。
宽厚为怀的人事体制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指出,处理大国国政时,要注意三件事:敬信--争取人民信赖;节用--经济问题;役时--服公役不扰民。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体制
在对孔子思想的运用上,李嘉诚吸收了宽厚为怀的“仁爱”思想,并与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整合。例如,日本的一些企业,在新员工报到的第一天,通常要做“埋骨公司”之类的宣誓。李嘉诚从不苛求员工做出终身效力的保证,他是通过一些对员工有益的事,让员工觉得公司值得效力终身。所以,在长实的发展过程中,并非没有跳槽的,但公司行政人员十分稳定,流失率极低,可以说微乎其微。
企业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不同于事务性问题,事务性问题不会影响大局,同时也容易解决;而体制上的问题,则往往带有全局的性质,而且如不及时解决,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在这个问题上,李嘉诚深谋远虑,费了很多心血。
李嘉诚摈弃了家族式管理,而钟情于东方民族的企业家族氛围。西方经济学家探索日本经济起飞奥秘时发现,日本企业的家族氛围浓郁,其商业文化带有厚重的孔子文化特色。这可能正是日本经济创造了奇迹的重要原因。
李嘉诚觉得中日同属东方文化体系,日本企业的经验也值得借鉴。李嘉诚少年时接受的教育,是以儒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他的公司内部,自然带有儒教色彩。
李嘉诚善于吸收新事物,又绝不人云亦云,他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他说:“我看过很多古圣先贤的书,孔子一部分思想可以用,但不是全部。”
他又说:“我认为要像西方那样,有制度比较进取,用两种方式来做,而不是全盘西化或是全盘孔子。孔子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短处,孔子在进取方面是很不够的。”
李嘉诚说:“要吸引及维持好的员工,要给他们好的待遇及前途,及有受重视的感觉。当然,还要有良好的监督和制衡制度,这是一定要有的,不管怎么样,都要有个制度,不能山高皇帝远。否则,一个好人也会变坏。”
李嘉诚对员工既宽厚,又严厉。长实的员工道:“如果哪个员工做了错事,李先生必批评不可,不是小小的责备,而是大大的责骂。他急起来,恼起来时,半夜三更挂电话到员工家,骂个狗血淋头的也有。”
李嘉诚的骂,不是喜怒无常的“乱骂”,总是“骂到实处”。当然,也有骂错之时。一旦骂错了人,他也会知错就改。往往在他冷静后,便会向被批评者赔礼道歉,说明道理。
一般而言,在长实公司,越为李嘉诚看好的职员,所挨的批评越多、越严厉。他们经受过李嘉诚一段时期的“锤打”之后,通常又能升职和加薪。
汇集中西方文化精粹的李嘉诚既有重情义、讲仁德的一面,又有拼强手、抢先机的另一面,这种中西融合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在很多企业家中并不多见。
在李氏王国的管理上,李嘉诚曾多次声称,他素来不主张古老的家族性统治,而更看重西方公众公司的那一套,即公司首脑由董事股东选举产生,而非父传子承,这样方可保持活力。他说,如果他的儿子不行,不会考虑让他们接班。只要事业能发展,他不会在乎是家庭内还是家族外的人执掌大权。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子承父业乃天经地义。李嘉诚的观念分明已经超越了时空和民族,充分显示出他冷静而又理智的一面。确实,商场来不得半点感情用事,将家族事业发扬光大,这才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谁来主管并不重要。
李嘉诚常说:“惟亲是用,必损事业。”
惟亲是用,是家族式管理的习惯做法,这无疑表示,对“外人”不信任。这样一来,必定会严重挫伤外人的积极性,不利于事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内地开放后,不少潮州老家的侄辈亲友,想来李嘉诚的公司做事,都遭到他委婉拒绝。
在长实系有他的亲戚,更有他的老乡,但他们都没因这层关系而获得任何照顾,都是靠自己打拼。
对此,李嘉诚说:“我老是在说一句话,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一个人你要跟他相处,日子久了,你觉得他的思路跟你一样是正面的,那你就应该可以信任他;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就可以做你的亲信。”
香港作家何文翔曾这样评论李嘉诚说:“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既严格要求,又宽厚待人。”“李嘉诚成功的关键,是他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精华,采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
在人才使用和管理上,李嘉诚确有高人一筹的眼光和胸襟。
家族式管理会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拒之门外。这样的管理,也许凭创业者的杰出才华可以显赫一世,但很难维持第二代的辉煌,更难像一些具有先进管理制度的家族企业百年兴盛。
当然,西方管理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不像华人经商那样富有人情味;研究和计划十分周密,但决策周期相对较长,不像华商握一握手,便达成决议。
李嘉诚中西合壁,各采其长,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比如一个项目,李嘉诚会周密调查,仔细研究——这是西方的方式。一旦确定,打一个电话或握一握手,就完成并实施了决策——这是李嘉诚的风格。
经过多年思考的探索,在李嘉诚的现行管理体制中,既有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长实是一家股权结构复杂、业务范围广泛的庞大集团公司,李嘉诚可以说是这一商业帝国的绝对君主,但在集团内部,却丝毫看不到家长制的影迹,它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
不管长实系的未来发展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也不管李氏父子未来将有何作为,李氏王朝的兴起与发展已经告诉了人们许许多多。
当然,不只是李嘉诚,任何大企业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一方面靠学习别人的长处,一方面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整合,因此既不能轻视管理,也不能图省事,照搬别人的经验,非得花费心血自己研究不可。
员工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
以对待成人的方法对待员工,视他们为合伙人,尊重他们,给予他们尊严,视他们为提高生产力的主要来源。这是研究者研究杰出公司所获得的几个基本心得。换言之,如果你想要有生产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投资报酬,你必须祝你的员工为最重要的资产。华特生在《企业与信念》一书中说的好:“IBM的哲学包括在三个简单的信念当中。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观念是:老板对每个人的尊重,这是个简单的观念,然而在IBM,这个观念占去大部分的管理时间,也是老板尤其应该贯彻的观念。”
这些公司早在几十年前即已开始重视员工,在不景气时,仍然雇用全部的员工,在大家普遍不训练员工时,反而施以额外的训练;以及直呼其名等,这些公司的经理们以种种关怀来驾驭员工。员工才是他们存在的原因,经理们明白这点,而且服膺此事,这种趋势深植于公司内部,自成公司精神,且有专门表达的方式。在旦达航空公司,这被称为“家的感觉”;在惠普,称为“惠普方式”以及“四处走动的管理方式”;在戴那公司则是一直在年报、高级主管的演讲以及政策声明中,使用“大家”字眼,而不用“工人们”称呼;麦当劳公司称受雇的工人是“伙伴”而不是员工;迪斯尼公司称他们是“大伙”;潘尼百货公司唤他们是“同事”。
令人惊讶的是,重视员工也有严谨的一面。杰出公司乐于评估员工的绩效,然而严谨乃源于彼此互相的高期望,以及用同侪评估的方式,而不是由被公文绑得走不开的经理与复杂的管理制度评估员工。事实上,这个做法可能比那些用制度推动政策的平庸公司要来得严谨些,因为再无任何事会比“感觉公司需要你”更诱人。“被公司需要”的感觉是个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它刺激员工产生高期望。再看,如果你的同侪对你有那些高期望,就会有更多的刺激,激发你表现更优异。人们喜欢拿自己与别人比,诚如老板前面所谈到的,他们也喜欢与标准比——如果这个标准尺度是可以达成的,尤其如果这个标准是有关制订计划方面的。
因此,杰出公司的员工有倾向竞争的心态,这点非常重要。在口惠实不至的机关里,无论经理人员如何费尽唇舌,几乎都做不到以上各点。
杰出公司当然不轻易裁员,然而老板发现鲜有公司能像IBM、旦达航空公司、李维牛仔公司或惠普公司真正付出心力,避免工作人员移动频繁;戴那、迪吉多或IBM则关怀员工、管理员工以及培育员工。在口惠实不至的公司里,“经理”一词,常常井非是卷起袖子与工人一起做好工作的人,却只负责雇人做工作而已。这些不出色的公司从未采纳同侪评估的方式,诸事不公开,神秘兮兮,以为员工还不够成熟而无法应付真相,也不把为了激励员工而突发奇想所做的各种噱头——像奖金、奖品等的原因或目的告诉员工。当流行目标管理时,这些公司当然会试行这些新计划,然而马上惨遭滑铁卢或变成只是表面的官样文章,原因要归咎于“缺乏员工的诚意推行”,而非因毅力不够或部分经理人员不关心。
这导致第二个问题:噱头陷阱。同属流行的噱头——例如品管圈,这点子绝对没错,然而品管图只是一长排机器的最后一站,可以非常有效,也可能用来充当烟幕,掩饰管理阶层不卷起袖子参与实际生产工作的幌子。
在进行这个研究时,接受访问的20名经理中,有18名不约而同地表示:以员工为导向的公司哲学,促使惠普公司成功。这个哲学称为“惠普方式”,以下是创办人惠利特的说法:
“我觉得如果用普通话来解释,这个哲学就是由一种坚定的想法演变而成的政策做法。老板的想法是:不论男女,大家都想有份有创造力的好工作,而且能得到好的工作环境,大家都会把工作做好。
“惠普公司的传统是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尊重员工,并且认定员工的个人成就,这听起来简直是陈腔烂调,然而普卡德(另一创办人)与我都真挚信仰这套想法……每个员工的尊严与价值是惠普方式极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大家都有这种想法,老板在多年前应当不用打卡钟了,最近干脆改用弹性工作时间。这表示老板信任员工,而且让他们有机会把工作进度配合个人的作息时间……。许多惠普新进人员以及访客经常对另一套惠普方式表示意见。另一套惠普方式就是老板不拘形式,也互相直呼其名。但问题是外人不明白究竟真正的惠普方式是什么。惠普方式是不能以数学和统计来表达的,它是一种精神,一个观点;惠普方式是个感觉,认为每个人都是惠普的一分子。诚如我刚开始所说,惠普方式是个重视个人的观念,它之所以存在,乃因员工已看见它发挥功效,也深信惠普今日的局面,正是这种感觉所造就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