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老板与孔子的对话
3515900000019

第19章 现代企业制度与孔子尊礼崇法(2)

中国人的“良心一元论”,使老板不执着于“在上帝的爱顾下活着”,却希望“在同时人乃至异代人的爱顾下活着”,老板认为“老板必须在员下的向心和信心里活着”,因为老板的存在与否,决定在员工的内心是否接受他的管理。若是员工心目中根本没有一丝毫向心和信心,那人便譬如没有当老板一般。名义上是“总经理”,实际上是“总不理”,谁也不理会他。中国传统观念,并不看重个人灵魂是否得救,老板只看重人心,尤重在人心的相互映照处,老板与员工,如果不能“心语相通”,那就是无法沟通,不能“通上下之情”,而彼此猜疑,互不信赖,这时无论采取何等现代化的管理措施,均各事倍功半。只有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合作主导下的分工,才能事半功倍。

要合作就必须“礼让”

现代中国人经常取笑人们在出入口处让来让去,似乎是没有意义,甚至是虚伪而缺乏效率的行为。其实,老板用礼让的方式,使晚辈主动对长上表示尊敬。心理上认为:这是我主动让他,所以没有不情愿的感觉。相反地,如果老板硬性规定,长上为先,必然有许多人不愿意遵守此一规约,恐怕又要出动许多警察人员,结果仍然未尽理想。至于虚伪与否,完全视当事人诚或不诚。诚心诚意礼让,叫做主动,内心才能愉快;否则流于形式,受者也会很快地觉察,那就彼此都得不到好处。中国人只对熟悉的人礼让,显示它具有实质意义(真正主动尊敬长上);假若对陌生人也一体礼让,根本就是一种虚有其表的行为,因为在不清楚究竟谁是长上(中国传统论辈分不论年龄,所以无法目测而定),胡乱礼让正是虚伪的证明。中国人请求随机应变,一切行为要视实际情况而调整,礼让的方式,不可固定,却应该顾及当时的需要,晚辈简单一句:“我来带路。”便解决了在拥挤场合快速通行的难题,设若方式合适,亦不妨害效率,而且两者可以兼顾,既礼让又快速,总比大家竞争,挤成一团为佳。

要上下有序,必须善于沟通。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的冲突,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之朝好的方向转化,作为领导的你必须学会协调的手段,抓住冲突和矛盾的关键,以便很好地进行解决。要找出矛盾的关键,就必须与之进行沟通。沟通是多方面的。

正式沟通

上行沟通。这种方式是指下级的意见向上级反映。员工愿望反映给领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老板可以了解员工的一些情况,如对织组的目标的看法、对领导的看法以及员工本身的工作情况和需要等等,使领导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员工直接和老板说出他的意愿和想法,就是对他精神上的一种满足,可以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以解脱,否则,就将怨气不宣,胸怀不满,或者满腹牢骚,怨声载道,影响工作。

领导人应鼓励下级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使上行沟通渠道通畅,领导人才能掌握全面情况,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要做到这一点,要求老板要平易近人,令人乐于亲近,给大家提供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如经常召开员工座谈会、建立意见箱、建立定期的汇报制度等,都是保持上行沟通道畅通的方法。

下行沟通。这种方式是指上层老板把部门的目标、规章制度、工作程序等向下传达。它的作用一是使员工了解领导意图,以达成目标的实现;二是减少消息的误传和曲解,消除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隔阂,增强团结;三是协调企业各层活动,增强各级的联系,有助于决策的执行和有效地管理。

为使下行沟通发挥效果,老板必须了解下属的工作情况、个性、兴趣、爱好及要求,以便决定沟通的内容、方式及时机;更主要的是,老板要有主动沟通的态度,经常与被老板接触,增强被老板对老板的信任感,使其容易接受意见。在下行沟通的同时,要听取被老板的意见,必要时作出改正,以增加被老板的参与感。

平行沟通。这种方式是指部门中各平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单位中经常可以看到各部门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除其他因素以外,相互之间不通气是重要原因之一。平行沟通够加强部门内部平行单位的了解与协调,减少相互推委与扯皮,提高协调程度和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弥补上行沟通、上下行沟通的不足。因此,保证平行企业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是减少各部门之间冲突的一项重要措施。

非正式沟通

这种沟通容易变成一种抵抗力量;

这种沟通因其不负责任,往往捕风捉影,以讹传讹,孳生谣言;

这种沟通往往是“舌头底下压死人”,制造舆论,再加之冷嘲热讽,歪曲真相,孤立先进,打击进步;

这种沟通往往因为众口铄金,甚至法不责众,因而影响工作的推行;

这种沟通的非正式领袖,往往利用其影响,操纵群众,制造分裂,影响团结。

由于非正式沟通多数是随时随地自由进行的,它的内容是不确定的,沟通的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某厂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写有“轻摇西湖小舟,缓缓划向溪流”的纸条装入信封,让30多名工人分组坐好,第一个人把信启封后,用耳语依次下传,直至最后一人,把传话的内容写下。有的组传丢了下句,有的组竟传成:“你摇西湖小舟,老板划向汗流”。弄得大家啼笑皆非,无不愕然。由此可以看出,这种非正式沟通,很难正确地传递信息。它掺杂感情色彩或个人因素,或捕风捉影,或节外生枝,或望文生义,一传十,十传百,以讹传讹,越传越讹。正如通常所说:“锣敲三锤必变音,话传三遍定走形”。

要想杜绝或堵住这种非正式沟通是不可能的。只能尽量减少它。有时还可以巧妙地利用它,以达到:

“吹吹风儿”,预先做好某种舆论的准备,获得非正式企业的支持,促进任务的完成;

“透透气儿”,事先做好决策前的准备的工作,即使是反面意见也好,借以纠正工作之偏向;

传递正式沟通所不愿传递的信息。如对某些恶意传言的警告;

把领导的意志变为群众的语言,起到正式沟通的作用,实现领导的目的。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第十三》

关于制度建设在企业或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到了。仲弓担任季氏的总管,向孔子求问有关政务的问题。孔子回答说:“首先要分管各项事务的人带头,赦免他们的小过错,提拔贤能有才的人。”

在这里,孔子把“先有司”放在了首位,可见制度建设在政务管理中的奠基作用。的确如此,“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就拿一个国家来说,没有相应的法制,或用人治取代法治,那对这个国家就是一场灾难。现在提倡依法治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其意义就在于此。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也更是如此。

孔子认为,一个优秀的老板,应该懂得“先有司”;一个好的管理模式,也应该“先有司”。只有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并落实到人头上,明确每个人的职权,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一旦确立了这种“有司”——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的规定,就要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转机制,不能随意更改和违背业已形成的机制。正如汤姆·汉克森所说:

“一个好的管理模式一旦将责权利划分清楚,并且让各位置上的人明白你的意图和他应做的工作后,你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发挥。”

作为一个老板,这一步走好了,就相当于抓住了企业的老板阶层。这一步设走错,企业员工管理就不会有多大问题,员工就会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老板的任务就是统筹协调和做最后的重要决策。

光有一个好的管理模式显然还不够。因为制度再好,还是要由人来执行。人执行得不好,管理模式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效用。但是人又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总有犯小错的时候。这就要求领导能够以慈悲为怀。这里说“慈悲”,不是说不讲原则地一味迁就,而是指要给员工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因为“吃一堑,长一智”。作为一个具有“仁”者风度的领导,要严格要求,不能出大错,对小过错要原谅,但要给部属交待清楚:“人不可能在同一种事情上犯两次完全相同的错误”。同时应该鼓励员工创新,允许他们大胆试验。研制新产品和新工艺,既然是试验,出现失误甚至失败在所难免,更应该赦免这一类的“小过”。美国著名的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在对美国最优秀的43家杰出模范公司(包括IBM、HP、麦当劳、杜邦、波音公司、英特尔、雷氏等公司)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之后,探索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八大要素,其中之一就是“宽严并济,严守原则加灵活的管理”。

美国明尼苏达州首府圣保罗市有个3M公司,这个公司不仅给予每一岗位职权的人以充分的权力,并特别鼓励创新,允许自发建立“创新小组”,由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自愿者也都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公司对于犯了小过错的人并不会横加指责,相反是鼓励,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查事长李尔说:“不要害怕失败,即便不是在创新过程中犯的小错误,只要根本认识了并改正了就很好,你就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跤。”

有了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度和作为这种管理模式和主角的人还不够。孔子说的第三点就是要举贤才,就是将那些有才干有抱负的职员推到岗位上去,给他们施展才干的机会。一个好的老板,一定要求贤若渴,因为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有两种,一种是已经展现出才华的,一种是有才华而还未展露出来的。如果企业对人才很珍视,因人所长,人尽其才,这必然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示范效应,其他下属就会感到有前途,自然更加出力。这样一来,你的管理活动就会变得轻松自然,上下有序,充满生机而富有创造性。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第十三》

孔子的这种思想翻译成现代企业通行语就是:设置好一些岗位,界定好它的职权的内涵和外延,举荐贤才充当这些角色,让他们试验和创新,但也要容忍他们有一定的失误,并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美国内陆银行总裁大卫·祥伦爵士在管理工作岗位干了几十年,他的经验只有两句话:一是“要有明确的分工,能者居其位”。二是“授权他人然后忘掉这回事,决不干涉”,简称“授权并遗忘法则”。这就是选准一个贤能之人,告诉他将干的工作岗位的性质,职权怎样,责任怎样,升迁标准怎样等等,对方清楚了,就可以放手让他去干。这样作为企业的最高老板,你就能够有时间、有心力站在客观的高度领导企业良好地运行。

在谈到如何用人时,松下幸之助说道:

“日本企业这种金字塔般的结构之所以具有这种超稳定性能,正是由于日本老板并不强调雇主和受雇者的截然区分。”

“人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唯有顺其自然,不凭自己的好恶用人,容忍与自己个性不合的人,并尽量发挥其优点。才能造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