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官箴》学生活
3470900000039

第39章 避祸箴言(3)

《官箴》并不认为官员看重官俸是件背离道德操守的事,而恰恰是从官员的切身利益出发,从如何保证长远物质利益的角度来教育官员们,告诉他们千万不要去做那些贪赃枉法的勾当,那样做将会导致身败名裂、人财两空。吉鸿昌的“饭碗铭”就非常的巧妙,他把“不许发财”与吃饭的“饭碗”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告诫官员们,不要总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总想多吃多占,到时候把手里的饭碗混丢了,其它什么也得不到。官员也不是圣人,爱财就要取之有道,要通过合法途径取得。这样不但没有触犯法律、丢官罢职的风险,还会有廉洁奉公的美名,而这种良好的声誉还会对其提升起到作用。到那时,官位得到稳步提升的同时收入也就会水涨船高了。“取之廉者,得之常过其初”就是这个意思。相反,贪赃枉法不但损及前程,还会有牢狱之灾,影响到其亲人、家族。这样细细算下来,究竟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暂时获得的收入多,还是通过廉洁自律、安分守己以保住禄位获得持久的正当收入多?看来这两条为官的道路还真是有“贤愚之别”啊!

吃喝应酬,适当有度

原文

凡有陋规之处,必多应酬。取之于民,用之于官。谚所谓以公济公,非实官囊也。久相沿,已成常便,万不容于例外加增,断不可于例中扣减。倘应出而吝,象齿之焚,不必专在贿矣。

译文

凡是陈规陋习较多的地方,以各种名目送往迎来的应酬也一定很多。从民众的手中拿取财富,用于官吏的应酬消费。正如民间谚语所讽刺的“以公济公”,表面看并没有装到当官者的口袋。然而这种应酬之风,长久相沿,便已成为惯例。因此万万不可在常例之外,再以新的名义增加,但是也断不能在常例之中突然扣减。假如应该拿出来的,却吝惜不舍,就如大象的牙齿最终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一样。所以,不要死心眼地只注重在钱财上面。

活学活用

古人说得好:“人存则政举,人亡则政息。”为官者要想有所作为、兴利除弊就要首先学会保护自己。《官箴》这句话主要是针对新走马上任的年轻官员的告诫,这些青年官员一方面希望能够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官场经验不足,特别是和那些久在衙门中的属吏相比较,第二点尤为明显。那些狡猾的属吏为了控制刚刚上任的年轻新官,往往会使用很多手段,这些年轻新官在接受他们的贿赂时,很多人也没有注意到这是贿赂,只是把它当做拉近距离或对上司尊敬的一种友好表示。但俗话说得好:“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得了人家的好处,吃了人家的请,即使不说感激,心里也难免觉得欠了情。尤其是得了别人物质上的恩惠时,在一般情况下总是有所顾忌的,有时自己觉得过不去,害怕别人会拿此说事。而客观上,新任官员接受了这些好处,就会落下把柄,这些把柄也会成为这些下属继续从事非法活动的挡箭牌,利用受贿新官明哲保身、不敢轻易揭发和认真查处的心理,更加无所顾忌地从事其牟利活动。

这些得到过好处的青年官员,当他们发现事情的原委之后,也会碍于情面,害怕追究领导责任,从而对这些猾吏的犯罪活动听之任之,不敢过问。就这样,一个年轻有为的官员却因接受了其没有及时意识到的贿赂,而被身边这些狡猾下属搞得灰头土脸,里外不是人,只好在这混浊的小利益团体内随波逐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也无法有所作为了。而这些为非作歹之人往往欲壑难填,他们一份贿赂的付出,往往有十份违法收入的回报。一旦这些人东窗事发,落入法网,那些曾经接受过他们贿赂的官员也会受到牵连,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在震惊中外的厦门远华走私大案中,厦门海关副关长接培勇的堕落过程非常值得人们深思。接培勇是刚刚从外地调任到厦门海关的官员,刚刚到任之时,在生活上两袖清风,政治上也踌躇满志。因为他分管缉私,所以成了赖昌星的主要攻击目标。开始赖昌星对接培勇有很多“表示”,比如说要将接培勇的儿子弄到国外深造,要送接培勇的一个弟弟到香港定居经商,以及直接送“金卡”等等“好处”,都被接培勇一一拒绝了。眼看接培勇“不爱钱”,赖昌星便想其他的办法把其拉下水。赖发现接培勇这个人喜欢书法,所以国内一些比较知名的书法家到厦门去,赖昌星就会把他们安排在红楼,把接培勇接来和这些书法家见面,接培勇认为这只是正常的社会交际,所以并不推辞。赖昌星又出重金购买了国内9名知名画家联合创作的《牡丹图》,把它送给了接培勇,同时他邀请接培勇为远华牌香烟题写烟名,接培勇认为这是联络感情,拉近距离,没有什么不可以,所以欣然接受。接培勇题写烟名之后,赖昌星还送给接培勇一套限量发行的绝版书籍,接培勇认为这是正常的私人馈赠,无可厚非。慢慢地,接培勇终于成为赖昌星整个走私棋盘中的一颗棋子,被赖牢牢地掌控,接培勇从此对其走私行为不闻不问,工作中也不敢再有所作为了。及至案发,接培勇因受贿和渎职受到了法律制裁,想想前因后果,追悔莫及。

当今许多刚刚步入官场的年轻人,一般都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社会阅历、官场经验明显不足,对社会上一些人的本质和一些行为的性质都缺乏清楚的认识,对一些行为的后果也缺乏深刻的思考。这就需要好好听取这些官场前辈的忠告,正确认识和对待手中的权力,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在诱惑面前把持住自己,时时要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智慧金言

公款应酬,相沿已久,并非现今社会所新创,实乃古已有之,且源远流长,习以成俗,根深蒂固。谁都认为这是弊端,革除也是人们的共识,但又不能轻易改变,只能适度把握。

每每见到各种形式的明文规定:公务接待,只限四菜一汤。但是,仍然没有谁能切实奉行。接待者心怀诚意;受享者心有默契。如果真有谁墨守规定,必定也是皆大不快。

来而不往非礼也。在我们这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应酬更是轻忽不得,这是门面,这是体面,这是影响。人敬你一尺,如果我不敬人一丈,就显得不仗义,就显得不够义气。那么,你的为人也就要受到垢病了,自不会有人为你说好话,或许还会有人在背后借故使绊子。那么谁还愿拿自己的前途命运当儿戏?由此,互相攀比,以示诚挚。相邀取经,成为公务。于是,在这种礼尚往来的吃请与请吃中,经费显得紧缺了,“白条”也就顺应而生了。就有了吃垮财政的报道见诸报端,也有了吃喝“白条”拖垮酒店的报道。但是,吃喝之风仍然不减,迎来送往之事日渐盛行。

平心而论,谁也不愿这样,但是,想改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为官专任,祸福自造

原文

州县一官,作孽易,造福亦易。天下治权,督抚而下,莫重于牧令。虽藩臬、道府皆弗若也。何者?其权专也。专则一,一则事事身亲;身亲则见之真,知之确,而势之缓急、情之重轻皆思虑可以必周力行,可以不惑。求治之上官,非惟不挠其权,抑且重予以权。牧令之所是,上官不能意为非。牧令之所非,上官不能意为是。果尽心奉职,昭昭然造福于民,即冥冥中受福于天,反是则下民可虐,自作之孽矣。余自二十三岁入幕,至五十七岁,谒选,人三十余年,所见所闻牧令多矣,其于阳谴阴祸,亲于其身,累及嗣子者,率皆获上民之能吏。

率三十四五年间事,其嗣子有罹辟者,或流落浙江中为农氓乞养,甚为富室司阍,人犹呼某少爷,以揶揄之。至遗榇不能归葬者丕。姓名尚在人口,余不忍书也。

而守拙安分不能造福亦不肯作孽者,间亦循格迁官;勤政爱民,异于常吏之为者,皆亲见其子之为太史、为侍御、为司道。

天下报施捷于乡应。是以窃禄数年,凛凛奉为殷鉴。每一念及,辄为汗下。是以山行伤足,奉身求退,然且遽婴末疾,天不卑以康宁。盖之不易为如此。吾愿居是职者,慎毋忘福孽之见也。惟是造福云者,非曲法求宽之谓也。人之生真多枉少。真者弱,枉者强,故姑息养奸则宽一枉而群枉逞凶,能除暴安良则徵一枉而诸枉敛迹,是即福孽之所由分也。子产宽猛之论,可不熟读深思欤?

译文

我们都知道,州县一级的官吏,要做危害老百姓的事很容易,想为老百姓造福办实事,也很容易。当今天下统治老百姓的权力,除总督和巡抚这级官员之外,牧令的权力就是最大的了,即使臬司、道府一级的官员也相形见绌。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牧令的权力非常集中的缘故。权力集中,他就可以事事都亲自过问;事事亲自过问,就能够了解到事情的真实原委,掌握的情况就更加准确。这样一来,形势的缓急,事情的轻重,都可以通过深思熟虑和周密谋划后果断而行,完全不会有什么疑惑,也不必犹豫而向上司请教,上司不仅不会阻挠他行使公权,甚至会给他更大的权力并委以重用。牧令认为正确的事,上司不可以随意推翻,牧令认为不正确的事,上司也不能颠倒黑白,自以为是。只要牧令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光明磊落地造福于民,那么他就能够在冥冥之中享受上帝的赐福。否则只能使老百姓遭殃了,就成了牧令自己给自己造孽了!我从二十三岁就入幕府工作,一直到五十七岁,拜见候补的官员有三十多年了,所见所闻牧令的事不计其数啊。那些干了伤天害理之事的人,报应就会立刻显现在他身上,不仅如此,其所带来的祸害还要殃及子孙后代,这些人大抵都是被人们视为能干的官吏。

大约是乾隆三十四五年间的事,在官吏的承嗣子中,有犯法被杀头者,有流落到浙中沦为无业游民的,甚至有给富豪人家看门的,别人还称他为某某少爷,并以此嘲笑之。父母亡故却不能够回家安葬的也大有人在。这些人的姓名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只是不忍心写出来罢了。

对于那些没有什么才干,却也安分守己的父母官,虽不能够替老百姓造福,也不会作恶称霸,这种人偶然也有能够升官的。因此,只要为官者勤于政事、爱惜百姓,并且不同于一般官吏的所作所为,我亲眼看到他们的儿子都能够官至太史、侍御、司道。

上天的报应不但来得快,而且很灵验。我为官数十年,一直谨慎小心地把这些古人的遗训作为一面借鉴的明镜。每当想到作恶的种种后果,我就为之汗下,心中惶恐。俗话说,在山上行走容易伤脚,趁我还没犯错误的时候最好全身而退。但是,我的身体却突然出现疾患,是老天爷不愿给我以康宁的日子啊!可见就是因为官不好做,所以我才有如此结果。因此我衷心希望那些做官之人,一定要记住我关于为老百姓造福或作孽的观点。当然这里关于为老百姓造福的一些说法,并不是说要为官者不按法律程序办事,一味地放任老百姓,依法管理才是道理。人的一生,大抵还是正直者居多,不正直者为少。如果正直的人弱小,那么不正直的人就会强大。所以,无原则地宽恕那些奸险邪恶之人,只会助长更多的奸险邪恶之人逞凶行恶。要除暴安良,只需重拳打击一小撮坏人,对稳定社会治安就可以起到威慑的作用,使更多的奸邪小人收敛。这就是所谓什么是造福,什么是作孽的道理了。战国时子产关于宽大和严惩的评论,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读细想吗?

活学活用

有的人曾经说过:对于上司来说,无法控制你的下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而对于下级来说,无法控制你的上司将使你随时处于不安之中。这恐怕已经成为官场中的一条潜规则了。做上司的要能够约束自己的下属,并使得下属服从于自己;做下属的则需要了解上司,并尽可能的利用上司实现自己的目的。上级与下属成为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相辅相成、相克相生。

有些下属在从事违法活动的过程中,为了防止被发现追究,往往把他们的上司拉下水,使之充当他们的保护伞。这样就形成了许多群体性的犯罪,也俗称串案、窝案。例如,有一些人为了笼络领导,经常约领导打麻将,在麻将桌上屡屡输钱给领导,领导在麻将桌上连连赢钱,误以为是自己技术高、运气好,不知不觉陷入了下属设的圈套。从此之后,双方的“感情”越来越好,“关系”越走越近。下属请求领导在一些问题上“疏通”,领导也就碍于情面只好照办。直到锒铛入狱之后,细细回想起来,才发现自己是被一步步拉下水的。

《官箴》的这段话还为我们提示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官的收了人家的好处之后,势必要给人家办事,在这样一个利益的规则中,行贿者和受贿者到底谁是更大的赢家?在现时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贪官的收贿数额有时尽管巨大,但是围在他身边的那些行贿者在这场权钱交易中更是获得了暴利,而国家受到的损失就不知有多大了。

例如被监察部、国土资源部联合通报的安徽省亳州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倪毅的受贿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事例。倪毅是安徽省亳州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而在此之前,他还担任过原县级亳州市的副市长一职。当上国土局局长以后,他发现自己比当副市长时的权力还大,一些房地产公司的老板整天对他照顾的无微不至,还不时奉送上一些零花钱。倪毅明白,人家对他如此巴结,他就要在办理有关土地手续时给予人家关照。2002年至2005年间,倪局长给相关的房地产商办理有关土地使用手续时大开方便之门,违法为这些开发商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和出具土地使用证明,这些违规操作给国家带来了上亿元的损失。开发商也知道投桃报李,有人先后8次送给他9万元,也有人一次就送给他6万元,还有人送给其一块价值达1万多元的“万宝龙”牌手表。但案发之后,他的违法所得零零星星算起来,也不过50余万元。这笔赃款对于个人财产来说也许是巨大的,但比起国家上亿元的损失和开发商的巨额利润,这些钱也确实是太渺小了。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能被下属利用、摆布,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防微杜渐,克制自己的私欲,在非法的利益面前做到保持警惕、不贪不占,从而给下属起到表率作用。《论语》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中说道:“大人者,正己而正者也”、“其身正而天下归之”,都是这个道理。如果经不起诱惑拿了人家的一些东西,自以为得利,其实细细算来,不过是“给人家做嫁衣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