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惜才用陈平,也是这一谋略的运用。西汉陈平是河南原阳人,少时家贫,与兄嫂同产,仅有薄田30亩。其兄陈伯宽厚仁慈,辛勤供平在外游学。后陈平娶曾嫁过五次均丧夫的富家孤孀为妻,靠妻家相助,得一展平天下之志。陈平出仕,初投魏王咎,后遭谗出逃,从佐项羽。见项羽无道,仗剑而逃降汉。经汉将魏无知推荐,面见刘邦,刘邦与之商谈天下大事,言谈之间颇为投机,破格擢其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汉军将士不满,说:“大王得一楚军逃兵。还不知他品行才能高低,便与他同车共载,又使他监护军中长者,未免抬举过分。”邦不因为闲言闲语而动摇,反而升陈平为副将。大将周勃、灌婴也很不满,说:“尝闻陈平在家曾与嫂子通奸,出仕之后又二次出逃、三次择王,如今大王封他尊官,让其监护诸将,凡贿金多者,便分派好缺,否则便安排些坏差事。简直是反复无常的逆乱之人,愿大王详察。”刘邦听了以后心中产生了疑虑,就把这事拿来问魏无知和陈平,魏说:“只要有建功立业的本领,即使盗嫂、受贿,又有什么关系呢?”陈平其实并未有所谓盗嫂受贿行为,心里一委屈,便说:“过去我投奔的魏王和项羽都不能信用人才,故来投大王。若认为我可用,则不必拘此小节;如认为我无用,我收的小费如数未动,你拿去吧!我就此告辞。”邦连声道歉,旋提为护军中尉。后陈平六出奇计佐刘邦定天下:一为离间项羽、范增,楚势由此颓衰;二为乔装诱敌,使刘邦从荥阳安全撤退;三为封韩信齐王,使韩信忠心效命刘邦;四为联齐灭楚,刘邦于是战胜项羽;五为计擒韩信,使刘邦歼灭异姓王而巩固其刘家天下;六为白登解围,刘邦终于脱离匈奴险境。此外,还在刘邦死后与周勃一起平定诸吕之乱,匡扶汉室。
使用这一谋略不可太过。明代洪应明《菜根谭·风操》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常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从史例看,对德行不好但是有才能的人可以试用,但如果对无德无才的人仍予重用的话,必然导致政治性灾难。
朱元璋建朝杀功臣
为官处世,不能过于较真儿,而应注意分寸。
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大杀功臣。
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胡惟庸谋反罪,将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赐死。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又勾结蒙古,并诛连一部分可能对皇帝权构成威胁的文武官员。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三月,又发展为诬陷李善长谋反,杀李善长及其妻女侄家70余人。
胡惟庸一案,前后延续19年,先后诛杀3万多人。其中公候一级的就有22人。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特务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又将蓝玉凌迟处死,抄斩三族,并连坐族诛和蓝玉关系较为密切的将帅1.5万人。
胡、蓝两案,诛连了几乎所有跟随朱元璋的淮西勋贵,到洪武末年,诸公、候几乎清除殆尽,存活的只有耿炳文和武定候郭英。而后燕王朱棣造反,与这也不无关系。
如此苛政严酷,致使朱元璋不能容人,杀尽了明朝的栋梁之才,终将国势导向衰亡。所以为官者不可吹毛求疵,为一己之私而严格要求。
约束书吏是幕友第一要事
原文
衙门必有六房书吏。刑名掌在刑书,钱谷掌在房书,非无谙习之人而惟幕友是倚者,幕友之为道,所以佐官而检吏也。
谚云“清官难逃猾吏手”。盖官统群吏,而群吏各以其精力,相与乘官之隙,官之为事甚繁,势不能一一而察之;惟幕友则各有专司,可以察吏之弊。吏无禄入其有。相循陋习,资以为生者,原不必过为搜剔。若舞弊累人之事,断不可不杜其源。
总之,幕之与吏,择术悬殊,吏乐百姓之扰,而后得藉以为利:幕乐百姓之和,而后能安于无事无端。而吏献一策,事若有益于民,其说往往甚正;不为彻底熟筹,轻听率行,百姓必受累无已。故约束书吏,是幕友第一要事。
译文
衙门之中必定配备有六房专门承办各种文书的官吏。有关刑法的事,由刑书管理;钱财粮米之事,则由户书掌握。并非是没有更为了解的人而依靠幕客,这主要是因为设置幕客这一职位的根本目的,在于辅佐每位在职的官员,并且约束其下属各个官吏的行为。
有句谚语是这样描述这种情况的:“清官难逃猾吏手”,意思是说,无论你是多么清正廉洁的官吏,也难逃奸滑狡诈的小吏的卑劣手段。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上级官员统率着下属的各级官吏,而这些下属又各自凭借自己的精力和手腕,挖空心思,钻上级主管官员的空子。作为上级的官员,政事本来就繁忙,难以事必躬亲,只有幕客诸人,每人都专门负责着不同的事务,因此才可以监查出下属官吏的舞弊行为。这些下属的小官吏,没有官俸收入,他们靠着相传已久的陋规,作为自己的生活来源,本来不必过分地追究,但若发生连累他人的事情,则是万万不可不管的。
总而言之,幕客和小官吏在选择的方法上悬殊较大。如果让这些没有俸禄的小官吏高兴的话,老百姓必定受到侵扰,然后他们必然趁机渔利;如果幕客高兴愉快,老百姓也就会安宁无事。假如小吏献上一条建议,所议之事有益于平民百姓,他们申述之词便冠冕堂皇。如果不去深思熟虑,轻听他们的话,率意而行,老百姓必定会受累无穷。因此约束好这些承办文书的小官吏,是幕客们第一重要的事情。
活学活用
吏部衙门的书吏,官职不大,也没什么实权,朝廷里的官员自然没人巴结他们,但他们传送公文,也是不可小瞧的。在京城的开支很大,又没有人送礼,他们就想办法从公文上做文章,蒙骗上司,从京城外的地方官员身上着手,向他们勒索。
雍正六年,张廷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他刚上任,就发生了此类事。一日他正在吏部正堂处理公事,一位曹司呈上一件公文说:“这件公文把元氏县,误写成先民县了,应当驳回原省。”
张廷玉接过来详细地看了一会,严肃地说:“这分明是吏部的书吏在公文上添了笔画,故意捣鬼,要查出来,是谁做了手脚。”
曹司下去一查,果然是一个书吏添了笔画。他们涂改公文,欺骗上司,就可以用“驳回原省”的处理结果来要挟各省官员,从而敲诈他们。以前有好几任尚书都被他们蒙骗了。这些书吏们,往往串通一气,不易察觉。
张廷玉严厉处分了那个书吏。
事后,有人问张廷玉,是怎样识破书吏做手脚的,张廷玉说:“如把‘先民’写成‘元氏’那是外省官员的失误。现在把‘元氏’写成‘先民’,显然是添了笔画,四字既不同音,又不同形,一般不会发生笔下之误,因此,一看便知。”
众人无不钦佩。
此后不久,张廷玉又查处一个不守法的书吏,这个书吏外号“张老虎”,一贯为非作歹,不干好事,是坏书吏的头领。自此以后,吏部办事作风大为好转。
俗语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各个部门中的办事人员,总有一些奸诈之徒,他们用种种方法刁难人们,张廷玉查处的书吏就是这种人。官风清廉与否,与办事人员的作风关系很大,若上司清廉,属下就小心谨慎,若上司大肆贪污,属下必定想法捞钱,这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厚待朴实之人
原文
官中用人,大率以势交,以利聚,皆乌合也。一朝去官,东西散矣。惟愿术者有性真,多能委曲相依。此种人平日无可表异之处,必须留心厚遇,以备无用之用。
译文
封建官场中的人员的任用,大多因权势相交往、以利益相结合,都是些乌合之众。一旦不做官了必然树倒猢狲散。只有那些性情朴实淳厚的人,大多都能经历坎坷而相随。这种人平时没有表现出与众不同之处,然而必须用心对待,以备不做官时使用他们。
活学活用
人才种类各自不同,作为领导者要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不同的方法去任用。有的以仁义修身见长,有的具有建立各种法律与制度并使人遵守的才能,有的具有顺应人事万物盛衰的自然规律而进行治理调节的才能,有的具有以施行道德教育并成为众人师范和表率的才能等等。为官者要因人而异善用他们的长处,对于那些内心品质强劲决断而又不善于张扬的人才,要注意发掘并使他的作用充分发挥。
北魏有位高龄的大臣名叫高允,历仕世祖、恭宗、高宗、显祖、高祖五位帝王,享年九十八岁。他在世时声名显赫,位高权重,但依然能洁身自好,为官清廉公正,一生积德行善,为人所敬重。
世祖太武帝三年,世祖的舅舅阳平王杜超为征南大将军,镇守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东),高允在其手下做从事中郎。时值春日,而各州的囚徒很多都还没有判决定案,杜超上表推荐高允与中郎吕熙等人分别去各州督察,与地方官共同处理案件。结果吕熙等人都因贪赃枉法获罪,惟独高允廉洁公正,受到奖掖。
高允在世时常对人说:“我在中书任职时积有阴德,接济贫困救人性命,若有阳报的话,我该年寿过百。”高允寿高是实,他济困救命也非妄言自夸。
当初,尚书窦谨因罪被诛,窦谨之子窦遵逃到泽中去避祸,窦遵的母亲焦氏也被收执人官,后焦氏因年老被宽免释放,而窦谨的亲朋好友无一人出面帮助照料焦氏。高允知道焦氏生计无着,度日艰难,且年老孤寡,形单影只,顿生恻隐之心,便主动将焦氏接到家中照顾,直至六年后,窦遵被赦免回来侍奉老母。
太平真君年间,因诉讼案件积压不能及时处理,于是开始让中书省以经义为据判决种种疑难案件,高允严格按照律令评判定案。三十余年来,朝内朝外的人都称赞他判案公允准确,处置得当。高允判案时非常谨慎,他深知诉讼要案人命关天,责任重大,岂能轻率定夺,随意行事。为此他常慨叹:“皋陶是舜的掌刑重臣,可称有大德之人,其后还发生过英蓼逃亡的事情;刘邦项羽之时,英布犯法黥面而后称王。古代贤良经世虽久,执法虽严,仍难免疏漏,况我等平常之人,哪能没有过错。”可见高允不仅尽职尽责,而且有自知之明,时时反省自察,惟恐有所失误。
有一次,高允应诏去西郊,高祖派人用自己的马车接他到西郊板殿,不料中途驾马受惊,突然狂奔不止,车子倾翻倒地,高允被摔出车外,眼眉三处带伤。听到高允车翻人伤的消息,高祖与太后急忙派遣太医前去疗治,探望慰问。车祸发生以后,车夫万分恐惧,知道自己闯下大祸,会受到极重的处罚,甚至可能会因此送了性命。高允却告诉高祖及太后,说自己安然无恙,请求宽免车夫,不再治罪。
此前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一日,高祖命中黄门苏兴寿护送高允,当日大雪铺地,走到半路,一只狗突然窜出,高允毫无准备,一惊就摔倒在雪地上。朝中上下,都知高允德高望重,最为当今圣上宠信和敬重,社稷大臣若有差错,非同小可。搀扶的人惊恐万状,以为此次必受重惩。高允非常大度宽和,不但不加责备,反而好言好语劝慰,把此事隐瞒不报,使苏兴寿等感激涕零。
当初,显祖平定青齐二地,将名门大族迁徙到代地。许多人倍经磨难,历尽艰辛才到达代地,大多饥寒交迫,处境艰难。被迁徙的人中,有很多与高允有姻亲关系的,高允都徒步上门拜访,对待他们慷慨大方,竭尽自己的家产财物周济帮助这些亲戚,慰问照顾,非常周到热情,人人都感念他的仁慈宽厚。不仅如此,他还从中选拔出有才能的人,亲自上表推荐,择优录用。当时有人非议,认为这些人刚刚归附,不宜等同使用,高允坚持说,应任人惟才是举,不该压制人才。
高允为人极有修养,性情谦和,喜怒不形于色,中黄门苏兴寿曾说,与高允共事三年,从未见他发过脾气。高允待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昼夜手不释卷,吟咏诗歌,遍览群书。他喜好音乐,每见伶人弦歌起舞,常击节应和。又崇信佛道,好生恶杀。对亲朋故友情深意厚,虚己待人。虽然地位尊贵,却要求自己同平常人一样,清贫自守,不分贵贱尊卑。
用人之道,明示奖赏
原文
用人当明示以赏,不可暗受其欺。盖赏则感恩而生劝,欺则揖盗而长奸也。
译文
用人应当公开明示奖赏,不可暗中受其欺骗。因为,奖赏则使人感恩而产生激励的效果,如果奖赏成了欺骗的筹码,则等于揖请盗贼、助长奸邪。
活学活用
墨子主张选举贤能,为了得到更多的人才,他认为对人才应实行“富”、“贵”、“敬”、“誉”的政策,即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予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在他看来,得到众多贤明之士的办法无外乎就是这样,“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人善射御之士可得而众也。”而对于“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的贤良之士,“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贤良之士亦可得而众也。”
燕国是战国时期北方的一个大国,拥地数千里,士卒数十万,但国力并不强盛。
燕昭王即位后,立志发奋图强,振兴燕国。他深感人才问题关乎国之治乱、强弱和存亡,于是“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即采取礼贤下士和高价收买人才的政策。
郭隗是燕国的贤士,昭王向他请教强国雪耻之策,说:“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建议他重赏国之贤士,树立典型:“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问郭隗:“将朝谁而可?”郭隗不避嫌而自荐,以自己做为招纳贤才的样板。他给昭王讲了一个故事,对他进行启发说:古代有一个君主,愿以千金的高价买一匹千里马。但遗憾的是,三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得到千里马。这时,他的一位臣子愿意持千金去为他买马,他答应了。那位臣子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找到一匹千里马,但马已死。那位臣子用五百金将千里马骨买了回来。君主见了大怒说:“我需要的是活的千里马,你为什么要花五百两买这匹死马呢?”臣子回答说:“死马且都值五百两,那活的千里马又该是多高的价格啊?天下必以为王能市马,马今至矣。”果然,时间不长,“千里之马至者三”。
郭隗讲完这个故事后,对燕昭王说:“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燕昭王就为郭隗筑宫室,以师事之,对郭隗表示极大的尊敬。同时他还在易水河畔筑有高台,上置黄金,用以招引四方贤士。这一政策影响很大。不久,乐毅从魏国来了,邹衍从齐国来了,剧辛从赵国来了,屈景从楚国来了,各国贤士都争相奔燕,对于招纳的人才,昭王不仅给予优厚的待遇,而且十分尊敬他们,使他们诚心为燕国服务。
燕昭王得到了众多贤才辅佐,又严格要求自己,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使“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出兵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几乎占领齐国全部领土。
燕昭王受郭隗启发,通过“赏一”,收到了“收百”的巨大效果。可见明示奖赏的作用之大。
用人要多方了解
原文
此事余身历之而始悟者。
往承令宁远止录,游幕时先后所用旧仆五人:一门、一印、一跟班、一司仓、一管厨,其中一人素无才识。余以阍人苍猾,稽察不易,特令专司启闭,不甚检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