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官箴》学生活
3470900000031

第31章 用人箴言(4)

阅岁之后,捺硃票,阁禀单稍稍婪索问有言者。余念大小公事一手治,渠不敢旁参片语,不之深信。又一年而事败。乃痛惩焉,已己受累矣。

兼视并听,如之何可遇恃耶?嗟乎不可自恃,又岂独在用下人哉。

译文

这是由我的亲身经历悟出的道理。

我在宁远游幕时,曾先后用过五名仆役:门房、掌印、跟班、司库、厨子,其中一人一向没有什么才识。我当时以为,这种人狡猾多端,很难察实他的行为,所以只让他负责看管大门,甚少去检查他的工作。

一年之后,他开始有一些向求事者索取好处的不良行为。我想凡事都由我亲自办理,不需要他来出谋划策,因此也没有深究他的不良行为。又过了一年,他终于捅了大娄子,于是不得不对他严惩。但这个时候他已经牵累于我,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当时我若能够做到不仅听听他的言论,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多加了解,也不至于那样固执己见。唉!不仅对下人应该如此,对其他人也应该如此啊!

活学活用

能言善辩是才能的一种,应当得到恰如其分的使用。但是,善辩并不一定就是贤能的表现,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者屡见不鲜。在这个问题上,古人的用人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东汉政论家王充曾言:“以辩于口,言甘辞巧为贤乎?则子贡(即端木赐,孔子著名弟子,善辞令)之徒是也。子贡之辩胜颜渊,孔子序置于下。实才不能高,口辩机利,人决能称之”。”意思是说,子贡口辩胜于颜渊,孔子却把他排在颜渊的后面,原因是其真实才能不如颜渊。

汉文帝游上林苑,问上林尉各种禽兽的情况,上林尉环视左右而不能对。“虎圈啬夫(掌管虎圈的小吏)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对啬夫的表现,汉文帝十分满意,令随行大臣张释之拜虎圈啬夫为上林令。对此,史书上记载了张释之与文帝的一番对白:“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学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凌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措不可不审也。"”

这番对白中,张释之一方面举口讷而德才可称的周勃和张相如为例,说明“利口捷给”并非贤者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以亡秦为鉴,指出秦任刀笔之吏“以亟疾苛察相高”,“无恻隐之实”,导致二世土崩,短祚而亡。文帝闻言,惕然醒悟,曰:“善。”乃止不拜啬夫。战国时期赵王错用赵括遭大难,则是不辨口利与实才关系而自食恶果的实例。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对峙于长平。此时,赵国名将赵奢(赵括之父)已死,蔺相如病重,老将廉颇率军拒秦。面对强敌,廉颇采取坚壁清野的疲敌战略,固守不战。秦军无奈,遂行反间之计曰:“秦军所怕的只有赵奢之子赵括将军。”赵王闻言,竟信以为真,拜赵括为将,代替廉颇统率赵军。蔺相如闻知,力劝赵王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

那么,蔺相如何出此言呢?原来,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说起兵事,天下没有一人能比他厉害。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王不将括而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所谓知子莫若父,赵奢从赵括夸夸其谈的背后,看出赵括并无真才实学,只会纸上谈兵,所以断言“破赵军者必括也”。可惜,赵王却无此知人之明,又不听蔺相如苦谏。果然,赵括为将后,全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中秦军调虎离山之计,首尾不能顾,赵军大败,从此一蹶不能振。

善于言辞的人会让人分辨不出他到底是贤明之士还是愚钝庸人,深谙用人之道如诸葛亮者都不免良莠不分。蜀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意图复兴汉室。出兵前,诸葛亮故布疑阵,扬言要由斜谷攻打郡城,命赵云、邓芝各率一支军马为疑兵,据箕谷,以吸引魏军。诸葛亮本人则率大军出其不意进军祁山,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背魏而降蜀,一时关中大震。不料,大好形势却因街亭失守而逆转。街亭是魏蜀相争的军事要地,诸葛亮深晓其中利害,于是决定派马谡率军驻守。马谡与赵括相似,自幼熟读兵书,善言辩,自视甚高。刘备在世时,曾告诫诸葛亮说:马谡只会空谈,不能委以重任。然而,诸葛亮为马谡的言辩所惑,未能识辨他是否真的有才能。马谡驻守街亭后,既不遵守诸葛亮的部署,又不理睬副将王平的劝告,弃阵不守,舍水上山,被张邰围困于山上。蜀军水道断绝,突围不成,遂军心涣散。张邰乘机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诸葛亮北伐竟因识人不明而告破产。

善辩者未必贤明,而木讷却胸藏万机者都在历史上少见。如历经汉高、惠帝、文帝三朝的汉代重臣周勃,就是一个言辞不多,却富于韬略的社稷之才。刘邦初起反秦时,周勃即随之出生入死,屡建战功。刘邦登基后,以功封周勃为绛侯,食八千一百八十户。刘邦临终之时,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刘邦果有识人之明,吕后专权后,信用诸吕,排斥功臣,残害刘姓诸王,大有以吕代刘之势。在这种政治氛围中,周勃先是韬光养晦,在吕后征询耆老大臣对封吕氏为王有何意见时,周勃采取了与王陵等人正面抗争不同的方式,回答说:“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罢朝之后,王陵当面指责周勃“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周勃的回答则是:“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果然,吕后刚刚驾崩,周勃即与陈平密谋,以郦商为人质,令其子郦寄(与吕禄友善)前往诓骗掌握北军的赵王吕禄。吕禄以为郦寄是自己的好友,不会出卖自己,因此将兵权交给了周勃。周勃控制北军后,遂大举向专权诸吕发难,捕杀了控制南军的吕产以及吕禄、吕耍、吕通等,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之后,周勃又与陈平、刘章等人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汉孝文帝。至此,一场政治风波宣告结束,汉初社会政局始归稳定。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周勃的功劳是不可抹杀的。

要有知人之明

原文

第士之贤否,正自难齐。概从优礼,易受欺蔽。自重之士必不肯仆。仆请见,未昧陈言。愈亲之,而踪迹愈远者,宜敬而信之。

若无故晋谒,指挥惟命,非中无定见即意有于求。甚或交结仆胥,伺探动静,招摇指撞,弊难枚举,是士之贼也。又断断不容,轻假词色,堕其术中。

故能睿知人之明,始可得尊贤之益。

译文

士子是否贤良,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如果全都礼遇优待,很容易被其中的小人欺骗蒙蔽。那些自重的人,一般不愿受官府的驱策,即使请到了他们也很少发表什么高论,你与他越亲近,他便离你越远。对这样的人要敬仰他们,信任他们。

至于无缘无故便晋谒长官、对长官惟命是从的人,不是自己胸无定见,就是有求于长官。他们巴结署中仆胥伺探长官的动静,借以招摇撞骗,其危害不胜枚举,这种人就是士子中的败类啊!切记不要让他们在长官面前巧言令色,以防止陷入他们的圈套之中!

所以只要有知人之明,就可得到尊礼好贤的益处。

活学活用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可算是我国古代识人高人一筹的代表。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在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五位霸主中,从实力、人力和功绩等综合起来比较,大概就以楚庄王为最强。关于他的故事很多,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三年不鸣不飞”的故事。

庄王继位三年,从来不曾关心过政事,只知饮酒作乐,到处游玩。并且,他还贴出了布告说:“谏者处死刑。”

于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地就这样一年过去,两年过去。臣子中有许多人也暗自庆幸着君王是个好逸乐之人,于是这些臣子就陪着他一同玩耍。不过,也有一些对庄王不以为然,不愿随之沉沦的臣子。

一天,重臣伍举抱着被诛杀的决心,来到庄王面前。当时,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丽人,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带着轻微的醉意接见了他。

“臣万分惶恐,希望告诉大王一些话。”

“你难道不知道我已昭告天下‘谏者处死刑’吗?”

“其实,臣只是想说个谜语给大王猜猜。”

“哈哈!是谜语啊!那就没有关系。你说说看吧。”

“是这样的:山丘上有一只鸟,栖息在那儿已经三年了,这三年里它不飞也不叫,请问这是只什么鸟?”

庄王听了以后,就回答他说:“它虽然三年不飞,但却可以一飞冲天;它不鸣则已,一鸣则天下惊,你的话我都明白,退下去吧!”

庄王严肃的表情一闪而过,代之而起的,又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之后,庄王依然没有改变,而且玩得比以前更加过分了。

以后,又有一名叫做苏从的重臣出来了。他与伍举不同的地方是说话向来直来直往,毫不留情面。这回他是冒着被处死的危险,打算向庄王进谏。

庄王见苏从来谏,便再三地叮嘱他:“你应该知道我那个‘谏者处死刑’的布告吧!”

苏从回答说:“如果能唤醒沉睡的君王,我这区区小命,就算是牺牲掉又如何!”

庄王原来就在等待,看谁会对他提出强烈的意见。现在,时候到了,他停止了游乐,重新整顿起国中政事来。庄王首先就从人事上开刀,当初和他一起游乐的数百名臣子全部加以处分,并起用新人。另外把国事委任于伍举、苏从二人。

由此可见,庄王实际上故意沉迷于玩乐,然后趁机安安稳稳看臣子们的表现如何。等到他弄清楚了谁是可靠之材、谁是不可靠的人,就当机立断调整人事,从而巩固了政权和国家的基石。庄王真可谓一代英杰。

观人是为了知人,知人是为了用人,以旁观者身份对一个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观察时,其耳内不会被堵塞,眼睛不会被蒙蔽,才会得到这人真实且详细的材料。楚庄王正因为深谙此理,所以才成就了他的霸业。

彪悍之徒也可使用

原文

彪悍之徒,其间有勇干之才,错走路头者。亦宜随时察识,阴为籍记。或选充练保,或收补民壮。慑之以威,怀之以德,使其明晓礼义,就我范围。设遇缓急,未始不可收驱策之功。第此乃使诈、使贪之妙用。非有知人之明者,不能略一失误。关门养虎矣。

译文

在凶悍骄狂的人中,也有勇猛干练之人,只不过一不小心走错了路子,为官者应该随时查访,并暗中记下他们的名字。可以让这些人充当练保,或者把他们编入乡丁之中。以威势震慑他们,用仁德感化他们,使他知道礼节道义,进而控制他们。事情紧急之时,使他们为我所用。这样就把奸诈、贪婪用在了正确的地方。若官吏不具有洞察人的能力,就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否则,就等于是关着门养了一只猛虎。

活学活用

晋代周处,字子隐,义举阳羡人。他的父亲周鲂,曾经担任太守之职,但在周处少年时就不幸去世。由此,周处从小就没有了父亲的教诲。他二十岁时就臂力过人,喜爱骑马射箭,四处打猎。他不拘小节,性情凶悍粗鲁,恣意而为,简直成了乡中的一害。乡亲们都十分怕他,总是躲得远远的,不愿跟他交往。

久而久之,周处也知道被乡亲们所憎恶,因此便有了悔改的想法。他见父老乡亲们大多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心里觉得奇怪,便问他们:“如今天下太平,再加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事事都如人意,为什么你们还郁郁寡欢呢?”父老们回答道:“现今地方上三害未除,哪里能快乐得起来呵!”周处问道:“是哪三害?”父老答道:“南山上的白额猛虎随意伤人,为一害;长桥下的河中蛟龙,常伤人畜,又是一害;至于第三害——”说到此处,父老们有些犹豫,但还是直说了出来:“恐怕要算是你了。”周处听罢此言,沉默良久。经过考虑后,他决然说道:“这三害我都能除去!”父老们欣然说道:“你如果真能除去这三害,那么真是我们地方上的一大幸事!”

周处毅然孤身深入山中。他搜寻到白额猛虎,与它一番拼搏,终于杀死了这只伤人性命的猛兽。接着,他又奋身投人水中,去搏杀那条蛟龙。这蛟龙比白额虎还要凶猛。它在水中或沉或浮,一连三日三夜,毫不知倦。而周处比蛟龙更勇敢,他紧紧跟随蛟龙,与之恶战了三日三夜。最后,蛟龙不敌周处,终于被周处奋力斩杀,血染河中。

周处三日三夜不归,宜兴的父老乡亲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想到地方上一下子三害俱去,从此可以太平无事,父老乡亲们都高兴地互相庆贺。这时,周处正好归来,立即明白了自己被大家痛恨到了何种地步,顿时大受刺激,这也使他更加坚定了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决心。

他了解到吴中大将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很有才学(陆机、陆云是晋代著名文学家,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便专程跑到吴县(今江苏苏州)去拜访,愿拜他们为师。这时陆机正好不在家中,周处便拜见陆云,并告诉了他自己现在的情况,然后问陆云道:“我很想改过自新,但是年纪已经大了,不知是否来得及?”陆云鼓励周处道:“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陆云的这番话对周处是极大的鼓励和教育。

从此,周处便刻苦读书,好学上进。同时,他十分注意自身修养,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仅一年,他的名声就大大地不同以往了,以致州、府的官员都连连举荐他出来做官。

此后,周处为官三十余年,一直做到新平、广汉太守,散骑常侍和御史中丞。在任时,他克己奉公,很有政绩。如在新平任太守时,他与少数民族相处得很好;当广汉太守时,他为官清廉,处理了不少数十年留存下来的积案;当御史中丞后,他秉公执法,不阿附权贵,即使是皇亲国戚,他也不肯徇私。周处的刚正不阿,自然是难以见容于恶势力的。

后来,少数民族首领齐万年造反,朝中权贵痛恨周处的刚正不阿,都想乘机加害于他,便故意推荐他,说:“周处是名将后代,派他去征讨,一定错不了!”伏波将军孙秀知道那些朝臣们的险恶用心,便规劝周处道:“你家中有老母在堂,可以以此为由,向朝廷推掉这个差使。”周处却坚定地说道:“忠孝岂能两全,既然辞别亲人,服务于朝廷,父母亲哪里还能把儿子仅仅当作自己的私有之物呢!”

这时候,梁王司马彤任征西大将军,总管关中军事。周处知道司马彤一定会趁机报复,因此报定必死的决心毫不退缩,仍然奋勇前去作战。司马彤果然挟嫌报复,故意不给援兵。周处率众奋战,从早晨打到晚上,弓断箭尽。众人劝周处退兵,周处慷慨陈词,不许稍退,斩敌首以万计,终于英勇战死,以身殉国。

周处自新是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他勇于改过,忠于国事,由一个地方恶少转变为忠臣良将,给后人很大的启发。他的故事说明,一个人只要立志改过,任何时候都不算晚。而且“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下定决心,踏踏实实地去做,即使是十恶不赦之人,也能转变成为一个品德优良的忠义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