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美女经济的要素、结构与动力
3462700000006

第6章 美女经济:美女成功的包装法则(3)

人们对相貌出众者通常抱着更为宽容的态度,而对于不漂亮者,则总是轻易地就做出不客气的评价。比如,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胖人非懒即贪。我们知道把美与善连在一起是错误的,但是我们的行为有时不一定会以理性判断为指导。

我们周围确实有戴着一副眼镜,不过脸蛋还是长得很清秀的女孩子,虽然这在现在看来是比较土气,但是在以前这样的女孩子也通通被称为美人的。不过这些女孩子自己倒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美人胚子,只是周围的人总这样把“美人”的称号强加在她们身上。

现在美人都是自我愿望极强的美女,惟有这样的美女才有资格成为美人,没有这种强烈愿望的美女不会成为美人,更不会有其他人说她们是美人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在似乎只有具备“美的气质”的美女才能称得上是美人,现在的人们并不太在乎“美的外形”了。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美女既没有出众的外貌,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就是能让人觉得她是一个美人。这可能就是因为她具有“美的气质”的缘故吧。

要怎样才能拥有这种气质呢?首先,最为简单的方法是化妆;其次是有一头极具个性的发型;第三是穿上高跟鞋——这是谁都知道的“美人三步曲”。不过用这众所周知的方法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在明星云集的场所,每一个女明星的装扮也都几乎差不多,我们实在分不出高低来。如果你不是一个绝世美人的话,真的很难在人群中出挑。因为现在只要是稍微有一点美感的美女都会变得很时尚,很美丽,所以美女一定要找出自己独一无二的魅力,并且发挥它,这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在别人有的你也都具备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特点,这比什么都重要。

还有更重要的事情,一个人的姿势往往不太被自己重视。美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一个端庄的姿势,这是很重要的。不管在电车里,还是在饭店里,美人的姿势总是那么端正,她们的坐姿永远是最挺拔的。在办公室里也同样如此,坐姿端正的美女一定是公司里最漂亮的美女。

或许从古代开始,美人们都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可能所有美女的骨子里都隐藏着这样的潜意识。现在也是,个子高挑的美女,不太和蔼、没有美女味的美女即使长得再好看,也不会被认为是美人,因为这样的美始终不能成为一种被人认可的主流的美。只有那些自己觉得具有独特魅力的美女,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让人觉得她气质非凡,在美女中的地位自然也很高。或许这是美人的遗传因子吧。美女自己意识到自己是美人的时候,才会变成真正的美人,腰板自然而然也直了。

如果有人很直接地问你:“你觉得自己是美人吗?”绝对不能不假思索地回答“是”。这样的话,美人的气质顿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去向,这一点一定要铭记在心。即便心里是这样想的,也很想直接回答“是”,不过绝对不能这样轻易就回答。回答也是需要一种技巧的,人的心理就是很奇怪,即便别人认为你是一个美人,但一旦你毫不谦虚地承认时,“美”就要被打折扣,从而“美的气质”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即便自己有信心,有强烈的表现愿望,最终我们还是要靠别人来评判。

神韵胜过漂亮

一度红过全国的各地选美,可以说是人们追求形体美的集中体现。武汉市早在1993年举办的中国武汉小姐大赛时,引发了一场“什么是美”的激烈讨论。人们逐渐认识到形体与神韵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美。后来选美大赛逐渐演变为诸如交响曲诗乐回归大自然的时装表演、健壮小姐等注重文化内涵的选美活动。

美女比男人拥有更多的社交优势,因为她们有得天独厚的“美女魅力”。然而只具有美女魅力,离她们在社交场上的得心应手,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而这段距离光靠时髦的打扮,甜甜的微笑和所谓柔情是不能缩短的。

知识,将会增添美女的风采。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相处的关系。

交际是伴随着现代文明兴起的,现代文明的基石是:具备深刻的思想、知识,会运用这些思想和知识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刘巧珍如果不是来到繁荣闹市,那么她的“善良之心”仍然不会被人理解,尽管她十分漂亮,但还是落后于时代的“林妹妹”。

生活中也有一些看起来容貌娇美、衣着时髦的女孩子,但是却满嘴脏话,使得漂亮的外表也失去了光彩,登不上社交场的大雅之堂。

所有知识和各种文化艺术的长期融合锻造形成的风度、气质都不属于她,由深邃的思想形成的自信、机智、幽默不属于她。有知识的美女给人的感觉是高贵、神秘,缺少知识的少女给人的印象是单调、浅薄。

难怪高加林不爱有一颗“善良之心”的刘巧珍。两个人在一起没有共同语言,这么一来两个人就走进了人际关系的死胡同。

在一起感觉别扭,又如何爱得起来呢?看来,知识对美女是如此地重要。我们提倡,至少不反对美女应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是作为美女,她在爱好修饰的同时,不要忘记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知识也是一件时髦的连衣裙,将会增添你的风采。

现代美女不再是“锁在闺中人未识”的千金小姐,也不再是以唠唠叨叨为乐趣的长舌妇。她们同男人一样,在社会各个领域施展才能,大显风采,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人际关系的主旋律是走向你所敬佩的人并且受到对方的欢迎。但要做到这一点十分不容易。不博学多识,不多才多艺,适应不了各种场合的多种应变能力,就成不了社交场上的活跃分子,只能躲在墙角,甚至感到自己缺乏的知识太多而不得不灰溜溜地逃跑。

但弃之逃走只能走向更深的封闭。因此有许多人重树自信,自觉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在这一点上,现代美女的步子迈得更大,她们的魅力也就更大。

当然全面发展不是让每一个美女都把各种“行家”的本事集于一身,这是任何美女都永远无法做到的。而是要求:每一个美女都应该具备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的能力、技术、技巧。要做到这一点,捷径只有一条:大胆地尝试自己熟悉的东西,大胆地向陌生的领域迈进。

美女的漂亮脸蛋只能吸引几束异性的目光,而美女的真正迷人的魅力却是她在社交场合的妩媚——动态的艺术。缺乏文学修养,没有艺术细胞,没有体育爱好……这样的美女,尽管她貌似天仙,也断无魅力可言。

其实,美女的魅力不一定苛求她在每个社交场合的表现都得恰当、得体、成熟。事实上,那种不怯场的表现同样是一种风度,一种美。有魅力的美女一定是那些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美女;是那些对任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美女。这些又都归结于大胆尝试——魅力既是天然的玫瑰,更是艺术的花环。后天的编织虽然包括梳妆打扮,但是以不同形式展现精心设计的美,却同样是一种永恒的诱人力量。

让一切看上去更美

人对他人做着美或不美的判断,就好像他们心中存在着一个美的标准或美的理想形象,只要看见这个形象,他们就能认出,尽管他们对此并不能预期。艾米莉·狄金森在她父母的屋子里度过了一生大部分光阴,曾就我们那天然具有的能瞥见美的想象力写下过这样的诗句:“我从未见过沼泽/我从未见过海洋/但我知道石楠花丛如何开放/浪花会是怎样的形状。”凯妮斯·克拉克在她的论著《裸体形象》中写道:每当我们批评一个人的形象,说这个人脖子短了呀,那个人鼻子太长呀,或者是某某人的脚太大了呀等等,都表现出我们心中有着一个理想的人的形象。阿尔布勒奇·丢勒则说:“人生在世,无一美者不可更美矣。”

在审美形象的创造上,人类真可谓手法翻新、花样百出,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创造出一个此世之中绝无仅有的理想形象。当竺西斯试图描绘特洛伊城中的海伦(Helen)时,他找了5个当时长得最漂亮的妇女,各取所长,仔细地、认真地描绘海伦形象的每一个细节,希望真能逮住并画下她那举世无双的美。然而真正的海伦像是描绘不出来的,别的故事和传说中的美女形象如但丁笔下的贝亚特丽齐等也是如此。她们的脸只是一个不断变幻的白板,从中显示的只是我们人类对理想美的想象所能达到的程度。

名模是天生的尤物,她们的脸与身体的比例都长得恰到好处,不能不激起人们的狂热和快感。但是即使是她们,也会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超级名模辛迪·克劳馥的两只手腕大小不一,琳达·伊万杰妮斯塔不喜欢自个儿的嘴巴,觉得它太小而且有皱褶。而另外有些人呢,却有着完美的脚完美的手或完美的嘴巴。她们以特型模特儿的身份,充分利用局部的完美,也成天做着模特儿的工作。她们的手与名模切丽尔·提格斯、劳伦·哈顿等的脸摆放在一起。手的价值市场还可进一步地细分为“魅力手”和“效益手”。“魅力手”必须皮肤光亮、白哲,指型尖尖的,修长修长的样子——是“那种天生适于穿金戴银的手”。“效益手”是做事用的,它们具有少见的灵敏,坚定的神经,可用来摆弄洗洁精呀、洗发香波呀等等一类的东西。脚是另一类特型模特儿发挥作用的领域,特别是因为一般名模身高均在5英尺9英寸到5英尺10英寸之间,因而都有一双大脚,而数个世纪以来,人们崇尚的都是那种精致小巧的脚,如《灰姑娘》中辛德瑞拉的脚。在美国,脚模特又分为6个型号,这些脚都应有光滑的皮肤,精美小巧的脚趾,按模特经纪人的说法,那些脚趾头看上去应该就像“5个小银虾”。

人都是以不可分割的整体形象出现的,所以,如想将部分的完美统一起来,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修饰打扮;只有这样,一个人看上去才可能显得十分的赏心悦目。凯妮斯·克拉克写道:“用一种直接描述裸体的方法,是很难将一具赤裸裸的身体变成艺术的。人体不是老虎,也不像雪景,它赤裸的样子并不会引起我们的同情与共鸣,相反,只会让人失望和沮丧。我们要的不是模拟,而是美化。”西方人物肖像的表现原则一直是这样,直到现代主义出现,才打破了这种人体表现的模式。在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中,人物形象的理想化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以至画成的形象与原型只是约略相似。如16世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肖像画,她的脸一律被描绘成“一种不透明的、没有丝毫瑕疵的形象”。当时,画家贺拉斯·瓦尔帕被要求准确、真实地表现女王的形象,对此他采取了一套固定的画法:罗马人的鼻子,装饰着珠宝与花饰的头发,王冠,质地考究、做工精美的服装,豪华的圆形领圈,再加上不以颗粒计的大簇大簇的珍珠。伊丽莎白的画像可能从来也没有跟她本人相似过,而到她年事渐高的时候,肖像画中的形象则变得更加抽象了。画家开始把笔触集中在她那精美绝伦的服饰上,而对她头部的处理则只限于用简略的手法表现她那金红色的头发、白哲的皮肤和高高的鼻梁。

当代艺术家们向我们展示剥去了魅力幻影的形象。戴安·阿巴斯以一种不动声色的特写镜头表现那些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长得美的人们;摄影师理查德·阿维顿摄下了一系列美国西部人的肖像,这些照片以赤裸裸地表现现实而著称;画家鲁西恩·弗尤德和菲利普·皮尔斯泰恩则以不加掩饰的手法,无情地描绘出人体上所有的皱褶、斑点、青苍和松弛。但是这些表现方法不一定更真确地表现了我们的真实形象——不论是从我们眼中所见到的,还是从艺术家本人看到的来说。我们眼中所见到的人类不是摄影师眼中所见的,那种将镜头拉得可以清楚地看见人物身上每一个毛孔和头发的细微特征的见法。认为这种形象比那些看上去美好些的形象更真实也是毫无道理的。这些人物在这里是被抛在了外科医生手术室冰冷的灯光下,从一个窥淫癖的眼中或他们最大的仇敌的眼中来被观看的。如果被看者是我们所深爱的甚至仅只是喜欢的人,他们还会显得如此吗?这只是艺术家在创造一种人工的效果,认为我们只需把人看作一堆堆的肉而已。

在这个世界上,生动感人的美是我们内心创造出来的而非天然的。以前是用喷笔喷画出想象中的事物,如今则是使用数码技术。不要惊奇我们意欲改善人的形象的愿望为什么总那样强烈,因为我们总想让一切看上去都显得更美、更宜人,更能诱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