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道核裂变
3454100000016

第16章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2)

以上,便是老子一生对老板的钻研心得,在其后的许多年里,这几条老板原则都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与运用,甚至有些朝代还曾以其为治国的根本。老板必须认真体会这几条原则的真谛,积极在公司里推行无为而治,通过表面的无为达到真正的有为,以达到老板的最高境界!

老子说:“善行无辙迹。”老板应当注意成事的方法,不露痕迹地推行自己的意志。这即是“无为而治”的根本所在。

无为管理有作为

无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管理方法。有人曾指出,最高明的老板无为而治,人民大众只知道他的名字,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次一些的老板,多办善事,人民亲近他、称誉他:再次一等的老板,多强暴而使人民畏惧他、疏远他;最差的老板,鱼肉百姓、祸国殃民,人民自然辱骂他、侮辱他,甚至推翻他。因此,判断一个老板的优劣,他与人民的关系则是最重要的标准。老子也曾说,人民是水,统治者是船,船可能在水中平安航行,也能被滔天巨浪所吞没,所以,主动权并非永远掌握在统治者手中。

什么叫无为而治呢?汉代的一个著名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六出奇计的陈平对汉代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时被汉文帝任命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见陈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文帝首先问周勃:“你经手裁决的事件,一年约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不肖,对这不清楚。”文帝又问:“那么,国库一年的收支大概有多少?”周勃也答不出。文帝见周勃身为丞相,一问三不知,面有不悦之色,周勃吓得汗流浃背。

汉文帝又拿同样的问题问陈平,陈平回答说:“这些问题,我得问有关负责人才能知道。”文帝接着问:“谁是负责人呢?”陈平回答:“裁判事件的负责人是司法大臣,国库收支的负责人是财政大臣。”汉文帝接着又问:“所有的事都有人负责,那么宰相是干什么呢?”陈平不慌不忙地答道:“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对外须镇抚四方的蛮夷与诸候,对内则要督促所有的官员做好各自的份内工作。”陈平的这番话让汉文帝深表赞同。

《列子·说符》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邯郸的老百姓每到元旦就要上山去捉斑鸠送到赵简子府第上,然后赵简子就赏给他们很多银子。有个在赵简子家作客的人见了很奇怪,便问:“为什么要把这些斑鸠捉回来?”

简子回答道:“你难道不知道吗?每一个小生命都是宝贵的啊!元旦那天,我要把他们都放回树林去,表示对生灵的爱护。”

客人听了大笑说:“这就是爱护生灵的办法吗?老百姓知道您要放生,献上斑鸠有赏,都争着去捉斑鸠。有的用铁夹,有的用箭射。虽然也可活捉一些,但死的也不少。如果您真的可怜这些小生命,还不如下个通令,禁止捕捉斑鸠。否则,捉了又放,您的恩德远抵不上罪过呢。”

无为而治就是让老百姓在战后休养生息的管理办法,早在汉代之初统治者采取的无为而治术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刘邦和萧何死后,接位的皇帝是孝惠帝,接替的宰相是曹参。曹参执政的方针是“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这是为什么呢?曹参对自己的执政方针是这样解释的:因为高祖与萧何已经定了天下,法令制订得非常明确。而天下太平情况下的百姓正在努力修养生息,对于官吏们来说,只要严守职责,不要丢失这些就行了。事实证明,无为而治深得民心,后来老百姓编成歌谣赞扬道:“萧何订法令,曹参照执行,百姓得安宁。”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典型。

当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一切顺应自然,不以人为去有意改变客观规律。因此,“无为”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无为的目的还是有为,这就是老子进一步阐明的“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无为”,从客观效果上讲,是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形势稳定的。

古人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方法,不是给了我们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吗?

人无我有与人有我无

人无我有是经营策略之一,人有我无,同样是经营策略之一。人家有的东西,未必都正确无误。人有我为什么非要有?人无我有,有可能避免有中之不足。人有我有也好,人无我无也好,人有我无也罢,人无我有也罢,并无绝对正误,关键在于适应自己。人有我无,可能换回来无用之大用。

一位老木匠到齐国去,看见一棵大栋树。这棵树太大了,大得可以给几千头牛遮阴,量一量大约有百人合抱那么粗,树尖跟山顶一般高,七八丈以上才生树枝,可以造船的巨大树枝就有十几个。前去观赏这棵大树的人就像赶集市一样,可是这位老木匠却一眼也不瞧,只顾往前走。他的徒弟看了个够,然后追上师傅,问:“自从我拿斧头跟师傅学艺以来,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木材。师傅您连看都不肯看一眼,只顾往前走,这是为什么呢?”老木匠答道:“那是没有用的散木,用来造船就会沉没,用来做棺材又腐烂得快,用来做容器容易毁坏,用来做门户就会流污浆,用来做屋柱又会被虫蛀,总之它是不材之木,没什么用途,所以才会长寿,长得又高又大。”

老木匠回到家,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大树对他说:“你要拿什么东西和我比呢?把我和文木相比吗?那些桃梨橘柚之类的树,也就是结果瓜的树,果实一成熟了就要摘它剥它,使这些树受折磨。大枝弄断了,小枝被拉下来了,这就是由于它们的才能害了它们的健康,所以不能尽享天年而往往中途夭折。万物莫不如此。我故意做到无所可用,很久以前就开始这样了。我几乎被砍死,但总算活到了今天,这正是我的大用。”

上述的故事选自《庄子·人间世》。庄子喜欢讲树,上述的那棵大栋树的故事,似乎话犹未尽,于是又讲了一个大树的故事。

南伯子綦到商丘去游玩,看到一棵大树与众不同,千乘车马可以在树底下歇阴。子綦说:“这是什么树?它必定有特殊的材质!”他仰视树的细枝,看见树枝都卷曲而不可做栋梁;俯看树的大干,又见树干木纹旋散而做不了家具;舔舔它的叶子,嘴巴就溃烂受伤;闻闻它的气味,又会使人狂醉3天而不醒。

子綦心想:“这是不材之木,所以才能长这么大。宋国荆氏那个地方,适宜柏、桑树生长,这些树仅长到一两把那么粗,刚刚适合做拴猴子的木桩,人们就把它砍了;要是长到七八尺围,富贵人家想用它做棺材,就把它砍了去。它们不能终其天年,生命的中途就被斧头砍死,这就是有用带来的祸患。”

庄子讲完这些故事后叹曰:山中树木是自招砍伐之灾;脂膏薪火是自招煎燃之祸。桂树皮可以当药吃,所以招来砍伐;漆树因可用之脂,所以就遭刀割。世人都知有用之用,却不知道无用之用的道理!

老庄的无用之用学说显然带有消极因素。人怎么能为保全自己而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追求呢?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奉献,人应当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否则岂不白来世上一场。我们读庄子的大树故事,万万不可接受故事内容中的消极因素。那些被砍被伐的有用之材,它们的生命虽然中止,但它们作为家具、屋梁、门窗,又开始了新的生命、不朽的生命。

有一个乞丐很早就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右手换到左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的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做什么吗?”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全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她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又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

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露珠是对的。我们因为有用才存在。

删除无用之用的消极因素,无用之用也有一些有益的哲理。那棵大树,虽然不适合制作家具栋梁,但枝繁叶盛,给大地添一片绿,给众人添一片阴,保护了一方水土不被流失,调节了一方区域的气候,其功大焉!大树的故事也告诉人们,为了使自己能有大用,减少成长中的危险,所以有的人“大智若愚”,有的人“内直外曲”、“内方外圆”,有的人“收锋敛芒”、“怀才不露”,他们默默地生存、成长、积蓄力量,等待展示大用的时机,他们难道不更有智慧吗?

大树的故事还讲了一点辩证法。没有其他杨、柳、桃、李之类树木的品质,并不一定是坏事,它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品质,长得快,生命力旺盛。有不少企业认为人无我有是求异思维,人家没有的我有,正好独步青云,独占市场,人无我有确实是经营中的策略之一。但是,人有我无也是一种求异思维,人家有的我没有,有可能避免有中之不足。人家都有的东西,未必都正确无误。人有我有也好,人无我无也好,人有我无也罢,人无我有也罢,并无绝对的正误,关键在于适应自己。

日本出光兴产石油公司的独特之处在于别人有的他们没有,他们仍然成功了。

没有解雇条例。出光公司把公司的职工视为“养子”,既然是养父子关系,那就是比较稳固的家庭关系,不能轻易解除,而且也是解除不了的。一旦职工不愿在本公司干了,就由公司把他们介绍给别的公司;哪一天“养子”想回家了,随时敞开大门欢迎,不存在解雇之说。

没有退休规定。有的企业认为职工老龄化会使公司因不堪重负而垮台。出光公司认为这是由只追求利润的经营哲学所引起的,如果从以人为本的哲学出发,就不会产生这种想法。没有退休规定是家庭化管理的典型体现,家庭员工无论多大岁数,依然是家庭员工。姜是老的辣,有丰富经验的年长员工常常有独到的高见。没有退休规定,员工们没有“到站下车”之虑,千方百计地为“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没有考勤制度。任何企业都有考勤,而出光公司认为如果劳资关系和谐,互相信任,大家自觉自愿地为企业工作,就自然用不着什么考勤簿、打卡机,所以他们没有考勤制度。

没有工资等级。出光公司把职工当做子女,对子女应当没偏没向,所以公司不是根据等级制度发工资,而是以给子女生活费的形式发工资。其工资水平足以维持中产阶层的生活水准。

没有报酬的观念。出光公司认为工资是稳定生活的保障,不是劳动的报酬。报酬的交易味太浓,人情味太淡。任何一位家庭员工为家里出力干活,谁脑子里也不会出现报酬两个字。出光公司几十年来为职工的子女提供全部的养育费和教育费,职工子女都亲切地称公司为“爷爷”。

没有加班规定。既然没有加班的概念,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加班费之说。公司既然是家庭,公司的员工既然是家庭员工,作为家庭员工对家庭中的家务活当然应视为分内事。没事时一起休闲,有事时一起干,谁在家谁干,谁也不计较干多干少,谁还会开口要加班费?

出光公司的6个人有我无,看起来有悖常规,但是却创造出世界上人无我有的独特管理奇迹——公司成立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一次工人罢工怠工事件。只要把人在企业中的位置摆正了,放好了,什么财富都可以创造出来。6个人有我无换来的是高度凝聚力,这不正是无用之大用吗?

人家有的,不一定都对;要具体分析,其中不乏有传统的、僵化的、不合理的、过时的东西。因此,走自己的路好了,何必事事“从众”呢?

呆若木鸡

镇静,关键在于防浮躁。一个人如果轻浮急躁,是什么事情也干不好的。在经营活动中防浮躁,一要防拍脑袋决策;二要防耐不住性子,急于求成;三要防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四要控制情绪,行为不受情绪左右。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用来吃肉下蛋的普通鸡,而是斗鸡。好了准备去参加比赛。

这批斗鸡刚刚被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纪先生答道:“还不行,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得怎么样了。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浮躁惊动起来。”

再过10天,齐王关心着他的斗鸡,于是又来了。纪先生说:“还差着火侯,它们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还需继续。”

10天以后,齐王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谁知他过去一看,养鸡的纪先生这回却胸有成竹地说:“行了,这批斗鸡可以参加比赛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但是不惊不躁不慌,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一样,它们在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的鸡看见它们,根本不敢来向它们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这段寓言故事选自于《庄子·达生》,成语“呆若木鸡”源于此,但是成语的意思已经大变了。成语“呆若木鸡”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庄子讲的这段故事中,有素的鸡镇静自若,听见别的鸡叫毫不惊怕,看起来像木头鸡一样。这段故事告诉我们,遇事不躁不慌,有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成就大事。

力戒浮躁,稳重冷静,是老板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据《左传》记载,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两军对阵时,齐军战鼓刚响,鲁庄公就要迎战,被曹刿阻止;直到齐军擂第三通战鼓,曹刿才同意出击。齐军锐气被磨退,鲁军一鼓作气,把齐军打败。齐军败退后,鲁庄公急忙要率军追击,又被曹刿阻止;曹刿对战场作了一番观察,才说:“可以追击。”

鲁庄公的表现浮躁,一听对方擂鼓就沉不住气了,一看对方败退就忍不住要去追,不问青红皂白,不管有无埋伏,只顾眼前而不考虑后果。曹刿则少浮躁,多思考。长勺之战后,曹刿对鲁庄公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齐军一鼓,鲁军不为所动;二鼓,鲁军视若无人。鲁军的样子如同“木鸡”,但士气已完全调整好。由于曹刿稳重冷静,“呆若木鸡”,鲁军才能在齐军士气锐减而自己士气正旺之时发起攻击,才能在确认齐军溃逃并无埋伏的情况下乘胜追歼。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典型战例。

《孟子·公孙丑》有则人所共知的寓言,说的是宋国有位种田人看见田地里禾苗长得慢,心里急得慌,于是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田地里的禾苗全部都枯萎了。庄稼生长必须依赖一系列的条件,比如:要有适宜的温度,要有适量的水肥,还要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宋国人浮躁,恨不得让庄稼一天生成,违反了植物生长规律,费了大力气,却办坏了事情。

在现实经营活动中,也常有经老板犯浮躁的毛病。他们看见别人经商后富起来了,也想让自己快快致富。看见人家养蝎子富了,自己也养起来;看见人家开饭店生意红火,自己也支起门面卖饭。但是,不研究市场,不考虑自身条件,不认真准备,不科学决策,不循序渐进,只凭脑子一热、兴头一来就动手干起,还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根本就不懂得凡干大事者都是从小事干起,大钱是由小钱积累而成的道理,结果呢,欲速不达。

要多皱眉头

浮躁,乃轻浮急躁之意。一个人如果轻浮急躁,是什么事情也干不好的。

英国有民谚:“伟大的设计需要慎重的构思。”意大利有民谚:“在你下剪刀之前要量度三次。”但是有的老板却不然,脑子一热就干,干到哪算哪,根本不做可行性研究,决策太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