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老板《孙子》释义
3451400000027

第27章 释义九 竞争 变幻无穷(1)

——脱颖而出路在脚下

识众寡之用者胜。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孙子

识众寡之用

孙子曰:

识众寡之用者胜。《谋攻篇》

知道如何根据兵力多少进行配置的一方胜利。战争是双方军事力量的全面较量,而具体在战斗中如何合理地使用兵力,使兵力的配置与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益,一直是军事指挥官思考的一个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军队人员有机的组合,能够使军队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战国末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脚步显然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住。“六国灭,四海一”的新历史时代已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露出了曙光。

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秦派将军王剪攻打赵国,第二年就消灭了赵国。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军乘胜又消灭了燕国,将燕王赶到了辽东。次年,秦军在回师途中又消灭了魏国。同时,王剪的儿子王贲在对楚国的作战也几乎没有失手过。一切似乎都进行得那么顺利、如意。

秦国的一个年轻将军名叫李信的在对燕国的战争中,曾经以数千军队追逐燕太子丹,一直追到了衍水(今辽东一带),最终打败燕军并杀死太子丹。这件功劳让秦始皇对李信印象颇好,认为他十分英勇。于是秦始皇问李信:“我想进攻并消灭楚国,对于将军来说,估计用多少兵力就可以了呢?”作为常胜将军的李信也颇为自信地回答:“平灭楚国,不过用二十万人。”秦始皇就此军国大事又问了王翦,王翦却说:“要消灭楚国,非用六十万人不可。”六十万人的军队,需要多大的军费开支与国力支持,秦始皇当然明白。秦始皇说:“王将军您老了,怎么胆气不足了!李将军果断有气势、雄壮勇敢,他的话是对的。”秦始皇遂在二十三年(前224年)派李信和蒙恬带领二十万大军南下讨伐楚国。王剪因为意见不被采纳,遂称病回频阳老家休养去了。

李信率领一支军队进攻楚国的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随即又南下进攻鄢郢(今安徽寿县),再次打败楚军。于是李信率领军队向西,与蒙恬的军队在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会合。楚军却因此尾随上来,追击秦军三天三夜不解甲,也迫使秦军三天天夜没有得到安宁的休息,遂大败秦军。楚军攻入秦军军营,仅都尉级别的军官就有七人被楚军杀死,失败的秦军只得从楚国撤退了。

秦始皇听到前线的军队失败了,大发雷霆,只好亲自前往频阳,向将军王翦道歉说:“寡人我因为不用将军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我们秦军受到了羞辱。现在听说楚军天天向西推进,将军您虽然有病,难道您就忍心抛弃我吗?”王翦却推辞道:“老臣我身体多病,神志错乱,希望大王再选择其他有才能的将军。”秦始皇说:“罢了罢了,请将军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王翦见推辞不掉,就说:“大王您一定要用我,我是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随即答应下来,并亲自为王翦送行到灞上。王翦带领六十万秦军,进攻楚国,虽然楚国出动了全国的军队来抵御,楚军最终还是失败,楚国也被消灭。

王翦消灭楚国一战,是充分考虑了楚国的势力才确定使用多少兵力的。他认为,虽然楚国多次被秦军打败,但是楚国毕竟是个大国,势力相对雄厚。李信说用二十万人时,秦始皇好功心切,没有听王翦的意见,派李信领兵去消灭楚国,结果失败而归。最终秦始皇在失败面前,不得不接受王翦的条件,派王翦领兵六十万进攻楚国。老将王翦基于对楚军力量和秦军力量的分析,知道对付楚国,不是区区少量军队就可以的,必须使用大军,才能彻底击垮楚军,达到消灭楚国的目的。

给老板的启示:合理使用资源,使资源的配置与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益。

避实击虚

孙子曰:

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

用兵的规律就好像水的流动,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它虚弱的地方。

给老板的启示:商业竞争中必须“避实击虚”才能以弱胜强。

在国际航空业的激烈竞争中,新加坡航空公司论实力并不占先。然而,即使是在旅游旺季已结束的初冬季节,该公司的客机仍座无虚席。原来,他们针对有些国际航空公司在服务上的弱点,以礼貌周到的服务来吸引乘客。乘客上机刚坐定,空中小姐就手拿衣架来到你的面前,亲切地问你需不需要把上衣脱下替你挂起来。如需要,就把登机牌同时交给她,登机牌就成了你的衣服的标志。临下机前,再把衣服送还给你。飞机尚未起飞,又送来热毛巾,紧接着送上饮料和插着牙签的小点心请你享用。起飞不久,就给乘客送上一只尼龙软鞋套和睡觉用的眼罩,以及一份印刷精致的菜单。然后,空中小姐到每个座位上登记乘客选用的主菜。公务舱开饭时,先给乘客在小桌上铺好桌布,再送主菜。当乘客吃得差不多时,空中小姐把主菜盘子取走,留出地方放甜食或水果。这样就把饭店的服务方式搬到了机舱,显示出了服务周到的特色。乘客如愿填上一张单子,公司便把你的姓名和地址存入其电脑,开给你一个编号,以后按你的地址寄上20多张印有你的代号的优待券,一年内可凭券优先购买该公司的机票,行李超重可以不收费,还可以在新加坡有些百货公司享受购物折扣的优惠待遇。新航机组人员的优质服务,在机舱中造成了愉快、和谐的气氛,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就是这优质服务,为新航赢得了乘客,赢得了声誉,在国际航空业的竞争中得以胜人一筹。这不能不说是“避实击虚”策略的胜利。

杀人先护己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军形篇》

只有保全自己,才能消灭敌人,这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共识。然而在两千年前,要深刻地认知这一问题,实殊不易。孙子的这些思想,为现代商战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提供了“立于不败之地”、“自保而全胜”的经营策略。

给老板的启示:一个企业要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对竞争环境有一个客观而清醒的估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便是对这一思想最高的浓缩。

一个公司首先得对自身的实力有一个清醒的估计。“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要首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同样,一个公司如果无法预测自身将如何进一步扩展业务,则还不如稳固现有业务,采取守势经营;即使自己的实力已经很强了,能够以攻势扩大市场占有率,或自己想要谋求联合体里的主动地位,或有推出新产品及研制开发新产品的意图,都要求“善守”,不轻易泄露自己的战略企图、关键技术等。在这方面,日本堪为典范,台湾地区的企业界就经常抱怨在日本技术转让上非常“吝啬”。

台湾地区的企业界大多选择日本厂商为技术合作对象,但日本十分“吝啬”,总要赚够了技术专利费之后才肯把过时的技术转让给台湾,可谓是技术“善守者”,其深加保密,如同“藏于九地之下”。日本最“狠”的一招是,永远不把最重要的技术转让出去,直到这种技术过时为止,这样难道还没做到“自保而全胜”吗?

“知胜有五”强调了“以虞待不虞者胜”,战前先营造胜利的条件。有了夺取胜利的方案,才会有胜利的把握,即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之战而后求胜”。要实现先胜,其中关键一条是做好大量的、多方面的战略情报的侦察工作,就要“上智为间”,能知敌情,避敌之实而攻敌之虚。

市场竞争中,如果能先洞察市场变化动态,稳住已有市场,再伺机展开攻势,以夺取更广大的市场。美、日两国都是汽车工业大国,它们相互抢占世界市场,发展本国汽车工业,已经不仅仅是几个汽车公司之间的事了。美、日两国政府都以政治家的铁腕,最大限度地参与了这场汽车“贸易大战”。这样一来,汽车贸易战往往引发为两国间的全方位贸易大战。因此,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事实也正是如此,美日双方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幕后,都最大限度地展开着谋略战。

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造成力量上的优势,也就是孙子所说的“胜兵”。当美国汽车工业被日本挤占时,为了保持“胜兵”,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就曾亲自带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代表赶到日本,目的是保护已处于劣势的美国汽车工业。美国限制从日本进口小汽车数量,日本则加大向美国邻国的汽车出口量,然后再转口美国,真可谓是“机关算尽”。

有所不争

孙子曰:

地有所不争。《九变篇》

有些地方可以不争。哪些地方可以不争呢?其一,小利之地。其二,难守之地。其三,无益之地。其四,敌占之地。要对“地”字作广义的发散性思维的理解运用。“地”可能是职位、权力,也可能是荣誉、奖励;“地”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地有所不争”是为了“有所争”。

给老板的启示: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大利要抓,小利要让。

一天,美国某公司经理休瓦普的办公室来了一位医生,声称自己有一条经营秘诀。休瓦普打量了一下医生,很不客气地说:“我在公司搞了十几年的经营,也没有发现有什么秘诀,对不起,我很忙,你还是回到医院里去给你的病人看病去吧!”

医生回答说:“给有病的公司开药方也是我的职责。我现在对你可是机会之神。您就只当受骗,挤出两分钟时间如何?”休瓦普只得耐着性子听医生的秘诀:“请您按轻重缓急的顺序,依次列出每天经理必须做的六件重要的工作,然后依次认真地完成,其余的事情交给下级去做。”休瓦普很不以为然地说:“难道这就是你要告诉我的秘诀吗?”医生看出了休瓦普的心思,便说:“请您先在实际中试一下,如果觉得毫无价值,忘记我好了;如果觉得有效,您可根据对它的相信程度付钱好了。”

休瓦普经理试着用这个秘诀改革工作方法,结果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就。这一年的圣诞节,那位医生收到了休瓦普亲笔写的感谢信和一张两万五千美元的支票。   这位医生所说的秘诀实质上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经理每天必须做六件重要的工作,是“大权独揽”的体现之一;其余的事情交给下级去做,则是“小权分散”的一种体现。“小权分散”就是“地有所不争”;“大权独揽”则是“地有所争”。

声东击西

孙子曰: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虚实篇》

要向敌人不能赴援的地方出兵,要在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行动。行军千里而不疲劳,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防御的地方;进攻而必然取胜,是因为攻击到敌人不能防守的地方;防守而必能稳固,是因为防守的是敌人不能进攻的地方。

给老板的启示:为了刺激市场需求,采用多种迂回手段吸引顾客。

号称香港报业皇后的胡仙是香港巨富胡文虎之女,这是一个巨富世家的千斤小姐。但胡仙的成功仍有她自己的超过常人的独到之处,她在当代激烈的报业竞争中,不断地把报纸推向时代的浪峰,使之成为大众的喉舌。

胡仙的宗旨是:“一份能赚钱的报纸,就是一份好报纸。”为了实现这一宗旨,胡仙在报业管理中有三大绝招。

第一招是在内部管理上实行“事业部制”。报业总公司制定一个方针和基本的业务范围,提出业务努力方向和利润指标,具体事情由各事业部门去负责,总公司主要抓计划协调与人事绩效考评。

第二招是选用熟悉不同发行地区民情的编辑和发行商。如报纸要销往美国,就得聘请熟悉美国人民心理、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编辑,寻找美国的发行商和代理人。这样,她建立了一个遍布台湾、美国、巴黎、堪培拉等地的编辑和发行网。

第三招是化解现代影视媒介对报业的冲击。胡仙认为,报纸不要与电视发生对抗,而要与电视亲密合作。首先,报纸要增强可读性;今天的人那样忙,就是寻人启事也要写来让人读得轻松。其次,要在报纸上加强电影、电视节目的预告介绍与评价,使报纸成为影视媒介的有力助手。

胡仙的“声东击西”三招使出后,星系报业的人普遍认为:“这个姑娘比她父亲还厉害。”

2003年冬天,美国冰类食品的销售势头见涨,于是,人们大量需要冰棍、冰淇淋的说法逐渐传播开去。

本来就跃跃欲试的冰商们以为机会到了,高速度大批量地生产出了冰棍、冰淇淋。谁知道,人的口味却是变幻无穷的。冰商们生产出来的冰凉之物,没有遇上热心的消费者,冰品店前门可罗雀。

其中一位冰商四处奔走,想方设法要出售陈货,但却处处碰壁。在回家的路上,他猛然间看见了一张马戏团的海报,一时灵性大发,有了推销冰品的妙计。

那位冰商想出的是“声东击西”的妙法,他立即马不停蹄地与各马戏团联系,并派出公司员工到各马戏场入口处给观众赠送炒热的“咸豌豆”。人们边看马戏边吃豌豆自然十分舒心。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何乐而不为!况且,这种口福是别人送上门来的,只有傻瓜才不会去享受这福份。

在演出休息时,突然冒出一群卖冰棒、卖冰淇淋的小孩。大声吆喝:“卖冰棍哟!”“卖冰淇淋哟!”“既舒心,又解渴,快来买哟!”

人们刚吃完那些“咸豌豆”,开始并不觉得怎么渴,经小孩这么一吆喝,好似忽然醒悟过来,觉得喉头里干得直冒烟火。一见“冰冰凉”这好东西,犹如久旱适甘雨。观众纷纷解囊购买冰棒,有的人一连吃几支也不过瘾!

一连5天,这位冰商将商品全部推销给了看马戏的戏迷们。

这位美国冰商,先是实情实意送“咸豌豆”,燥其热,此为“声东”;接着是卖冰棍,降其温,此为“击西”。

这一送一卖、一“东”一“西”,就显出了这位美国冰商善于平地起风雷、有效地推销滞销货的过人之处。

企业在销售商品时,为了刺激市场需求,往往采用多种优惠手段,来吸引顾客。不过,“声东”一定要有声有色,吸引力强,才能够达到“击西”之目的。

在美国,更有一件咄咄怪事。一天,有500个人都接到一家公司邮寄送给的油漆刷的木柄,请顾客到他的店中领油漆刷的另一半。

第二天,又有1000多人收到了该公司寄来的油漆刷子,并还收到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朋友,您难道不愿意油漆您的房子,让贵宅换上新装吗?为此,鄙店特地赠送您一把油漆用的刷子。

“我店从今天起3个月内为特别优惠期,凡是手执信函来我店的主顾,油漆一律8折优惠。

“敬请别失去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