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各种不同的秉性各有优缺点,那么是不是说就没有好坏之分?不是的。我们通常都说这个人秉性很好,那个人秉性很坏,就是用朴实的语言,说明了秉性确有好坏之别。
各种好秉性的分别考察
那么,人的良好的秉性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这可以从分析和综合两个角度来看。从分析的角度看,有理智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有对人、对己和对社会、对事业的态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这些,在以后的章节里我们有机会详细讨论。这里,我们先从综合的角度勾画出良好秉性的总体特征:积极性、鲜明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可塑性。
积极性
是指一个人的秉性特征与社会文明和伦理进步的一致性及其对一个人精神活动的推动力。有人对享有盛誉、成就卓著的林肯、爱因斯坦、詹姆斯、罗斯福等人的秉性特征进行过研究,发现如下特征是他们的共性:尚实际,有创见,结知交,重客观,崇新颖,求善执着;爱生命,胸坦诚,重荣誉,能包容,富幽默,悦己信人。这些秉性特征对他们确立造福于人类的信仰,并支持他们始终如一地为实现信仰而奋斗,起到了重大作用。把这种研究推广到大学生中去后,也同样发现,具有这些秉性特征的大学生大都积极活跃,活泼向上,学业优良。近来,培养积极的秉性特征,已为许多国家的教育部门所关注。比如美国马里兰州教育部品德教育委员会关于在学校中进行品德教育的决定中,对学生的秉性品质就提出了这样一些要求:基于尊重真理、求知、好学基础上的个性完整、诚实;对自我、家庭、学校和团体具有责任感;基于认识到自身能力的自我估价,尊重一切人的权利,而不管他们的种族、宗教、性别、年龄、体力和智力状况如何;承认他人有保持并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并能做出正确判断;具有正义感、正直感、光明磊落;理解、同情、关心、怜悯他人;对自己的工作具有纪律性和自豪感,并尊重他人成果;尊重私人财产和公共财产。
当然,这些秉性的积极性特征,如果没有正确、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支配,可能难以充分表现出来,甚至会被歪曲;但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积极的秉性特征为基础,所谓正确、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失去了内容,就成了一句空话。更为可怕的是,响亮的词句、高尚的口号可以成为丑行和兽行的挡箭牌、护身符。“文化大革命”期间,不是有许多人拉大旗作虎皮,连最起码的人道主义都不讲,在最“革命”的口号下,对自己的同志实行非人的酷刑么?如果他们具有最基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有最基本的同情心,就不会这样做,至少不会这样残酷无情。
鲜明性
是一个人秉性的基本“色调”,体现了一个人我之为我的独特风格。我们理解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判定一个人的态度和工作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一个人的独特秉性作出的。那种抱着“羊随大流不挨打”的“好好先生”就没有什么鲜明的秉性,这种人也就很难有独特的成就和创造精神,很难与人结成牢不可破的友谊。在文学家的笔下,所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正是哪些秉性鲜明的人物。而越是没有自己的独特秉性的形象,越是千篇一律的、脸谱化、雷同化的形象,就越是不能给读者留下印象。
形成鲜明秉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原则性。坚持原则才可能显示自己的独立见解、独立观察方式和思维方式,显示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意志品质,并且在活动中显示自己独特的情感表现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坚持原则,这一切也就都黯然消失了。
当然,强调秉性的鲜明性决不是鼓励故作姿态,更不是不尊重别人的感情和利益任意逞能。鲜明性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各人的生理状况不一样,先天素质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所受的教育不一样,个人的成长经历等等都不一样,我们只要不歪曲和压抑自己的秉性,就可以显示出自己的秉性特点。同时,秉性的鲜明性也体现在克服自己秉性的弱点上,只是各人秉性的弱点不一样,克服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完整性
表现为各种秉性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互相呼应。比如,具有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秉性特征的人,对他人的态度往往明朗而直爽,对自己的态度实事求是;在秉性的意志特征方面则表现为勇敢、果断、敢作敢为、坚持到底;在秉性的理智特征方面,则可能表现为更多的主动感知和分析事物的特点;在秉性的情绪特征方面,占主导地位的心境往往是乐观向上的。同样是热爱人民这一秉性特征,在鲁迅身上表现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雷锋身上表现为“对待同志象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象夏天般的火热,对待自己的缺点象秋风扫落叶一样利落干净,对待敌人象严冬一样严酷无情”。人们正是根据秉性的完整性,由某一个人的某些秉性特征,来推知他其余的秉性特征的。例如,知道一个人具有欺软怕硬、阿谀奉承的秉性特征,我们大概就可以推知此人想必是一个虚伪的利己主义者,对工作、对劳动多半是不认真负责的,对别人多半是缺乏同情心的。如果一个人的秉性没有完整性,而是变幻无常,令人捉摸不透,那就是一种破裂的秉性。当然,一个一贯刚毅勇敢的人,偶尔流露出胆怯退缩,这不能说就是没有完整性。
需要说明的是,秉性的完整性只有在积极的秉性特征制约下,才是良好的。
一致性
是指一个人的秉性表里一致,始终如一,光明磊落,而不是因人而异,表现出二重人格。一个人在学校里认真、勤劳、守纪,而在家里马虎、懒惰、蛮横;在公开场合冠冕堂皇,背地里却不干不净,这就不是一致的秉性,而带上了几分虚伪。就是有些伟人有时也免不了有这种秉性的二重性。德国文豪歌德曾经为人们留下了史诗式的作品《浮士德》,他其实是一位自尊心很强、常常显示其高贵气质的诗人,但是在德国贵族面前,却常常低三下四,自谦自卑。恩格斯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
“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可见,要保持秉性的一致,有时是要凭借坚强的意志,抵制住强大的外在压力和市俗气息的。
可塑性
是指秉性在生活的进程中不断变化,不断向健康、理想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人的秉性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然是在客观环境影响下形成的,那么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影响秉性发生变化。例如,由于家庭娇生惯养,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的儿童,就可能形成怯懦、孤独的秉性。但他进入学校后,由于更多地和社会交往,经过集体的熏陶,就可能使他原来的秉性特征有显著变化。再如,一个活泼愉快的孩子,可能由于家庭政治、经济地位的突然变化,致使他精神上受到压抑,从此变得情绪低落,忧闷不乐。
意识的自我调节对秉性的改造也起重要作用。客观环境的影响要通过人的主观因素起作用。幼小儿童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没有定型,他们易受环境支配。当一个人的知识丰富了,对客观世界认识逐渐深化,形成了比较系统化的思想、理想、信念和世界观,这时为了适应环境,他的秉性能够在自我调节中发展、改造。秉性的力量之一,正是体现在我们自身秉性的改造和自我完善上,这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可贵之处,也是区分秉性好与不好的标准之一。我们有些人借口习惯成自然,借口“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听任不良秉性的发展,对自己的缺点和弱点采取姑息迁就的态度。这种态度实际上是最危险的敌人。改变自己的不好习惯和不良秉性确实是困难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这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你真正下定决心,是没有战胜不了的秉性弱点的。
成功者的秘诀是随时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地走向成功。一个好的研者的秉性应该是:知道应该发挥哪些构想,而哪些构想应该丢弃,否则,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差劲的构想上。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过度的坚持,会导致更大的浪费。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审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及时检视选择的角度,适时调整,放掉无谓的固执。
一个人的秉性存在问题,这可是一件大事,因为这种带有“问题的秉性”,将会绊住你前行的双脚。因此我们必须睁大眼睛洞察阻碍自己秉性的弱点让自己的成功之路“通畅”起来。在此,我们将首先讨论坚持与固执两种秉性的界线。也许你会奇怪,这还能成为一个问题吗?因为人人都以坚持为荣,而以固执为戒。但真这样简单吗?坚持与固执是两种不同的秉性,这个道理很简单,恐怕人人皆知。但很多事实告诉我们:成功者的秘诀是随时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地走向成功。这就是说,不合理的“坚持”,并不是一件好事,而是一个人秉性中的一大弱点,它很可能导致固执的秉性。
当你确定了奋斗的目标以后,下一步便是鉴定自己的目标,或者说鉴定自己所希望达到的领域。这时候你应该保持怎样的秉性呢?如果你决心做一下改变,就必须考虑到改变后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决定解决某一问题,就必须考虑到解决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当描述了理想的目标以后,你必须研究一下达到该目标所需的时间、财力、人力的花费是多少,你的选择、途径和方法只有经过检验,方能估量出目标的现实性。你或许会发现自己的目标是可行的,否则,你就要量力而行,修改自己的目标。这是对你秉性的一次考验!
坚定性
定性是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具有坚定性品质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活动,不为暂时的挫折所迷惑。他们有顽强的毅力,总是充满信心,以充沛精力为其确立的目的奋斗。他们善于总结经验,不为不符合实际的愿望所驱使,也不为被实践检验过的无效方法所束缚。
与坚定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执拗和动摇性。执拗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目标的重要性和正确性缺乏认识。尽管事实已证明了他的行动是错误的,但仍然坚持己见。所谓“我行我素”就是指这种人。动摇性的表现是在工作中没有韧性,一遇困难就垂头丧气,动摇妥协,轻易改变或放弃计划,往往是半途而废。执拗和动摇性都是消极的意志品质。
许多满怀雄心壮志人的秉性很坚强,但是由于不会进行新的尝试,因而无法成功。请你坚持你的目标吧,不要犹豫不前,但也不能太生硬,不知变通。如果你确感到行不通的话,就尝试另一种方式吧。
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行动可区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大阶段。采取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初始阶段,是在头脑中确立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方法,考虑如何行动的酝酿阶段。执行决定是使头脑的意图、措施见之于行动,以达到预定目的的阶段。在意志行动中,人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这是好秉性的又一特征。
自觉性
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为目的的重要性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能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以利于达到目的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提出行动目的,相信自己的行动目的是正确的,因此能够把自己的热情和力量投入到行动中去,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气馁,千方百计地去排除障碍,积极执行决定。为了实现目的,既不鲁莽从事,也不盲目附和。即使遇到失败或挫折,也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原因,修改或调整方案。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从和独断性。盲从就是指容易爱别人暗示,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影响,而随便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独断的人一意孤行,对别人的意见是否合理全然不加考虑,一概拒绝。盲从和独断表面不同,其实质都是缺乏理性的表现。
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善于在困难中辨别是非、迅速作出决定和积极采取行动的意志品质。具有果断品质的人,具有敏锐的智慧,善于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能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客观的需要,当机立断地去改变或修改已执行的决定。果断性以周密考虑和勇气为前提,胆识具备才能果断,这是优良的意志品质。
优柔寡断或冒失是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优柔寡断的人总是顾虑重重,经常处在内心冲突之中。在采取决定时,他迟疑不定,议而不决,往往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仓促地作出决定。作出决定后又反悔,决而不行,甚至取消决定。这样的人将一事无成。冒失是指对任何事情总是不加考虑,凭着一时冲动不计后果作出决定的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懒于思考,敷衍了事,想从困难中解脱,害怕和回避冲突,以至事到临头,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凭一时的激动,盲目地作出决定。这样的决定是不能实现的。优柔寡断与冒失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动的意志品质。
自制性的明显特征是:善于推动和促使去从事为达到一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也善于制止那些与预定的目的相矛盾的愿望和行为。有自制性的人,能够积极克服在执行决定时的一切困难,把前进中的成就看成是继续前进的动力,把前进中的失误,作为教训以利再战。这样的人能自觉地遵守纪律,工作专心致志,善于克服不符合社会需要的狭隘的个人动机,善于克制不利于工作的言行。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对具有自制性品质的人的赞扬。
任性是凭感情用事随意而为的品质。这种人受激情和冲动支配,在行动上任其兴致所至、为所欲为、宽于律己、严于律人、知过不改,这种品质是缺乏自制性的表现。
勇敢
勇敢是指在困难和险境下,为完成任务和决定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
具有勇敢品质的人,他们坚信自己事业的正确性,清醒地意识到行为的后果及其社会价值,愿为事业作出任何牺牲。
与勇敢相反的品质是怯懦。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在困难面前总是畏缩不前,由于情况的变化而惊慌失措。这是意志薄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