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活动的方向看秉性类型
先来看看向性说。向性说是按照个体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或倾向于内部,把人的秉性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种。这一分类的代表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他认为,属于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开朗、活泼、情感外露,当机立断,不拘小节,独立性强,善于交际;属于内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沉静,处事谨慎,深思熟虑,反应缓慢,适应环境比较困难,顾虑多,交往少。这一类型分析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
在我国文学史上,人们习惯于把未同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前者最杰出的代表是女词人李清照,后者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苏轼。苏轼,号东坡,可谓旷达之人,虽屡遭挫折,但饮酒赋诗,不改乐观情怀,以大马不羁之势,写壮阔之景,抒雄豪之情,是典型的外向秉性。就是在政治上屡遭贬谪,父母、妻于相继亡故,与弟弟苏辙又天各一方的时候,他虽然精神上非常痛苦,思亲之情日甚一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但最后还是以旷达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的磨难,宽慰自解,并寄于人类以良好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至于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种宏放之势就更不待言了。
而在他之后四五十年的女词人李清照,本来就内向悲戚,当她与丈夫别离,独酌赏菊的时候,惟有离恨别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到她丈夫病故后,她原先词中的爽丽清秀也全都为凄凉幽怨代替了。她最著名的词《声声慢》一开头就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在寻,她在找,但自己也不知道在找什么,完全被心神不定、若有所失、凄惨孤苦的情调笼罩了。词的结尾:“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人说:“言为心声”。这里的心声,还不只是思想感情,也包括着秉性的向性特征在内。
从机能差异看秉性类型
秉性的机能分类可以分得更概括一些,这实际上也是心理学更常采取的研究方法,即按照理智、情绪、意志在秉性结构中占优势的情况,把人的秉性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属于理智型的人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动。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就是一个代表。他汲其推崇理性并且按理性行事,反对人成为情绪的奴隶。他的计划极有规律,每天下午五点散步,几十年如一日,以致于人们把他看做准确的时钟,比教堂的钟声还准时。属于情绪型的人,情绪体验深刻,举止受情绪左右,这在文学家、艺术家中最为多见,有些人为了满足情绪的愿望,不惜贻笑大方,他们认为,一个人不应该过多压抑自己的情绪。属于意志型的人具有较明确的目标,行动主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可以说是意志型的典型。他把意志看做是权力的象征,他的一举一动,甚至一颦一笑,都是有意安排和作出的,很少有下意识的举动,更不可能看到他随随便便的亲热样于,他认为那有损总统的尊严。
所谓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是相对而论的,只不过是说某种特性更明显就是了。一个人不可能只有理智,没有情绪和意志;或者只有情绪、意志而没有理智。否则这个人不是雄辩癖、夸大狂,就是冷血动物。
瑞士一位心理学家感到这种分法,未必能够很好地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们秉性的机能特性。于是他把人的秉性机能特性分为4种类型,即敏感型、情感型、思考型和想象型。
敏感型的特征是精神饱满,好动不好静,办事爱速战速决,但行为常有盲目性。与人交往,往往会拿出全部热情,但受挫时又容易消沉失望。这类人最多,约占总数的40%,在运动员、行政人员中较多,其他各种职业中也都有。
情感型的特征是情感丰富,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别人很容易了解他的经历和困难;不喜欢单调的生活,爱寻找刺激,爱感情用事;讲话写信热情洋溢;在生活中喜欢鲜明的色彩;对新事物很有兴趣。在与人交往时,容易冲动,有时会表现出反复无常,傲慢无礼,所以与其他类型的人有时不易相处。这类人占总数的25%,在演员、活动家、护理人员中较多。
思考型的特征是善于思考,逻辑思维发达,有较成熟的观点,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一经作出决定,能够持之以恒;生活、工作有规律,爱整洁,时间观念强;重视调查研究和精确性。但这类人有时思想僵化、教条,纠缠于细节,缺乏灵活性。这类人约占总数的25%,在工程师、教师、财务人员、统计人员中较多。
想象型的特征是想象力丰富,憧憬未来,喜欢思考问题;在生活中不太注意小节,对那些不能立即了解其观点价值的人往往很不耐烦;有时行为刻板,不易合群,难以相处。这类人不多,大约占总数的10%。在科学家、发明家、研究人员和艺术家、作家中居多。
从基本特性看秉性类型
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他就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差异。有一次,学生公西子华在孔子身边,这时孔子的一个学生冉有来向老师请教:“闻斯行诸?”(我听到一种道理是不是马上按其行动呢?)孔子答:“行之。”后来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也来请教问:“闻斯行诸?”孔子却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你有父亲、哥哥,怎么能不和他们商量商量就独行其是呢?)公西子华听后感到非常疑惑:老师怎么对同一个问题作出两种回答呢?于是,当子路走后,他马上把这个疑问提了出来。孔子对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由”分别为冉有、子路的别名。冉有怯懦,所以要鼓励他;子路好强,所以要给他泼点冷水。)
这里说的“怯懦”、“好强”,也就是我们说的不同秉性特性。按照秉性的不同特性划分秉性的类型,就是秉性的特性说。
特性说认为,秉性是由一些秉性特征所构成的,这些特性是所有的人共有的,但每一种特性在量上因人而异,由此造成了秉性的差异。所谓特性,是秉性的基本因素,如内倾性、支配性、活动性、情绪稳定性等,它决定了人的行为倾向。但一般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通过行为和言语的表达,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寻找出来。
事实上,一个人的秉性是不可能机械分割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正是鉴于这一事实,人们也试图将它们统一起来。前面我们分析其他心理因素与秉性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了气质对秉性的影响。现在,我们将秉性的向性、稳定性、基本特性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综合成一个图形关系,以帮助大家从总体上把握自己的秉性。
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秉性,对于发扬其中积极的,优秀的方面,克服、改造其中消极的、不良的方面,从而使自己更快地走向成熟,有很大的作用。
不同类型秉性的取长补短
通过对以上主要秉性类型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种类型是尽善尽美的,也没有一种秉性是一无是处的。它们是各有长短,各有千秋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要求下,不同秉性会表现出不同的优缺点;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秉性会有不同的适应和不适应的反应。所以,根据客观要求,提高自身秉性的适应性,扬其长,避其短,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古代就有人对不同类型秉性的优缺点做了分类与描述:
秉性类型秉性的基本特征秉性的优缺点
强毅之人狠刚不和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许
柔顺之人缓心宽断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
雄悍之人气奋勇决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
俱慎之人畏患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
凌楷之人秉意劲特强指坚劲,用在桢干,失在专固
辩博之人论理赡给论辩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
弘普之人意爱周洽普博周给,宏在覆裕,失在溷浊
狷介之人砭清激浊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失在拘扃
休动之人志慕超越休动磊落,业在攀跻,失在疏越
沉静之人道思回复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缓
朴露之人中疑实在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
韬谲之人原度取容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在依违
善于思辨、论理的人,其长处在于解释疑难,其缺陷是飘移不定;
讲究博爱、普济之人,其胸襟宏大,覆盖广阔,但往往失于交往混杂;
清白、廉洁、耿介之人,其志节坚定,生活俭约,但处事拘谨;
好动、开朗、磊落的秉性,其可取之处在于不断攀登、进取,其所失是轻率、盲动;
沉稳、恬静的秉性,其优点是精于深奥的道理和微妙的手法,但往往失于迟缓;
秉性外向、质朴、直率的人,心地诚实,然而却失之于显露而不深沉;
秉性内向、阴沉、多智的人,往往成功在谋略和权术,而失之于狐疑、多虑。
这样洋洋大观、鞭辟入里的分析,至今看来仍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它虽然不可能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秉性理论进行分类,但对于秉性的机能性、基本特性、向性都涉及到了,并且都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总结评价,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比如,从向性来说,秉性内向的人比较沉着冷静,但往往灵敏、适应能力不够,秉性外向的则相反。从机能性来说,情绪型的人热情,工作有生气,但难免感情用事;意志型的人有一往无前的目的性,但可能犯刚愎自用的错误;理智型的人按章办事,注重理性,但其反面则是缺乏灵活性,对感情不够尊重。从基本特性来说,每种特性都恰到好处是不可能的,既会有“过之”,也会有“不逮”之处,优缺点会同时暴露出来。所以,认真鉴别自己秉性中的优缺点,其最终目的是扬长避短,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在交往过程中,让各人的秉性充分发挥其可能的积极作用和互补作用。因为秉性的优缺点常常是相对的,在这种场合下可能是优点,在另一个场合下则可能是缺点;跟这个人配合可能是优点,跟那个人配合则可能是缺点。所以通过秉性的互补,形成一个最佳的“群体秉性结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维勒和李比希的友谊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维勒和李比希都是19世纪的德国化学家。1829年,维勒向李比希发出一封信,邀请他合作。不久,李比希回信表示同意,于是两人的合作开始了。可他俩的秉性却截然不同。李比希激烈,爽朗,勇敢,自信,好奋斗,肯牺牲,是个风风火火的化学家;维勒则温和,平静,有耐心,有见识,遇攻击不动声色,显得没有生气。所以人们把维勒比喻成“一盆冷水”,把李比希比喻成”一团烈火”。但他们也有相同之处:“感情相同,正直无私相同,致力科学相同,学问务求彻底相同”。因此两人虽然秉性类型差异很大,却由于秉性核心层的一致、融洽,不但关系一直很好,而且各自发挥了优势。他俩密切合作,相得益彰,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一起成为有机化学的创始人。后来人们称赞说:“他俩真是水火相容啊!”
李比希自己在自传中也写道:“我有个大好运气,即得到了一位志趣相投和目的相似的朋友。过了这么多年,我现在和这位朋友仍然以最大的热诚相结合……我们毫无妒嫉,携手努力,这一位要行动时,那一位已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