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心是途径中国有两个成语经常为人们所引用。一个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从正面鼓励人们,要干成一番事业,必须坚持不懈。另一个语出《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意思是说,堆起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这句话从反面告诫人们,没有持之以恒、一干到底的精神,是干不成一件事的。生活中,凭着一时冲动,一跃而起,订计划、立保证,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并不少见,可坚持到底的人却很少。大概也正因为恒心既是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证,又是最难保持的缘故吧,毛泽东年轻时代曾经写了这样的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要有韧劲。不管什么工作,性质再重要,意义再重大,成果再辉煌,它总有大量细小、琐碎、枯燥的工作要做,甚至需要长期重复某些单调的劳动。达·芬奇的老师告诉他,要想成为出色的画家,首先要掌握基本笔法,进行素描,把事物画准确,所以对他说;“先去画一千只蛋吧!”我国“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那是因为他二十年如一日,对每一横每一竖都写了不知多少遍的缘故。如果没有这种超人的“韧劲”,恐怕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知晓的达·芬奇、王羲之了。
要抵制各种诱惑。在追求一种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诱惑。比如说,你正在钻研一道课外数学难题,这时有朋友来邀请你去看电影,这就是一种外部诱惑。这时你可能会想:这习题又不是老师布置的,不做也不妨,何苦自己折磨自己呢?于是半途而废。这就是一种内心的诱惑。解习题是小目标,为实现人生的大目标遇到的诱惑就会更多。能够不能够抵制住诱惑,也决定了恒心能否持久。为了培养自己的恒心,可以对自己下一道命令;凡是干扰目标实现的任何诱惑都一律予以抵制,这对于坚持自己的恒心是有很大益处的。
要有正确的苦乐观。如果把追求目标的努力都看成是痛苦的事,只把目标的实现才看作是快乐的事,那恒心是很容易动摇的。事实上,与困难的较量、意志的磨练并不总是痛苦的,它同时也有欢乐。电影《沙鸥》里有一句很好的台词:幸福并不在于奋斗目标的达到,而在于奋斗的过程之中。人的目标不可能都达到,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也不可能都踢开。但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并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人的价值是通过集体的努力得以最终实现的,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了,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发挥了你最大的能动性,就是向目标不断逼进,就是在实现你的价值,就是在实现人生,这为什么不是幸福和欢乐呢?
家庭是熔炉在苏联的一所大学里,有一对孪生姐妹,外貌酷似,她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小学、中学,又一起考进了大学历史系。在外貌上虽然很难将这对姐妹分出彼此,但一经接触马上就会发现她们的秉性迥异。一个活泼、主动、独立,善交际;一个却沉静,害羞,跟随姐姐左右。照理说,她们的生理条件是一致的,生活过程也十分相似,那么秉性怎么相异如此之殊呢?原来,这对姐妹生下不久,就由她们的祖母带养。祖母认定了其中一个为“姐姐”,责成她承当起姐姐的责任,认定了其中一个为“妹妹”,要求她听从姐姐的意见。结果,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她们截然相反的秉性。从这一个典型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在一个人的秉性形成过程中起着多么明显的作用。
影响人的秉性的家庭因素有许多方面。比如父母的观念、思想、职业、秉性、文化水平,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即对于女的哪些行为予以鼓励,哪些行为予以批评,希望子女成为怎样的人,等等。这些,集中地表现为父母的养育态度、方式。不同的养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不同秉性特征的形成。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父母的养育态度大致可以分为7种类型,并证明了与这些类型相应的儿童秉性特征。
转变内向的秉性
父母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大方,长大了善于交际,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有些父母因此而为自己孩子的内向表现而深感不安。秉性内向的基本特征是:沉静、稳重;不放声大笑,也不与人激烈争吵;交际面较窄,朋友不多,但却比较知心;顾虑多,处事谨慎,平时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办事认真、慎重,但反应缓慢,比较孤僻,有话不与人说,受了委屈宁愿自己忍受。尽管秉性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内向型秉性的短处是客观存在的。非非的妈妈常常为此而对非非说“你太老实了!”“你应该大方些!”企图鼓励孩子显得更外向些。结果,这种责备性的劝导适得其反,使孩子容易更加畏缩,心理负担加重,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使得孩子更加不知所措更加寡言,更加怕与人交往。对待那些秉性内向的孩子,妈妈多给予关心,教育孩子时,态度要和善,用更多的爱去努力争取孩子的信任,使孩子有话敢于对父母说,有什么悲伤之事能使孩子在表情上或行为上表现出来。平时多与孩子交谈或一起活动,少批评多表扬。要让孩子平时还可有意识地与孩子多谈谈学校、社会上的事,使其从自我的小圈子里解脱出来。此外,妈妈还须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学校里有什么活动,尽量说服孩子参加。社会上有什么大型的活动,也可带孩子去凑热闹。另外,还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使其形成特长。这样,孩子就会有与人交往的动机,交际就会广泛起来。无可否认,秉性的彻底改变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如能针对孩子的弱点加以适当的调整,却是可行的。总之对于秉性内向的孩子,应着重培养其坚强、大胆、有主见和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秉性特征。
塑造坚强的秉性
一个人要适应社会,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智力和能力水平等。但是,秉性方面也不能忽视。据调查,成功人士中80%左右都具有坚强的秉性。友人的小儿子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但是特别胆小,见什么都害怕,幼儿园一作新游戏,他总是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平时总是懒懒散散的,不喜欢集体游戏,马上就该上小学了,这位妈妈非常着急,不知道怎样使孩子大胆起来,很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在一个成员众多的家庭,孩子很难摆脱祖父、祖母、叔叔、婶婶等成人的溺爱。这种过于保护的环境,往往使孩子丧失了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孩子不知道怎样控制约束自己的行动,日后一旦从温暖的家庭里走出来,必将无法适应外界那种紧张气氛的压力,而变得畏首畏尾,胆小怯懦。秉性过分懦弱的孩子,常常不能用言语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愿望,碰到自己不情愿干的事也不会拒绝;他们胆小怕事,受到别人的欺侮或碰到别人的无理责难也不善于抗争,往往闷在心里,或者回到家偷偷地流泪、哭泣。这些都是常见的一种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孩子从小体质差,常常生病;或是环境影响,生活单调,缺乏交往机会;妈妈教育不当,或控制过严或包办过多,也可能导致这种现象。要帮助孩子克服怯懦,塑造坚强的秉性,必须从家庭教育入手,在成员众多的大家庭,必须不断改善孩子和成年人之间的关系。除父母外,其他人应尽量少伸手帮助孩子做这做那,要放手让孩子独自去做,这样,孩子就会很快地提高约束自己的能力,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平等对待。与孩子有关系的事情应与孩子商量,征求其意见。因为过度的限制,会使孩子失去表达自己主观愿望的机会,从而压制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妈妈还要多从正面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坚强意志、顽强精神、开朗秉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与人合作的习惯;另一方面,可适当地设置障碍,给孩子提供与困难作斗争的体验机会。使孩子学会或自我否定、或自我肯定、或愤怒、或抗争的生活应付能力,勇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批评,善于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有的父母以听话,不顶嘴,不给自己找麻烦作为好孩子的基本标准,孩子受其影响,也往往顺从家长的这一意愿,从而形成了一种逆来顺受的心理模式和唯唯诺诺的行为习惯。给孩子正确导向,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秉性的重要方面。
纠正孩子的鲁莽型秉性
有一些孩子,遇事好激动,易发脾气;常常不顾主客观条件而任意行事,不善于思考,不计后果。这些孩子往往好胜心比较强却又急于求成,因此,经常错误百出,“好心人办坏事”。对这种鲁莽型的秉性必须认真对待,给予纠正。妈妈可以让孩子全面了解这种秉性的利和弊。鲁莽秉性的人比较直爽,大胆泼辣,敢作敢为,但是,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胆子越大,闯劲越足,捅出来的漏子也可能越大。孩子如果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对改变自己的鲁莽秉性就有了心理基础。接着孩子冷静行事,多动脑筋的习惯。开始时,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都要求孩子先动脑筋,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想清楚,得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然后再考虑如何处理。这样既可以迫使孩子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防止片面性和简单性,又可以在分析思考中发展思维,锻炼处理问题拭目以待能力。“三思而后行”应该作为这一类孩子的座右铭。鲁莽秉性的人特别容易兴奋和冲动。因此,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例如,可规定孩子去做某件中,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标准,不准中途改变或放弃。对孩子的交往作适当的控制。让孩子多与秉性温和,文静的人来往,以利于互相弥补,起到矫枉的作用。教会孩子使用“自我暗示”的控制方法。每逢自己情绪激动时,就暗示自己:“要冷静,千万不要冲动”。经常这样做,对抑制冲动,防止做蠢事是有好处的。要想做好某件事情,必须先得保持头脑冷静,急躁、莽撞只能使事情办糟,因此,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沉着地做好事情,才能避免遭受挫折,从而获得顺利的发展。
影响人秉性形成的,绝不仅仅是家庭环境,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有时可能还是更为重要的。这些因素主要有:
生理是基础秉性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也是脑的机能。许多心理学家、生理学家以及医学家在探讨秉性的生理基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秉性问题的复杂性,在研究上困难较大,因此对它理解甚少。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说明秉性的生理基础较有启示。巴甫洛夫在一篇论文中写道:“类型是动物神经活动上一种生来的、体质性的东西——即介诺铁勃(reHOTИΠ)。可是动物从出生之日起,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各式各样的影响,并且不可避免地必须以一定的活动,来应答这类影响,而这些活动,往往都会终身地巩固起来,所以动物之最后的、现存的神经活动,是由于类型方面诸特征和外在环境有条件地引起的诸变化之间的一种混合物,这就是菲诺铁勃(ФеHOTИΠ),也就是秉性(Xapaктeр)。”①从这段文字的叙述中表明,巴甫洛夫把秉性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联系起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不仅为气质提供了生理基础,它对人的秉性表现也有重要意义。当人在现实生活的影响下,神经系统的特性,如神经过程的强或弱、平衡不平衡、灵活不灵活,都影响着人对客观现实信号的加工和处理方式。由于神经系统特性给人的行为方式打上烙印,从而它也成为秉性的自然基础之一。神经类型是脑活动的先天素质,而秉性是在生活历程中形成的心理特点,因此巴甫洛夫再一次强调秉性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类型特征和生活环境影响的“合金”。他说:“现在我们坚决主张,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这是显然的。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秉性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在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
巴甫洛夫为了不把神经活动类型与秉性混为一谈,他强调了神经联系系统,即动力定型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直接影响。他曾以实例说明秉性的生理基础和大脑皮层上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关系。他说:“爱孤僻,与社会疏远,完全不是弱型者的一个独有的特征。强有力的人们也可能是爱孤独的,但是有完全另一种根据。”这里所指的根据,即孤僻秉性是由孤独观念和疏远行为在大脑皮层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的结果。
上述论证说明,神经类型决不能预先决定秉性,并不是秉性的直接生理基础。然而神经过程的基本特点能制约神经过程的进程基本特征制约;另一方面它又能掩盖或改变神经系统的基本特性,这就使人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带有个体特点。
恩格斯曾说:“人的秉性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这个见解和巴甫洛夫提到的秉性是先天的神经类型和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合金”的思想是一致的。
要理解秉性的生理基础,首先要搞清楚秉性和气质的关系。个性的各个特征或侧面作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包容在个性之中,因此探讨秉性与气质的关系,有助于揭露个性的实质,对人的培养和教育也具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对人所表现的某些秉性特征和气质特征很难区分,因此,往往把秉性和气质视为同一概念。有的心理学著作中也有把二者混淆之意,其实这是不合适的。应该说,秉性和气质是个性结构中既有区别而又有联系地交织在一起的两个重要方面。
善于利用环境
自然因素南北方因为气候的不同,高原、平原、河网地带由于地势的不同,对人的秉性形成也是有明显影响的。北方人往往粗犷、豪迈、外向,所谓“秋风、骏马、冀北”是也;南方人往往细腻、含蓄、内向,所谓“杏花、细雨、江南”是也。高山地带意坚毅,海岸地带心开阔,平原地带多克制。自然因素对人的影响还是带有普遍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