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秉性能移
3447300000039

第39章 怎样打造好秉性?(2)

所谓由肤浅到深刻,是指评价的内容由仅涉及到自己向更有社会意义的方向发展,由秉性的外表层向秉性的核心层发展。3岁的小孩问他好不好,他会告诉你:“今天我饭吃得多,没有掉一粒米。”“今天我没有哭。”到了小学时代,他们回顾自己的优缺点时,往往会这样说:“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迟到早退”,“但有时做小动作,打架”等等。到了小学高年级,特别是升入中学以后,他们往往就会从自己的习惯、动机、态度上评价自己,并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比如“热爱集体,明确学习目的,具有勇敢顽强的品质,诚实待人,助人为乐”等等。再提高一步,就能够把自己的行为和人生观、世界观联系起来,指出自己的一言一行与自己追求的目标的关系,指出阻碍自己达到目标的主要秉性弱点,如“自私,缺乏意志力、懒惰、拖拉”等等。

所谓由简单到复杂,是指对自己秉性的评价,已不是简单地标以好坏,而是辩证地认识到某一秉性特征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某一秉性特征在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有不同的价值等。比如,热情,它可能是关心和同情别人、助人为乐的表现,也可能是越俎代庖、强加于人、损害他人自尊心的表现;勇敢,它如果和秉性的积极性、坚韧性相配合,就可以成为迎难而上、披荆斩棘、无所畏惧的品质,如果和秉性的消极性、鲁莽相配合,就可能表现为打架斗殴、损害公物的错误行为。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应该发扬某种秉性,什么时候应该抑制某种秉性。

如果我们已经实现了上述4方面的转变,说明我们秉性的自我评价能力已经趋于成熟。

秉性的自我教育

在物理学中,强磁场使光谱线分裂的效应,是著名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发现的。可是当塞曼在世界有名的阿姆斯特丹大学讲坛上庄重地讲解他的重大科学发现时,有谁会想到他曾经是一个物理成绩不及格、懒惰浪荡的青年呢?

塞曼的家乡在海边。在他的母亲临产的那天夜里,海堤崩塌,他的母亲竭尽全力,爬上一条小船,在大海里生下了塞曼这条小生命。塞曼自幼聪明,但他在考进莱顿大学以后,成绩却一落千丈,物理考试不及格。因为他太信赖自己的小聪明了,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与女友周旋、嬉戏之中了,他生活散漫,不加检点,人们对他已经不抱希望。当塞曼的母亲知道了这一切后,泪流满面,痛心非常。她说,早知道他这样放荡不羁,当初就不该在波涛中排命挣扎了!

母亲的话象钳子钳住了塞曼的心,使他一下子猛醒过来,他下决心以极大的毅力克服各种干扰,抛弃一切恶习,开始实现自己的价值。很快,他由一个浪荡子成为高材生,并开始了严谨、勤奋的科学研究生涯。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主观努力在改造自身秉性中的无限潜力。证明了秉性自我教育的可能性。人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任何外来的教育都要通过受教育者主观的过滤、选择和自我教育来起作用。

那么,怎样进行秉性的自我教育呢?

自省。也就是回忆、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秉性面貌,总结优点,发现缺点,从而不断上进。自省是我国古代秉性陶冶的一大特点。《论语·学两篇》有“吾日三省吾身”一说,即每天多次回顾、检点自己的言行。革命老前辈谢觉哉在《反省》一文中说得更清楚了:“错误总是有的,没有错误,倒是怪事;反省越深刻,改正越努力,发现的错误也越多,这就是一步步的上进。”又说:“不是为给人看而反省,而是真正为着自己的修养。”

自省必然要引起“自讼”,也就是思想上的斗争。意识到自己应该发扬哪些秉性特点,克服哪些秉性特点,是一回事;而能否痛下决心则又是一回事。这痛下决心的过程,便是思想斗争的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列夫·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曾有过一段放荡的生涯。但他在一次彻底的反省中,发现了自己的8条主要秉性缺点:缺乏刚毅力;自己欺骗自己;有少年轻浮之风;不谦逊;脾气太躁;生活太放纵;模仿性太强;缺乏反省。能反省到自己“缺乏反省”,这是一种真正的反省。所以经过这次反省,托尔斯泰好象受到一次当头棒喝。从此,他开始了新的生涯,跟哥哥尼古拉来到高加索,在炮兵队里当了一个下级军官,并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自警。中国宋代有个史学家叫司马光,写了煌煌巨著《资治通鉴》。他平时刻苦自励,特地用石头制作了一个枕头,名为“警枕”。目的是让自己睡在上面不舒服,不好睡懒觉。这种自我警戒的精神,传为千古佳话。

在取得成就的人中,自警自戒的人是不乏其例的,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读书的时候也写过自我修养守则。美国思想家富兰克林的例于就更为典型了。

1723年,17岁的富兰克林便离开家庭,踏上了人生的艰苦道路。他立志不但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就,而且决心使自己的秉性达到完美的境地。他为自己制定了秉性修养13条:

(一)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二)缄默,不言与人不利之语,不作无谓之谈;

(三)秩序,凡事都要有条不紊;

(四)决心,该做的一定要做,要做的一定做好;

(五)节俭,钱要用得有益,决不浪费;

(六)勤奋,珍惜一切时间,干有用之事,不作无谓之事;

(七)真诚,为人正直,讲话实在;

(八)正义,不损人利己;

(九)稳健,不走极端,要善于克制;

(十)清洁,身体、衣服、住宅,不容有所不洁;

(十一)宁静,不为区区小事耿怀,不为难免之事烦恼;

(十二)贞洁,性生活健康;

(十三)谦逊,向伟人学习,永不知足。

富兰克林晚年在《自传》中深有体会地写道:“从整体上说,虽然我曾妄想获得的完全人格未曾达到……但是我由此计划,成了一个比无此企图时较为良好和快乐的人;正象立志学书法临帖的人,虽然他决不能达到他的本愿,写得象那些帖一样高妙,但他的手却由临帖而有长进,并且是继续写下去的时候,也可以写得既美好又清楚了。”

自警可以象富兰克林这样的全面计划,也可以象林则徐以“制怒”二字来自戒那样有针对性。

自砺。也就是自我砥砺。秉性的自我教育,不仅要有决心,还要有行动上的逐步准备。拳击运动员没有千万次的练习,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就不可能临“敌”不惧。

秉性的自砺一般固然并不要采取这种极端的行动,但自己为自己设计障碍,以“考验”和改造自己的秉性,并由此掌握克服困难的方式方法,这确乎不失为自砺的有效途径。

自省、自警、自砺,是秉性自我教育的3个阶段,是3种良好方法。但如果没有知识,这些方法都会失去依托。因此只要把读书求知和自省、自警、自砺结合起来,秉性之花便一定能绽开得更加美丽。

秉性的自我塑造

从动机开始

所谓动机,是指激起一个人去行动或抑制其某一行动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理上的冲动。它是推动行动或抑制行动的内在原因和直接力量。任何意志行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没有动机就不可能产生战胜困难、坚持下去的意志行动。

动机首先与人们的认识相联系,比如对现实事物的认识,对现实事物与自己的关系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行动会有怎样的后果和意义的认识等。动机还与人的情感相联系。人之所以能在行动中克服各种阻力和障碍,也与人们能够得情感上的愉快、满足有关。

人的动机由浅到深可以分为4个层次。

第一是指向活动的动机。幼儿玩耍的动机、从事体育活动的动机,都属这一类。这类动机的情境性比较明显,并主要是个体动机。但是如果得不到发展或受到抑制,对人的行动的作用是微弱的。

第二是兴趣爱好动机。如摄影、下棋、演奏、制作飞机模型等等的爱好。心理学家马努依何的实验证明,要求五六岁的儿童一点不动地保持某种姿势站一些时候是很困难的,但在游戏活动中,让儿童扮演某一他喜欢的角色,承担“不能动”的任务,他就会耐心地站着,其时间比没有兴趣动机条件下的时间长3到4倍。这一动机是在活动动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性。

第三是威信性动机。前两种都是直接动机,这是一种间接动机。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得到权威人士,如家长、教师的肯定、表扬,得到社会的尊重,而避免被批评和责罚。一个人为了得到尊重和承认,可以从事一些自己也许并不喜欢的活动。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他把106名学生分为4组,演算难度相等的数学题,每天15分钟,连续5天。其中一个组不断受到表扬;一个组不断受到批评;一个组受忽视,但可听到前面两组受到表扬和批评的情况;最后一个组作为控制组单独进行练习,对练习的情况一无所知。结果4组的成绩表明威信动机在人的活动中起着巨大作用。

第四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这是最高级的动机,也是能够产生巨大热情和坚持力的动机,前面提到的费约的实验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有些政治活动家,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可以抑制进食的自然需要,绝食10多天之久。在对四肢残废者进行动作失调的机能性治疗中也发现,具有为重新回到劳动岗位,参加有利于社会的劳动而进行练习的动机的人,比起仅仅为了恢复失调的机能而进行练习的人恢复得快。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认识到学习的巨大社会意义,那么我们的学习也就更稳定,更不怕困难,更能取得优良的成绩。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把学习的兴趣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结合起来,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时不仅使用意志努力,而且感到是自身兴趣的需要,能从中得到极大的快乐,那就更好了。

实践证明,优等生的学习动机往往表现为既有远大目标,又有切近的具体目标,但其主导动机是社会性的。差等生则常常是两种目标相脱节,学习动机比较模糊,动力作用不强。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兴趣动机和社会动机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动机对人的行为的激发或抑制,并不都是平静顺利,轻松自如的,动机与动机会展开激烈的斗争,在内心掀起轩然大波。哈姆雷特心中是复仇还是苟且,是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就是尖锐的动机斗争。人的意志行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但由动机过渡到行动的过程可能是各各不一的。在简单的意志行动中,动机几乎是直接过渡到行动的。这时,行动的目的是单一的、明确的,通过习惯的行为方式就能实现。在复杂的意志行动中,人的动机通常也是复杂的,在同一件事、同一场合,会有导向不同行为的多种动机。有时它们相安无事,但有时彼此对立,或不可能同时实现,这样就会产生动机斗争,也就是两个“我”或更多的“我”展开较量,几个小人儿在自己的头脑中摆开了战场。

动机斗争在不同的情况下是有差别的。有些相互矛盾的动机是“好说好商量”的。比如,是去打球还是去看电影?是先看电视还是先完成作业?这因为没有特别大的利害关系,动机斗争并不激烈,而且不会持续太久,一般总由较强的动机战胜较弱的动机。

有时,相互斗争的动机各自都有巨大的力量,这时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决定往往对人具有原则性意义。例如,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以邻为壑,还是为了别人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当自己受到朋友或同事误解的时候,是为“出出气”而降低道德水准,还是顾全大局,暂时忍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消除对方的误会?这两种动机的抉择,就取决于人的行为的目的了。

所谓目的,是活动所追求的结果。通俗地说,动机是出发点,目的是归宿。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和欲望,带有很大的冲动性,目的产生于人对自己追求方向的认识和选择,具有更大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它对动机有引导和抑制作用。在重大的动机斗争中,如果一个人缺乏高尚的人生目标,就可能图一时快活,放纵自己一时的情绪;如果一个人追求社会的价值规范,注重自身文明的修养,就能够自我克制,顾全大局。

目的对于动机的长远性、稳定性、正确性也有制约作用。如果有了稳定、崇高的目标,就会有相应的占主导地位的长久动机,就会把目前的行为与奋斗的目标联系起来,抑制于扰目标实现的其他暂时动机冲动,就会始终如一,从而使自己的动机获得强烈的推动力。假如请你托10公斤的砖头,发挥你最大的支持力,你能托多长时间?假如把砖头换成鸡蛋,你一旦松劲,鸡蛋就会摔得粉碎,这时你能坚持多少时间?假如再把鸡蛋换成炸弹,你一旦松劲,炸弹就会爆炸,你又能坚持多少时间?想必托鸡蛋的时间要超过托砖头的时间,而托炸弹的时间又会成倍地长于托鸡蛋的时间吧?猜想毕竞是猜想,还是用心理学的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吧。

心理学家费约进行过这样的实验:要求3组大学生用右手食指拉起测力计上悬挂的重达3.4公斤的砖码。对第一组被试不告诉任何理由;对第二组被试告知他们要表现出自己的最高能力;对第三组被试则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把电输送到工厂、住宅,完成这项任务有重大意义。实验结果证明,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动机的被试组中,能表现出最大的力量。

用意志保证

信心是前提历史名著《左传》中有一篇《曹刿论战》,以洗炼、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秋时期齐鲁交战,鲁国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鲁军所以能取胜,与曹刿善于把握战争的态势和战士的心理有很大关系。他分析道:“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战争是要凭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时,士兵勇气勃然而起,信心最大,趁着这股勇气进攻,就可以战胜对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要衰退,信心就要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全无,信心也丧失殆尽了。如果从意志心理的理论讲,这就是讲的时间的延宕对勇气、信心的挫败。

决心是关键决定一旦作出之后,便要为实现它而努力,这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动机再高尚,目的再美好,行动手段再完善,不付诸行动,还是一句空话。曾经有一幅漫画,题为“决心成‘书’”。讽刺那种决心书写了一份又一份,但始终不实施的意志薄弱者。还有些人作出决定时,不经过深思熟虑,缺乏充分的根据,结果是朝三暮四,一事无成,这也是意志薄弱的一种表现。

决定能否实施,决心能否变成事实,还与有没有周到严密的行动计划有关。不少人虽然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方法,但没有行动计划,对实现决心的困难没有足够的预计和思想准备,结果也常常是在关键时刻乱了方寸,虎头蛇尾。所以在决心阶段,良好的意志品质总是表现为有明确的目的性、确定目标和途径的果断性以及分解目的的计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