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秉性能移
3447300000014

第14章 什么是好秉性?(7)

目标不专一的弱点经常在喜欢冒险的人身上发现,这些冒险者发达起来时,简直就像希腊点石成金的米达斯,无论做什么生意都赚钱。他们自己和别人都相信他们会一直飞黄腾达下去。问题出在当他们垮下去的时候。

这些人的基本问题是,目标太分散以致无法集中目标。

这个世界总是为那些有目的的人准备着路径的。如果一个人有目标、有对象,晓得他自己是向着何处前进,那么,他就比那些游荡不定、不知所从的人来得更有成就。没有对象,就不能有迅速的进步。有人曾经这样说:“如果你不知道你是往何处去,便不会达到什么特殊的目的。”

想法太多,或者要想实现的目标太多,跟没有想法没有目标其实是一样的有害。

人们的目标由动机产生,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在生活中,当人们感到自身缺少某种东西时,就会产生相应的需要。人们对这种需要的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逐渐明确的过程。最初只是朦胧地意识到它的存在,并伴随有紧张和不安的心理状态;随着它强度的增加,达到甚至超越人的意识阈限(界限)时,人们才会明确地知道是什么使他感到紧张和不安,并清楚地知道采取什么方式和手段来使之得到满足。当人们清晰地意识到需要的存在时,就会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但这种愿望若要真正转化为动机,还必须有满足需要的外在事物,即动机诱因的存在。有了动机诱因,愿望才能转化为推动人们活动的动机。这如同许多人非常想学电脑操作一样,如果没有机会接触电脑,那只能说他们有学电脑操作的愿望;如果家里有电脑或社会上举办电脑培训班,这种愿望才会转化为动机,推动着他们去努力学习。因此,愿望和诱因是动机得以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动机一经产生,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推动着人们表现出姿态万千的行为。我们知道,秉性是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那么,作为行为推动力的动机又是怎样影响秉性的形成呢?在一定意义上说,秉性的形成过程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因此,动机对秉性的影响是以行为为中介的。具体说来,当一定程度的需要和特定情境中的诱因条件相结合,就形成了个体最初的行为动机,促使其表现出某一行为。当这种需要和诱因条件持续不断地结合,最初的动机便开始稳定巩固,并可迁移到类似情境中去,逐渐推动着个体形成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即形成各种秉性特征。进一步分析罗斯福逆境中竞选总统成功的事例可以看到:他的动机诱因是总统职位,他的清晰明确的需要(或愿望)为荣登总统宝座。这两者的结合,激起他产生了参加各种竞选活动的内部推动力,即动机。这种行为的推动力持续十年之久,逐渐推动着他形成坚强的秉性,最终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由此可见,人的需要和动机诱因的结合是构成秉性的“建筑材料”,秉性实质上是个体在同类条件下合乎规律地表现出来的需要和动机诱因系统。

人的动机复杂多样,一般可划分为牛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以人的生理需要为基础的,是先天具有的、比较低级的动机。社会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需要为基础的,是后天习得的、比较高级的动机。不同种类的动机,对秉性形成的影响有所差异。一般地说,社会性动机对秉性形成的影响较大。在社会性动机中,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是两种主要形式。

交往动机是一个人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动力,包括愿意和别人在一起而不愿独处、喜欢与合得来的人相处、愿意别人把自己接纳为群体中的成员而不愿被抛弃等方面的内容。交往性动机强的人,对建立、保持和恢复友好关系十分关注,经常广交朋友,喜欢群体生活,不愿一个人独处,害怕孤独。长此以往,十分容易形成外向、社会交往水平高和独立性较少等秉性特征。交往性动机低的人,对他人不感兴趣,喜欢独处,朋友较少,不喜欢群体生活,经常是独来独往。久而久之,他们容易形成社会交往水平低、独立性较强、内向等秉性特征。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善地步的内在推动力量,包括想在人们心目中赢得较高的地位,博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赞扬和钦佩,力求认识未知的事物与创造有价值的新观点等方面的内容。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人,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认真,——丝不苟;他们特别相信自己的能力,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抑制无关刺激的干扰。而这样的结果又常常体验到学习与工作的成功。因此,他们比较容易形成自信、自控力强、独立性强、严谨认真等优良秉性特征。而成就动机低的人,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积极认真地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中,容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而这又常常导致学习和工作的失败,从而形成自卑、焦虑、依附等不良的秉性特征。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的这段话说明了人们不仅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愿望,而且又往往要从中作出取舍。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动机冲突。在日常生活中,动机冲突普遍存在。如一个人既想到知识的殿堂里深造,又想到商海中遨游;既不安心于国有企业的稳定,又不喜欢外资企业的风险;既向往机关工作的悠闲,又嫌弃政府衙门的清贫……这种普遍存在的动机冲突,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把它分为三类:一是双趋冲突,即人们对具有同样吸引力的两个愿望,必须选择一个同时放弃一个时所产生的冲突。平时人们所说的“忠孝难全”、“舍生取义”就是这种冲突。二是回避冲突,即人们必须在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两个事物之间选择之一时所产生的冲突。一个学生既不愿写作业,又不想老师批评即为这一冲突。三是趋一避冲突,即某一事物对个体既是吸引力又是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冲突。人们常说的“有钱没闲,有闲没钱”指的就是这一冲突。无论面临哪一种动机冲突,人们最终都要作出这样或那样的抉择。而抉择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形成截然不同的秉性。面临冲突时,如果经常对引发冲突的需要和诱因认识深刻,善于分析其中的利害趋避,人们就能够迅速作出抉择,避免因冲突而造成的困惑与不安。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迅速抉择的习惯,从而形成果断、自制、独立、自信等积极秉性特征。相反,如果总是对引发冲突的需要和诱因认识肤浅,一味地反复权衡,当决不决,当断不断,人们就会长期持久地处于冲突造成的困惑与不安之中。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不善抉择的毛病,从而养成焦虑、忧郁、烦恼、优柔寡断、缺乏自信、依赖等消极秉性特征。可见,动机冲突对人们秉性形成的影响是以动机冲突的抉择方式为中介的。

那么,如何增强自己行为的目的性呢?

拓宽知识背景,详尽占有资料。李时珍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药物学家和医学家。早在青年时代,他就在自己行医的实践中认识到以往医学著述的陈旧和不足。于是,他立志撰写一部新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为此,他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阅读了《通鉴纲目》、《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等近下种医学著作,并重新加以整理分类。同时,他又别离妻子孩儿,背上药筐,拿起药锄,带上医书出外访药。经过27年不间断的收集、整理,他终于完成了192万字的这一医学史上的瑰宝——《本草纲目》。

李时珍的成功经历向世人展现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行为目的的确立,通常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之上。知识的背景越丰富,占有的信息资料越全面,行为的目的性越清晰自觉,也越可能得以实现。李时珍从最初确立撰写《本草纲目》的目的到最终得以实现,是以其丰富的医学背景知识和详实全面的医学资料为基础的。没有这一点,他就不可能自觉地坚持不懈二十七载。因此,拓宽知识背景,详尽占有资料是增强行为目的性的起始环节。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总量急骤膨胀的今天,这一点就显得更为重要。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90年代的畅销书——《权力的转移》中指出,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知识已取代暴力、财富,成为权力的象征。在知识唱主角的年代,世界的发展更趋向于梦幻莫测。谁不具备丰富的知识背景,谁不详尽地占有资料,谁就意味着盲目和被动,意味着无所适从。因而也就谈不上增强行为的目的性了。

拓宽知识背景,详尽占有资料,通常围绕这几个方面:一是自身的特点。俗话说,“尺有所短,才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喜欢的事,所钟爱的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自身的劣势。在拓宽自己的知识背景、详尽地占有资料时,应充分地认识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决定收集、占有什么方面的信息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身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料的效益,最终达到增强行为目的的自觉性,磨练坚强秉性意志特征的目的。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社会中,知识和信息将成为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面对急骤膨胀的知识信息,人们将依据什么进行取舍呢?答案是社会需要。一位伟人曾说过这样的话:“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许多伟人都因无条件地将个人的人生目标融入崇高的人类目标,才成为时代的弄潮儿,造就出自己辉煌的人生。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均都如此。这就启示着我们在拓宽知识背景、详尽占有资料时,必须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以此作为资料取舍的标准。这样,才能使自己所选择的知识信息富有生命力,具有时代新鲜感,从而更好增强行为的目的性,塑造坚强的秉性意志特征。三是活动、任务的要求。人们行为的目的性,通常是体现在一定的活动之中。活动能否顺利而有效地完成,直接影响到行为目的的实现。因此,为有效地占有资料,还必须充分考虑到活动任务的要求,尽可能多地收集那些有利于完成活动的知识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而有效地完成活动,并在活动中实现坚强秉性意志特征的自我塑造。

确立适度的目标体系。有人曾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投掷竹圈,去套前面地上放的小圆柱。学生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该站在哪儿投掷呢?”实验者回答道:“没有规定,由你自己选择。”学生们听后觉得奇怪,他们起初站在距圆柱很近的位置去投掷,成功率很高。可投了几次之后,便觉得那样做没有意思,于是就自行退到较远的位置,结果命中率自然大大降低。就这样一会儿靠前,一会儿靠后,学生们最终确定了最适当的位置,那就是投掷命中率约在50%左右的地方。

我们从这个实验中可获得一些启示:人们固然盼望成功,但太容易得手的事情没有挑战性,即使成功,也不能给予人们以成就感。太困难的事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人们也不愿因此浪费精力。只有成功与失败各占一半的事情,方能引起人们的最大兴趣。同样的道理,人们在确立行动目标时,不仅要考虑目标的高低,而且还要看目标对自己而言能否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使目标产生巨大的激发力量,推动着人们自觉地从事活动,从而塑造出坚强的秉性意志特征。

美国有位名叫弗隆的心理学家证明了这一点。他研究了目标和目标对行为激励程度之间的关系,并将二者的关系概括为如下的公式:

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

打造好秉性——积极但不紧张

在人的一生中,积极的心态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工具,是你能够看透自己的必备素质。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天里,写信、拜访或打电话给需要帮助的某些人。向某人显示你的积极。把你的积极心态传给别人。

“心态失衡是现代人常被击垮的一个秉性弱点,因为他们无法从消极心态过渡到积极心态。这种失衡秉性成为一个时代的疾病。”皮鲁克斯在《现代人秉性何以失衡》一书这样说。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积极的心态是种力量,如果一个人有信心、求希望、有诚意、善关爱、肯吃苦,而不是悲观。失望、自卑、虚伪和欺骗,那么这种人的个性就是令人欣赏的,同时也是他成大事必不可少的良好品质。这一点,我们非常希望,试图成大事者好好想一想,切忌走人到消极心态之中。

在人的一生中,积极的心态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工具,是你能够看透自己的必备素质。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发挥潜能,那么积极的心态便会使你产生直觉,从而使你如愿以偿。

一位射击世界冠军的成大事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态。每次射击,他都会举起他的弓,眼睛锁定三十码外的靶心。此时此刻,除了红心以外,没有任何事可以吸引他的注意力。他拉紧了弦,眼睛注视目标,沉静而迅速地审视一遍自己的身心状态,若感觉有一点儿不对,他就放下弓,放松,再重新拉一次。假如一切都检视无误,他只要瞄准靶心,放心地让箭飞出去,就有信心正中红心。

这种冷静的信心、十足的状态,是否仪为体坛的超级巨星所持有,倒也不尽然。只是当体坛明星处于这种最佳竞技心态时,他才可能赢得胜利。而当心态不佳时,他则一扫平日的威风,甚至会输给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同样,即使一位平时成绩平平的运动员,当他处于最佳心态时,他也可能干出惊人的成就,打败那些技术水平虽高但状态不佳的明星们。事实上我们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自己有时意识不到罢了。

许多人在竞争中失败,并不是由于自己的失误。他们不再进取,只是源于秉性的一些弱点。他们中的不少人缺乏坚韧。目标和意志,而其他一些人则缺乏决断力和勇气。实际上,这些不幸的人如果能再坚持一下,也许就可以获得成功了。但他们没有那样做,这在秉性学中叫‘响目标示弱”!这样的人几乎随处可见,他们一生都在做着一些简单平常的事情,但他们还因此而十分满足。实际上他们是完全有能力干一些层次更高的事情的。许多人没有足够的进取心去开创伟业,因为他们的期望值一开始就很低,致使他们不可能从一点一滴做起,去开创它。正是生活目标的狭隘抑制了他们去确立宏大的进取心。

如果让我给年轻人一句忠告的话,我乐意把米开朗基罗写在拉斐尔工作室中一幅精巧塑像下面的那句话送给他们。上面写着:“做一个更了不起的人”。我建议每个年轻人都把这句名言镶在镜框里,悬挂在店铺里、办公室中和工厂里,悬挂在一个随时可以提醒你的地方。经常自省可以使生命的寓意变得更加宽广也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