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忍经》学生活
3436600000005

第5章 声之忍第五

声者,声音也,此特指靡靡之音。音乐有高雅的,有低俗的;有激越的,有低靡的。而靡靡之音犹如毒品入耳,麻痹斗志,沉迷声色。

原文

恶声不听,清矣伯夷;郑声之放,圣矣仲尼。

文侯不好古乐,而好郑卫;明皇不好奏琴,乃取羯鼓以解秽。虽二君之皆然,终贻笑于后世。

霓裳羽衣之舞,玉树后庭之曲,匪乐实悲,匪笑实哭。

身享富贵,无所用心;买妓教歌,日费万金;妖曲未终,死期已临。噫,可不忍欤!

译文

伯夷从不听败坏人心性的声音,他因推让君位到首阳山中躲藏,在殷灭亡后拒绝吃周朝的粮食而被饿死,他历来被赞颂为圣人中最清高的人。而圣人孔子认为郑国的音乐属于纵情的靡靡之音,这种音乐是女人迷惑男人,使男人沉迷于美色诱惑的声音,会败坏人的性情和爱好,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就要舍弃郑国的靡靡之音。

魏文侯不喜欢雅乐,而兴趣盎然于郑、卫两国的靡靡之音中;唐玄宗不喜欢听奏琴,反而偏爱外族音乐,以此来排解郁闷之气。以上两位君主不喜欢古代的雅乐,却喜欢世俗中粗俗淫邪的音乐,致使他们成为后人的笑柄。

《霓裳羽衣》这样的舞乐,《玉树后庭花》这样的歌曲,不都给朝政带来了灾难吗!唐明皇的欢快之声不是变成了一曲悲歌吗!陈后主一时的欢快,不是定格成永恒的悲泣了吗!

晋朝石崇,身为权贵之人日日挥金如土,整日享受荣华富贵,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买来女子教他们唱歌跳舞,任意挥霍,最终的结局是不仅被杀,而且殃及父兄及妻儿,这正是妖曲未尽,死期已到。

古人感叹道:啊!扰乱人心的声音是如此祸国殃民,对他的诱惑,怎么能够不加以拒绝呢?

解读

美妙之音使人振奋,靡靡之音让人沉迷,沉迷于靡靡之音中,岂能不亡家灭国。

活学活用

妖曲未终,死期已临

高雅的声乐往往能让听者修心养性、心旷神怡,而恶浊之声却只会徒然搅扰他人之耳。意志坚定者不为恶浊之声所动,而意志薄弱者却很容易沉溺其中,而萎缩不前、玩物丧志。

当今社会中,很多人厌恶高雅之乐而钟情于靡靡之音。

到头来一事无成,浪费了大好时光。

唐朝的时候,宫中奏起高贵典雅的曲子,可唐明皇还未听完一曲,急忙叫终止:“快召花奴拿花鼓来,给我解解闷。”于是拿出羯鼓,召来花奴。汝阳王李进曾经带着砑硝帽奏曲,皇上亲自摘红槿花插在他的帽子上,并给他取名叫“花娘”。

唐明皇在中秋之夜梦见罗公远游历月宫,看见仙女几百人,佩着白色的丝带,穿着宽衣,在广庭中舞蹈。唐明皇问:“这是什么曲?”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明皇于是暗记曲子的音调,然后教宫人学着唱用来娱乐,于是懈怠于国家政事,导致发生了“安史之乱。”那时候,中原动乱,唐明皇狼狈地逃到四川,所以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智慧金言

当今社会的人啊,为什么不警醒。爱好靡靡的乐曲,从表面上看好像只是个人爱好问题,无伤大雅,也因此而往往被忽视。然而,从一个人是喜欢高雅的乐曲,还是偏爱靡靡之音,首先折射出来的是他(她)的道德修养问题,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人的志向和胸怀。

沉迷于低下的曲调,个人的格调和品行修养就不可能很高,整天在靡靡之音中度日,只会给自己及亲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声之忍是让人们去欣赏、享受高雅的音乐,远离粗俗淫邪的乐曲,是让人多听一些高雅的曲调,在优雅的乐曲中感受生命,感悟生活;是让人从低级淫亵的小调中、从靡靡之音中解脱出来。是叫人多听一听高山流水的知音之声,感受二泉映月的涤荡心灵之感,体会十面埋伏的铿锵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