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热读与时评
3399300000013

第13章 在似与不似中演进--读《看上去很美》

作为喜爱王朔作品的读者之一,我读《看上去很美》,再比较王朔过去的创作,也有一种似又不似的感觉。王朔的确弃掉了一些东西,又添加了一些东西,这使《看上去很美》在题材、题旨与写法上,都有不少变法图新的明显努力,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王朔创作走入另一阶段的开始。

首先,在题材的选取上,以乳臭未干的少儿方枪枪为主人公,写他从保育院到上小学的生活经历,这不仅是别出心裁,而且是知难而进。4-8岁的方枪枪,一无简历,二无思想,很难展开描写和深入开掘,更无嘲人与自嘲的些许能力,这一对象的选择本身,便大大拉开了此作与王朔前作的距离。但我们看到,王朔选了新的对象,也添了新的办法,他以略带成人化的笔墨,巨细无遗地详述方枪枪那半是明白半是糊涂的种种感觉,以及那受顽童心理支配的随欲所使的种种行为,那种在常人看来不可理喻的“闹”、不可思议的“淘”,无一不符合少儿的心理逻辑,甚至无一不出乎少儿实践英雄主义的良好动机。王朔对待少儿主人公方枪枪,真是认真至极,他描述一个个的小感觉,浓墨重彩,不惜笔墨,展开一个个的小细节,精雕细镂,不厌其烦,其情其景,真有如庖丁解牛、狮子搏兔。高度注重感觉表达与细节描写,使《看上去很美》把一个浅显的人物和苍白的经历,写得有声有色又有滋有味,读起来不仅不觉枯燥,而且每每令人忍俊不禁。

题旨上的以小见大、平中求奇,是《看上去很美》的另一特点,甚至是更为重要的特点。刚上保育院的方枪枪,实在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个社会角色。然而,人大人小,作为社会的一员,都有自己的位置。王朔先写出方枪枪所置身的保育院的小环境,再写出他所居住的复兴路29号军队大院的中环境,最后再写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文革”前的北京城的大环境,这样方枪枪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特殊环境中的“这一个”。事实上,方枪枪时时想出人头地,本性的争强好斗,与军人家庭的革命传统和“文革”前期的阶级斗争、英雄主义教育,是水乳交融般地胶合在一起的。作品几处写到少年老成的方枪枪在重压下的悲叹:“想在保育院活下来太不容易了”,“这日子没法过了”,一个社会时代让天真烂漫的少儿活得如此艰难和不快,人们还能再说些什么呢?我们在反思一个时代的失误时,往往只从成年人的视角着眼,往往遗忘了它可能会给未成年人带来的伤害,而《看上去很美》以方枪枪们不尽如意的童年,更具象也更深刻地揭示了愈演愈烈的“左”倾思潮在成长的一代身上投下的难以抹去的阴影。是的,在大人们看来如花似锦的童年,童年人自己却觉得苦不堪言,“看上去很美”本身即构成了一种无言的反讽。

与王朔以前的作品相比,《看上去很美》在写法上有新的拓进,也有旧的坚守。比如注重感觉描述与心理刻画,尤其是通过密集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行为中的意识活动,显然是王朔以前作品中所少有的。在作品的布局与叙述中,王朔所惯用的以小品式的对话塑造人物和推进情节的套路也悄然退隐,代之而来的是叙述的一板一眼与描写的从容不迫。但调佩的风格依稀可见,只不过变得更为内在,更为含蓄,比如在方枪枪总是引火烧身、保育院阿姨总是弄巧成拙的一个个小故事里,王朔式的自嘲与嘲人意味都深隐其中。更为显见的,是作品中的某些叙述段落和议论文字,如方枪枪时不时冒出的与其年龄不相符合的伟大而崇高的感想,对“文革”初起时某些场面的戏剧性描绘,以及对一时间到处是毛主席塑像的铺排等等。但也看得出来,此时王朔笔下的调伲文字,游刃有余,极讲分寸,一点也不越规逾矩。真是说不清王朔变得更小心、更胆怯了,抑或是更聪明、更狡黠了!

总体来看,《看上去很美》看上还可以,它可能是王朔作品中少有的可评性大于可读性的小说。然而,我仍固执地认为,这本书在可读性上的缺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少儿题材所限定的,从王朔由此作表现出来的弃旧图新又去粗存精的文字新资质来看,他的“方枪枪一方言〃成长系列小说作品,定会一部比一部更为精彩,我们应当有耐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