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①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注释】
①云:有。
【译文】
所以,人要是没有老师、不懂法度,如果有智慧,就一定会偷窃;如果勇敢,就一定会抢劫;如果有才能,就一定会作乱;如果明察,就一定会搞奇谈怪论;如果善辩,就一定会大言欺诈。人要是有了老师、懂了法度,如果有智慧,就会很快通达事理;如果勇敢,就会很快变得威武;如果有才能,就会很快成功;如果明察,就能很快理解一切;如果善辩,就能很快论断是非。所以有老师、懂法度,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事情;没有老师、不懂法度,是人们的一大祸害。
【原文】
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情①,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②。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注释】
①情:指合乎礼义的高尚情操。②不足以独立而治:指老师、法度不可能自我完善,也得依靠礼义来完善。
【译文】
人要是没有老师的教育,不懂法度,就会任性胡为;有了老师的教育,懂了法度,就会注重后天的学习的积累;而老师、法度,是从后天的学习中得来的,并不是由先天的本性得来的,所以不能够独立地得到完善。本性,是我们所不能选择的,却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学习的积累,不是我们天生就有的,却可以通过后天加以造就。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风俗,是可以改变本性的;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不三心二意,是用来形成知识积累的。风俗习惯能改变人的思想,保持一种习俗的时间长了就会改变人的本质;学习时专心致志而不三心二意,就能通于神明,与天地相并存了。
【原文】
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①中六指②谓之极,涂③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④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注释】
①宇:空间。②六:指上、下、东、南、西、北六个方向。指:指向,延伸。③涂:通“途”。④反:通“贩”。⑤靡:通“摩”、“磨”,接触,磨炼,指受外力的影响。
【译文】
所以,堆积泥土就能成为山,积聚水流就能汇集成大海,一朝一夕积累起来就叫做年,最高的叫做天,最低的叫做地,空间之中朝六个方向延伸到最后叫做极,路上的普通老百姓积累善行而达到了尽善尽美就叫做圣人。这些都是努力追求以后才得到的结果,努力做了以后才成功的,不断积累以后才高超的,尽善尽美以后才圣明的。所以圣人,实际上是普通人德行的积累罢了。人积累了锄草耕地的本领就成为农夫,积累了砍削的技巧就成为工匠,积累了贩卖货物的经验就成为商人,积累了符合礼义的德行就成为君子。工匠的儿子无不继承父亲的事业,而国都里的居民都安心习惯于本地的习俗,居住在楚国就像楚国人一样生活,居住在越国就像越国人一样生活,居住在中原各国就像中原各国的人一样生活。这不是天生的本性,而是后天的学习和感染使他们这样的。
【原文】
故①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故唯君子为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曰徼②其所恶。《诗》曰:“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此之谓也。
【注释】
①故:通“顾”,但是。②徼:通“邀”,求取,招致。
【译文】
所以,人懂得谨慎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认真地对待风俗习惯,加强德行的积累和感染,就成为君子了;如果放纵本性而不重视学习,就成为小人了。成为君子,就会得到永久的安宁与光荣;成为小人,就会遇到永远的危险和耻辱。所有人没有不希望安宁、光荣,而厌恶危险、耻辱的,但是只有君子才能得到他所喜欢的,小人却是天天在招致他所厌恶的。《诗经》上说:“这些贤良之人,你不访求也不进用;那些狠心残忍者,你却照顾又看重。民众一心想作乱,怎么甘愿被残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人论①: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行不免于污漫,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甚愚陋沟瞀②,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是众人也。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公、修而才,可谓小儒矣。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三公③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④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⑤检式⑥也。人伦尽矣。
【注释】
①论:通“伦”,类。②沟瞀:通“恂憨”,愚昧无知。③三公:辅助君主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各个朝代名称不同,周朝的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④士:官名,有上士、中士、下士三等,其位次于大夫。⑤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为群臣寸、尺、寻、丈: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衡量群臣的德才是一寸高,还是一尺、一寻、一丈高,等于说“掂群臣的分量”、“区别群臣的档次”。⑥检、式:都是法度、准则的意思。
【译文】
人的类别及等级分为:思想没有脱离私心杂念,却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大公无私;行为没有脱离污秽肮脏,却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品行美好;极其愚昧浅陋,却希望别人认为自己聪慧明智:这样的人是一般的民众。思想上克制了私心,然后才能大公无私;行动上抑制了邪恶的本性,然后才能品行美好;聪明而又喜欢请教他人,然后才能多才多艺:去私为公、行为美好又有才干,可以称为小儒了。思想上习惯于公正无私,行动上习惯于善良,智慧能够精通礼仪,像这样的就是大儒了。大儒,可以担任天子的三公;小儒,可以当诸侯的大夫或士;民众,只能当工匠、农夫、商人。礼仪,是君主用来鉴定群臣等级的标准,人的关系伦常也就在其中了。
【原文】
君子言有坛宇①,行有防表②,道有一隆。言道德③之求,不下于安存;言志意之求,不下于士;言道德之求,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是君子之所以骋⑤志意于坛宇、宫庭⑥也。故诸侯问政,不及安存,则不告也;匹夫问学,不及为土,则不教也;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夫是谓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也。
【注释】
①坛:殿堂的基础。宇:屋檐。坛宇:引申指界限。②防:堤防,引申指限度。表:标志,标准。③道德:当作“政治”。④之:指代“道有一隆”之“道”。⑤骋:尽情施展,充分活动。⑥官庭:室内的厅堂,引申指范围。
【译文】
君子说话有一定的界限,行动有一定的标准,主张有一定的重点。说到政治的要求,不低于使国家得以安定和生存:说到思想的要求,不低于做一个有德才的士大夫;说到道德的要求,是不背离当代的帝王。治国之道超过了夏、商、周三代便叫做渺茫不可信,法度背离了当代的帝王便叫做不正。使自己的主张或高、或低、或小、或大,都不超越这个范围,君子是在这个范围内发挥和阐述自己的思想的。所以诸侯询问政治,如果不涉及如何使国家安定而存在下去,就不告诉他;一般人来求学,如果不涉及如何做一个有德才的学士,就不教他;各家的学说,如果不涉及当代的帝王,就不用听它。这就叫做君子说话有一定的界限、行动有一定的标准。
活学活用
荀子曰:“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意思是,我想要从低下变得高贵,从愚笨变得聪明,从贫穷变得富有,有办法吗?唯一能成功的办法就是学习。
一般人总认为人的脑子有聪明与愚笨的分别,聪明的人可以事半功倍,而愚笨的人常常事倍功半,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一般人的IQ都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对生活的思维,倘若经常转动脑子,改良我们生活中的僵固思维,进而为自己开创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所感觉到的聪明与愚笨的差异在哪里呢?对大部分的人来说,聪明伶俐与笨拙驽钝,看一眼便了然,但事实上聪明与愚笨并不在于先天的生理结构,而在于后天的思考方式、思维方法;也就是说,聪明和愚笨的差异不在于头脑本身,而在如何去使用头脑,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提高自己洞察力,学习用更正确的角度去思考事物,就可以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曾经有人比较过聪明人与愚笨人的差别,发现一个聪明的人的视野是广阔的,遇到问题会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而愚笨的人视野是狭窄的,遇到事情容易钻牛角尖;聪明的人考虑事情、做决定时较为全面,而愚笨的人则经常以片面的角度来决定事情;聪明的人会在理智中作出判断,而且能够预测自己决定的后果,而愚笨的人却常常被感情所淹没;聪明的人能够果敢、明确地展开行动,而愚笨的人却经常陷于犹豫彷徨的情境里。
智慧金言
聪明的人能够把握重点,而愚笨的人总是难以理清复杂的事情;聪明的人善于独立思考,而愚笨的人总是做出一厢情愿的笨事;聪明人是决策者,而傻瓜却被决策推动着。
言必当理,事必当务
荀子曰:“言必当理,事必当务。”这句话是说:说话一定要合乎道理,做事一定要合乎缓急。
追求幸福、向往成功,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有进取之心,都希望自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幻想成为人人尊敬、爱戴的历史名人,扬名千古,流芳百世。为了自己少年时即已定下的生活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为了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他们废寝忘食,头悬梁、锥刺骨,为我们演绎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人间悲喜剧。这些人中,有许多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凭借坚强的毅力,成功了,扬名了;也有许多人努力了,奋斗了,但却失败了。成功者自不待言,等待他们的是鲜花掌声以及平步青云的仕途之路;而对那些失败者来说,鲜花掌声自然与他们无缘,等待他们的也许只有人们的唾弃与鄙夷,甚至于被戴上“寇仇”的恶名,千古蒙冤,岂不痛哉?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同样,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也都有其一定的原因。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客观条件、个人的主观条件等等对人们的成功与否都起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有鉴于此,战国时的儒家大师荀子从另一个角度告诫人们“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就是告诫我们在个人成功的道路上,除了要努力地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之外,更要注意弄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会把握时机,不合道理的事不要做,违背常规的话不要说,这样才可战无不胜,事无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