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水浒传》学生活
3398200000048

第48章 运筹:量力而行,稳健发展(9)

从众心理的形成,还源于使个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想法,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的感觉。从众可以不冒风险,对了则皆大欢喜,错了大家都不丢面子;从众可以维持一团和气的局面,避免发生分歧、争吵和斗争,即使是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人人都有份,可以不受到追究,法不责众的心理会充斥于胸,即使上面追究下来,也是“胁从不问”、“受蒙蔽无罪”。古语有“法不责众”,但并不代表你所做的事无错,而且《刑法》中规定,群体犯罪的每个人都要根据所起的作用和社会危害大小,各负各相应的刑事责任。

并不是说一定要反对从众,我们不赞成的是盲目从众。我们生活在大众之中,生活在集体之中,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在许多方面和众人一致,才能融入集体。如果处处与大家不一致,事事标新立异,总是与集体对着干,岂不成了“另类”、“怪物”。但是盲目从众不可取,因为人一盲目就缺乏了理性,人云亦云,难以创新。三十多年前,有人曾问一个陕西放羊的小孩,你养羊干什么?小孩回答:卖钱。又问,卖了钱干什么?回答:讨婆姨。再问,讨婆姨干什么?再答:生娃。生娃干什么?养羊。养羊干什么?卖钱。卖钱于什么?讨婆姨生活……这个放羊娃的头脑很简单,人家都这么活着,我当然也得这样活。中国农民几千年来陷入了“从众”的怪圈,年复一年、代复一代,所以总是一个字:穷。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民从“从众”的怪圈里走出来,学科技、走天下、办企业、搞养殖、跑运输、想点子,变着花样地致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日子一天天地好了起来。

过分“从众”和过分张扬个性都是极端,都会导致我们犯错误。

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常常会听到众人的劝告。众人对你的劝告一般都是善意的,他们真心地想帮助你,尽管如此,你也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你应当认真倾听,衷心地感谢他们。至于该怎么做,还是得自己拿主意,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要保持自我清醒的认识。有人以为,事事从众会获得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实未必,甚至可能是相反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源于互动、互利、互帮、互补。你一点主见也没有,只知随大流,不能提出有用的意见帮助别人,能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吗?如果你想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你就要相信自己,成为你自己。人家是与“你”交往并合作的。只有你相信并接受自己,你才会有能力相信并接受别人,而相信与接受历来是相互的。

有的人思考问题喜欢遵循别人的思路,制订人生战略愿意依别人所为行事。他们觉得跟在大家后边干,不必担“敢为天下先”的风险,虽无头功之利,也能有些实惠可获,何况那么多人都抢着干的事,肯定是好事。跟在别人后面干确实有成功的可能,“跟随超越”便是成功的一例。但是,如果不深入调查研究,不进行可行性分析,不分青红皂白地步入后尘,人云亦云,十有八九是要吃亏的。

【智慧金言】

明明知道别人做得不对,却要随大流,白白浪费了精力和时间。

危机常常出于麻痹

武大郎是个既可怜又可悲的人物。说他可怜,是因为这么一个老实本分的好人,与世无争,最后竟被活活毒死;说他可悲是因为他头脑太简单,身居危难之中,每天仍无动于衷,竟无半点忧患意识。

武大郎本来就不该娶潘金莲,娶潘金莲就等于娶了危难。武大郎身高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又无钱无势,只能靠卖炊饼为生,生活必然清苦。娶了个年轻貌美的潘金莲,就不想想能白头到老吗?今后能不出事端吗?白白捡了一个便宜,一点也不疑忌。白白捡的便宜,福中必有祸。这些道理,武大郎浑然不觉,反而“高枕无忧”。

潘金莲无奈之下才嫁给武大郎。她嫌武大郎“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自认自己晦气,经常欺辱武大郎,闲言碎语,行为举止之中少不了对武大郎嫌这嫌那,家庭战争不断。武大郎却总是小心赔笑脸,一声不吭,明明家庭危机,却天天安心自得地卖炊饼。一个家庭经常吵骂就是破裂之源,可是老实人武大郎仍无半点忧患之心。

当郓哥告诉武大郎说潘金莲与人通奸时,武大郎仍然不信。武大郎整天和潘金莲在一起过日子,就一点蛛丝马迹也发现不出来。当他发现了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奸情后,还意识不到将有大难临头,还认为自己有兄弟武松撑腰,自己是安全的,出不了大事。武大郎还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潘金莲说:“我的兄弟武二,你须得知他性格,倘若早晚归来,他肯干休?你若肯可怜我,早早服侍好了,他归来时,我都不提。你若不看重我,待他回来,却和你们说话。”此时,武大郎的忧患意识已降为零,竟把自己心里所想全盘端出,连最起码的警惕也丧失全无。他自以为有武松在,他们不敢怎么样。岂不知这偏偏提醒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要趁着武松出差在外之机,及早害死武大郎,杀人灭口,以防后患。

武大郎临死之前,仍没有意识到危险,仍对潘金莲抱有幻想,他对潘金莲说:“你救得我活了,无事了,一笔都勾,并不记怀;武二家来,也不提起。”

武大郎居危竟无忧,足见其思维麻木。

人在危险、困难、信任、目标、任务面前容易产生一定的压力,但是,在安定、幸福、顺利面前却不容易产生压力,这是比灾难更加危险的。因为幸福与灾祸,享乐与苦难,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事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转化。一旦幸福转变为灾祸,常常由于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竟无半点应急的办法。

幸福和安逸的生活有一种不易被人觉察的副作用,这就是麻醉。为了克服这种副作用,就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保持压力感,居安思危。奢靡就是危,无忧便是危;俭约才是本,振奋才是本。今日的安逸往往意味着危机的来临和未来的失败,而持续的压力感无疑是今后辉煌的前奏。

回顾我们自己走过来的旅程,当生活和工作的重担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挫折、困难堵住了四面八方的通道时,我们往往能发挥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杀出重围,找出一条活路来;等到大功告成,志得意满,反而阴沟里翻船,弄得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由优变劣,由成功变失败,由安全变危机,都属于质变。质变有两种情况,一是突变,一是渐变。人们对于突变时刻保持着警惕,因为它来得太急,绝大多数应变措施都是应付突变的。其实,量变到质变更应当警觉,因为它可能让你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丧失顺境和成功。

一株高梁,身上有片叶子长了虫子。小鸟飞来,要给它除掉。高粱摇摇脑袋说:“用不着,用不着,有几只小小虫子能把我怎么样?”过了几天,又有几片叶子发现了虫子。小鸟又飞来要给它除掉,高粱满不在乎地说:“用不着,用不着,看几只小虫子能把我怎么样?”又过了几天,害虫爬满了所有的叶子,绿绿的叶子变黄、枯萎了。这时,高粱才着了慌,想找小鸟来除虫,此时的高粱已经奄奄一息,没有一点精神了。

耽于安逸、盲目乐观、麻痹大意、麻木不仁,未尝不是足以警惕的危机源,谁对危机掉以轻心,危机肯定会光临谁,盲目乐观往往迎来了危机,断送了大业。

许多事故和危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有认识、有准备、不麻痹,危机就不敢来犯。一个人在创业过程中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殚精竭虑、奋力拼搏,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一旦干出点成就来,便养尊处优,毫无危机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科学技术发展太快,再有学问的人也不能自以为是,现有的学问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如果不学习,不更新知识,危机将不请自来。

中国的能人太多。莫以为己能,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能人背后有能人,所以你盲目乐观不得。有些能人你认识,有些能人你根本不认识,人家怎么想怎么做,你无从知晓。能人的一个小发明,可能会威胁你的大事业。你管不了别人,但是却管得了自己,自己不自满,常有危机感,自己勇攀高峰,不断创新,也就无大险了。

【智慧金言】

越是在和平年代,就越要有战争的危机感;越是在顺利的境况,就越要有下岗的紧迫感;越是大红大紫的时候,就越需要提防乐极生悲;越是接近成功的边缘,就越不可掉以轻心。

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宋江一打祝家庄,中了四面埋伏,无路可走。正在危急之际,多亏探路的石秀赶到,石秀通知大家,只看有白杨树便转变走去,不管路阔路狭。粱山军士按照石秀的指挥,见白杨树便转,走过五六里路,却见前面的人马越添得多了。宋江疑忌,便唤石秀问道:“兄弟,怎么前面贼兵众广?”石秀道:“他有烛灯为号。”

花荣在马上张望,果然望见一盏红灯。他用手指着灯对宋江说:“哥哥,你看见那树影里这碗烛灯吗?只看我等投东,他便把烛灯望东扯,若是我们投西,他便把那烛灯望西扯。想来便是号令。”宋江道:“怎地奈何他那碗灯?”花荣道:“有何难哉!”说罢弯弓搭箭,纵马向前,望着树影中只一箭,不端不正,恰好把那碗红灯射下来了。祝家庄四下埋伏的军兵不见了那盏灯,都自乱起来。宋江让石秀引路,这才杀出村口,花荣若不仔细寻找红灯并把它射下,那么梁山兵将的损失将十分惨重。花荣射灯,从信号源上解决了问题。

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可以治本且最彻底。

相当多的人不注意防病,不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注意平日的保健。其实,健康的源头是保健、防病。我们应当把“预防”放在首位。忽视防病,贻患无穷,这是付出代价换来的深刻教训。

人们治理污染、修补臭氧空洞,克服过大的温室效应,都是十分困难的工程,与其事后想办法恢复原状,不如不产生环境的污染,不向大气施放氟利昂以破坏臭氧层,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水土流失的影响难以弥补,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滥伐森林,保持住一方水土。从污染源、水土流失源上解决问题才最有效。

人生了烦恼,当然须排除烦恼,但与其这样不如不生烦恼。所以,先哲主张“无我”,那是针对尘世人们“太有我”而说的,人们看“我”太认真,所以有种种烦恼,烦恼来于名利之累。古人说:“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所以,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生烦恼,人便可有效地享受人生。找到了生烦恼的源头,堵住它,人便快乐了。

我们的企业致力于质量改进时,首先采取的措施是设立质量检验部门,不让不合格的产品蒙混过关。许多企业都非常重视质量检验,但是,当时生产过程已经结束了,质量检验只能发现废品,不让废品鱼目混珠而流入市场,但是检验并不能消灭废品,只有在源头上消灭废品的来源,才能彻底地保证产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