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富孩子
3395800000029

第29章 兴趣是最好的富源(3)

母女俩还经常做掷骰子的游戏,最初是用两个骰子玩。玩法是把两个骰子一起抛出,如果出现3和4,就把3和4加起来得7分。如果出现2和4、3和3,就得6分,这时就有再玩一次的权利。把这些分数分别记在纸上,玩3次或5次之后计算一下,决定胜负。

女儿非常喜欢这类游戏。当然,在女儿投入到这种游戏的乐趣之后,斯特娜夫人仍按洪尔鲁克女土的建议,每次玩游戏不超过一刻钟。理由是所有数学游戏都很费脑力,一次超过一刻钟后就会感到疲劳。在这一游戏玩了两三周以后,她们又把骰子改为3个、4个,最后达到了6个。

接着,她们把豆和纽扣分成两个一组的两组或三组、三个一组的三组或四组,把它们排列起来,数数各是多少,并把结果写在纸上,然后把这些做成乘法口诀表挂在墙上。这样一来,维尼夫雷特就懂得了二二得四、三三得九的道理,而且非常高兴。更复杂的游戏可以依此类推地继续做下去。

为了使女儿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做妈妈的还经常同她做模仿商店买卖情景的游戏。所卖的物品有用长短计算的,也有用数量计算的,还有用分量计算的。价格是按着实际的价格,钱也是真正的货币。妈妈常常到女儿开办的“商店”买各种物品,用货币支付,女儿也按价格表进行运算,并找给妈妈零钱。

当维尼夫雷特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或帮助家里干活儿时,妈妈就付给她钱。她还不断地从杂志社和报社领取稿费。她把这些钱用自己的名字存入银行里,并计算利息。

不久,维尼夫雷特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教学就像流水一样,从算术开始一直到顺利地学会了代数和几何。

创业来自兴趣

汽车大王福特的成功,在于他非凡的想象力。

福特生于1863年7月30日。父亲威廉·福特年轻时当过铁路工人,后来回到迪尔本从事农业、放牧和种植工作。福特从小就被父亲逼着干活,但他十分厌恶使用锄头,更讨厌养鸡和挤牛奶,从而导致了他终生不吃牛奶和鸡肉的习惯。

在七岁那年,福特被父亲送进了离家里比较近的一所学校学习,在学校里他只有算术成绩还勉强过得去,其他各科成绩几乎在全班倒数第一。但他却对机械非常感兴趣,后来弄得只要家人看见他放学回家,就立即把手表藏起来,免得被他拆得零乱不堪。家里买回的新农具,一不提防就被肢解成一堆零件。在他称为“秘密武器”的床边小柜子里,他整齐地摆放着钻孔机、挫刀、铁锤、铆钉、锯子、螺栓和螺丝帽。

1870年的一个冬天里,在底特律火车站,福特第一次看见了火车头,因为好奇,所以他大胆地向列车长提出要坐一坐驾驶座感觉一下坐火车的滋味。列车长看着福特可爱的样子,竟然破例地把他抱上了火车头,并且为他开动火车。那一年他只有七岁多一点。

上小学的时候,福特就更是胆大了,他常常做一些人们想象不到的事情。有一次,福特在学校制造小蒸汽引擎,结果发生爆炸,他的嘴唇被割破,一个同学的头部受重伤,学校的栅栏也被震倒。

16岁那年,福特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到底特律去当学徒。他先来到一家工厂,但进厂仅六天就被开除了,因为他修好了那些工人无法修理的机器,导致许多人对他不满。接着,他只好找到了另一家黄铜厂,在那里他学习造门阀、汽笛和钟,六个月后他又辞职了,原因是他已经把这里的技术全都学会了。后来他又进入底特律一个造船厂工作,在那里他对蒸汽内燃机发生了极大兴趣。工作之余,他就去摆弄蒸汽机的构件,并思考着把庞大的蒸汽引擎改制成小型的,以适应小型工厂的需要。两年后,他离开了船厂,回到家乡,开始尝试着汽车的发明工作。

有一次,他在妻子的风琴乐谱背面画了一幅内燃引擎设计图,画完后他兴奋地大喊:“我设计出汽车构造了!”就是这张乐谱后的草图日后成了福特T型车的引擎设计图。

1890年,可以说这一年是福特最关键的一年,他来到了底特律的爱迪生照明公司修理蒸汽引擎,还担任了火力发电机部门的工程师。在此期间,他利用全部休息时间开始试制汽车,终于于1896年6月4日在一个煤仓里制造出了第一辆四轮汽车。

当汽车从一个废弃的煤仓里推上大街时候,天空开始下起了毛毛细雨,但还是引来了无数人的围观。

当福特着手试制第2号汽车时,底特律市市长梅贝利等人便出资成立底特律汽车公司,福特成为公司的总工程师,从此,福特汽车便昂首进入了工业化生产的时代。

1903年,福特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车公司,先后推出八种车型的汽车,汽车的汽缸从两个增加到六个,动力由八马力增加到四十马力。

1908年10月,福特研制的T型车问世了。T型车连续生产了19年,共1500多万辆,创下汽车销售的空前纪录,为福特汽车公司赢得巨额利润。20世纪初,福特公司终于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福特家族也成为美国最大的垄断资本财团之一。

尊重兴趣

在很多家庭里可以发现这么一种现象:每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父母往往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更不愿倾听孩子的诉说。或许是因为这些父母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太深,认为与孩子平等的交流“不成体统”?那真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

要是读者经常到公共的“网吧”去上网,肯定会注意到一个现象:许多十几岁的男孩儿、女孩儿在那里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聊天。不了解内情的人都认为他们被“网”在聊天室里的原因是“网恋”。有不少的少男少女在网上谈论的都是一些很健康的话题,如互相倾诉学习、生活上的苦恼等。而这些话题他们应该是可以和父母谈论的,但是为什么要选择那个虚拟的世界呢?

可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膜是存在的。

隔膜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是用很功利的眼光来要求孩子学习各种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

近年来,由于生活的不断富裕,生活水准日益提高,而一般家庭子女通常是一个,父母不只是养孩子而已,更想栽培孩子成为人中之龙凤,对子女的寄望比起历代父母自然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父母心目中理想子女的形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父母希望孩子有多方面的兴趣,跟古代人不是学文(诗书)就是学武(练兵打仗)那样地泾渭分明,真是大异其趣。

人的兴趣本来就是单方面的,也许孩子起初不感兴趣,但在父母的引导、鼓励下,给予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去学习,孩子也可培养出兴趣来。不过,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他是否有能力学习,他是否愿意学习,是否有时间学习,父母有没有能力供孩子学习,都需要父母再三考虑。

孩子的爱好是随着成长,一再地选择,一再地变更。

有个孩子小时候喜欢玩棒球,就嚷着要当棒球国手,他母亲很担心,因为棒球国手连工作都找不到。孩子的父亲就告诉她,孩子的兴趣是会变的,目前他爱棒球,可以锻炼身体,也没什么不好的;现在,他很喜欢研究天文,甚至科学知识懂得比我们还多。所以说,孩子的兴趣一旦顺其自然地表现出来,除非是不良的嗜好,否则不要太早指出一条路,让孩子走!

自尊、自信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标志,提高自我价值感是培养幼儿健康个性的关键。

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幼儿获得他们可能掌握的能力。

这就要求父母对幼儿要有一个恰当的期望值。我们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幼儿经过努力便能达到的。另外,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让幼儿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动,切不可加以干涉或包办代替,那会让幼儿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体验。

对儿童的言行提出适度的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以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去接纳儿童的各种行为。

父母不要吝啬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因为成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自我评价。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要教幼儿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让幼儿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加以调整、改进。

父母爱安静,孩子爱吵闹。尤其是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得起劲的时候,叽叽喳喳,闹个不停,令父母厌烦。这是家庭生活中常有的事。有些父母在外面忙碌了一天之后已精疲力竭,只想安静一下,于是不免吆喝道:“不要吵!”孩子们玩得正尽兴,哪里会就此收场了?!父母见孩子不听话,气头当然更大了,于是骂:“吵吵闹闹,真讨厌!”

父母口里虽骂“真讨厌”,并不意味着真的讨厌他们。然而这样骂“真讨厌”,却无意中变成了攻击孩子的人格。孩子讨厌!很容易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很多孩子本来就怀有对亲情感到不安的心理,内心常担忧父母是不是爱他们,所以这种骂法会使有的孩子更加感到不安。

还有,诸如,“我看到你就生气,再也不想看到你!”或者“我看到你就讨厌,走开,走开!”这都是一些含有敌意和憎恨的责辞,都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和自尊的。所以,父母绝不能用这种话来骂自己的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把父母表达感情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简短的语句警告孩子,“你这样吵闹令人心烦!”或者,“不要吵!”如果这样一警告,孩子就听了,那就再好不过了。

如果没有效果,孩子照样吵闹或顽皮,父母就应生气地说:“妈妈要发脾气了。”这是第二阶段。有的孩子是怕父母真正发脾气的,因而也就可能停止吵闹。

如果仍然无效,那就只有采用第三阶段的方式了。“父母正在想事情,要你保持安静,你都不听!”或者“你再惹我生气,我就要拿东西打你了!”这样可以把自己的盛怒的心情全都表露出来,让孩子知道,但又不损及孩子的人格。

责骂孩子时应把自己焦急、生气的心情直接表白出来,让孩子们知道。因为这样有助于彼此的了解和沟通。

要尊重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许会发觉,尽管过去对孩子的奖赏很有一套,然而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便面临相当的考验——以前孩子甘之若饴的奖赏,此时可能有嫌恶的反应,到底是为了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观念强烈,对父母的要求和期盼往往会加以反抗,但这也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了,对事物有他自己的看法。

青春期的孩子不接受父母的奖赏,大部分问题在于父母的表达方式——孩提时代被大伙儿称赞的骄傲滋味,现在对他而言可能是一项莫大的耻辱,或许是因为害羞,或觉得太与众不同了,于是就加以拒绝。所以,父母应该改变管教态度。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站在帮助他判断是非善恶的立场上,辅导他对事物的处理和解决之道。对于奖赏,精神上的要比物质上的更有效果。

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培养他的责任感,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