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佛经》学生活
3393100000032

第32章 说得少——不可说,一说即错(3)

为我们的嘴巴洒几滴馨香的甘露吧,让我们的言行种几棵芬芳的树吧!让它行列井然,终日咏快乐,生活在美妙的欢乐园。

妄言自损,守中多做

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佛遗教经》

要知道有很多欲望的人,因为追求利益的缘故,所以会有许多烦恼。而那些欲望少的人,则因为所求少的缘故,就没有这种烦恼。

佛教亦认为“多欲为苦”,欲望太多,常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本。因此劝人要知足少欲,每一个人都要衡量自己的才力以决定欲望的多寡,自己的才力不够,却整日空思梦想,岂不是自惹烦恼?但,请记住,佛教并没有要人们“绝欲”,而只说“少欲知足”。过分地节省以致伤害自己的身体,是佛所反对的。他自己在29岁出家以后,就曾经依照当时外道的苦行办法,瞎炼盲修,每天只吃一颗米,一粒麻,搞得骨瘦如柴,体力不支,结果并没有达到他所希望的觉悟。最后佛才了解虐待自己的身体,并不是达到解脱之道的方法,身体总有死亡的一天,但修行却用得到身体。身体不健康,既不能思考、推理,也不能打坐,禅定。

“少欲知足”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四十二章经》里,第三十四章有这么一段记载:

佛问一个未出家前喜爱弹琴的和尚说:“琴的弦如果太松,拉得出声音吗?”

“不能。”

“如果弦调得太紧呢?”

“弦会断了。”

“如果弦调得恰到好处呢?”

“就可以拉出各种美妙的乐音了。”

所以佛教并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纵欲主义者,也不是故意挨饿受冻的自我虐待主义者。佛教的“少欲知足”乃是达到幸福快乐的“中道”主义。即不矫枉过正,中庸适中之意。

狂言妄语说出来虽然“虎虎生威”,在某些时候更是显得“豪气”过人,用“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来反驳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老子也指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狂妄的话多说只有弊处而无益处,不如紧守中庸之道,量力而为。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实例就是说明狂言妄语自损的,那就是魏延的死因。在当时来说,大多数能够单打独斗胜过魏延的人都已经死去了,他因此对自己有些过于自负,以至于在被杨仪激怒,问他是否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时”他毫不畏惧地猖狂大笑而发三声“谁敢杀我”,谁知在第三声之时,他就在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命丧马岱之手。

狂言妄语能够给人带来杀身之祸,多言同样能够让你吃尽苦头,故而老子教导大家“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并不是教人闭口不言,而是要少说多做,因为“言多必失”是一个千古不变的哲理。

话说多了,漏洞就多,容易出毛病甚至引火烧身。不难理解,这是对说话“多”的人而言的,譬如滔滔不绝的醉鬼、妙语连珠眉飞色舞的政客,这类人因话多招致的所“失”往往惨重,譬如醉鬼丢了性命,政客落得革职除名,都是值得我们去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由口出”,在初始交往的过程中谨慎自己的言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讲话时也应注意自己的口气和态度,避免触及他人的利益,毕竟有很多时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自律首推慎言慎行

在家菩萨应受善戒。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妄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自轻躁,亦不嘲哗。 ——《大宝积经》

在家菩萨(指修道人)应受善戒。他们应该不杀生,舍离刀杖。不杀害一切生物,不恼恨一切众生,常行慈心。他们应该不偷盗,对于自己的财物知道满足,对于别人的财物不产生羡慕希望的心理,甚至一草一叶,别人不给自己不取之。远离邪淫,夫妻二人即感满足,不应该再求别人与之淫乱。应该远离妄语,怎样说就怎样做,不欺骗他人,先思后行。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述说,宁可舍弃生命,也不妄语。他们还应该远离酒类,不喝醉乱性,不轻浮躁动,也不吵嚷喧哗。

孔子说:“吾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这个从心所欲的境界,也就是自由的境界,应该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了。现代中国史上有两个大人物基本上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一个是毛泽东,从他的诗词中能看出来;另一个是邓小平,从他的晚年谈话中能听出来,这两个人在自身意志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中,达到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程度了。

但我们不要忘了,在“从心所欲”的后面还有一个规定,“不愈矩”,即使达到了自由的人,比如七十岁的孔子,也还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伦理,只能在这个框架的规定下“自由”。因此,要想将处理好各种关系,就必须慎言慎行。

人有两耳两眼两鼻孔,唯有一张嘴,就是要人多听多看多辨,而少言。从现代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来说,适当而得体地表达自己,也是相当重要的。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言多必败,危害极大。医生说错话可以害死病人,君主的失言可以毁掉国家。一般人说错话也不可轻估,有人因言语得罪人而被人杀害;战争时,一句泄露机密的话足以导致全军覆没。所以古人守口如瓶,无谓的言语还是少说为妙,就像歌声婉转的鸟不会一天到晚地唱,只有惹人讨厌的乌鸦终日聒噪。

《易经》中说:“乱之所由生也,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意思是说,产生乱的原因,语言是个阶梯。国君说话不慎重严密,就会失去臣民,臣子说话不慎重严密就会失去生命。庄子曰:“两喜多溢美之言,两怒多溢恶之言。”喜欢的时候就会说一些过分赞美的话,就失之于亲近、宽厚;发怒的时候就会说一些过分谴责的话,自己轻易将恶话加之于别人,那么,别人也必定会以恶语加之于我。

叶梦得,北宋哲宗时进士,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任江东安抚大使,他给子孙的家训中就特别强调慎言。他教育子孙说话时务必谨慎,要把说和做紧密地联系起来,既不能多话,也不要多事。因为多话必多事,多事必多话,这就足以使你陷入是非毁誉的罗网之中。

我们要记住高攀龙的话:“言语最要谨慎,交友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

有的人说错一句话或做错一件事,不以为耻,及而大言不惭地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却不知其害无穷!古人以璧玉比喻一个人的人格,璧玉上如果有了一块小小的瑕疵,这块璧玉就不是最好的了;正如一个人如果不谨言慎行,做错了一件事却玷污了他的人格一样。你一直公正无私,舍己为人,却偏偏因为你拿走了别人的一件小东西,损害了自己的威望,失去了别人对你的信任。另一方面,事情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小善小恶,最易忽略。凡人日用云为,小小害道,自谓无妨,不知此‘无妨’二字,种祸最毒。今日之自暴自弃,下愚不肖,总只此‘无妨’二字,不知不觉积成大恶。”莫大的罪过非一时铸就,弥天祸殃非一日酿成。小恶是滑向罪恶深渊的起点。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防微杜渐,扬长避短。

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莲花池上,面对诸位得道弟子,突然作拈花微笑,众人不解其意,而只有迦叶尊者领悟了佛祖的意思,他会心一笑,于是就有了禅宗的起源。孔子观于后稷之庙,有三座金铸的人像,几次闭口不说话,就在它的背上铭刻了几句名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释迦牟尼佛作拈花微笑,孔子铭刻“无多言,无多事”,这两位圣人的行为,寓意深刻。它劝诫人们:为人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有这样一首诗写道:

缄口金人训,兢兢恐惧身。

出言刀剑利,积怨鬼神嗔。

简默应多福,吹嘘总是蠢。

善装糊涂,善于掩饰自己,不让他人觉得你深不可测,从而集中心思与力量来对付你。这便是“沉默是金”的道理。

人不可无缄口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