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佛经》学生活
3393100000017

第17章 放得下——爱恨恩仇,皆为情障(5)

生活中不少人勇于放弃,为今后的发展保留了本钱。牛仔裤的发明者没有像其他淘金者一样吊死在“淘金”一棵树上,发明牛仔裤则成就了他的事业。鲁迅、郭沫若原本是学医的,改弦易辙,取得了杰出的文学成就。发动“秋收起义”的毛泽东放弃执行攻打长沙的计划,向山区撤退,却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舍弃是一种智慧,更需要胆识和勇气。聪明人不为小利而涉险盲动,而是果断舍弃,从艰难险途转向了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人生本就是一条漫长且艰辛的路,途中会有鸟语花香,会有花红柳绿,但前进的脚步不能止住,因为我们追逐的是梦想,寻求的是明天,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舍弃那些看似美好的温柔陷阱,才能追求那些遥远的人生梦幻。

生命也这样,生命只是我们借来一用的资本,经营的项目由我们自己选择,但资本有限,这样我们就须舍弃一些非必需的项目,那么当生命归还时,我们可以仰望苍天自豪地吟啸:“我是最后的赢家!”纵然归还了资本,我们还有赢利,可供世人享用。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虽行布施,而不希求施所得果,……虽有所作,而无执著。——《大般若经》

即使去行善,也不要希望得到结果,……即使有所作为,也不要执著。

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变的话题,那就是自己在小的时候所受的苦楚,在读书时的穷困,因家境不好而受到的冷遇,还有婚姻的挫折,以及亲戚、朋友如何如何对不起自己……为此一直耿耿于怀,因而抑郁寡欢。其实,这都是数十年前的陈年旧账了,我们却为此所困,始终不开心,常年处于负面、阴暗的心态中,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这样活着真是痛苦啊!

岂不知,有的事情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有的事情则要尽快淡忘,所谓事来则应,事去则净。哪些事该被淡忘?应淡忘人生中的挫折与不幸;应淡忘名利的得失;应淡忘岁月的伤痕;应淡忘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应淡忘陈腐、过时的观念;应淡忘流言蜚语;应淡忘冷遇和种种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往事的阴影,保持随缘常乐的状态。否则,如果纠缠于昔日的痛苦中,时间长了,定会损坏身心健康,导致疾病。加州大学一篇保健资料提出:半数以上的早老性痴呆和80%左右的恶性肿瘤都与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及不良信息有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会淡忘那些负面事件及不良信息,学会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生短暂,何必对过去的痛苦耿耿于怀呢?何必要自己伤害自己呢?对我们最有害的是怀恨、不满和烦恼,如果把怀恨、不满和烦恼融化,甚至可以使癌症痊愈。我们一定要网开一面,宽恕所有的人;而宽恕别人,就是爱护自己,是真正、彻底地爱护自己。要知道,最有力量的是宽恕,是慈悲;最有力量的是“当下”,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我们当下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淡忘不快,可以消解烦恼,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祥和与友爱。这一切其实就在当下的一转念之间:你不妨想想,哪一句是你常说的?这两句是:

“所有的人对我都不怀好意。”

“所有的人对我都有很大帮助。”

那么,什么事情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呢?是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所谓:人对我有恩不可忘,我对人有恩不可不忘。“虽行布施,而不希求施所得果,……虽有所作而无执著。”为何要牢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因为要随缘报恩。猫、狗之类尚且知道报恩,何况人类?不知报恩如何做人?故佛家提倡上报四重恩:祖国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

那么,为何又要淡忘自己对别人的恩德呢?因为念念不忘所施之恩,就意味着时刻期待别人的回报,其心态近似于放高利贷者。一旦对方不报答,或报答得不够,势必恨从心起,大骂其“白眼儿狼”、没良心。于是,烦恼丛生,反目成仇,善缘竞成恶缘。这可真是划不来!所以应虽行布施而不求回报,作而不执。这就是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能度过烦恼的激流,到达无忧、安乐的彼岸。

淡忘不快,作而不执,这是智慧、洒脱,也是审美:

瘦竹长松滴翠香,流风疏月度炎凉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

对错怪或伤害过自己的人,我们的心灵不要被仇恨、烦恼所蒙蔽,怒火中烧、烦恼怨恨,对自己比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将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即使在不如意的环境中,也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欢乐与友爱的生活。那么,回想我们所恨的人的一些优点,念及他曾做过的一些好事,而对他拙劣的一面视而不见,如此怒气可能就会缓和下来,烦恼会烟消云散,心中会充满慈悲。

要做到时时宽容别人

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悯。——《优婆塞戒经》

仇人和亲人同样受苦之时,应先救仇人。别人来辱骂自已,自己心中反而要产生怜悯之情。

在所有人类的美德里面,宽容从来都是排在前列的。《马太福音》第五章也说“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这也许是一种境界,我们自忖德薄才浅,做不到,但是对做个“仁义之士”,还是心向往之的。

所谓“宽以待人”就是善意地对待别人的不足和缺点。因为无论在怎么看起来完美的人身上,都有至少一两个缺点,有的缺点甚至在别人看来难以接受。明朝有位学者说过这样的话:“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己能病之。”也就是说,看到别人的缺点、不如自己的地方,不能因为自己这一点比别人强,就自视过人甚至看不起对方。

每个人都会犯错,包括自己,可是我们往往能很快原谅自己,却无法原谅别人。这种原谅自己却不原谅别人的行为是软弱的表现,因为你只敢面对自己的过错,却无法面对别人的。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有的错误还是无意间造成的,是无心的。如果换个角度想想,你是那个犯错的人,是不是希望你“得罪”的那个人能原谅你?如果对方原谅你,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对人要有宽容之心,有的时候对方的做法可能不是有心的,是无意的冲动行为。知道他不是有心的,就不要把这件事再放在心里,而应该忘了它。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中,两名来自同一个小镇的战士默利与菲利普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默利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

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默利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菲利普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菲利普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默利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恕了他。”

即使一个非常宽恕的人,也往往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才能赢得一个充满温馨的世界。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面对那些无意的伤害,宽恕对方会让对方觉得你心胸的博大,可以消除无心人对你造成伤害后的紧张,可以很快愈合你们之间不愉快的创伤。而面对那些故意的伤害,你博大的心胸会让对方无地自容,因为宽恕对方体现出的是一种境界。宽恕是对怀有恶意者最有效的回击,不管别人有意还是无意伤害了你,其实他的内心也会感到不安和内疚,或许是因为碍于所谓的“面子”而不肯认错,而你的宽恕就会使彼此获得更多的理解、认同和信任。自己也有犯错的时候,并会因为犯错觉得担心,不知所措,希望对方能原谅自己,同时也会对自己的缺点忐忑,不希望别人看不起。所以就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

事事计较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不会有任何改变,也不能扭转任何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以宽容的态度待人,以理解作为基础,站在客观的角度评价人,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所没有的长处和优点,也能使自己对对方的不足给予善意的充分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都会有如何要求别人的时候,还有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能否把握好一个律己和待人的态度,不仅能充分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还能培养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在一次为战功彪炳的将军举办的鸡尾酒会上,一位年轻的士兵被选出来,专门伺候将军。音乐响起,这位士兵开始斟酒,但因敬畏和过度的紧张,反而不小心把酒洒到了将军那光秃秃的头上。

一时,整个酒会上的气氛立刻僵住了,士兵更是不知所措,其他的军官忍不住发怒嘀咕:“这个糟糕的家伙,明天肯定会被关禁闭。”

只见将军拿起餐巾,擦着秃头,笑着对大家说:“各位!这位老弟实在用心,只是这种疗法,就可使我长出头发来吗?”

话一说完,全场爆笑,只有那个脸色发白的士兵,含着热泪,满怀感激,傻傻地注视着将军。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有容乃大,不容无物。几句风趣话,多少宽容心。这位将军的伟大,显然不是霸功,而是大度。

当犯错的人是你自己的时候,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谅解,得到别人的支持。同样的,当你面对的是一个犯错的人时,对方也抱着这样的心情。所以,打开你心里的那扇窗户吧!你会发现,当你对别人表示宽容的同时,也会得到同样的回报,而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要有容人之量。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能容多少人,他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如果连一个人也不能容忍,那他也只能顾影自怜、孤芳自赏。即使天下奇才如爱因斯坦等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能够容纳天下的人,那就可以做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