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佛经》学生活
3393100000015

第15章 放得下——爱恨恩仇,皆为情障(3)

患得患失是人生最常见的心理隐患,是人生的精神枷锁,是附在人身上的阴影。生活中出现阴影是因为我们挡住了人生的太阳。人生的太阳是什么?是理想,是追求,是热爱生活,拥抱生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要铸就辉煌的人生,必须砸碎精神枷锁,丢掉思想包袱,走出患得患失的阴影。

把心放下

放下身心如敞帚,拈来瓦砾是黄金。蓦然一下打得者,大地山河一法沉。

——《颂古》

唐朝有位俗家弟子去拜访赵州禅师,由于忘了带礼物,见面时十分抱歉地说:“我空着手来,真不好意思。”赵州禅师微笑说:“那么你就放下来吧!”这位弟子更不安了,愧疚中带着疑惑问:“我没带东西来,怎么放下呢?”赵州禅师当场呵斥他:“既然如此,你就赶紧带回去吧。”这位弟子弄不懂禅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其实,禅师要“两手空空”的弟子放下的,当然不是礼物,而是“拘泥和俗态”——干吗要不安呢?干吗要为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障蔽了生活智慧和生活情趣呢?可惜,这位弟子根器浅薄,未解禅机。

我们会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担心烦恼,原本可以幸福的,原本可以轻松的,原本可以健康的,却因为这些不值得的事情失去了。所谓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佛使比丘在《人类手册》中说:“佛陀不教人沉迷于幻想,而要人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因此佛教哲理是清晰、实际而又合理性的现实主义。”在放下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认清它、接受它、处理它。连认清事情都没有做到,空喊着“放下、放下”无异于自欺欺人。我们要认清的现实,不是受到贪、嗔、痴等念头所污染的扭曲认知,而是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演变的规律。只有当你认清事实以后,你才能不迷惑。其实“无常”这个事实,谁又不知道呢?有时候,不是我们不觉悟,而是我们不愿意接受、不愿意面对它,所以接受事实也是需要勇气的,接受了这个事实,你才能不自欺,你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这件事情是有继续下去的必要,还是要就此打住?如此,才能放下种种错觉所带来的忧愁苦恼,进入自在。

失恋的年轻人悲痛欲绝,这时你让他放下,他放得下么?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有生灭,即因缘生灭。相聚是因缘,分散也是因缘。因缘不可斩杀,唯有随缘。对已成事实的事情,不必勉强挽留,一颗腐烂的果子,即使你摘得到,吃到嘴中也会变味。看清了因缘,他才能放下。在官海沉浮的人,虽然身心俱疲,但是你跟他说放下,他总会心有不甘。他若懂得了无常之法,得到的不能恒久,失去的终归复得,得失之心,才能放下。被钱财所累的人,你让他放下手中的财富,他放得下么?要让他懂得大贫亦是大富,一无所有,了无牵挂,宁静淡泊,恬然自得,况且万般钱财,死亡之时终要放手,不如及时行善布施,他接受了这些,才能放下……

一个放不下,就可能一切放不下;一时放不下,就可能一直放不下。所以禅语说:“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

让失恋的人放下,不是让他从此不要爱情、不结婚;让追名逐利的人放下,不是让他不谋事、不赚钱;让牵挂子女的父母放下,不是让他忘记子女。这里说的放下,不是指把事放下,而是把心放下。放下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放下心里的牵挂和烦恼。所谓事事无碍,事是没有障碍的,心里的念头才是障碍。凡事要努力要尽力,但要把得失之心放下,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无妨。看清,接受,然后放下。

人生越是复杂的时候越简单,在玄奥之处,在进退维谷时,放下即解脱。就好像夏天里,你找到一个有空调的房间,顿感自在,但是不久,空调坏了,时冷时热让你更难受,你去修空调,修不好,修不好还发脾气,你为何偏要钻研根本不会修理的机器?钥匙就在你兜里,拿钥匙开门,离开那个房间不就好了么?提起云遮天,放下是红莲。感到痛苦时,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什么东西造成了烦恼,认清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贪欲是痛苦的根本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食欲起。少欲无为,心身自在。——《八大人觉经》

适当的欲望是人生存所必需的,正如吃饭、穿衣、睡眠是不可缺少的一样,欲望没有了,人生也就将灭了。但是,如果欲望超出了范围,痛苦、罪恶就会如影随形。

从前有个笨人,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找寻多时,终于找到了恒河水,可是,面对河水,他却站着不动,没有下去喝水,旁边的人很奇怪,就问他:“你如此干渴,追寻了多时,现在到了河边,为什么不下去痛饮一番呢?”那个笨人答道:“如果能把水喝干我就喝,可是这河水滔滔不绝,我是不可能喝干的,所以我才不喝。”周围的人听了这话,笑他“愚不可及”。可是,世人尽管不像这个笨人蠢到了这种程度,却也是相差无几。佛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一个人贫穷就难免想有财富,有了财富又要有名声、地位、长寿,永无休止,也永不安宁。口渴了要喝水,有了水,还要非喝完不可。欲望永远也无法满足。

《大毗婆沙论》中说,当贪欲生起时,“身劳、心劳,身烧、心烧,身热、心热,身焦、心焦”。贪欲让人身心疲惫,当贪欲强烈时,人就好像在火中受煎熬。人有时候是察觉不到自己的贪欲的,在贪欲的暗控下,人无法朝着真正利己的方向前进,总是在做着自伤又不自知的事情。比如,一个人因为贪图钱财,用一些不正当的方法谋取利益,并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如果不能及时醒悟,终将酿成大错。

一个人要是对钱财有贪欲,那么不管他拥有多少财富,他都是痛苦的。《百缘经》云:“富贵求时甚苦,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于三时中,都无有乐。”一个人为了积累财富费尽了心思,做出各种努力和牺牲,这个过程苦不堪言。最终他拥有了财富,但是他怕别人算计他的财富,防暗偷,防明抢,防受骗,把自己弄得像得了疑心病一样,觉得亲情友情都不可靠,他即使能够享受到财富带来的优越物质,但他的心就像上了弦的闹钟,不得安宁。万一他失去了财富,他将生活在恨和悔当中。求财、守财、失财这三个过程,没有一个是可以从中体验到乐趣的,这都是贪欲所致。

一个欲望是怎么运作的呢?一开始,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兴奋,你所有的脑细胞都活跃起来,想象这个欲望的美妙,这让你开始激动,你说:“是的,它是我的,我要它。”然后就是计划、实施,最后,你得到了新车、新房子、更多的钱。在得到它的一瞬间,你兴奋无比,然后很快,你的心又有了虚无感,车停在院子里,你住在房子里,钱存在银行里,但是你已没有感觉,你必须再制造一个欲望填补内心的虚无。

所以佛陀说,要对治贪欲,首先,你要找到他,认识它,然后去找生起贪欲的原因。是虚荣导致的贪欲,就除去虚荣;是贪恋某一个事物或人引起的贪欲,就离开他们;是内心空虚导致的贪念,就找些真正感兴趣的事来做……总之,你得克制你自己,直到贪欲熄灭,并确定它们不会再生起。只有挣脱了欲望的锁链,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

知足最富

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人,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迁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悯。是名知足。——《佛遗教经》

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幸的人,只有永远不知足的人。佛说:“一个人要是知足,他就能脱离人世间的各种苦恼了。知足就是最大的富贵和安乐。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坚硬冰冷的地上,他也睡得安稳。不知足的人,就算他住在天堂里,他也不如意。不知足的人,虽富犹贫;知足的人,虽贫犹富。不知足的人常常会被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牵制着,贪财的总想更富有,贪食的总渴望有更多的美食,他们只会去希冀,就算拥有了想要的东西也感受不到幸福。在知足者的眼里,他们实在是可悲可怜。”慧律法师说过:“在可拥有的(美德)里面,知足曾经被佛陀认为是最好,最优秀的。”

战国时代的颜斶,齐宣王要拜他做老师,并且对他说:“只要颜先生收我为弟子,每天和我生活在一起,饭食有牛羊猪肉,出外可以坐车,并赏给你妻妾子女美丽的衣服。”颜斶轻轻地回答道:“谢谢您的好意,我是不愿当王者之师的。我愿意吃饭时慢慢地咀嚼,等于吃肉一样;走路时慢慢地前行,等于坐车一样;安分守己,不去犯罪,当做尊贵;清净自守,凡事以理去做,当做快乐。”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在山林水边冢问,过着头陀苦行的生活,却乐此不疲,不以为苦。日本良宽禅师虽是“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依然是“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何其悠闲满足!

圣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们拥有的很多,而是因为他们要求的很少。幸福也是这样。现在,在被问及幸福与否的问题时,能够坚定地回答“幸福”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了。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幸福感却越来越少。我们的房子越来越大,在家住的时问越来越少;我们的食品越来越丰盛,却时常怀念儿时的一碗疙瘩汤;我们坐着飞机环游世界,却没有去过一墙之隔的邻居家……我们越飞越高,眼光越来越远,看得到天边,看不到身边了。

有一对来自农村的夫妻在城市的电子工厂打工,丈夫是机械维修工,妻子是流水作业工。他们的收入不多,社交面也很窄,更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然而,他们却是这个几千人的工厂里公认的最幸福的一对。每天两个人手牵着手一起步行半个小时上班,中午时,他们坐在一起吃妻子准备的盒饭,一块肉总是让来让去的,饭后丈夫总是为妻子削水果。晚上丈夫下班早,他就站在打卡机旁边等妻子。下班后,两个人牵着手到市场买菜,然后回家。他们成为公司里的佳话。

公司上层领导的年终庆典上,一个女主管喝多了酒,哭诉道:“为什么他们能过得那么幸福?因为读的书少,他们知足!我读的书多,知道了世界的精彩,总想往上爬,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爬到累了不想爬了,已经没有退路了。”

有的同事知道了这件事,告诉了这对夫妻,妻子淡淡地说:“我没有文化,能做这样的工作,挣这样的工资,又有个好丈夫照顾我,有个孩子想着我,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啊!”

有调查显示,小城镇和农村女性比城市女性更知足幸福。有位农村妇女说:“早晨豆浆油条,顿顿米饭馒头,孩子们有书念,老人们身体好,我也没有什么操心的事,这不就是好日子么。”城市妇女则表示操心的事太多,自己要升职,孩子要上好学校,挣钱多的丈夫不顾家,顾家的丈夫又没本事……

有的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幸福。不知足的人总对别人的不幸视而不见,如同对自己的幸福视而不见。

你在大张锣鼓地减肥的时候,会想起那些饿得皮包骨头的人么?你在喝果汁的时候,会想起那些一辈子都在喝混着泥土的水的人么?你在泡温泉的时候,会想起一生只能洗三次澡的人么?你在厌烦父母唠叨时,会想起在街上乞讨的孤儿么?你在抱怨自己买不起名牌鞋的时候,会想到有些人根本就没有脚么?你在为加班费斤斤计较的时候,会想起曾经找不到工作时的彷徨无助么?你在做辛苦的体力劳动的时候,会想到那些没有办法自立的人么?如果你是健全的,你永远感受不到海伦·凯勒在《似如给我三天光明》里的那种期盼。知道么,如果你没有遭受过战争和饥饿,那你就比世界上5亿人幸福;如果你今天还活着。那你就比下周即将死去的百万人要幸福;如果你银行里有存款、钱包里有钱、存钱罐里有硬币,那你就算世界上8%的富人。如果你正处于这8%,而你却没有幸福感,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不知足!

《法句经》有言:“知足最富。”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幸福就是知足。知足不是拥有你所爱的,而是爱你所拥有的。

天下有三痴

诸佛重戒以色为火,烧身危命之由也,吾舍五百供养之妻,而贪青雀……斯吾痴也。猎士痴者,吾至诚之言,舍一山之金,弃无穷之宝,信夫人邪伪之欺……王得天医除一国疾,诸毒都灭,颜如盛华,巨细欣赖而王放之。——《六度集经》

在《六度集经》中,佛陀讲述了很多他前生前世的经历和故事,其中有一个孔雀王的故事:

从前,在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孔雀。孔雀王有五百位妻子,但它把五百位孔雀妻子都抛弃了,爱恋上了一只青雀。

青雀最喜欢吃甘露和一种美味的果子。每天清晨,孔雀王都踏着露水,到森林里去汲取甘露,并寻找那种果子。

这个国家的王后患了重病,久治无效。有一天,她在梦中见到一只孔雀,用人的语言对她说:“您的病,只有用孔雀的肉才可以治。”王后早上醒来想起这个奇怪的梦,马上告诉国王。

国王听了,立刻命令全国的猎人都去林子里捕捉孔雀。

王后还说:“要是有谁能捉到活的孔雀,我将把小女儿许配给他,并赏他黄金一百斤。”

于是,猎人们纷纷出去搜寻孔雀。他们发现了孔雀王和青雀,一连几天,他们都悄悄地跟在孔雀王后面,发现他常去给青雀采果子。

为了能捉到活的孔雀,猎人们想出一个好办法。他们将拌了蜜糖的面粉调成糊状,抹在孔雀王常常经过的大树的树干上。

孔雀王发现了这种甜食,心想:青雀一定非常爱吃!它便带回一些给青雀,青雀果然非常高兴。就这样,孔雀王每次去采果子的时候都要带点这种甜食,慢慢地也习以为常了。

过些时候,有位猎人见时机已到,就把同样的面糊抹在自己身上,装死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孔雀王像过去一样,走过来取这种面糊,冷不防地,猎人以极快的速度抓住了来到自己身边的孔雀王。

孔雀王看情形知道自己跑不掉了,就问猎人道:“你这样千方百计地抓我,想必是有利可图,我可以告诉你一座金山,它的价值真是难以估计,得到它,你一辈子,甚至你的儿子、孙子,都不会受穷了,你放了我吧!”

猎人不肯答应,他说:“你的话可靠吗?国王已经答应要给捉住孔雀的猎人一百斤黄金,还许诺将女儿嫁给他呢!我能信你的话吗?”猎人说着就把孔雀王搁起来,准备带回去献给国王。

孔雀王被猎人抓到国王面前,它用人的语言对国王说:“仁慈的大王啊!请您听我说,给我一点水,我对着它念过咒语以后,喝下去就可以治百病。若是没有效,再杀了我吃我的肉也不迟啊!”

国王一想也有道理,便同意了。他拿孔雀王念过咒语的水给王后喝。久病不愈的王后喝了这种神奇的水立刻觉得精神抖擞,身体恢复了健康,不但一切病痛都消失了,而且变得更加年轻、艳丽,光彩照人。

国王又把水分给宫里的其他人喝,结果人人都变得年轻漂亮、神采奕奕。

大家都很高兴地说:“幸亏国王没杀孔雀,才能得到孔雀念过咒的仙水,医好这么多有病的人。”

孔雀王又说:“大王啊!我医治了宫里那么多人的病,但外面还有很多百姓,受着疾病的折磨。我要对附近的湖施法术、念咒语,这样,整座湖的水都可以治病,全国老百姓喝了湖水,任何病痛都可以痊愈了。若不灵验,您可用棍杖打断我的脚。”

国王答应了。

孔雀王来到湖边,跳到湖中,念了一遍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