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佛经》学生活
3393100000014

第14章 放得下——爱恨恩仇,皆为情障(2)

对于鲁迅,章士钊没有机会当面与他和解,但在谈到鲁迅与他的恩怨是非时,很风趣、很大度地说:“哪里有这么多文章好做哟!鲁迅要是活到解放,我和他很可能是朋友呢!”他还经常说:“我和鲁迅硬是有缘!”原来,章士钊和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都是全国政协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政协常委。由于“章”和“许”(繁体字)的姓氏笔画相同,因此在主席台上,章士钊和许广平座位相邻,很有点“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巧合。对此,章士钊愉快地说:“我们都很客气嘛,谁都不提几十年前的事了。我和鲁迅的夫人都和解了,坐在一起开会,鲁迅如果活着,当然也无事了。”由此可见章士钊的大人大量。

赵朴初先生对章士钊十分尊重,曾经吟诗:“欣欣旷古清明世,落落随缘去往身”来赞扬章士钊晚年超脱世间的纷争,超脱了生与死。章士钊还是个老寿星,1971年90岁时还出版了一部近100万字的学术著作《柳文指要》。宽容大度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利人又利己。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佛光禅师

一位居士清晨抱着一束鲜花,提着一篮子供果赶到大佛寺去供佛。他右脚刚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来,正好与他撞个满怀,将他抱着的鲜花、提着的水果都给撞翻在地。

居士看到满地的水果和破碎的鲜花忍不住嚷道:“你看!你怎么这么鲁莽,把我供佛的水果和鲜花都给撞成了这个样子,你怎么向我交代?”那个撞他的人有些不满地说道:“撞翻就撞翻了,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完了,你干嘛那么凶?”居士一听更加生气:“你这是什么态度?本来自己错了,还有理责问别人!”接着,双方就彼此谩骂,互相指责起来。

这时,寺中住持广圆禅师正好从此经过,他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清原委后对他们说道:“莽撞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的行为。能坦诚承认自己的过失以及礼貌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明智之举。”两个人听后都低下了头。

广圆禅师接着又说道:“人生一世需要处理的各种事情太多了。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处理好与师长、亲族、朋友的关系;在经济方面,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在家庭方面,要培养夫妻感情、照顾子女生活;在精神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如此这般,才不会虚度人生。想想看,你们今天为了一点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还浪费了这么长时间,值得吗?”两人听后,都涨红了脸。

心胸太狭窄绝对是坏事,报复心太强烈只能害自己,会影响人的交际和事业。宽容别人不仅是自己的一种美德,更是让自己健康长寿的秘诀。切记,愤怒是毒药,宽容是良药。

佛光禅师开示说:“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以宽容代替仇恨,这是处世的大智慧。

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的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曼德拉年事已高,但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的虐待。

罗本岛上布满岩石,到处是海豹、蛇和其他动物。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锌皮房”,白天打石头,将采石场的大石块碎成石料。他有时要下到冰冷的海水里捞海带,有时采石灰。他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在一个很大的石灰石场里用尖镐和铁锹挖石灰石。因为曼德拉是要犯,看管他的看守就有3人。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他在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总统就职仪式开始后,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依次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他深感荣幸,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在罗本岛监狱看守他的3名狱警也能到场。随即他邀请他们起身,并把他们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的博大胸襟和宽容精神,令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都沉静了下来。

牢狱岁月给了曼德拉时间与激励,也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的痛苦。获释当天,他的心情平静:“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如果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一颗不能承受伤害的心灵是脆弱而难以生存的,一颗不能谅解伤害并宽容异己的心灵是狂暴而可怕的,因为仇恨不仅伤害别人也折磨自己。此时,宽容显得尤为可贵,它不仅是一个人、一个社会必要的德性,也是一种非此不可的生存智慧。只有学会宽容,才有足够的心力承担生活的重负。

宽容是一种生活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也是大家风范的一个标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宽容的心态,那么这个社会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变得更加和谐。

不要对无心之过耿耿于怀

无心之过是一场意外,你不能谴责意外。——禅语

从前在舍卫国里住着一个老人,他和一个儿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后来老人受到佛陀教义的启发,就和儿子一起出家,老人当了比丘,他的儿子当了小沙弥,两人成为师徒。

这天,老比丘带着小沙弥一起出去化缘,师徒俩不知不觉越走越远,等他们想到要回去时,天已经快黑了。师父年纪大了,走得很慢,徒弟就上前来搀着师父走。

天色越来越黑,当师徒俩来到一座树林中时,已经伸手不见五指了,只能听见师徒俩行走的脚步声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还有从远方传来的各种野兽凄厉的叫声。

小沙弥知道树林中常有野兽出没,为了保护师父,他紧紧地抱住师父的肩膀,连扶带推地快步向树林边缘走去。

师父年老力衰,又东奔西走了一整天,早就累得走不动了,加上看不清楚道路,在儿子情急中的一推之下,一个踉跄跌倒在地上,刚好头磕在硬石头上,一下子就死去了。

小沙弥看到师父倒在地上,赶忙把他拉起来,可是见他没什么反应,才发觉师父已经死了,不禁大吃一惊,痛哭失声!

天亮以后,小沙弥独自一人回到寺庙。寺里的比丘们知道事情的经过后,纷纷谴责小沙弥:

“你看!都是你不小心,害死了自己的父亲。”

“就是说嘛!竟然把自己的父亲推去撞石头,真是个不孝子!”

小沙弥有口难辩,心中既内疚又委屈,就去找佛陀诉苦。佛陀让小沙弥坐下,说道:“你要说的话我全都知道了,你师父的死不是你的错。”话虽如此,但小沙弥还是眉头皱紧,没精打采的。

佛陀看了,微笑着继续说:“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吧!从前有一个父亲生了重病,儿子很着急,到处求医问药。每天他服侍父亲吃过药后,就扶父亲上床躺下,让父亲睡个好觉。可是有许多蚊蝇,整天嗡嗡地飞来飞去,影响父亲睡眠。儿子见父亲在床上睡不着,马上找来棍子到处追打蚊蝇,却怎么也打不完。恰巧有一只蚊蝇落在父亲的鼻子上,儿子一时没看清楚,慌忙中一杖打去,父亲就这样被棍子重重揍了一下,连哼都来不及哼一声,就死去了。”

佛陀停了一会儿说:“孝顺的儿子在无意中伤父性命,只能算是一个意外,不能因此指责儿子是杀人犯,否则可就冤枉他了。”

佛陀看到小沙弥听得很认真,似乎有所感悟,就进一步问:“你使劲推你的师父,是怕师父遭到野兽的袭击,想带他赶快离开树林,并不是心存恶念,故意要伤害他的性命,是吗?”

小沙弥点头称是。

“我讲的故事和你所经历的事有些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佛法是慈悲的,你安心修行吧!”

小沙弥听了佛陀的话,心中获得了安慰。

每个人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有故意为之的,有无心为之的。故意为之的过错受害人是一方,而无心之过的受害者是双方。就像故事中的小沙弥一样,他因为无心之失害死了自己的师父,本来已经内疚万分,怎奈众人不但不同情安慰他,反而谴责排斥他。责难犯了无心之过的人,是一件很残忍的事。

把无心之过放下吧,不要对它耿耿于怀,不要让它成为心灵的负担,不但受害者要放下,犯错的人也要放下。

面对无心犯错的人,要知道,他正陷在深深的内疚中,这时哪怕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轻轻的安慰,都足以融化他心里的冰雪。同样,如果你是那个犯错的人,不要把自己囚禁在无形的牢笼之中,如果这个错误可以弥补,就去做点什么,独自懊恼是最无益的事。

人生不可患得患失

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优婆塞戒经》

如果听到别人讥讽毁谤自己,心中要能忍受侮辱;如果听到别人赞扬自己,反而要生惭愧之心。

人生无非就是一个得到和失去的过程,只收获不失去是不可能的。人获得了生命,到最后还不是要归于尘埃?所以大可不必在得到与失去之间苦苦地挣扎、徘徊。该是你的,迟早都是你的,不该是你的,不管你怎么费力也不会得到。得到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因为一时的得意,并不代表永久的得意,要看清前方的路;失去的时候也不要悲观沮丧,谁都有不如意的时候,重要的是振作起来,谁都有重新来过的机会,谁也不能证明你就不行。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正面和反面两个极端。你得到了金钱,同时你就可能会失去休闲的时间,会失去健康的体魄;你失去了爱情,同时你可能就会获得与人相处的智慧,懂得如何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为你日后获取另一份爱情打下坚实的基础。得失之间,需要你细细地去品味和权衡。得到的时候,不要张狂失态;失去的时候,不要太过计较。

人生处世的一大禁忌,便是患得患失。自古以来,在芸芸众生中,既有超然物外者,也有患得患失者。前者是一种健康而积极的人生态度,奉行这种人生态度的人,往往容易体会到心灵的自由和满足,能够过着悠然洒脱的生活,充分享受人生的尊严和快乐。后者则是一种病态消极的处事心理,这种人往往终日在得与失的罗网里钻来钻去,无法得到内心真正的超脱自在,更无法体悟到人生真正的快乐滋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患得患失常戚戚,超然物外天地宽。”

从前,有一个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知道他的人都很佩服他。夏王也从侍从的口中听说了后羿的神奇本领,并在无意中目睹了后羿的表演,对他非常赏识。

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到宫中,单独给他一个人表演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带到后花园的一处宽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你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更精彩,我还特意定了一个赏罚规则:如果你射中了,我就赏给你黄金万两;如果你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开始吧!”

后羿听完夏王的话,一言不发,脸色变得十分凝重。他慢慢地走到距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然后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准备好姿势开始瞄准。这时,他一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准都没有将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把箭射了出去,它却钉在距离靶心足有几寸的地方。后羿看到后,脸色一下子就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没想到精神却更加不集中,射出的箭也偏得更离谱了。

最后,后羿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却百思不得其解,就问侍从:“后羿平时是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我给他定下了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侍从回答说:“后羿平时射箭,持的是一颗平常心,水平自然也就能正常发挥。可今天他射出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这叫他如何能静下心来施展射技呢?”

夏王听后说:“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射箭手啊!”

综观人间世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是常理,可有些人总想不通这个理儿,要涉及个人利害得失之事,总少不了要去争,要去斗,要从争斗中得到更多。殊不知这种做法,总会给人带来莫名其妙的烦恼,难以言状的痛苦,排解不掉的忧愁。名利尽管得到,可是人的尊严丧失了,人的洁净丧失了,人的品位丧失了……这样,看来是有所“得”,但失去的是否比得到的更多?而且这种“得”究竟有什么意义?

人生在世,有所得,必有所失,两者总是很难兼顾的。因此,在生活中,对于所拥有的,要珍惜,要知足;对于那些不该得到的东西,切勿不择手段,一味奢求;对于失去的东西,不要耿耿于怀,老是放不下。这是精明、智慧和机智的生活态度。当然,在得失问题上,还要弄懂弄通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这正是祸福相依相成的道理。所以对得失,尤其对功名利禄方面的得失,应该豁达一些,淡泊一些,千万不可太介意,太看重。

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会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人在患得患失间不但会失去欢乐,还会失去机会,失去把握人生方向的能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又往往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就是坏事。得与失都是你迟早的经历,如果在得与失中苦苦挣扎,那人生未免太过无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人早在一千年前就指出了这个道理,何况我们今天的现代人?

享誉五洲四海的西方哲学家、美学家尼采曾指出,“不患得患失是活得久、过得好的艺术。”在患得患失中度过一生的人,他的生活无时无处不充满忧虑,生命也因此衰老得更快;而在不患得患失中的人,他的生活时时刻刻充满乐趣,因而他的生命也获得久长。精神的力量传递给肉体、感染着肉体,美好的情绪既能使人快乐,也能使生命延伸。所以,就让活得长久、过得快乐的艺术成为每一个人的座右铭吧,它可以使人生充满快乐。

患得患失者,整天或为得失所忧,或被得失所累,生活都郁寡欢。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些人,整天被笼罩在患得患失的阴影之中,心房被得失纷扰得没有片刻安宁。这些人,你给他十两银子,他会想像你肯定得了十两金子;头们开个日常的工作会,他会费尽心机打听,看谁又要被提拔了;单位发工资,他会把工资表翻个底朝天,生怕谁多拿了半分钱;同事们聚会若少了他,他会猜想肯定避开他在搞什么鬼名堂。这些人整天神经兮兮,心情忐忐忑忑、惴惴不安,生活哪来轻松与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