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3392700000002

第2章 天命(2)

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事迹已为人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在千军万马中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将军,在为人处世中却是极为小心的。公元七六一年,也就是唐肃宗上元二年,郭子仪进封汾阳郡王,因此郭家住进了金碧辉煌的王府。而令人不解的是,堂堂汾阳王府每天总是门户大开,任人出入,不闻不问,与其他官宅门第守卫森严的情况截然不同。有客人来访的时候,郭子仪也无所忌讳地请他们进入内堂,并且命家中的姬妾出来侍奉。有一次,某将军离京出去任职,就到王府来辞行,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女儿正在梳妆打扮,差使郭子仪一会拿这个一会拿那个的,就像使唤仆人一样。郭子仪的儿子觉得父亲身为王爷,这样子总不太好,就来劝谏父亲,以免遭人嘲笑。

郭子仪笑着说:“你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用意,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五百匹,我的部属、仆人吃公家粮食的有一千人。现在我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受尽恩宠了。但是谁能保证没有人正在暗中算计我们郭家呢?如果我在王府四周修筑高墙,关闭门户,不准人随便进出,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假如有人与我有什么仇怨,在朝廷里诬陷我怀有二心,那我就百口莫辩了。现在我大开门户,无所隐瞒,这样就使那些流言蜚语没有滋生的余地,就是有人想诋毁我们郭家,也找不到什么借口了。”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听了父亲的一席话,都拜倒在地,对父亲的深谋远虑深感佩服。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历朝历代的大将,多数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而郭子仪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数朝,身居要职六十年,虽然也几度沉浮,但总算保住了自己和家庭,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这种“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的谨慎。

曾国藩曾经研究过《易经》,他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禾有常全不缺者。”事物就是这样此消彼长、祸福相依的。所以清代的朱柏卢在劝诫后人时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一旦什么事情做过了头,就要注意它会走向对立面。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即使是需要表现自己的时候,也要把握分寸,尽量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做到“适中”、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过分表现、夸耀,若不然就有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或灾祸了。

修身正己,以得天下

一个人的品貌是先天生成的,本事再大的人也无能力选择自己的品貌长相,无论是丑是美,是高是矮,只能听天由命。然而,一个人的教养却可以经后天的学习、修炼得到提升。中庸之道始终强调人必须重视修身,必须养成良好的教养。

一个人的教养,从大处说,体现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从小处看,体现了一个人的做人品性。孔子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在告诉人们,一个人是否拥有较高素养,不在于他做的事情的大小,恰恰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教养。

俗语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是要求人们站、坐、行都要体现一种教养。一个人在公开场合亮相,举手投足无不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如果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就给人一种很缺乏教养的感觉。这样,即使他或她的相貌很出众,也会因缺乏教养的举止而使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相反,即使相貌平平或其貌不扬,也会因为举手投足的洒脱有礼,而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相传曾国藩在选人时非常注重观察人的举手投足等不被人重视的细节,为此,他总结出通过人的举手投足而观人识人的九种方法,即观神识人,就是要察看一个人的神态是否平和端庄;观精识人,就是识别人的智明愚暗;观筋识人,就是要看人的胆量;观骨识人,就是看一个人的强和弱;观气识人,就是看一个人是否沉稳安静;观色识人,就是看一个人是否仁慈厚道;观信识人,就是看一个人素质好坏,修养高低;观容识人,就是看一个人是否心怀他念;观言识人,就是通过听其言,察其心。说到底,这九种识人方法都是察看人是否具有教养的方法。曾国藩对此也总结说:“中和之才最为贵”,他说:“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观人察质,先察其平淡,后求其聪明。”“中和”既包含了中庸之意,也含有教养之意。在曾国藩看来,具有这种“中和”品质的人,心性平和,为人处世稳重,不声不响,又让人信赖,有王者风范而无霸气。

一个人是否拥有较高的教养,总会从其神态形色或举手投足上表现出来。大凡那些成为达官显贵的人,有的也不乏出生于平民白丁,但他们都是极重视举手投足的细小修养,使自己逐步具有贵人的气质,站在一群人中就能凸显出尊贵与不凡。总的来说,这样有教养的人总能给人容颜干净整洁、端庄稳重、举止大方、打扮适当的良好印象。

天津南开中学教学楼门口悬挂着创始人严范孙为学生制定的“仪容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些仪表风度方面的要求堪称现代学生仪容礼仪方面的准则。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三分长相,七分装扮。有教养的人都非常讲究穿戴,未必要穿名牌,也未必要华贵,但必须干净整洁,举手投足一定要温文尔雅。

节制欲望,处世之道

人有欲望,也有善良的本心,引导自己的欲望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地满足自己基本的欲望,而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倘若做到了这一步,就能得“中庸”处世之道了。

可是人们常常害怕失去眼前的小利益,而对他人的内心需求却漠然不知,结果失去了更多的东西。这是人性的弱点,不能中庸处事的人,其缺点暴露无遗。对此,人们发现了一种处世之术,即你掌握了对方的弱点并进行利用,处理问题或求人办事就可以被对方认可与接受。这是一种主动出击的战术,一切都将得心应手,称心如意,但是要利用得恰到好处。我们来看历史上的一个小故事就很容易理解了。

历史记载:楚、汉在荥阳一带展开拉锯战,势均力敌。于是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其西归汉,其东归楚。

后来,项羽解围东撤,刘邦也引兵西归。张良充分认识到此时的项羽由于刚愎自用,已经到了众叛亲离、捉襟见肘的地步。于是,张良、陈平二人同谏刘邦,希望他趁机灭楚,免得后患无穷。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亲自统率大军追击项羽,另外派人约韩信、彭越合围楚军。汉军追到一个叫固陵的地方,却不见韩信、彭越二人前来支援。项羽回击汉军,刘邦又一次败北。刘邦躲在山洞中,不胜焦躁,询问张良道:“诸侯不来践约,那将怎么办?”张良是一位工于心计的谋略家,他时刻关注着几个影响时局的重要角色的一举一动,并筹划应对之策。

当时,虽然韩信名义上是淮阴侯、彭越是建成侯,实际上却只是空头衔,没有一点实权。因此,张良回答刘邦道:“楚兵即将败亡,韩信、彭越虽然受封为王,却没有确定疆界,二人不来赴援,原因就在于此。主公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若不能,成败之事尚无法预料。我请主公将陈地至东海的土地划给韩信,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划归彭越,让他们各自为战,楚军将会很容易被攻破。”

刘邦一心解燃眉之急,听从了张良的劝谏,不久,韩信、彭越果然率兵来援。公元前202年农历九月(汉初以十月为年首),各路兵马会集垓下。韩信设下十面埋伏,与楚决战。项羽兵败,逃到乌江自刎。长达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在处理韩信、彭越索要实惠这件事情上,张良做得十分周到,也充分利用了人好名利的弱点,划归一些封地给他们,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使他们尽力而战。人没有不自私的,与其让别人为你办事,不如让他们为自己办事,后者比前者的成功率要高得多。再来看姜太公钓鱼的典故。

周文王在渭水的北岸见到了正在直钩钓鱼的姜太公,太公认为用人办事的道理和钓鱼有点相似之处:一是禄等以权,即用厚禄聘人与用诱饵钓鱼一样;二是死等以权,即用重赏收买死士与用香饵钓鱼一样;三是官等以权,即用不同的官职封赏不同的人才,就像用不同的钓饵钓取不同的鱼一样。姜太公接着说:“钓丝细微,饵食可见时,小鱼就会来吃;钓丝适中,饵食味香时,中鱼就会来吃;钓丝粗长,饵食丰富时,大鱼就会来吃,鱼贪吃饵食,就会被钓丝牵住;人食君禄,就会服从君主。所以,用饵钓鱼,鱼就被捕杀;用爵禄收罗人时,人就会尽力办事。”

可见,每一个人都有特殊的欲望,而这个欲望就是他特有的弱点,只要你抓住了他的弱点,并满足了他的欲望,别人就会效力于你。利用人们心中真正的欲望去制约他,让别人为自己办事,姜子牙的方法可谓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