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诗释读
3369300000008

第8章

浅析:

鲁迅在编定一九三四年的《且介亭杂文》一书后写的《序言》里说:“……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一时期,他的杂文战斗性更强了;他的诗也是如此。这首诗就是针对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时事而作的。

“绮罗幕后送飞光”,是说国民党统治者们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他们在绮罗幕后,花天酒地之中送走了飞一时光。“柏栗丛边作道场”,指当时的一些反动头子一面大肆屠杀革命人民一方面又做道场,作佛事,虚伪地装出一副慈善面孔。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笼军下,文艺界中一些软骨头经不起考验,当了革命队伍的逃兵,甚至叛变投敌,成为反动派的乏走狗。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文艺界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呈现出一片荒凉。反动统治者为了装点门面,便收罗了大批法西斯特务来冒充文人。“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就是对这样一种状况的概括。“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这是针对第二句“做道场”而说的,当时的一些反动分子在杭州办什么“时轮金刚法会”,用剥削来的劳动人民的血汗供佛求福,还请了一些名演员在那里装潢门面,以招徕顾客,诱使居民上当。作者在《花边文学·法会和歌剧》一文中说:“盖闻昔者我佛说法,曾有天女散花,现在杭州启会,我佛大概未必亲临,则恭请梅郎权扮天女,自然尚无不可。”诗中的“六郎”就是指当时的演员。这六句诗显示出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各种矛盾现象的深刻观察与认知,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凶残虚伪,滑稽可笑,也写出了文化战线的形势和革命队伍的分化。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两句表现出作者的可贵战斗精神。祖逖闻鸡起舞,志在恢复中原。作者是无产阶级作家,在风雨交加、凉气袭人的秋夜闻鸡起舞,点起烟卷,则是准备用他那犀利的笔进行战斗。

释义:

成天沉缅欢娱的人间渣滓,

醉生梦死地不知时光飞逝。

多少志士被杀在檫莽丛间,

刽子手却在树下大作佛事。

杜鹃声里,群芳终于凋残,

只有野草点缀着辽阔荒原。

我们饥寒交迫的劳苦大众,

怎能供得起老爷们的饱餐?

那些敷粉衣锦的角色登台,

打情骂俏,尽在装神弄鬼。

深夜里,风雨交加鸡乱啼,

点燃烟卷但感到新秋凉快!

一九三五年

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

《芥子园画谱》三集

此上海有书局翩造本。其广告谓研究木刻十余年始雕是书,实则兼用木版、石版、波黎版及人工着色,乃日本成法,非尽木刻也。广告夸耳!然原刻难得,翻本亦无胜于此者,因致一部以赠广平。有诗为证:

十年携手共艰危,

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

此中甘苦两心知。

浅析:

这首诗,是鲁迅先生在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三日题在《芥子园画谱》-书的扉页上,进给许广平的。三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发表,直到一九六四年,许广平才从家里的藏书中,偶然找到了这首诗。当时许广平譬为这首诗写了一个说明。一九六八年三月三日许广平逝世了,她的家属才把这首诗和她的说明找出来,在北大《文化抵》一九六八年第二期上发表。

鲁迅先生的这首诗,是革命的诗鑛·战斗的诗篇。

从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五年,鲁迅先生从北京到厘门、广州,最后定居上海。这正是动荡的十年,也是鲁迅先生后半期工作最多的十年。在这十年里,就鲁迅先生亲身经历和目睹的,就有北师大学灌,“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以及国民党历时十年之久的军事和文化的“围剿”。在这些事件中,特别是在空前残酷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中,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始终站在革命阶级的一边,不计生死,坚持战斗,终于“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而在这十年斗争生活中,许广平始终跟鲁迅站在一起,不管鲁迅处在如何艰难的境地,她总是不畏艰险,跟鲁迅并肩战斗,甘苦与共。第一句诗说的“十年携手共艰危”,正是鲁迅先生对这种战斗生活经历最好的概括。第二句,是借《庄子》里的一个故事,写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深厚战斗情谊。在当时白色恐怖下,在十年艰危的日子里,他同许广平为了革命亊业总是互相支持,互相鼓舞,互相抚慰的。这种抚慰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劳动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因为当时在国民党反革命“围剿”的环境下,他们往往是“世事抑郁,时萦心怀,偶听佳音,辄加振奋”。加上许广平为了让鲁迅更好的战斗,不为世事的烦扰“影响前进”,或“略尽其分忧,慰借之忱”,“或共话喜悦,相与一笑”,用来互相鼓铧。他们借看画来分享革命的优乐和甘苦,以便更好地战斗,这是他们心里都明白的。所以说:“此中甘苦两心知。”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却不仅表现了鲁迅与许广平艰难与共,苦乐相知的深厚战斗友情,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亥年残秋偶作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沈百感,金风请瑟走千官。

老归大净旅薷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岁,起看星斗正阚干。

浅析:

这首诗写于一九三五年底。它深刻地概括了三十年代前半叶的政治形势,表现了鲁迅对中国革命的深切关注。

毛泽东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底写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当时政治形势的特点是:“革命的阵势,是由局部性转变到全国性,由不平衡状态,逐渐地转到某种平衡状态。目前是大变动的前夜。”以蒋介石为总代表的国民党统治者,一面对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围追堵截,继续着他们对红色根据地的“围剿”政策;一面把华北主权拱手让给日本帝国主义,大批国民党官吏在日寇进逼下如潮水一般仓皇南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但是,与此同时,“在日本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本部来了这一个基本的变化上面,变化了中国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扩大了民族革命营垒的势力,减弱了民族反革命营垒的势力”。工人和农民的斗争以及学生运动都已经有极大的发展。在中国工农红军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长征途中,一九三五年一月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战胜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地位,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毛泽东在革命的紧急关头,又一次挽救了党和红军,从此,中国革命就沿着毛泽东所开辟的航道胜利前进。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一四五页)十一月十三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的宣言》,髙举革命大旗,髙举民族解放大旗,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鲁迅也受到极大鼓舞,在他和茅盾联名给毛泽东的贺电中说:“中国和人类的未来,都寄托在你们的身上。”(见许广平着《鲁迅回忆录》)

这首诗前六句所写的是二十年代前半叶中国革命出现的挫折和民族危机的形势。第一句以“费惊”两字开端,即写出了鲁迅在这种形势下的焦急尔搴嫌的心情,又暗示由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利,那种危机形势已经过去,中国的革命亊业和族籂觫有了新的希望了。“秋肃临天下”的形势,正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国民党对红军的“围雇”款录第蓬明、博古推行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所造成的6作者在上海所见所闻的多是国民党统治的残暴腐敫,千窗钂窜,他面对着祖国危急的形势,苍茫尘海,百感交集。北方曰寇长驱直入,南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他感到自己老不知归宿,梦中也浑身发冷。这种瘫最多么沉痛呵!现在,由于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的华命事业和民族解放又有新的转机。从北方传来的消息有如春天的温暖冲破了肃杀的秋寒,使作者内心里感到温暖和欣慰,痛定思痛,悲喜交集。“敢遣春温上笔端”一句,正是表现了这种复杂的心情,一个“敢”宇表明了鲁迅对“秋肃临天下”的深恶痛绝和对“春温”的珍惜,他终于还是让这种春温从笔下流露出来了,因为他要让更多的群众感到这种春温,并从中得到鼓舞。

这种“春温”来自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诗的末两句“竦听荒鸡偏阊寂,起看星斗正阑干”是说:作者在夜里醒来,伸看着满天星斗,谛听希望出现的令人奋起的鸡鸣。

释义:

敌人的铁归践蹯着华北平原,

血两雇风在粗国大地上亲旋;

肃杀的秋天,景象令人心惊,

谁敢再去抒写春日里的瀛暖?

风涛险恶的茫茫人世的大海,

千百种愤概只能在心底沉埋,

萧瑟的秋风掠过北方的原野,

且看王爷们纷纷南进的丑态!

池沼里的菰蒲早已采摘尽净,

归向何处--都是山穷水尽;

疆梦中我仿佛坠人空中云际,

我战栗着,感到了浑身寒冷!

我多么渴望听到晨鸡的啼叫,

但是,周遭却仍然一片寂寥!

推窗远看,星斗正落向天边,

啊啊!晨光熹微,东方欲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