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员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从政箴言
3365700000026

第26章 理事(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揭示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成功常常属于那些敢于抓住时机、大胆冒险、不放弃有利机会的人。一个有雄心的人如果下定决心做成某件事,那么他就会凭借胆识的驱动和潜意识的力量,跨越前进路上的重重障碍,成功也就有了切实可靠的保证。成功需要艰苦的努力,但更需要勇气和敢干冒险的精神。克服惧怕心理,面对挑战,相信自己能行。这恰恰正是成功者与平庸者的差别所在。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于冒险,不能缩手缩脚,躲避困难,不能堆积矛盾,积重难返。对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要敢抓敢管,对有利于改革发展的事,要敢闯敢试。做到遇到问题不迁就、遇到困难不回避、遇到责任不推诿,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敢于负责抓重点,敢于冒险攻难点。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工作上、事业上的冒险可能就蕴藏着突破、超越和前进的生机和希望,保守和按部就班是没有出路的,正如邓小平所讲的,“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中国近几十年的巨变就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工作和创新中的竞争,可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越是遇到困难和压力,越是要有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满怀激情,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一往无前、一抓到底,确保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说一个聪明、有才智的人,也有失误的时候时,我们会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来形容。一般情况下,它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同时使用。

汉初韩信的谋士名叫李左车。他在汉初仕赵,被封为广武君。李很有才华,又熟读兵法,所以为赵王所倚重。汉高祖二年,韩信、张耳率兵东下井陉关,准备攻打赵国。赵王、成安君得此消息,在井陉关聚集20万兵力,准备迎击。

李左车对赵王说:“汉将韩信与张耳联手,其势锐不可当。现在汉军战线过长,后勤供应困难。而井陉道路车不能并行、马不能成列,粮饷运输就会滞后。望你借给我精兵3万,从小路拦截敌人的武器粮饷。你们在这里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阵地,使汉军进不能攻,后不能退,不出十日,韩信、张耳两将的人头就可献于帐前。”

但迂腐的赵王,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为由,拒绝了李的要求。结果,韩信一鼓作气,乘势夹击赵军,使之溃败,赵王被捉,赵王被杀,李左车也被俘。韩信知道他是一位有才能的人,便亲自为他解下绑绳,并且十分客气地向他请教说:“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边讨伐齐,什么办法才会成功呢?”

李左车见韩信很诚恳,便讲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聪明的人考虑千次,可能有一次是错的;愚蠢的人考虑千次,也可能有一次是对的。俗话说:狂人的话,至贤也可以选择。现在农民遭受兵灾,非常贫苦,士卒经过激战,非常疲惫。如果您现在用这样疲惫的军队,去攻打燕国的牢固城池,恐怕难以攻下。而且,战事如果拖得久了,士卒们会更疲惫。再说,军粮也会发生困难。因此,我认为,你如马上用兵,这便是您的战略的短处。善于用兵的人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

韩信问:“那么,我目前应该怎样呢?”李左车说:“现在应该按兵不动,先安定赵国的秩序,抚恤赵国阵亡将士的遗孤。这样做,人们就会拥护您。到那时,您可以一面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一面派遣说客,拿着您的亲笔信到燕国去,把自己战略上的长处显示给燕国看,那样,十有九燕国会自行投降的。燕国投降后,再派遣说客到齐国去,把燕国投降的事告诉齐国,齐国也会像草随风倒一样,很快降服。这样,夺取天下就不难了。”

韩信听从了李左车的建议,派人出使燕国,经陈述利害,燕国随之而降。李左车的军事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许多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原谅伟人名人犯的错误,甚至让他们背负千古的罪名。我们就不能换位思考一下吗,特定的时代那个人是我们的话,我们有没有他们那样的魄力勇气呢?不要总以我们的主观认识给他们“定罪”,任何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若没有了错,对的存在还有意义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但是,我们还要记着:这“一失”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不去改正补救,以至于一错再错。

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党员领导干部再有能力,再有经验,也总有考虑不周的时候,更何况事情的成败又总是受到各种因素、执行能力等的制约。所以,干工作有错误是难免的,不周到是经常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努力挽回损失,补救后果。当党员领导干部出现过失,要从大局出发,主动承担责任,积极为正职创造更多的主动和更大的回旋余地,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扭转被动局面。在关键时刻、危难之处,党员领导干部要挺身而出,勇担责任。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战国策·楚策四》

【释义】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这句话告诉我们:知到错了就赶快修正过来,不要一错再错下去。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想这次的事情是意外,以后就不会发生了而不去理会自己犯下的错;也不要抱着悲观的态度想,反正事情都这样了改了也无济于事了,于是虽然知道哪里错了也懒得去改。为了以防万一,我们再遇到同样的事遭受同样的挫折,趁着下次的事情还没发生,赶快将错误改过来!这样在遇到同样的事我们就已经有经验了知道怎样应对了,就不会有那样的损失了。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这人回答说:“羊都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于是他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第二天早上放羊时,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他后悔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也就再没有被狼叼走了。

羊丢了,把羊圈修补好,剩下的羊就不会再丢。这说明了处理事情,在发生错误以后,赶紧去挽救,还是来得及的不小心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人是很容易犯错的,应该立刻改正错误,记住教训。

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经常出现问题,有贪污受贿,有玩忽职守,有以权谋私。出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问题仍然麻木不仁,造成问题重复发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些地区或部门,出了问题以后,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了问题的发生;有些地区或部门出了问题以后,听之任之,造成问题不断发生。我想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理解和领会“亡羊补牢”这个历史寓言故事,学会“亡羊补牢”。要认真调查了解干部队伍出现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思想教育的,制度完善的,机制建设的,自侓和他侓相结合,这样就一定会提高干部队伍建设水平。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

【释义】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慎终如始,就是要保持开始的态度,对待工作始终不懈怠,能够持之以恒的把事情做好。

李自成在历史上是一位颇具争议性和神秘感的人物,他攻占北京之后却没能坐稳江山。其败亡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他的首善未做好,他的迅速败亡让世人扼腕叹息。

李自成进北京时盛况空前,这得益于他手下有一名有政治头脑的大将李岩,在打向北京的一路之上做的舆论工作,老百姓曾盛传一句口号: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因此,李自成刚进北京的时候,受到老百姓的踊跃支持。李自成被欢迎的气氛所感染,曾当众立誓: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真能做到如此,李自成就是个政治家了,天下可能也要坐稳了。

只可惜他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码事,当时李自成的部队已经从上到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很短时间就完成了整体腐败。李自成更是连入城时自己发的誓言也抛在了九霄云外,一味地在深宫淫乐,任由军队在城内胡作非为,甚至于打了吴襄,霸占了陈圆圆,难怪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打破了李自成的美梦。

李自成的另一大失误是所用非人,刘宗敏等大将都是武夫,目光短浅;就连手下的大谋士牛金星、宋献策也无不是贪婪阴狠的小人,入城后只知道自己攫取权位,谋取私利,勾心斗角,排斥有政治头脑的大将李岩,没有给李自成出过一个好主意,再加上他们采用的流寇战法,不注重根据地的建设等众多因素促成了李自成的速败。当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李自成连战将都派不出去,兵无战心,士无斗志,只好亲征,结果在一片石一战崩溃,一败涂地了。

可以说,李自成入城是做了相关的首善工作的,但不是完全的、彻底的、真正意义上的首善,在贯彻过程中也出现了偏差,未能做到“慎终如始”;眼光的局促也使他的立意并不清晰,也谈不上高远。李自成之败也给了后人深刻的教训。

人之一生,慎始非难事,慎终非易事。为官者往往容易由官位到权势,由权势到财富,由财富到华贵,由华贵到骄奢,由骄奢到犯罪,由犯罪到亡身的运行轨迹。自古以来有多少为官者,都是沿着这样的轨迹滑向无底深渊而成为千古罪人的。那些落马官员的过去,大都有实在的业绩、耀眼的光环和其位其政下的贡献。可以说,这些人过去也曾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党的事业奋斗,为人民谋福祉。为何他们竟然从有贡献的干部沦为人民罪人呢?那是因为,这些人尽管经历、地位、权力、手段、方式各有千秋,然则殊途同归,就是“慎始”而未守“慎终”,违背了“慎终如始,则善矣”的千年古训。都充分印证了不“慎终”者,无以有“善终”。

以史为鉴,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认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真正做到善始善终,无愧于人民公仆的光荣称号。

要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要求我们要有毅力、要坚持、要不懈,努力就有希望;更要求我们要有如履薄冰似的危机感,要“慎始”,有了好的开始就有了成功的一半,要确立正确的人生原则和行为准则,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慎始”更“慎终”,“慎终如始”,那我们真可以做到“则无败事”。评说历史重实事,评判人生看终身,谁只慎初“善始”,孰属慎终“善终”,是非功过,盖棺方能定论。要想清清白白做好官,为官者须切记:“慎终如始”。

知识链接:容得下人,办得成事

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都无法避免,重要的是要宽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

一个人成事大小的关键,主要看他的心胸是狭隘还是宽广,是否能忍让,而忍让需要气度。所谓的气度源于宽容,这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担当大任,历史上的成功者往往是心胸宽广之人。古往今来的成功者往往成在胸怀过人上,败则往往败在“小肚鸡肠”上。我国有句古话叫做“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说的就是人应该有宽人之心,容忍之量。在现在社会的交往中,人和人之间的接触更多,摩擦也就不断,所以不管同人相处还是做事过程中,时时保持着一个宽容的心态将影响你为人处事的质量。

曾国藩一生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极大,他经常强调儒家所说的“恕”,“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又认为:敬、恕二字,细加品味体察,确实觉得一刻也离不了。敬字当头就会谦逊而不放狂,忠恕待人就会不被私心掩遮。一般情况下,待人接物,如果见到他人不对的地方,大都极端愤怒激慨,如果能设身处地替对方想就会心平气和,忠恕实为达到仁之境界的捷径,所以曾国藩强调,一定要从“恕字痛下工夫”。他在《书诫仲弟六则》中,明确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显贵成名,应首先推此心到别人,让别人成名和显贵,则与万物同春!“我们兄弟一定要在‘恕’字上痛下工夫,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设身处地想想,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宽容就要时时处处设身一处,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醒,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谁人都有顺境和逆境,在今天得意时以谦让宽恕之心待人,就是在为今后留下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