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员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从政箴言
3365700000025

第25章 理事(2)

具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历史上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红楼梦》经过曹雪芹五次增删,十载批阅才成为历史名著。孙中山为推翻帝制几度国外流亡仍奋斗不止,马克思为读书学习把大英图书馆的地面磨了个坑,博览群书,丰富自己,成为一代伟人。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在被众多专家否定之后,硬是凭着恒心练就一身本领,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芭蕾舞名星。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近300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形象地揭露了资产阶级虚伪、自私的反动本质。在莫泊桑13岁那年,他考入了里昂中学,他的老师布耶,是当时著名的巴那斯派诗人。布耶发现莫泊桑颇有文学才能,就把他介绍给福楼拜。

福楼拜是世界闻名的作家,当时在法国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看了看莫泊桑的作品,对他说:“孩子,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在你带给我的东西里表明你有某些聪明,但是,你永远不要忘记,才气就是坚持不懈,你得好好努力呀!”于是莫泊桑点点头,把福楼拜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福楼拜想考一考莫泊桑的观察能力和语言功底。一天,福楼拜带莫泊桑去看一家杂货铺,回来后要莫泊桑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的货商必须是杂货铺的那个货商,所写的事物只能用一个名词来称呼,只能用一个动词来表达,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来描绘,并且所用的词,应是别人没有用过甚至是还没有被人发现的。

莫泊桑理解福楼拜的良苦用心,他写了改,改了写,反反复复,努力朝福楼拜提出的要求奋斗着。在福楼拜的严格要求下,莫泊桑的学业进步飞快。后来,他就写剧本和小说了,写完就请福楼拜指点,福楼拜总是指出一大堆缺点。莫泊桑修改后要寄出发表,但是福楼拜总是不同意,并且告诉他,不成熟的作品,不要寄往刊物上发表。

刚开始,莫泊桑唯命是从,福楼拜不点头,他就把文稿放在柜子里。慢慢地,文稿竟堆起来有一人多高,莫泊桑开始怀疑:福楼拜是不是在有心压制自己?一天,莫泊桑闷闷不乐,到果园去散心。他走到一棵小苹果树跟前,只见树上结满了果子,嫩嫩的枝条被压得贴着了地面,再看看两旁的大苹果树,树上虽然也果实累累,但枝条却硬朗朗地支撑着。这给了他一个启示:一个人,在“枝干”未硬朗之前,不宜过早地让他“开花结果”,“根深叶茂”后,是不愁结不出丰硕的“果实”来的。从此,他更加虚心地向福楼拜学习,决心使自己“根深叶茂”起来。

1880年,莫泊桑已经到了三十岁了。有一天,他拿着他的小说《羊脂球》向福楼拜请教。福楼拜看后拍案叫绝,要他立即寄往刊物上发表,果然,《羊脂球》一面世,立即轰动了法国文坛,莫泊桑顿时成为法国文学界的新闻人物,同时,他也登上了世界文坛。

一个人,不管做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那么不论他的能力大小,当他的努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获得成功。并非每个人都是天才,往往是靠持之以恒的精神取得成功的,我们每个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与挫折,是战胜困难继续努力,还是逃避困难停止不前,是成功者与失败者不同的选择,而只有那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人才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最大的不同,就是有更多的机会干事,有更大、更好的舞台表现自己的才干。为此,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创先争优中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做“思进型”的干部,为群众谋利益,敢于破难,敢于直面困难、正视矛盾,主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同干部群众一起研究办法、采取措施,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做到知难而进不言难,迎难而上不畏难,攻坚克难解难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释义】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孔子说:任何事情预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先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前先想定,就不会不通畅;做事前有预备,就不会困惑;行动前有准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设定,就不会穷途末路。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先定才能行,先静才能动,定静的目的就是在做事之前预先准备,不要等问题出现了再补救。在行动前经过充分的准备,就能应付突发的事情,这样事后才不会后悔。毛泽东说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所以事情前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艾得?布利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这样的实验:他把一些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不同方式的投篮技巧训练。第一组学生在20天内每天练习实际投篮,并把他们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记录下来作对比。第二组学生也记录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但在此期间他们不做任何的练习。第三组学生记录下第一天的成绩,然后要他们在每天练习前,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昨日练习中有投篮不中的,便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20天后的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的投篮进球率增加了24%;第二组没有丝毫长进;第三组竟然增加了26%。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行动前进行头脑热身,构想要做之事的每个细节,然后把它深深铭刻在脑海中,当行动的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这就是著名的布利斯定理:用较多的时间为一次工作事前计划,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

这个实验告诉人们的,就是计划的重要性。事前拟定好了行动的计划,梳理通畅了做事的步骤,做起事来才会应付自如。“事前想得清,事中不折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美国“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教授说过:“一个人做事缺乏计划,就等于计划已失败,有些人每天早上计划好一天的工作,然后照此执行。他们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人。而那些平时毫无计划,遇事靠现打主意过日子的人,生活只有“混乱”二字”。

凡事只有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才会有必胜的把握。自信来自充分的准备,成功也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否则事到临头才抱佛脚,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平时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有计划,并且一定要按计划完成,切不可拖拉,按部就班地作好每一步。只有美好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理想目标进行科学的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将大大节省你的时间,减轻你的压力。有了好的计划,才有好的开始,所以说一个人要提高自己做事的效率,就要养成善于计划的好习惯。

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实际工作中炼就未雨绸缪的本领,思想敏锐,超前谋划,把握先机,取得工作的主动权。科学决策是领导者依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客观条件发生的变化,预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并提出应对的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超前思维,拿出应对预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决策、决策的效果怎样,既是检验领导者水平的标志,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释义】形容言语行动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句俗语,常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人集合成了社会,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往往做事的目的不同,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彼此的冲突之中。

春秋时期的吴王阖闾胸怀大志,礼贤下士,任用贤能。在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的同时,他还广泛的搜罗人才,立志要称雄天下。伍子胥便借这个机会向阖闾推荐了隐居的孙武。于是孙武去见吴王阖闾,与他谈论带兵打仗之事,把自己撰写的兵法13篇呈献给了阖闾。阖闾看罢赞不绝口,但他却想考验一下孙武是否能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战,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已经逐篇拜读,实在是见解独到,令我耳目一新,受益不浅,但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呢?”孙子便说:“可以用后宫的宫女试验一下。”阖闾同意了。

于是孙武让180个宫女都披上铠甲、戴上头盔,拿着剑和盾站着,又向阖闾借了宠爱的妃子二人,让她们当军队的队长,并使她俩每人带领一队。孙武将列队操练的要领讲得清清楚楚,但正式喊口令时,这些宫女却笑作一堆,乱作一团,谁也不听他的。孙武再次讲解了要领,并要两个队长以身作则。但他一喊口令,宫女们还是满不在乎,两个当队长的宠姬更是笑弯了腰。孙武严厉地说道:这里是演武场,不是王宫;你们现在是军人,不是宫女;我的口令就是军令,不是玩笑。你们不按口令操练,两个队长带头不听指挥,这就是公然违反军法,理当斩首!

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要斩两位队长。阖闾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便马上派人向孙武求情。孙武却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重新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

孙武派人请阖闾来检阅,当阖闾看了孙武所操练的阵法后,明白了孙武是能帮助他成就霸业的难得将才,因此拜孙武为将军。孙武从严明纪律出发,换得了军纪森严、令出必行的效果。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规矩就是党性原则,按原则办事是共产党员必须遵循的规矩。规矩就是作风,作风这个“规矩”解决好了就能促成思想政治建设的“方圆”。“规矩”就是品德,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现实讲就是遵循个人思想政治建设的“规矩”。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管理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没有管理的权力是可怕的权力,没有管理的自由是泛滥的自由,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的哲学道理,事实上说的就是对社会发展的所有事物进行管理的问题,只有依照管理,才有社会和谐。这说明规则、制度对做人、行事、建设国家的重要意义。一个尊重规则、按规则行事的人,是一个文明的、有修养的人;一个制度完备、依制度运行的社会,才能是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加强制度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我们正朝这个目标大步前进。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纪律,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现实意义上讲指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家兴盛繁荣,必须要严格制定和贯彻执行法律制度。规矩就是党性原则,党风纪律作为我国党员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纪律,按原则办事是共产党员必须遵循的规矩。我们党的党员领导干部就有严明的组织纪律约束,这种约束对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的成长、对我党的事业发展都是有好处的,离开这种纪律约束,我们很多人可能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的事业可能就要受到这样那样的挫折。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释义】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指不亲历危险的境地,就不能获得成功。也比喻不经过艰苦实践就不能认识事物或取得重大的成就。

这句成语说明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它说的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因此,主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教人们做事要深入实际,深入第一线,亲自去看,亲自去听,亲自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到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班超,字仲升,东汉时人。汉明帝时,班超奉命带领36人去西域鄯善国,谋求建立友好邦交关系。他到达鄯善的时候,鄯善王起初对他很恭敬,作为上国的贵宾招待,彼此十分友好。但几天后,他的态度突然变了,变得越来越冷漠。班超警觉起来,派人打听,原来是匈奴的一个130多人的使团正在暗中加紧活动,向鄯善国王施压,欲把鄯善国拉向北方。由于匈奴全都的从中挑拨,鄯善王对班超逐渐产生了敌意。

班超发觉以后,立刻召集同行人员说明情况,研究对策,班超对大家说:“现在匈奴使团才来几天,鄯善国王就对我们逐渐疏远了,倘若再过几天,匈奴把他彻底拉过去,说不定会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讨好。到那时,我们不但完不成使命,恐怕连性命也难保!怎么办?”最后决定先下手为强,杀死匈奴使者,降服鄯善王。当时,虽然面临险境,而且没有大队人马,同行人员只有三十六人,但是,班超勇敢果断,毫不畏惧,斩钉截铁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今天夜里就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灭匈奴使团!惟有此才有可能使鄯善国王诚心归顺我们汉朝。”

到了夜里,班超就率领三十六人,奔向匈奴的营地,进行袭击。班超先派十人,拿着鼓藏在匈奴营后,其余的人,各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前两侧,然后顺风放一把大火,击鼓呐喊,一同杀出。匈奴没有防备,从睡梦中惊醒,不知道汉军有多少人马,吓得没命乱逃。当场,包括匈奴使者在内被杀了三十多人,还有大约一百多人被全数烧死。

第二天,班超把鄯善王请来,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并且好言相劝,安慰了他一番。鄯善王这才心悦诚服,愿意同汉朝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

由于班超的努力,后来,西域五十多国,都同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从四十岁出使西域,到七十一岁回到洛阳,在万里之外,艰苦工作了三十一年,对于保卫汉朝和西域各国兄弟民族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班超敢于冒险、当机立断、马上行动的忠勇与胆略也随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句成语彪炳史册,传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