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管理工作更多的时候强调的是“理”,而不是“管”。
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是人品正直,作风正派,业绩良好,能力卓越。也许这个要求有点高,但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这样做。因为党员领导干部是楷模,是标杆,是榜样。
其实,管理公共事务不是靠嘴巴说出来的,而是要理好工作中的头绪、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和政府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果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很好理清工作中的头绪,那么他再怎么管都不会有什么成效。即使一个人的管理知识很丰富,经验很老道,如果他没有好的管人理念、管人心态,管人艺术,也一样做不好管理。因为管理不是以权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能服人、德才兼备,所以优秀的领导者者必须先管好自己。
卓越的党员领导干部共同的特质:他们人品正直,作风正派,信守承诺,坚守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业绩良好,能力卓越。当然,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是长时间修炼而成的。因为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做。知道而做不到,那是达不到管理的效果。所以,要想做一名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就要学会管人理事,这就是党政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
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诸葛亮《将苑》
【释义】圣人治理国家,是让人民安居乐业。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黄霸(公元前130年-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在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重视民情,关注民生,体现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为民的重要治国理念。让13亿中国人能够既安居又乐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住房难、就业难的逐步解困,使大多数人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亲身体会到执政为民带来的实惠。
作为共产党的干部,日理万机,理的首先应该是百姓生活,把百姓生活放在第一。百姓生活问题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最大的和谐。体察民情,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使人民真正安居乐业。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论语.子路》
【释义】“先有司”,就是要率先垂范,给下属做出表率。“赦小过”,就是要宽以待人,不计较下属的小过失。“举贤才”,就是要知人善任,把优秀人才提拔起来。
“先有司”使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赦小过”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举贤才”则是“先有司”所必需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教仲弓的这“三把火”一烧,管理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具体说,“先有司”就是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而不必领导人事必躬亲。一般人往往认为当领导的事必躬亲是美德,其实不然。对于做人来说,事必躬亲也许是个优点,但对于做官来说,事必躬亲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费力不讨好,而且危害无穷。《吕氏春秋·审分览》曾经生动地举例说,人与马一起走,人不如马快,可是,人坐在马车上驾马,情况就不一样了。不能任用部下,事必躬亲,就好比舍弃车驾而与马同行,不仅不如马快,而且还会压抑、挫伤“马”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作用。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各级职责混淆,领导不力,一片混乱。“此亡国之风也!”正因为事必躬亲有如此大的危害,所以才有“丙吉问牛不问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等著名的执政典故。也正因为这样的道理,所以孔子才非常重视“先有司”的作用,把它作为首要的一条教给仲弓。
如果说,“先有”在于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那么,“赦小过”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那些犯有错误但愿意改正的人。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你事事苛察,求全责备,就像眼睛里容不下一粒砂子一样抓住别人的缺点错误不放,谁还愿意跟从你,为你卖力气呢?所以,做领导的一定要原谅属下的小过失。这就是孔子教仲弓“赦小过”的道理。至于“举贤才”,道理就更加简单,这是孔子在许多地方多次论述的问题,只不过对仲弓加以强调罢了。
孔子引用历史事实证明“贤才”对于治理天下的关键作用。舜有五位贤臣辅佐,从而实现了天下大治。周武王总结他伐纣取得成功、建立周朝的经验,也认为主要得益于他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大臣。孔子据此感叹地说:“才难,不其然乎?”(《论语.泰伯》)常言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
总起来说,孔子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的用人之道。其中“先有司”的思想尤其深刻,值得做领导的人士深思。
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好下属的表率,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有很多领导,自己的执行力不怎么样,却要求下属要有强的执行力,其实这就是严以待人、宽以待己的具体体现。当然,宽以待人并不是对下属放松要求或一团和气,不讲原则,撒手不管。要用宽宏大度的态度或宽厚的心态对待别人。树立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其次,一定要真正把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上来,快点提拔上来,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后来居上。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
——孙中山
【释义】人才如果能够尽其用,那么国家就会百事俱兴。
孙中山先生说过:“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是事业之基。我们只有根据每位同志的文化程度、专业素养、能力素质、爱好特长等各自不同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发现、使用、管理人才,量身订做、量体裁衣,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地为他们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岗位和专业,才能不断激发他们潜能,发挥出他们的最大作用,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地发展。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知人善任、选贤任能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初期,齐桓公用管仲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纵横神州的第一个霸主。秦始皇用李斯的战略决策远交近攻、联齐伐楚而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唐太宗李世民用魏征任谏议大夫,议论朝政,开创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贞观之治。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2010年5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为我国党政机关人才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近年来社会上爱才、惜才的时尚表达,往往是授予“官帽”以示重用。结果搞得党员领导干部中文凭攀比成风,一时间博士部长、博士市长、博士县长速成到位。惹得人才队伍为之躁动不安,“弃研从商”、“弃教从政”顿成潮流。常识告诉我们,即使一部机器也容不得零部件的丝毫错位,这必定带来整个社会人才的功能障碍。可见,是否真正做到“才尽其用”是事关人事改革的大事,远比“拥有人才重要”。
虽然“伯乐相马”的佳话流传千古,但是人们在评价中却更偏向褒奖盖世奇才自身的魅力。往往一谈起楚汉相争,刘邦得天下,就必定想到张良的谋略,萧何的内助,韩信的善战;一提到卖草鞋的刘备能在三国中鼎力中独占一席,也必定想到是因为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也许因为这一思维定式的延续,至今“求贤若渴”的观念仍被社会广泛认同并实践。
人才难得又难知,就要爱惜人才,就要用人不疑。首先要善于识别人才?目前社会上通行的的人才观念是“高”字当头,即高学历、高资历、高职称、高知名度。其实,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人的知识水平和经验阅历的符号。让观念中的人才真正转化为本单位现实的人才,还必须通过使用鉴别。对此,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不妨对身边“未尝看好的人物”多加留心,也许他不是最好的,但是用好了他的一技之长,可能是最合适的。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和引进人才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使之发挥作用。在使用中才能发现和培养人才,使用也才能为引进的人才创造更大的舞台。我们要善于利用内外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精心培养和大胆使用并重。这样,才能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抱负的机会和条件,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则百事兴。斯大林指出:“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毛泽东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认为,“事情成败的关键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才华横溢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企业家、实干家站在改革的潮头,组织率领群众完成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艰巨任务,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现代社会的发展,一靠科学技术,二靠科学管理,科技和管理犹如车之两轮,推动现代社会前进。那么连结这两个轮子的则是人才,现代社会的发展,关键是科技和管理的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科技和管理的竞争,而科技和管理发展与进步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更需要千方百计的人才脱颖而出。所以,如果培养不好、使用不好、留不住和吸引不了人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很难向前发展。李源潮指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人才规划提出的战略思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明确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把握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努力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俗话说:用贤人政通人和,用庸人百业困顿,用奸人国无宁日。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只要我们按照党的十七大所要求的,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人才,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人才,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人才不亏待。就一定能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牺牲、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一定会喷涌而出。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说,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要真正发现好、培养好、使用好优秀人才,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总书记提出的“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是一脉相连,心声相映。道出了总书记忧国忧民忧才之心。要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才辈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立党为公抓人才,大公无私育人才,公道正派待人才。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表明,只有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能够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具有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为新形势下人才创新机制提供强大智慧源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持。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俗语
【释义】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这句俗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有心”,就是有恒心,你只有恒心,才能事业成功,没有恒心,就会一事无成,再容易的事也会成为困难的事,一个人之所以成功,不是上天赐予的,是他日积月累自我塑造的,里面没有半分半毫的侥幸心理。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