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员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从政箴言
3365700000017

第17章 交友(2)

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决定着各种各样的诱惑时刻在考验我们的道德和意志。交一个好朋友,就等于多一面镜子;而交友不慎,无异于雪入墨池,其色愈污。因此,交友必须头脑清醒,慎之又慎,多交善友、不交恶友。君子之交淡如水,相互利用决不是真正的朋友。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权力与友情之间划定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能够因为讲“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而丧失了基本原则,不能够把权力因素和功利目的带到朋友交往中,甚至以友情代替法纪和原则,才不至于在觥筹交错、轻歌曼舞中一步步地迷失自己。否则,就会成为某些怀有不良目的的人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只要不断提高修德固本,修心求静,修行为正的自觉性,常思已过方知新,就能走好人生路,享乐幸福人生。

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记自己的党员领导干部身份,要切实把好交友关。党员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该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建功立业。要警惕社会上那些居心叵测的人。他们紧盯着党员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与党员领导干部交朋友,企图用“友情”这张牌从党员领导干部身上打开缺口,千方百计将党员领导干部拉下水。把好交友关,保持好交友距离是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时刻面临的廉政考验。

势力之交,难以经远

——诸葛亮《论交》

【释义】为权势,私利而交结的朋友,不会成为永久,更不会成为真正的知己。

古人说:“势力之交,难以经远。”为权势、私利而交结的朋友,是不会永久的,更不会成为真正的知己。正所谓“平淡之交,渊源流长”,平淡之交,往往才能维持得久长。历史上张耳和陈馀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张耳、陈馀,都是秦末人,两人在当时,被称为“贤人”。他们还都娶了富家女,借势获得了权力和财富。当时恰逢楚汉之争,身处乱世之时,开始的时候两人投奔陈涉,劝阻陈涉应在有“功德”之后再称王,而不是一开始就求名心切,可惜那个空有大志,却无深谋远虑的陈涉并不听从他们的建议。于是后来他们又合力推荐武臣为将军,向赵开发自己的地盘。当时机成熟之后,又怂恿武臣在赵称王。陈涉知道这事后,非常生气,将武、张、陈的父母妻儿全抓了,以此逼迫三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伐秦。可张耳、陈馀却又力荐武臣不必受制于陈涉。这两个人,舍自己的父母妻儿而不顾,只顾着自己,企图按照计划行事,追逐飞黄腾达。由此可见当时所谓的“贤人”,并不是孔夫子所称道的“贤”,只不过是能对当时的社会形势认识充分,对各方的力量认识透彻,在此基础上,能给他们的主人谋划一些好的计策罢了。

后来他们两个人又一起依附赵歇,共图大业。两个人是共同的利益体,势力相当,表面上相安无事,但是其实蠢蠢欲动。当这种平衡被打破,自私,势力等等就全都显山露水了。事端是由王翦所引起的。当时的情形是张耳在后方发号施令,而陈馀则冲锋陷阵着。陈馀困于粮草不足,与王翦的军队力量悬殊太大,所以久不出兵。张耳一直催促,但陈就是不听。后张耳派张、陈两个将军到军中催促,质问:“胡不赴秦俱死?”说实话这话是重了,可当时义当先,生死可以置之度外啊!陈馀似乎比较富有个人主义,于是晓之以理:“吾顾以无益!”话说得倒是有理,可在那群义士的唠叨下,陈馀竟然做出了如此绝的事情:他派这群义士带着五千人去攻打王翦的几十万大军,结果无一人回。

见到张耳后,陈馀作势辞官,未想张耳听信臣言,在他一趟厕所之后,改变主意,真批了。从此,陈馀只能到“泽中鱼猎”了。至此,两人正式结下了梁子。后来小心眼的陈馀处处以对付张耳为目的。

张耳末路之时跟从了刘邦,后来陈馀也渐渐得势了。在刘邦需要陈馀兵力相助之际,陈馀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审时度势,就给刘邦开出一个条件:只要张耳的人头。刘邦倒是想出了绝招:用和张耳长得很像之人代替。陈馀被瞒过,带兵来助。但在知道张耳诈死的消息后,这个从前的“贤人”,政治家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忘了他的细致分析,忘了他的飞黄腾达,立即背叛了刘邦,结果后来被张耳斩首。而张耳虽然是得到了善终,被封赵王后,享受了一年的荣华富贵,也就“薨”了,比陈馀晚死三年多。这两人开始刎颈之交,后来势不两立。可见就是“势力之交”。

势利小人谁都不会喜欢,因为这号人不是见利忘义就会忘恩负义,不是见异思迁就会得势时倒打一耙。有些人可能经常绕在你身边像小兄弟,投其所好,但可能是见异思迁的势利小人,一旦得势可能就会翻脸不认人,甚至加害于你。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一个人,不但不能当势利小人,而且要会识别势利小人,防止养一条势利小心恶狗,害人害已。

我们交朋友要重义轻利,择信而交。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朋友是信念上的共鸣,事业上的互撑,生活上的相助。我们党政党员领导干部结交的朋友,更多的应是政治上的互勉,情感上的交流,平等相待,坦诚相见,言而有信,而绝不能以权钱为纽带,以交换为目的。如今市场、官场、名利场的“朋友”形形色色,如同商品一样光怪陆离,无奇不有。为达一己目的,有的人能以百倍的虔诚,千倍的友善,对你称臣作子、称兄道弟,甚至声色犬马,无所不用其极。因此,“朋友”的陷阱,更具隐蔽性和危险性,更需要人们警惕。重义重情,以诚交心,谋志向,共事业,福祸同担,甘苦相知,这种朋友才是最可靠的。

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交友绝非个人小节,不可等闲视之,必须把握分寸,仔细甄别,择友而交。作为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交友尤其要慎之又慎。现在的许多党员领导干部走上腐败之路,与他们只交狐群狗党朋友有关。无数事实证明,势力之交是靠不住的,不要说东窗事发前他们出的都是坏主意、干的都是坏事情,而一旦“大难”来临,这些人就落井下石。当领导的人,不可不察也。

不知耻者,无所不为

——宋·欧阳修《魏公卿上尊号表》

【释义】不知羞耻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一个人如果不知羞耻,那么就会不问是非、善恶,不顾道德规范和最起码的做人准则,为所欲为,无所不为,以至做出伤天害理、大逆不道的事情来。北宋欧阳修说的“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就是这个意思。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具有人格自尊的人无不知耻,也就是无不具有羞耻感和羞耻观念。由于时代和阶级地位、利益的不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差异,人们往往具有不同的羞耻感。以什么为荣,什么为耻,反映着不同的时代观念、阶级属性和价值取向。剥削阶级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为荣,而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为耻;反之,劳动人民则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为荣,而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为耻。

明末松山大战之后,明军战败,洪承畴被俘。洪承畴在皇太极的利诱下,贪生怕死做了二臣。而在北京城里崇祯皇帝,还以为他已为国捐躯了,在此国家危难之际出了这样的忠臣孝子理应表彰,因此特命礼部在前门瓮城里为洪承畴造像一座。就在庙已造好像也塑完,崇祯皇帝率文武百官准备祭祀的时候,从松山战败的乱军当中逃回了一个监军的太监,向崇祯奏明了洪承畴降清的真相,崇祯与诸臣听后一片哗然,在难以抑制的愤怒中一举捣毁了洪承畴塑像。

自一六四四年吴三桂降清以后,洪承畴和吴三桂一文一武成了多尔衮的左膀右臂,吴三桂是攻城略地的急先锋,而洪承畴则成了拉拢士大夫阶层的智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有他助纣为虐。可谓是不知羞耻,无所不为。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荣辱观,强调羞耻心于人十分重要。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有关这方面论述的名言警策不少。可以说,千百年来,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儿女恪守为人的荣辱观,明礼义,知廉耻,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泱泱华夏才无愧于文明之邦,礼义之邦。

今天,我们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反对和批判剥削阶级陈腐的荣辱观,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的维护个人人格尊严和国家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坚决抵制一切可耻的东西,勇于追求荣誉、爱护荣誉,这是每个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应有的道德修养。在我们的社会里,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关系个人的发展进步,而且关系党风、民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我们党是执政党,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更应当明荣知耻,做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

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把知与行、说与做统一起来,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准,努力做到明荣知耻、崇荣贬耻、行荣拒耻。党员领导干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领导者,应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自重防止以耻为荣、避免自取其辱,以自省打扫思想灰尘、分清荣辱界限,以自警远离低级趣味、抵制各种诱惑,以自励激发进取精神、争取更大光荣。应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懂得光荣的价值、光荣的珍贵、光荣的力量,做到不为金钱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情色所迷,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期望。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知识链接:人至察则无友

宋朝的吕蒙正,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

散朝后,那些参政还感到不满,后悔刚才没有找出那个人。吕蒙正对他们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的话,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所以千万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大。

谁人背后没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别人说你两句,就让他说吧,只要无伤大雅。非要和别人较劲,不是给自己找难受吗?吕蒙正身为一朝宰相,犯不着啊。

做人是这样,做事情也是这样。

宋太宗时期,有人上奏说在汴河从事水运工作的官吏中,有人私运官货到其他地方卖,影响到周围的一些人,众人颇有微词。听了这话,太宗向左右说:“要将这些吸血鬼完全根除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这就像以东西堵塞鼠洞一样无济于事。对此,不可以过于认真,只需将有些做得过分、影响极坏的首恶分子惩办了即可。如有些官船偶有挟私行为,只要他没有妨碍正常公务,就不必过分追究了。总之,这样做也是为了确保官运物质的畅行无阻呀!”

站在一旁的宰相吕蒙正也表示赞同,他说:“水若过清则鱼不留,人若过严则人心背。一般而言,君子都看不惯小人的所作所为,如过分追究,恐有乱生。不若宽容之,使之知禁,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从前,汉朝的曹参对司法与市场的管理非常慎重,他认为在处理善恶的执法量刑上应该有弹性,要宽严适度。谨慎从事,必然能使恶人无所遁形。这正如圣上所言,就是在小事上不要太苛刻。”

做人如果过于苛刻,就容易失去人缘。与人相处时,难免会有一些差异,会有一些小矛盾,对别人的小缺点不要太在意,千万不要做一个小肚鸡肠、神经过敏的人,否则没人喜欢和你做朋友。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千万不要拿“显微镜”看人,因为在显微镜下绝对没有完人。做事情也不要太琐碎,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要去管,不要过分去追究,谁的小事就让他们自己去管好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争报恩》

【释义】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真正的了解一个人,是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相处才能知道对方实际的品行是怎样的。很多人可以伪装一段时期,但不能伪装一辈子。在不知不觉的接触当中,我们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从而了解到这个人的品行进而决定自己与之交往的深度。

弥子瑕是卫国的一名美男子,在卫灵公身边为臣,很讨君王的喜欢。有两件是最能说明卫灵公宠爱弥子瑕的程度。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捎信的人摸黑抄小路赶在当天晚上把消息告诉他。弥子瑕顿时心急如焚,他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到母亲身边。可是京城离家太远,怎么能尽快赶回去呢?卫国的法令明文规定,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判断足之刑。但是为了尽快赶回家去替母亲求医治病,弥子瑕不顾个人安危,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座车送他回家。后来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责罚弥子瑕,反而称赞道:“你真是一个孝子啊!为了替母亲求医治病,竟然连断足之刑也无所畏惧了。”

还有一件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游览。当时正值蜜桃成熟的季节,满园的桃树结满了白里透红的硕果,蜜桃醉人的芳香让人垂涎欲滴。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熟透的蜜桃,咬了一口,感到非常好吃,就把剩下的递给了身边的卫灵公,对他说:“这个桃子很好吃,你也尝一尝!”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很高兴的说:“你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表明你爱我呀!”

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容颜衰老了,卫灵公也因此丧失了对他的热情。这是弥子瑕有得罪卫灵公的地方,卫灵公不仅不再象过去那样迁就他,反而降罪于他,还对别人说:“这家伙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吃剩下的桃子给我吃,这不是看不起我吗?至今他仍不改旧习,还在做冒犯我的事!”

弥子瑕从年轻到年老,始终把卫灵公当成自己的一个朋友看待,在卫灵公面前无拘无束。可是卫灵公则不一样,他在弥子瑕年轻美貌时宠爱他,迁就他,到了年老色衰时,则忘掉他过去的好处,只把眼前的事情作为判断和对待他的依据。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判断一个人应该注意从长期来考察。而我们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则要注意始终如一,不能凭着过去或者近期的表现就有所懈怠。因此交友既要慎重,又要有所选择。交友就像选择邻居,选择好的邻居就是选择好的生活环境,有了好的生活环境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方式。相反,生活将会受到坏邻居的影响,不得安宁,更谈不上对于安静祥和的生活的追求。交朋友不在于一时一刻的亲密,而在长久地保持一种互相支持、互相关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