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3362200000018

第18章 法则7:弯下腰,才有抬头机会(2)

低调处世易登高位

我们知道,弓越弯,它的弹力就越大,箭在弦上射出去的距离也就越远。其实,做人也和射箭的弓箭一样,太直、太张扬反而对自己不利,低调绝对不意味着做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事实上,采取低调处世的人往往才最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他们对自己的目标已经深思熟虑,要用最快捷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低调处世,无疑会使他们在走向自己目标的路上减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真正成功的人,当他保持低调的平淡时,也肯定不同于一般庸碌之人的平庸,而是由此到达那些高调张扬的人所不能达到的巅峰位置。

谢安是晋朝人,出身各门望族,他的祖父谢衡以儒学而名满天下,官至国子祭酒。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谢安少年时就很有名气,东晋初年的不少名士如王导、桓彝等人都很器重他。谢安思想敏锐深刻,风度优雅,举止沉着镇定,而且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谢安从不想凭借出身和名望获得高官厚禄。朝廷先征召他人司徒府,接着又任命他为佐著作郎,都被他以身体上有疾病给推辞掉了。后来,谢安干脆隐居到了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支道林、许询等人游玩于山水之间,不愿当官。当时的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好几次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应召。只过了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后来,朝廷又曾多次征召,他仍一一回绝。这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纷纷上书要求永远不让谢安做官,朝廷考虑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后,没有答应。

谢万是谢安的弟弟,也很有才气,仕途通达,颇有名气,只是器度不如谢安,经常自我炫耀。公元358年,谢安的哥哥谢奕去世,谢万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谢万却不善统兵作战,受命北征时仍然只知自命清高,不知抚慰部将。谢安对弟弟的做法很是忧虑,对他说:“你身为元帅,应该经常和各个将领交交心,来获得他们的拥护。像你这样傲慢,怎么能够做大事呢?”谢万听了哥哥的话,召集了诸将,可是平时滔滔不绝的谢万竞连一句话都讲不出,最后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指着在座的将领说:“诸将都是厉害的兵。”这样傲慢的话不仅没有起到抚慰将领的作用,反而使他们更加怨恨。谢安没有办法,只好代替谢万,亲自一个个拜访诸位将领,加以抚慰,请他们尽力协助谢万,但这并未能挽救谢万失败的命运,损兵折将的谢万不久就被贬为庶人。

谢奕病死,谢万被废,使谢氏家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终于迫使谢安进入仕途。公元360年,征西大将军桓温邀请谢安担任自己帐下的司马,他接受了。这件事引起了朝野轰动,还有人嘲讽他此前不愿做官的意愿,而谢安毫不介意。桓温却十分兴奋,一次谢安去他家做客,告辞后,桓温竟然自豪地对手下人说:“你们以前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吗?”

咸安二年(公元372年),简文帝即位不到一年就死去,太子司马曜即位,是为孝武帝。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结果大失所望,便以进京祭奠简文帝为由,率军来到建康城外,准备杀大臣以立威。他在新亭预先埋伏了兵士,下令召见谢安和王坦之。王坦之非常害怕,问谢安怎么办,谢安却神情坦然地说:“晋的存亡,就在此次一行了。”王坦之只好硬着头皮与谢安一起去。他们出城来到桓温营帐,王坦之十分紧张,汗流浃背,把衣衫都沾湿了,手中的笏板也拿倒了。而谢安却从容不迫,就坐后神色自若地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只是设守卫在四方,您又何必在幕后埋伏士兵呢?”桓温听后很尴尬,只好下令撤除了埋伏。由于谢安的机智和镇定,桓温始终没敢对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这场迫在眉睫的危机被谢安从容化解了。

桓温死后,谢安没有剪除桓氏家族,仍然信任和重用桓温的弟弟桓冲。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想要吞灭东晋,一统天下。建康城里一片恐慌,谢安还是那样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桓冲担心建康的安危,派三千精锐兵马前来协助保卫京师,被谢安拒绝了。随行的谢玄也心中忐忑,临行前向谢安询问对策,谢安只答了一句:“我已经安排好了。”便绝口不谈军事。

淝水之战后,当晋军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谢安手中时,他正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随手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忍不住问他,他只是淡淡地说:“没什么,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进入内室,手舞足蹈起来,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弄断了。

谢安低调,并不是说没有自己的追求,而是为了达到长远目标的有效手段。这种低调的态度为他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和拥护,对于他能登上高位很有帮助。

智慧火花

我们的生活中,采取高调张扬的态度,只能得到一些眼前的好处,而低调的长远经营,才能达到一个重大的目标。低调反而更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更容易达到目标。

避实就虚,以柔克刚

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柔”与“和”是常联系在一起的,“和”本身也就是“柔”,其代表就是水。水是柔和的、是最接近于大道的,它可以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相抗衡。人们常说的水滴石穿,就叫做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语出诸葛亮的《将苑·将刚》:“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这是一种避开敌之锋芒,用温和的手段取胜的计谋。它的意思即为: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顺但不软弱无力,即通常所说的刚柔相济,才能以弱胜强,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是孙子兵法中常见的一招。“以柔克刚”是制服一个大发脾气的人最好的办法。对方愈是发怒,你愈发镇定温和;愈是紧张的场合,愈应保持头脑冷静。这样,你才能发觉对方因兴奋过度而显露的种种弱点,然后一一加以击破。这就好比瓦沟里淌下的流水,一点一滴地落在坚硬的巨石上,最初还未见得有什么不同,久而久之,巨石就会出现漏洞,并甚而断裂。这就是滴水所爆发出的威力,不可阻挡啊!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一位17岁的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贫民顾客。他衣衫褴褛,一脸的悲哀、愤怒,他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柜台里贵重的高级首饰。

这时,姑娘要去接电话,一个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绝伦的金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捡起其中的五枚,但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这时,她看到那个30岁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意识到戒指在哪儿。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地叫道:“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充满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哀怨的神情。“先生,这是我第一份工作,现在找事儿做很难,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眼眶中充满着哀伤的泪水。男子长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浮现在他脸上。

“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是我想,您在这里会干得不错。”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伸手与她相握。“我可以为您祝福吗?”他转过身,慢慢向门走去。姑娘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一枚金戒指放回了原处。

没有批评,没有苛责,然而姑娘却成功地要回了青年男子偷捡的那一枚金戒指,这是为什么?不正是因为姑娘的头脑冷静,避实就虚地以情动人,正是她这种似水、似风的柔情打动了青年男子的心。

老子曾说“一个真正的理想的为职者应当是这样的,他的功德普及天下,恩惠泽被后世,而在一般人眼中一切功德又都似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他的教化惠及万物,德追乾坤,然而,人们印又丝毫感觉不出他的教化;他治理天下时,根本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而对万事百姓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只有做到这一点的为职者才是真正理想的为职者。”

正如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应以己之长,克其之短,对待刚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势必会使双方共同失去理智,头脑发热,做出事来不计后果,最终,各有损伤,事情也必然闹砸。反倒是过犹不及,悔之晚矣。

智慧火花

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面对刚烈火暴之人,则会另一番局面,恰似细雨之于烈火,烈火熊熊,细雨蒙蒙,虽说不能当即将火扑灭,却有效地控制住了火势,并一点点地将火灭去。但若暴雨一阵,火灭去,又添洪水泛滥之灾,一浪刚平又起一浪,得不偿失。当你角动对方心里那根弦的时候,他就会向你主动缴械投降。

该低头时要低头

《鬼谷子》书中说:“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意思是说,大凡筹划谋略,自有其规律。必须首先求得事物的起因,然后才能掌握事物的总体情势。了解事物的起因,把握事物的总体情势,才能对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有个正确判断,在此基础上,人们制定的谋略才是有效的,是事半功倍的。

南北朝时,宋国的臧值在为官期间,因犯法之事,多次被人告状。臧值是个小人之辈,他不反省自己的过失,而且想方设法想摆平这件事。他召来自己的党羽,说:“我现在麻烦不断,这样下去,恐怕要出大事,我该怎么办呢?”他的党羽说:“你结交了朝中显贵,他们不会和你为难。现在的问题是皇上喜欢纳谏,而谏官又和你没有交情,所以他们才会说三道四。只要你去结交谏官,给他们一些好处,麻烦就可消除。”

臧值是个皇亲,从来就瞧不起谏官,他不屑地说:“只要不得罪朝中权贵,别人就奈何不了我。小小的谏官也让我去巴结,太有损我的身份了。”臧值又送重礼给朝中显贵,他的党羽仍劝他打点一下谏官,说:“事情的起因是谏官多事,你的靠山再大,也帮不了你让他们闭嘴。如果直接安抚谏官,既省力又可解决问题,这才是好方法啊。”

臧值执意不肯。结果,在谏官的不断谏言下,宋文帝下旨把臧值降职,朝中权贵为他说情也没有用。臧值吃了苦头,有些后悔。他想东山再起,于是又问他的党羽:“我想复职,应当求谁办呢?”他的党羽说:“降职是皇上的旨意,复职自然非得皇上同意不可。长公主深受皇上信任,她又贪图钱财,你若能让长公主为你向皇上求情,这件事就一定能成。”于是臧值向长公主多送贿赂,百般求恳。长公主出面为臧值说话,宋文帝果然让他官复原职了。

臧值不是个好人,但他从降职到复职这件事,却能给人很多启示。他从前不听人劝,不从事情源头上解决问题,结果虽用力不少,还是栽倒了。后来他吸取了教训,在皇上亲信的长公主身上做文章,轻而易举地就达到了复职的目的。

其实,事情的难易是相对的。难办的事只要找准了突破口,就变得十分容易;容易的事如果不得要领,也会困难重重。做事不能只靠蛮力,还是有窍门的好。

唐代诗人王维,他在年轻时就很有名气,他也因此显得十分高傲。当时,科举考试盛行舞弊作假之风,如果应试之人没有权贵推荐,是很难高中的。因为这个缘故,读书人纷纷找权贵做靠山,千方百计讨取他们的欢心。

王维是个有骨气的人,他认为这样做有失读书人的身份,他还当面对人说:“考试要靠真本事,读书人不能走旁门左道。国家选用人材是大事,如果就这样形同儿戏,对国家是大不利的。”王维坚持苦学,没有托请,结果第一次考试就落第了。相反,那些有关系的虽不如王维学问好,却都高中了。

这件事对王维打击很大,他变得沉默寡言了。这时,王维的朋友对他说:“科举的风气不正,这是不争的事实,你能改变得了吗?你要想高中,就该知道你不中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着手解决,这样才有希望。你的学识是不差的,关键是你没有结交权贵,补上这一课中个状元也不是难事。”王维承认他说的不错,从此放下自尊,出入权贵之家。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音乐才能也十分出色,特别是他的弹琵琶绝技,那是无人能比的。

岐王对王维十分赏识,他又把王维介绍给极有权势的公主。在拜见公主之前,有人提醒王维说:“公主爱好音乐,只要你让她高兴了,天大的事都能办到。你一定要卖些气力,千万不要搞砸了。”王维记在心上,很费了一番脑筋。在拜见公主时,他使出所有的本事,把琵琶弹得动人心魄,格外好听。

公主听完十分高兴,连连叫好。王维趁机又把自己的诗作献上,还恭维说:“公主的才能,天下无人不知,有幸得到公主的教导,我现在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公主更加高兴。岐王在旁也替王维美言,求公主帮助王维科举高中。后来,有了公主的关照,王维高中状元,实现了多年的梦想。王维掌握了科举的命脉,这才屈尊权贵,结果顺利地达到了心愿。这不是王维的过错,只是封建社会对人性扭曲的写照罢了。他的一首曲子比万卷书还管用,他找到了成就功名的一条捷径了。

恃强凌弱是小人的行径,正直的人不会仗势欺人。在自己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能否会平和待人,不骄不躁,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试金石,也是推测一个人吉凶的可靠依据。任何人都有他的生存权力和人格,贸然侵犯他人,便会种下仇恨,添加敌手。一旦形势不利于自己,欺人者就会遭到对手的反攻,请君入瓮的事也就发生了。

武则天当政时,重用酷吏。周兴由于手段残忍,破案迅速,受到了武则天的器重,很多大案都交他办理。周兴小人一个,一有大权便肆意乱用,他无端害人,使许多人惨死在他的酷刑之下。

宰相魏玄同对周兴十分厌恶,他对武则天说:“小人如果掌握了权力,他们的为恶程度就十分大了。周兴只知讨好皇上,却不顾人们的生死,不首先把他铲除,他会给皇上招惹很多麻烦,有损皇上的声威啊。”周兴知道魏玄同反对自己,决心报复。

一次,周兴看见魏玄同和大将黑齿常一同游玩,随行车马很多,他便借此诬陷他们想要谋反。武则天命令周兴审理此案,周兴打算将他们二人置于死地。

这时,周兴的一位手下说:“你杀了不少人,人们对你的怨恨也不少了,我看这不是什么好事情。你对谁都下手无情,一旦你有了危难,谁又会怜悯你呢?魏玄同和黑齿常都不是等闲人物,你应该放过他们,给人留下一些仁慈印象。”

周兴说:“有皇上撑腰,我还怕谁呢?他们知道我的手段,才能怕我,仁慈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周兴亲自审讯他们,对他们使用酷刑,二人被屈打成招,最后都被处死。周兴更加得意,恨他的人更多了。

另一个酷吏来俊臣嫉妒周兴,表面上和他称兄道弟,暗地里却寻找机会打击他。来俊臣一次对自己的同党说:“周兴六亲不认,对谁都肯出卖,我们要防范他啊。也许有一天我们就会被害了,还是我们早下手为好,这样就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