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解读迷失中的家庭教育:女心理咨询师手记
3354500000026

第26章 成功的家庭教育——源于真爱(4)

高三学生毕业了,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拿到了高中毕业证,但唯有某个同学没有拿到。那家长此时看孩子没大学可上了,那就另辟蹊径。去当兵成为家长为孩子首选的人生道路,但没有高中毕业证,现在当兵却又成了问题。这可是最低要求了,连这服务的最低要求都满足不了客户,学校实在令其家长为之愤怒,其母亲就跑到学校大闹起来。在办公室里指着鼻子质问我们的老师:“我们交那么多钱干什么?到头来,我的孩子连个高中毕业证都没拿到,你们学校干什么吃的了!要钱时积极,可教学效果让我们家长却心寒!”这话实在让我们的老师难以回应。她说的话句句在理呀!学生没拿到毕业证=学校教学水平差。可是那么多拿到毕业证的学生又翻过来证明了:拿到毕业证=学校教学水平高。这就是很大的矛盾了。我们要反过来问问这位法律意识显著的家长大人,家长会,三年里您来过几次?学校组织的家长座谈学习会,您又记得曾经到位过几次?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您与老师沟通了几回?更确切地问,您对您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又了解多少呢!当然,我们也能理解面对孩子的学习和行为表现不乐观的状况,也让你很为难,很没面子。但只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再难也要做啊。

多少次“我现在没空”挡回了老师对于家长的邀请;多少次电话没人接听又无人回复,从而您也失去了及时获悉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呢!多少次您说,“孩子能呆在学校,不接触社会坏风气,我就心满意足了!”让我们的老师有口难言啊!

还有一件事情是,我的一个同事某天在宿舍里给我们谈论他们班的一个当银行行长的学生家长。“这位家长很有意思,我打电话,他不到周末他就不接,不到学期末不接。孩子送到学校,就成了学校的事情了,他就可以不闻不问了。”即使接了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是“老师,我们作为父母,工作很忙,也很辛苦,孩子送到你们学校了,我们也花了不少钱。再说了,我们在教育上总没有你们做老师的有方法,还是您看着办吧!”真是让人无以应对的语言。“句句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地说服力”也能显示出作为银行行长的语言水平也是句句是真理,句句都能说到痛处,很具逻辑性。实在让我们作为教师的都难以用如此精辟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

因为我有她班的课,自然也会对这个学生比较熟悉。我上课时,他就一直没抬过头,上课就昏昏欲睡,到下课时方醒过来,精神抖擞的时间就是课间10分钟。我的讲课让他进入梦乡如此之快,我“高超”的“催眠术”直让我自己为自己赞叹。但后来我发现不是我技术高超,而是他的入睡技术已经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能达到兴奋与抑制的短时完美交替,一般人或许还真正做不到。

大概是家长认为老师与家长联系只不过是抱怨与指责父母来着,为了不让自己难堪,索性就不接电话。还有的一种可能是,自己接到关于孩子做错事情的电话时,自己特别没面子,如果遇到一些不讲情面的老师训斥的话,会让自己连个台阶都处下。这些情绪的产生自然也在所难免,特别对于一些事业有成、社会地位很高的家长而言更是难以面对。如果我们再有这样的思想,认为拿钱不就是为了节省自己的管理时间,为了让孩子得到好的管理的,如果我们还为孩子的管理发愁,那还不如把他放在家里,自己管好了。何必还给你们钱!这样的思想会让教育对于孩子而言更加难以开展,教育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儿。

还听这位班主任说,她班里另外一个学生家长最不喜欢学校过周末与放假了。孩子父母甚至认为孩子只要能一直在学校就好。他们最为害怕的就是孩子高中毕业没地方去,又不知道哪个学校继续“收容”这孩子。一些职业学校自然没有正规高中让他们放心!看来,有的家长恨不得孩子能读一辈子高中!

在学校里,有学校管理至少孩子不会很快被社会污染,至少让父母眼不见心不烦,或者还能让家里得到即便是短时的安宁。这里面确实有家长面对孩子的管理上的无奈、难言、苦衷、悲哀……但也更为真实地说明有些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与管理上已经无能为力了。有的刻薄点说,这家长已经是孩子教育上的失败者了。现在交钱给学校就是让其承担起承担不起的责任,拿钱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孩子受教育,而是为了让自己摆脱责任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看来还是有人每天都在向往着,并努力落实着!

我们应该清楚这样的道理,任何一个家长都有对未成年人的抚养义务与监护权,任何学校只是教育与管理的实施场所,而不是暂时关押孩子的监狱。

我们知道,没有一个家长面的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不痛苦的;没有一个家长面对孩子的一塌糊涂不心痛的;没有一个家长面对老师对孩子的批评而自己能心情舒畅的……但是没有一个家长不该承担对子女教育责任。

“谁让你们生我了!你们就该养我。那是你们自找的!”有孩子这样给家长说话时,如果这个家长就是您,您或许真想过去给他一耳光,但是还是要停下手,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并翻译过来“我生了他,我就该养(教育)他,这是我自找的!”这就是我们该承担的责任。

养儿不仅是为了防老这看上去有点自私的目的,也是在为社会抚养和教育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是件光荣而自豪的事儿,当然,这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我们再忙、再苦,也不该放下这样的责任,更不该逃避这样的责任。当然,我们都很清楚,工作我们能干好,事业能做大,对于我们的能力而言,毫无问题,但是对于子女的教育这不是一个家长能力的问题,关键的核心问题是,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愿意付出自己的爱,这是家庭教育的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培养一个善德善行的人的基本条件。

32.留守儿童的悲哀

孩子最需要爱和关心的时候是孩童期,婴幼儿自然就不必说了,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生活和学习好习惯的开始,父母在孩子眼里也处于被崇拜期,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最为关键。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很难弥补。面对留守儿童,我们真的很愧疚。

“留守儿童”确实是个新名词,更准确地说是无数个家庭汇聚成这一个词来解读他们的存在。可在这些孩子的世界里,那孤独,那无助,那迷茫……我们知道吗?

为了生计,才放下孩子出外打工

为了生计,才放下孩子外出打工的,我们都懂得这里面的不得不和这里面的辛酸。

自古就有离愁别绪,自古就有为了生计,而不得不的选择。为了能有钱支付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为了能有钱让老的、小的有饭吃,有衣穿;为了能让孩子有学上,年轻的父母们趁着年轻就必要去闯荡外面的世界。当然这也是我们的国家政策好,给了这些人创造生活的机会,如果按照过去,农村人都必须在家里赚工分钱。也没有多少个孩子被父母留在家里让老人们带着养大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话,我们可不能忘了本。在他们辛劳的背后,就是一幢幢高楼大厦,他们得到了自己的血汗钱,也应得到社会对他们的付出认可。

但是家里有着那需要抚育的孩子,他年幼的心理就必须承担着离别,必须懂得照顾自己。当他遇到挫折时,没有人安慰与支持他走过这段路程;他很脆弱,当出现危险时,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自己;当遇到诱惑时,他还不具有足够的识别能力,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他们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了。当我们看到新闻报道指出现在的少年犯很多来至于留守儿童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外打工赚钱的父母们得来的那些钱,却换来了孩子如今的下场,所有的努力值得吗?

我们能不能考虑最为合适的办法来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呢!或许父母中的一个留下来陪伴儿童的成长,或许能常回家看看,或许电话多点,这都让孩子知道你存在在自己的生活里。也许您觉得赚钱不容易,还是省点路费与电话费吧!事实上,那点路费与电话费足以弥补对孩子的伤害吗?

我也在火车上,见过年轻妈妈带着怀里的孩子出去跟丈夫一起打工。问起她的孩子,她说家里还有一个大的跟着奶奶呢,对于他们在外打工早已习惯了,所以孩子也没什么感觉,回去时,孩子也不跟他们亲近。

电话维系不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老家那边农民,特别是一些年轻夫妇大都在农闲时出外打工。毫无疑问,他们经济上收入增加了,但也在打工的过程中体会到没有文化干苦力活的心酸。所以为了不让孩子跟自己一样,他们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了。那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孩子从农村中小学转到县城学校就读。由此县城中学每班学生人数达上百人,甚至更多。小学每班也达到七八十人。2006年由江苏人投资,在政府帮助下建立了一所集中小学一体化的学校。这所学校着实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及时雨,可谓是造福一方百姓。

据在那所学校工作的我的一个高中同学讲,小学学生和中学学生一样住校,每周回家一次。这也就解决了农村学生去县城上小学、初中寄宿的问题,因为公办中小学都是没有寄宿的条件的。按照义务教来讲,学生上学是不收费的,但这样一个私立学校是一定会收费的。城市的孩子基本都上公办学校,但农村的孩子因为公办学校能容纳的学生数量,及住宿问题无法解决,农村孩子要想去县城上学,这个学校就是必须的选择了。在外打工的父母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虽然这远远高于公办学校的收费,但为了能让孩子上好学,他们还是不惜余力的。

在那个学校第一年开学初,那个同学给我讲了她带的小学一年级的某个班的一个孩子的故事。在开学的第一天这个孩子就始终哭闹着要回家,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这个孩子不是大声哭,就是眼里满含泪水。整个班里一整天都没办法上课。作为教师,学生流失,班主任老师是必然会被学校认为是工作失职的,所以她不能就这样让学生走,就百般安慰,但无济于事。就只好打电话给其爷爷奶奶。第二天爷爷奶奶就来到学校看望孩子,安顿好孩子,就“偷偷”走了。当天晚上,孩子见爷爷奶奶不在,就又大哭。结果第二天早晨吃饭时,她发现这孩子就不见了。学校组织相关人员把孩子回家的路都找遍了,还是没找到。下午就把爷爷奶奶叫来,他们到学校一看孩子真的丢了,奶奶就一屁股蹲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孩子没了,我怎么向我儿子交代呀!”当晚就给远在广州的孩子父母打电话,父母在第二天赶回来。在学校及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在回家的路上的一个小路口,孩子被找到了。那时,一个五岁的孩子已经在外面待了一个晚上了。好在这孩子没出事。

实际上,他肯定也看到老师们来找他了,只是他实在害怕再被带回到学校,所以见有人找他,他就会躲起来。他是太害怕离开亲人了,真的害怕急了,他已经产生了分离性焦虑。他对第一次父母的离开产生了他生命中记忆最为深刻的离别。他祈求:爸爸妈妈,别离开我!但没人能听明白他的哭声!那时的哭喊没有挽留住父母的脚步,那是一种难忘的记忆,对他而言就已经是心理上的阴影了。当随着时间的走过,当他对离别慢慢有点适应时,第二次离别又出现了。他又必须离开能守在他身边的爷爷奶奶。这就意味着没有亲人再能照顾他了,没有人给他安慰了,他就觉得他走进了非常不安全的时间空间里了,由此这么个新环境没有给他的好奇心带来新奇,他唯一能感受的就是被亲人抛弃的难以忍受的痛苦。

他的翅膀还如此稚嫩,还没有飞翔的能力。他的童年本是伴着父母的童谣与故事进入梦乡的,然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那是不能实现的梦想。父母在他的哭声中狠心离开,或者在他的睡梦中悄然离开。留给他一个无人遮挡风雨的环境,伴随他的也只剩下年迈的爷爷奶奶了。他感受最深的就是被抛弃的痛苦!

他无法选择他的生活,他只能对父母的安排接受。但是那份本有的亲情慢慢成为了他不熟悉的内容。开始,这份亲情靠电话维持着,他还熟悉父母的声音,但渐渐的父母的忙碌让电话变得稀少,他童年的玩耍的兴致也让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变得可有可无。电话两头的声音彼此都渐渐陌生。“孩子听爷爷奶奶的话,好好读书”类似的话都变得愈加没有分量。

也许孩子在襁褓中时,父母就选择了去远方。在孩子慢慢的长大时,爷爷奶奶告诉他,他的父母在很远的地方工作。他见到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他的脑海里在渐渐的形成了爸爸妈妈初步的认识,对您的熟悉也仅仅是电话里传出来的声音。但是他无法体会父爱母爱。当您偶尔回到久别的孩子身边时,孩子看您的眼神跟看一个陌生人没有任何的区别。您说:“孩子,妈妈带你出去玩吧!”孩子对你的惧怕远远超过对外界事物引起的好奇。甚至您说:“孩子,妈妈带你去买玩具吧!还有好吃的呢!”孩子依然会没有胆量跟你走。也许他经不起您的诱惑,但他会有个很好的前提——有爷爷奶奶陪着一起去!他连您单独和他相处的机会都不给您了!您那满心的爱也只能暂时放在您的心里!您或许会有情绪,或者心理很难受,但这不是您狠心离开时种下的结果吗?

一个十五岁女孩的人生命运

有天中午,今日说法里讲了一个十五岁的女孩,这个少女竟是当地贩毒大王,代号“苹果”。她说母亲在她小的时候死了,父亲外出打工,家里很穷。后来自己也出来打工,在一个网吧认识了一位大姐,大姐对她很照顾,后来也跟那位大姐学会了抽烟,就这样染上了毒瘾。为了吸毒,她也只能贩毒。问她为什么能成为当地贩毒的高人时,她面无羞涩地说:“我脑子聪明,很多毒品,只要我一看就能分辨出真假好坏来。所以很多人都愿意与我打交道呀!”

记者采访到其家人时,并没有看到所谓的贫穷,而看到的是她家的新房。她父亲知道女儿的事情后,他表情更让众人难以置信。他没有吃惊与愤怒,而是面带微笑地说:“我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的。她被抓起来是好事,这下也让我放心了,我管不了她,她现在可有人管了!再不祸害其他人了!”

心理专家分析孩子走到今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父亲在外打工赚钱时,也让一个孩子失去亲情,也失去家庭教育与管理,加上社会的因素,这就构成了孩子走向犯罪的极大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