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解读迷失中的家庭教育:女心理咨询师手记
3354500000010

第10章 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成长环境(3)

我们的孩子也能在将来活地简单点,活地质朴点,能把能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上。

12.正确发展孩子的模仿能力

有钢要用到这刀刃上,然而即使用到那刀背上,也不能算是用错了地方,显示一下光亮也可以。但是对于人的模仿能力而言,如果用到极致是创造,用到极端那就是悲哀!

很多次看模仿秀的节目,不管是那个人模仿哪位名人,都是那么出神入化的超级酷似。真是让我心生崇拜!更让我的眼睛都看直了的是模仿田震的那位女孩,无论声音还是举止都极其相似,甚至可以用“相同”来形容,这是毫不夸张。一笑一颦,一举一动,甚至是相貌,那简直是一模一样。同卵双生的人都会有差异,我们也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当然克隆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现象。他们的“相同”,真是让我佩服至极!真是模仿中的极品呀!天才!真是天才!

不良影视、书籍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最近又重温《蜡笔小新》,生动活泼的语言、动作都会让我们捧腹大笑,对于工作之余的成年人而言也有解乏之功效。当然,孩子成人化的语言无论是小新说,还是现实中我们自己的孩子说,都会逗地大人捧腹大笑,笑地前俯后仰、啼笑皆非……

在爸爸以距离太远为借口而拒绝与他一起去吃汉堡时,小新开始神秘地喊,“动感汉堡里有个大美女哦!”以此勾起爸爸的看美女的欲望。最终这小新以这么一招就把愿望达成了。路途中他还说,“爸爸,你也想看哦!”这孩子真是懂大人心思!

当父亲否认他对美女感兴趣时,小新一语说穿爸爸的要害,“这可不像男人说的话哦!”走进汉堡店时小新连忙说,“你看,就是这位小妞哦,跟刚才说的一样哦!”这些话出自一个幼儿园的孩子之口,真是有点让我们国人自感自己的孩子达不到这水准,而甚感自卑了。我也认为这娃的智商应该在140吧!更绝的是,回到家中,当着妈妈的面说“能够见到美女真是太好了!”这最后一句话却置于爸爸在他的掌控之下!这真是绝技呀,大人都未必能有如此的绝技!懂男人心,也懂女人心的高智商儿童呀!

可这么高的语言水平又哪里来的呢!我们可以看到爸爸在看自己喜欢的成人电视节目时,并没有顾及旁边的小新,高智商的小新就有机会学习这些成人化的语言,那小新的所有行为也就自然不过了。我赞赏故事虚构地如此合情合理,确实不愧是成名的佳作。

他想让妈妈买辆儿童车,妈妈不买,这小新绝对是聪明,一般的孩子都会哭闹,小新是掀开妈妈的裙子“那里有很多点点哦!”这绝对会让妈妈在公众场合气急败坏。他又跑去准备掀起另外一个女士的裙子,“我想看看,她的图案和你的一不一样哦!”这真是让妈妈更加愤怒了。但是最后一句是“你要是不买给我,我就跟她回家!”最终妈妈不得不被孩子制服了。以大人输给了孩子而告终。

由此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每次小新都能制服大人,无论是哪位高手,都最终受控于他之下。这样的动画赏心悦目之余,惊叹小新高智商的之余,那么我们的孩子能从中学点什么,该从里面学点什么呢?学习小新的色?还是学习他的高水平的淘气呢?

这让我想起去年遇到过一个正上学前班的六岁小姑娘。无论她去哪个学校,小朋友们都叫她是疯子,也都最终被老师赶出来或者她自己再不愿进去。父母不得一次又一次的为她转学,最后实在没地方去了,父母就决定在家里辅导孩子小学的课程,等年龄大些就把她送到国外去,因为父母认为中国没有适合孩子的教育环境!

有一次我亲眼见了这个孩子的现场“表演”。七八个孩子都在做注意力训练,她突然就爬上桌子并站在桌子上逗周围的孩子笑,那真是个“疯”!让整个课堂无法进行下去,不得不暂停。

在课间,她与其他孩子打闹时,她会时不时地脱她的裤子。这实在让我们感觉吃惊!这个脱裤子哪里学来的呢!蜡笔小新里确实有多个小新脱裤子镜头,甚至在自己的“小鸡鸡”上帖图片的剧情。蜡笔小新已经流行过去了,这又是哪里学来的呢!

据孩子的妈妈说,他们陪孩子去北京一家医院做了智力测试了,孩子的智商140,这绝对是高智商的孩子。她能读的书非常多,并且只要不管她,她能坐那很久一个人动都不动地一直看书。她对字词的掌握几乎可以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比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绝非一般,但是语言中充满了从书本上学来的脏话,挑逗性的话,可以说与蜡笔小新讲的话能达到同一水平。当大人反对她这样说话时,她会理直气壮地指责父母“这叫幽默,你们懂不懂什么是幽默呀!”“书本上都这么说的!”

事实上,我大学本科都不懂她一个学前班的孩子的幽默呢!粗话、脏话、攻击性的语言都叫做幽默,这是把幽默本土化了,还是把幽默乡土化了呢!一个智商高的孩子能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现实中的“应用”,绝对是高水平!语言模仿能力真是让我们赞叹!但更多的是遗憾,一个如此高智商的孩子没有懂科学知识,却在所谓的“幽默”上如此擅长,真是让人惋惜!

去年有一段时间流行“死亡笔记”,那真是让很多孩子为之疯狂着迷。更加是有很多孩子模仿,恐怖、刺激、残忍给了孩子们动物本性的爆发以充分的出口!这引导了孩子向一个什么方向走呢!走向恐怖与残忍吗?走向暴力解决问题的人生认同吗?

如此等等的文化,为何成为我们孩子的精神食粮呢!这些孩子是几乎完全没有自身免疫能力,也就无所谓在文化伤害之下实施自我保护!

由于现代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孩子能得到的信息实在是超出了他能接受的范围了。在孩子没有任何判断对错能力的情况下,他对任何信息都是照单全收了,然后走进模仿年代!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但书能传播文化精华,也能续其糟粕。作为家长,或许您该做的是对孩子所读的书进行提前筛选!

家长的不良言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有一天,一个同事说起他的两、三岁的孩子,跟他去超市买完东西后回到家,这个孩子把他自己所有的玩具都收拾到一块放到电脑旁边,拿起鼠标也一个接一个的“刷”起来“商品”来。嘴里不停地喊着“结账,结账”!这就是模仿的天性。还有同事说他们玩网上种菜,四岁大的孩子竟然也会在网上养狗了!青出于蓝胜于蓝呀!在模仿上,成人能在“模仿秀”中脱颖而出,那小孩子绝对不是你的手下败将!反过来,他还可能让你绝对甘拜下风!

还有一个三岁的孩子,他外公无意中发牢骚骂道,“我日他奶奶!”这孩子从此就学会了,动不动就是“我日他奶奶”!这模仿真是达到了高水准了。大人或许你还在觉得这孩子挺讨人笑的!给在场的大人带来一片欢笑,但是你觉得真的好笑吗?真诚地奉劝一句,还是让孩子学点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语言吧。此外,我还想告诉每个家长的是我们要好好利用这天生的模仿能力。

利用好孩子的模仿力,使其正确发展

有的孩子喜欢京剧,他就开始对着电视进行一招一式的模仿,在你的鼓励与帮助下,或许他就是京剧的神童了;如果他能接触一些英语的电视儿童节目,并欣然模仿,那或许他就会对英语感兴趣,或许他长大后就是外语上出类拔萃的人;如果他能看看牛顿是怎么观察苹果落地的过程时,他或许也搬个凳子到院子里观察自己的梨树为什么叶子总要向下落,而不往上飞,或许他就是未来的科学家……

模仿什么,在孩子的前期教育中,并不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的,而是家长完全能把握的。网络、电视是最为直观地让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你在使用这些工具时,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旁边的孩子目前还无法承受你所乐此不疲的节目言情剧、偶像剧、枪战大片,甚至是色情剧目呢!你顾及一下他的话,就忍痛割爱把节目调到适合孩子的节目吧,陪着孩子一起看看儿童节目未必不能缓解工作劳累。作为大人就是需要这样的付出与牺牲的!爱在细节中!

由此看,再多的信息渠道,孩子能否拒绝不良信息污染,还要看你能不能细心控制。孩子是没有选择接触什么样信息的自主能力的,他也不具备判断能力!那就是说掌控信息进入孩子精神世界的前面一关,就靠你了!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信息与污染孩子精神的信息,成年人是能够分清楚的,替孩子做好这一步吧!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地成长,这是每个人的希望!

我们前期把握的越好,后期操的心就会减少。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判断能力会不断增强。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也是这个原因,小学阶段儿童的阅读对后期的价值观的影响非常深远,因为这些书籍的熏陶会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最初基础,就如同最初在一张白纸上填充上颜色一样,这样颜色对于后期所画出来的画的效果是绝对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孩子能否成才和他能否有个健康的身心绝对取决于他的心灵填充什么,填充的是滋养他生命的信息,他就得以健康成长,如果填充的是些“垃圾”,那定会污染他的内心,不仅不能正常发展,反而会跑偏。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仅取决于身体,还取决于人格的完善。一个大脑里充满污浊的人绝对不可能有完善的人格。

由此看,我们是该为孩子所接触的事物把把关了,这件事情其实很简单。当然,如果孩子已经上了初高中,您才发现孩子看了很多不良的书籍,接触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信息,已经出现了问题,您这时候纠正其行为,恐怕是很难了。我们应该知道,弥补往往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

同时,我们也知道一个人内心越是灰暗,他就越对灰暗的事物感兴趣。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开始看充满厮杀和邪恶的书籍和视频,那这个孩子的洁白内心世界自然就会泼上浓浓的“墨汁”,这一个人的内心底色就自然如此。那么在他接下来的生命力,自然也愈加对“灰黑”感兴趣,这内心是势必会越图越黑的。你想改变岂是易事!孩子后期的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他都控制不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孩子的自主和自我选择、决定能力的提升,都会在他所接触的环境下自行其是,你会完全对他失去控制。

教育不能错过关键期,那就好好把握孩子童年期的教育吧。

13.优越感绝非是用以享受的,而是用以追求的

人天生都会为追求优越感而努力奠定基础,夯实根基。可谓是,只要能让其产生优越感的所有机会都不放过!可这对我们到底有何意义呢?

我们都有优越感

优越感在英文里解释为superioritycomplex,显示蔑视或自负的性质或状态;egotism∶自以为高明而蔑视别人的优越感;senseofsuperiority∶自以为比别人优越的意识。总得看来就是“自认为”,但是不是真有现实中可以为之显示优越感的条件,值得我们分析。

据有人说北京人很有优越感,比如看车的老头老太太都看不起从外地来而在北京开宝马的人;广州人也称外来人员叫“外来妹”,“外来仔”;城市人对于从农村来的农民工给一个最为合适的称呼叫“外来务工人员”等等。看过粤语版本的《本地媳妇,外地郎》的人都知道,这虽然没有歧视之意,但也是把人用本地与外地给区别开来了。看来这优越感还是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的,不仅仅是“自认为”。当然,这在心理学上应该属于集体潜意识,每个当地人都会在外地人面前,显示自己具有当地人特质而外地人没有的优越感。这自然会在生活中制造点人际小矛盾,起点小冲突,但也不关大碍,大不了这个外地人回去后到处宣扬一下某个地方的人多么没有修养而已。

某天一个同事说起他十岁的儿子。他只要回到老家农村就特别会“显摆”,总是一口一声都是“我从郑州来的!”“我家是城市的!”这是他老子辛辛苦苦读书出来在城市站了脚,他却沾上了“城市”的“荣耀”了。可谓是地域式优越感。

也许人天生都有优越感,父母有,孩子也有。得以有机会就会彰显出来,压得没有优越感的人大气难喘!前几日一个同事说有个学生家长请他们几个老师吃饭,那顿饭吃的非常难受,因为那个学生的家长在某大学工作,特别能显摆自己,把自己说的很是了不起。我想这位家长大概是在自己的工作单位无一施展自己比他人强的机会,还好碰到了比自己低的高中老师,得以此彰显一下自己吧。他这说明了什么呢,人家说越是缺什么就越是想得到什么,那证明这位家长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缺少被人尊重和追捧,那这又证明了自己实际上工作上很可能不怎么样。我们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低调,低调是需要资本的,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所有是不会低调的。我们不应该反感这位大学老师,而是应该可怜他。

一个学生给我说“父母现在总觉得我花钱多,他们认为不该买的东西,我倒认为我需要。同学生日,总要送礼物,我过生日,总要请大家吃饭。如果没钱,怎么出去玩,怎么认识朋友!”,现在交友真是需要钱。没有钱的人活地底气就不足,哪里还会有优越感。看来富裕确实能给人自信,给人优越感,通俗的说就是给人脸面。

优越感膨胀会带来副作用

由此又看来,地域、社会地位、金钱确实能成为人优越感的基础,看来也不完全是所谓的“自以为是”了,而是事实存在。从而使自我感觉优于别人、越过别人。这其实是很普通的事,人生一场,优于别人、越过别人让自己感觉高人一等,拥有比别人更为厚实的某种“存折”为何不宣扬一下,也让自己高高在上。可怕的事情是,这种感觉一旦膨胀,就会不知不觉地占据他的主导神经,使他不再具有危机感或自绌感。拒绝吸收,活力下降,虚火上升,气血不畅。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平衡,迷失方向,意志衰退,目光暗淡。甚者更将导致人生悲剧,绝非危言耸听。

近几年出现针对温州富人而言的“富不过二代”的研究课题。富人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了,子不承父业着实让他们难耐呀!可谓想尽了办法,比如,创办专门针对富家子弟的学校等。但好像效果不明显,这足以看得出这“优越感”尽显“神功”,让再多的办法都无济于事!结果就是继续“富不过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