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情世故练达术:掌控主动权的人际潜规则
3277400000021

第21章 谨言慎行:言多必失,谨慎方能避祸(2)

一日,一位贤者问众弟子:“假如你们置身于一群陌生人中,如何判断孰智孰愚呢?”弟子们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或曰服饰:衣着光鲜者必智,粗朴者必愚;或曰容貌:俊美者智,丑陋者愚;再曰学识:善诵者必智,不善者必愚。总之,答案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但贤者微微摇头,含笑不语。看来,弟子们的答案都不合他心意。最后,贤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谈吐。众弟子大惑不解,只听老师不紧不慢地解释道:“言前度轻重者为智,不知轻重者为愚。”弟子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要教他们无论说什么话前都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找准自己的位置,切忌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胡乱言语。

现实中,我们身边也不乏能力超群者,他们往往才学过人,业务精通,却总是抱怨怀才不遇,不是得不到重用,就是难以晋升。他们常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却很少反思,也许只是自己的一句错话导致了这种“怀才不遇”的后果。所以,上文的贤者才告诫自己的弟子:聪明人在说话之前都会仔细掂量,既掂量好这句话的分量,也掂量好自己的分量。毕竟,一句恶语出口,十句善言都难以挽回,“覆水难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学会掂量好自己的分量,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学问。

游牧民族中有这样一个寓言:一只雄鹰从高空俯冲而下,铁钳一般的利爪牢牢地抓住了一只羊,双翅一振,带上天空,回巢享用去了。这一幕被地上一众野鸡、野鸭等看到,艳羡不已。一只野鸡跳了出来,大言不惭道:这有何难,不就是一只羊么,看我也来抓一只,给你们开开眼。守在一旁的猎人听到这番话,好奇心大起,决定暂时先不猎杀这只野鸡,想看看它是如何“鸡抓羊”的。只见野鸡扑棱着翅膀飞了几米高,落到一只公羊背上,用它那柔弱的小爪子拼命想抓住羊背,可是它的爪子连羊毛都抓不住,更不要提将公羊带离地面半寸。就在野鸡筋疲力尽的时候,猎人走过来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它擒拿到手。猎人笑着对它说:“要不是你不自量力地说大话,做这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我也不可能如此轻松地捉住你。本来你还有一线生机,但现在你连逃跑的力气恐怕都没有了吧,要怪就怪你自己说话不经大脑吧!”野鸡懊悔不已,没想到自己一时鲁莽竟惹来了杀身之祸。

一言可以兴邦,也可以丧国,关键就在于是否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和地位。在一个公司、单位或是集体中,说话办事要先掂量自己的分量,弄清自己的角色,不可强出头、抢着发言。尤其对一个年轻人或者资历尚浅者来说,无论学历多高,能力多强,千万别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也别因为急于表现自己而失言。开会的时候,不妨低调一些,先不表态,等部门的老大定了调子再跟着走。即使你的想法很有建设性,最好也不要先说出来,等时机恰当时再说。如果有你的机会就一定是你的,想躲开都难,大家一定会推你出去;而不属于你的机会就不要抢,否则大家可能因此排斥你。

一个人说话做事的分寸,跟他所处的地位有关。当你顶着一个头衔说话时,就算没有什么特别的洞见,大家也都趋之若鹜;而你人微言轻,却想说些、做些具有决策力的事,可能就会贻笑大方了。

我们在各种公共场合,开口说话之前,一定要先低头想清楚自己是什么身份,如果二者不那么匹配,最好先不要说。不说的时候,没人注意你没说,一旦说了,如果说不好,想让人忽略你都难。祸从口出,到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发牢骚要看清场合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顺的事情多了,就难免发几句牢骚。古今中外的很多人都有发牢骚的毛病,但荀子是个例外,他是个不喜欢发牢骚的人。他不但自己不发牢骚,还告诉人们“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这句话给现代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当然,现代社会,人们在高度紧张的工作与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承受着不小的压力,这种压力恐怕是荀子所不能预料的。一个人在不满的时候,发几句牢骚,其实很正常。发牢骚不过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愤慨的方式,这样将不满情绪的发泄出去了,内心也就痛快、平衡了,其对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但是,发牢骚有时候也要讲水平,要讲天时地利。关于这一点,我们就从发牢骚的“鼻祖”冯谖开始讲起。

冯谖是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将门客按能力分为三等,每等门客都有相应的待遇:上客吃饭有鱼,外出乘车;中客吃饭有鱼,外出无车;下客饭菜粗劣,外出自便。冯谖初到孟尝君门下时,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本事,他只说自己穷,来找碗饭吃,于是孟尝君收留了他,给他饭吃,但只是按下客的伙食标准供应的。

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就开始发牢骚了,他倚着门弹着剑哼唱:“长剑长剑回去吧!没有鱼吃。”佣人就把这事报告给了孟尝君,孟尝君遂命人给他鱼吃。可冯谖还不知足,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倚着门弹着剑发牢骚:“长剑长剑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孟尝君得知后又大方地给他配了车子。可没过多久,已经成为“有车族”的他还不满意,嫌工资低,又开始弹剑唱道:“长剑长剑回去吧!没有钱养我家。”这下,别人都觉得他简直是贪得无厌,可孟尝君毫不在意,仍然满足了他的要求。在得知冯谖家中尚有一母之后,孟尝君就叫人按时供给其母吃穿用度。之后,冯谖就没再唱过了。

后来,“牢骚大王”冯谖日后成了孟尝君得力的谋士,并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谋略,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看出,冯谖当年也是个发牢骚的高手,而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选择了正确的场合和时机。他看似自言自语地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实际上是借别人的嘴间接地将自己的意见传达给了孟尝君,既达到了提高自己待遇的目的,也使孟尝君得到了礼贤下士的美名。如果冯谖换一种方式,逢人就抱怨,或是三天两头围着孟尝君唠叨不断,估计早就被扫地出门了。

如果你为自己的意见得不到采纳而感到不平,那么不妨借鉴一下冯谖的策略:找个合适的地方发牢骚。注意不能在正式场合发牢骚,要尽量私下与别人沟通,公开提意见和表示不满只会让对方陷入尴尬,同时也令自己陷入被动。如果方法不对,即使是正确的意见和要求,也很难得到实现。

地利还需配以天时,发牢骚的时机选择也十分重要。比如,当对方正好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你去找他抱怨,岂不是给他烦中添烦、火上浇油?即使你的牢骚发得正当、合理,别人也会对你反感、排斥。反之,要是看到对方心情很好,那就要适时地大胆发发牢骚了,这个时候他们可能听什么都顺耳,比较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也就不拿牢骚当牢骚了。

美国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当众指出他的错误,他会恼火,会更加固执己见,甚至会全心全意地维护自己的看法。不是因为那种看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们发牢骚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场合与时间,因牢骚太盛而遭到遗弃或者贬谪的人在生活中并不鲜见。须知,牢骚常有,而孟尝君不常有。

切忌一意孤行,拒绝别人的好意

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手段和丰富的物质条件拉近了我们的地理距离,使得整个地球就像一个村落,却加大了人与人心灵的距离。原本富有人情味的关系也都被蒙上了利益的色彩,大家不愿意无偿地帮助别人,同样,也不相信别人会出于好心而不求回报地帮助自己。热心肠贴上冷面孔的事在现代社会中时有发生,久而久之,拒绝别人的好意帮忙就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殊不知,这样既伤害了别人的感情,也孤立了自己。

我们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也不是毫无感情的木头人,在生活中必定会失意、会害怕、会感到茫然无措。这种时候就需要朋友分担,需要朋友的安慰和鼓励。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将别人的好意帮忙拒于千里之外,那对对方是一种伤害,长此以往,原本属于你的各种机遇的大门也将因此关闭。懂得接受朋友的帮助,生活才不会暗淡和无助。

一位漂亮的单身母亲带着她7岁的儿子独自生活。碰巧,她隔壁有一位年龄相仿的单身汉。这位男士经常邀请她的儿子过去玩,有时会玩到很晚,直到她过去喊才回家。遇到周末,这位男士还会教男孩打篮球,或者是送个小玩具,总之,这一大一小经常玩得很开心。男孩很喜欢这个邻家叔叔,可是,这位单亲母亲不太喜欢这位男士。失败的婚姻给她带来了伤害,使得她对所有男性都带有偏见,再加上她长相确实漂亮,所以她认为这位男士只是想借她儿子的关系接近她。于是,她不再允许儿子到隔壁玩,也不让他们再来往了,原本和睦融洽的关系一下子僵硬了。其实那位男士想法很简单,觉得单身母亲带男孩子很辛苦,就顺便帮她一把,而且男孩也需要与男性接触,这样才能从心理上和身体上都健康地成长。

故事中这位男士的好意竟被多心而一意孤行的女士拒绝了,这实在是个遗憾。

仔细想想,我们平常是不是也不自觉地有过类似那位母亲的举动。在飞机或火车上,是否因为一位年轻人帮助你把行李放上行李架而怀疑他图谋不轨?在路上,你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举步维艰,是否怀疑主动帮你提行李的大姐可能会拿了就跑?其实,对于他人给予的帮助,我们都应当有礼貌地接受并表示谢意。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好意和帮助,工作中更应如此。在分工更加细化的今天,合作显得异常重要,“全才”已成为过去式,相反,有时候“专才”比“全才”更重要。就像一个足球运动员,即使他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前锋,也不可能同时担当前锋、中锋和后卫,更不可能连守门员一起兼任。因此,即使你是最优秀的,也不能拒绝朋友的帮助,那不仅会使你一事无成,还有可能变成孤家寡人。

古人对此早有论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为人处世的时候,尽量不要一意孤行,屡次拒绝朋友的好意。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也不要吝于向他人开口。“你可以帮我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仅解决了你的困难,还可能让你结交一位新朋友。人总是因为被需要而觉出自己的重要。

我们要打消自己对别人的疑心,心平气和地待人,懂得欣赏和赞美他人的友善。只有这样,你才能展示出自己的教养、礼貌和风度,才会让人觉得你是个容易亲近的人,才会让人觉得和你在一起很轻松,没有那些烦琐焦虑的关系要处理。有句话说,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有时候,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想,我们收了他人送来的玫瑰,不也将芬芳留给他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