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马云的24个工作哲学
3277100000008

第8章 工作哲学5 做事情要讲究策略和原则

一个错误的决定甚至比没有决定更好

有的时候一个错误的决定比没有决定更好。

——马云

在作决定的过程中,如果一个决定出来以后有90%的人说好,你就把这个决定扔到垃圾箱里去。

云影随行

2000年,高盛和软银的2500万美金投资到位,马云决心大干一场。阿里巴巴在美国硅谷、韩国、英国伦敦、中国香港快速拓展业务。但是此时,管理的危机也随之出现了,马云手下的那些世界级的精英都开始向他灌输他们各自的理论和方法。

阿里巴巴美国硅谷研发中心的同事说技术是最重要的;一家全球500强企业的副总裁认为向资本市场发展是最重要的……都是精英的言论,都说得有道理,马云开始拿不定主意了。他说:“50个聪明人坐在一起,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此时,才成立一年的阿里巴巴已经变成了跨国公司,员工来自世界13个国家和地区。

在纳斯达克草木皆兵的时代,面对未来的发展,马云无法拿定主意,公司在风雨飘摇之中,阿里巴巴召开了员工大会。马云和盘托出了他的网站模式:不做门户,也不做B2C,而是做面对中小企业的B2B。会上的争论异常激烈。

当时的中国互联网市场,虽然美国的三大模式都能找到,但绝大多数网站都是门户网站。那天会上的大多数人认为做一个像雅虎、新浪那样的门户网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但马云坚定地说:“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不要去搞了,已经轮不到你了!”

2000年底,阿里巴巴破釜沉舟,启动“回到中国”战略,随后进行全球大裁员。

马到成功

马云不止一次地说:“在网络经济时代,有时一个错误的决定要比没有决定更好。在作决定的过程中,如果一个决定出来以后有90%的人说好的时候,你就把这个决定扔到垃圾箱里去。因为那不是你的。别人都可以做得比你更好,你凭什么?”

这就是马云的思维。金建杭回忆说:“当时争执非常大。阿里巴巴是最独特的,没有拷贝任何一个模式。但中国其他很多网站都是拷贝美国很成熟的模式。”

不拷贝成熟的模式就意味着创新,而创新的风险十倍于拷贝的风险。然而,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冒险精神,马云和他的团队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将一半时间用于作出决定,一半时间用于行动,无疑是人才的成功之道。不懂得运用决定这一“才能的钻机”的人,是难以开掘出丰富的智慧矿藏的;不能够自己做出决定的人,就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享受创新的乐趣。

优秀的员工做任何事都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当失败的可能性比较大时仍然坚持去做,自然有几分冒险,但如果你能确定你将要做的事情中潜藏着成功的可能性,并且这种成功对你来说至关重要,而失败却是可以承受的,那么就不要犹豫,而是要坚定地采取行动。

先求生存,再求战略

先求生存,再求战略,这是所有商家的基本规律。

——马云

你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去跟人家挑战肯定是不行的,先生存再挑战,这样赢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大。

云影随行

有人通过发帖子求教马云有关企业生存发展之道,如下:

老马:你好!本人遇到困惑求解答,谢谢!父亲从事实验仪器行业13年,在广州开的公司,经营模式是全国各类别仪器的代理和总经销。由于种类多,做起来繁杂,想转为生产企业。今年,在上海开了一家仪器生产型公司,在开办之初的设想是专做沥青仪器这一块,别的不做。想法是通过网络和实体同步销售,可问题来了,从8月份到现在(10月中旬)才接到3笔订单,偌大的开销,怎能不心急如焚,导致父亲当初的设想开始动摇了,(在这段时间里有不少客户询问其他类别的仪器),我多次与父亲交流,“除了沥青这一块客户来问,其他类别的仪器,我们做不做?”父亲的意思是公司现在是处于亏本状态,有生意就做,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可我觉得不妥,企业的定位怎能动摇,虽然现在还不盈利,但是我相信产品做专做精,企业会有发展的,也需要时间,这段时间挺过去就行了,但是看着单子从身边溜走确实也不甘心啊!老马,请指点迷津啊!

马云回答:转型一定是痛苦的,从贸易型企业转为生产型企业,贸易型企业确实可以销售多种产品,生产型企业无法生产太多品种的产品,这个在转型的开始就要想清楚。

多种产品好还是一种产品好?如果你有能力多做就多做几种,做不到就少做几种,这要看你的工厂的生产能力。即使多做几种,也要做专做精,多做不等于不做专不做精。

我赞同你父亲的想法,小企业的第一战略是生存,先活下来,但是如果你想活好,那要专注。

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原先的设想跟后面的发展会有一些区别,客户的需求跟你的设想也有些区别,尤其是从贸易型企业转变到制造型企业的过程中,对客户的理解会不一样。

马到成功

创业者要先做最容易的事情,而不是要去做最重要最难的事情,只有做最容易的事情才有可能存活下来,发展起来。等到你强壮了,再去思考什么是最重要,最具战略的事情。

很简单的道理,“先解决温饱再奔小康”。阿里巴巴起初也没有想要做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吧,为了求生存,马云费了很大的精力。生存下来了,赚到银子了,再去塑造品牌。企业的发展之路是分阶段的,不能好高骛远。只有能够生存下去了,才有可能做大做强,先生存,再积累资源。在机会到来的时候,再发展,做大做强!小企业求生存,中企业求发展,大企业求稳定,这是真理。

要生存,就得懂得如何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让自己生存。个人能力再强也得依托在别人搭建的舞台上,尽情演绎自己的才华。市场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在快速地被抢占,要想启动一个新产品,定位一个新项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学会从别人身上找机会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影响你,重要的是,你能从每个人身上找到各种机会,不断学习,从而反过来影响别人。

——马云

机会并不难寻,关键是有一颗发现的眼睛,不断学习,要做一个会从别人身上找机会的员工。

云影随行

2006年,马云在深圳发表主题演讲《文化史企业的DNA》,他说:“我觉得影响我的人挺多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影响我。金庸肯定影响过我,《阿甘正传》里面简单的阿甘也影响过我,还有父母、老师,再就是前几天李嘉诚的那句话让我心里很有共鸣。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影响你,重要的是,你能从每个人身上找到各种机会,不断学习,从而反过来影响别人。”

在工作中,的确是“闻道有先后”,不同的工作历练有不同的工作心得,而对于自己工作有所期待、对未来工作愿意有所付出的人,在职场里找个好的“工作老师”,不失为一个可以尝试的好方法。

马到成功

150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采掘到一块质地精美的大型大理石,它的自然外观很适于雕刻人像。但大理石在那里放了很久,没有人敢动手。后来一位雕刻家来了,但他只在后面打了一凿,就感到自己无力驾驭这块宝贵的材料而住手了。

后来大雕刻家米开朗琪罗用这块大理石雕出了旷古无双的杰作“大卫像”。没想到先前那位雕刻家的一凿打重了,伤及了人像肌体,竟在大卫的背上留下了一点伤痕。

有人问米开朗琪罗:“那位雕刻家是否太冒失?”

“不,”米开朗琪罗说,“那位先生相当慎重,如果他冒失轻率的话,这块材料早已不存在了,我的大卫像也就无从产生。这点伤痕对我未尝没有好处,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每下一刀一凿都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在我雕刻大卫的过程中,那位老师自始至终都在我的身边帮我提高警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所以,整天与我们一起奋斗的同事就是我们身边的老师。他们的挫折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样是我们应该时刻效仿的对象。我们应该以谦虚的心态向身边每一个人请教。

在职场中向周围的人学习,不仅能帮助你在本专业领域内得到更多的提高,还可以激发自我学习的动力。因为周围的人大多数是与你条件或目标类似的人,相似性与可比性使得他们的成绩特别具有说服力,能够达到激励自己的目的。在与他人竞争的条件下,比较容易克服倦怠和懒惰的心理,激发工作的热情与坚持的毅力。

平庸的员工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不愿承认别人的优秀,他们身上根本就缺少虚心向他人学习的精神。殊不知,我们身边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汲取他们的失败的教训,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学习他们的优点与长处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只有独特才能吸引人

一个项目,一个想法,如果不够独特的话,很难吸引别人。

——马云

有句话说“按本角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亦步亦趋,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是难以成就大事的,优秀员工必须要有自己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云影随行

在《赢在中国》第二赛季晋级赛第四场中,参赛选手张维勇的项目是感应洁具的生产与销售,同时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节水解决方案。

在点评他的时候,马云说:“你要走的路还很长,也许你要有心理准备,你可能是屡战屡败,也要屡战屡败还要走下去。我听你讲得有点像县委书记讲形势报告,听起来全对,但不知道怎么做。你的问题听起来不独特,你非常捍卫自己的内容,讲得都是对的。我讲的话也许是错的,但我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想法,我不担心是错的,我今天想法就是这个。所以,一个项目、一个想法,如果不够独特的话,很难吸引别人,你这个项目竞争会很大,而且我感觉,你讲的东西从项目到计划,照你刚才讲话的所有逻辑,我找不出错误的东西,我就觉得一定是错误的,这是我的想法,回去想想。”

马到成功

关于经商,古人曾经总结过这么一句话,可谓十分经典: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日本企业界曾提出这样一句口号:做别人不做的事。意思就是说做生意一定要标新立异,永远不做大多数。

所谓“标新立异,不做大多数”,就是要凭着你对社会的理解和看法去解读世界、塑造生命。这是一种成功的捷径,也许会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给你以惊喜,帮助你成就别样的人生,活出独特的自己。

标新立异,永远不做大多数,是创业者成功的前提。因为,在看似特立独行的行为轨迹中,我们生命的潜力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掘,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当今时代是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几乎所有的员工都会感觉到找工作的艰难。但凡事都有两面,对有些人来说,却是工作越难做,就越有钱赚,因为他们总能棋高一着,靠自己独具匠心的产品和服务吸引顾客的眼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登高山如履平地,没有大智慧、大勇气是做不到的。而登山训练出来的大智慧、大勇气使登山者突破了心理障碍,站在了生命的顶峰。“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就是他们的个人品牌主张。

有句老话:“夫唯大雅,卓尔不群。”其实就是在告诫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应该做大多数。